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郴州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郴州市为例,首先对市域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然后对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作了较为深刻地论述,最后系统地阐述了产业结构要实现优化升级,产品结构要突出优质品牌,区域结构应以专业化特色化为目标等市域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绿洲农业结构调整的问题探讨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通过对绿洲农业结构的调整的内涵与原则的探讨,论述了绿洲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性和主导产业的选择,认为建立优质、高产、高效的特色种植业,大力发展畜牧业、草业(绿色饲料业)和园艺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农产品流通业是绿洲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方向,通过这些产业的发展可以优化绿洲农业结构,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市场优势,提高绿洲农业的总体效益。  相似文献   

3.
该文分析了江汉平原农业洪涝灾害的基本特征及洪灾对农业生产的制约影响 ;指出江汉平原农业生产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主要问题 ,提出该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江汉平原实现农业避洪减灾的结构调整对策 ,包括发展耐涝农业生产 ,提高作物耐涝能力 ;利用冬春土地资源 ,开发冬季农业 ;选育早熟或迟晚熟品种 ,错开洪涝高峰期 ;充分利用棉田光热资源 ,推广间套复种多熟技术 ;退田还湖 ,发展精养渔业。  相似文献   

4.
江汉平原农业结构调整与减灾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分析了江汉平原农业洪涝灾害的基本特征及洪灾对农业生产的制约影响,指出江汉平原农业生产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主要问题,提出该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江汉平原实现农业避洪减灾的结构调整对策,包括发展耐涝农业生产,提高作物耐涝能力;利用冬春土地资源,开发冬季农业,选育早熟或迟晚熟品种,错开洪涝高峰期,充分利用棉田光热资源,推广间套复种多熟技术,退田还湖,发展精养渔业。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业结构调整基本态势与区域效应   总被引:68,自引:5,他引:63  
刘彦随  陆大道 《地理学报》2003,58(3):381-389
根据1997~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典型调研资料,在分析新时期农业结构调整基本内涵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别对各省区农业结构调整比较优势及其调整区域效应进行了评价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全国80%的省区能够立足当地比较优势,农业结构调整有序展开,农业生产的优势区、产业带新格局初步形成,特色农业产值增长率达3.1%。但区域效应差异也较为明显,总体上是北方优于南方,黄河流域优于长江流域,传统农区优于一般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比较优势与调整效应匹配较好的省区有蒙、吉、豫、鲁、琼、陕、甘、宁、新和藏,匹配较差的省区有京、津、黑、鄂、桂、青。区域政策调控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农业生态经济学原理,结合山西省雁北地区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提出了农业综合开发的生态经济学原则,明确了农业综合开发的系统目标体系,并从调整结构、合理布局、建设高效农田、延长食物链和发展加工业等方面阐述了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加快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经济新常态下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结构存在着农业比较效益偏低、中高端农产品供给不足、农产品结构性过剩、食品安全等突出问题,应以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为引领,加快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洛阳市培育特色农业以依托资源、面向市场、立足优势产业、瞄准增收、合作共赢、产业融合、种养结合等为突破点的经验模式值得借鉴。在以特色农业引领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应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选准主导产业;形成规模,创建品牌,培育竞争优势;构建特色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效益;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西部大开发中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侯京林 《干旱区地理》2001,24(2):113-117
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是否能够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这是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比例的80%,而实现西部地区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对传统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增长的结构变动效益,树立大农业观念,延长农业产业链,在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通过经营权的集中规模种植,达到实现农业结构调整生态化和产业一体化目标。西部地区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如何将自身的发展环境劣势转变为优势,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模式的构想。  相似文献   

9.
大城市农业区域农业生产及空间结构演化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中心城市职能的加强,大城市农业区域农业生产与空间结构必将发生重大变动。从外部市场条件与区域功能的变动演化两方面对这种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从市场方面分析了农副产品生产所面对的市场层次特点以及当前生产与市场不适应的状况,迫切要求调整与改变农产品生产结构。从地域功能考虑,认为大城市农业地域功能要服从城市总体规划需要,并得出大城市农业地域农业功能正逐步相对弱化的结论。最后,提出了今后大城市农业区域、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方向和空间分化的三圈模式。  相似文献   

10.
现代沟道农业是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地耦合发展形成的一种新兴农业地域类型,其可持续发展对于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三生”空间优化和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从人地系统科学认知出发,对现代沟道农业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方向、典型发展模式和保障体系进行了探讨,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展望,为系统认识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农业模式,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主要结论:(1)沟道农业是乡村地域系统的重要功能类型,具有多尺度、多层次的特点,其可持续发展应从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面,协同解决土壤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农业地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2)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多功能农业,通过“3C”模式,即农业自身内循环、农业外循环、基于农业多功能的农业大循环,实现生产结构优化、产业链条延伸和城乡功能互补。(3)创新推广土地综合整治带动模式、农业结构调整带动模式、特色资源综合开发模式和土地流转规模生产模式,有助于农业提质增效和农业高质量发展。(4)拓展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深化“理论-实践”贯通式研究,探索建立涵盖技术研发与应用、人才培养、政策制度支撑等内容于一体的农业生产保障体...  相似文献   

11.
农业结构调整的社会支持体系主要包括人口计划与素质保障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业保险体系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文章在分析湖北省洪灾区目前在上述三个方面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该区农业结构调整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议:控制人口增长,提升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构建农业技术推广新体系;积极推进农业保险。  相似文献   

12.
面临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农业结构的调整至关重要。文章以开封市为例,回顾了“九五”期间农业结构的变化,指出了当前农业结构中仍存在粮食作物所上占比重大且效益低、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资金投入不足和农民整体科技素质不高等问题,提出了“十五”期间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任务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调整方向。依照资源潜力和生态地质环境特点,特色农业开发是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但特色农业的生产布局必须与生态地质环境进行空间耦合,只有按照生态地质环境的空间分异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才能使贵州省特色生态环境和优势农业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实现农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过程中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结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晓媚  周忠学  冯海建 《中国沙漠》2015,35(4):1096-1102
城市化是推动都市农业形成及结构转变的主要驱动力,探究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都市农业结构变动特征对协调城市与都市农业功能及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农业结构变化率、农业结构系数、农业产业结构转换方向系数等指标,研究了城市化过程中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结构变动特征及其空间分异。结果表明:(1)西安都市圈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都市农业粮油生产比重持续下降,水果、蔬菜生产以及农业休闲服务比重上升,农业结构逐渐向特色化、现代化发展。(2)1999-2006年,是西安都市圈低城市化水平向较高城市化水平发展阶段,是推动都市农业结构快速调整与转变的重要阶段;2006年之后由于城市对农产品及休闲服务的需求结构格局已基本确定,类型的多样性需求相对减缓,主要以数量需求增加为主,因此农业结构变化则相对较小。(3)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结构系数降低,都市农业结构层次逐渐趋于高级化,都市圈核心区比边缘区农业结构层次更高。(4)西安都市圈各区县谷物种植业转换方向系数均小于1,谷物种植业向蔬菜、果业及休闲农业的转换较为突出,都市圈农业正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变。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演变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能值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甘肃省1991-2010年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及产出结构,并通过计算、对比能值评价指标,分析了甘肃省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状况及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近20年来,甘肃省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和产出都呈现增长趋势,系统能值产出的增长速度(85%)高于能值投入的增长速度(21%);(2)环境资源对甘肃省农业生态系统的贡献很大,但农业生态系统仍主要依赖于经济能值的投入(化肥、农药、农用机械、电力等),农业生态系统的产出能值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农业结构得到改善,系统稳定性得到加强;(3)甘肃省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和农业技术逐步提高,系统的生产效率逐步增强,但仍然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属于消费型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为明显的粗放式发展特征;(4)甘肃省应注重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农膜等对系统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干扰。  相似文献   

16.
基于能值理论的农业复合系统评价与案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1996-2007年资料,运用能值理论,从农业投入产出、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系统和农业发展性能3个方面,构建了农业复合系统能值评价指标体系,对塔里木河下游铁干里克绿洲农业复合系统进行了分析和系统敏感性评估。结果表明:①农业系统的能值投入和产出总体上都呈上升趋势,系统能值产出增长速度快于能值投入;②农业发展对自身环境资源的依赖程度有所减小,而对辅助能的依赖逐步增强,且自然环境资源承受的压力不断增大,可持续性差;③铁干里克绿洲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步伐逐步加快,农业生产效率得以有效提高,但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属于消费型系统;④系统敏感性分析表明,与可更新环境资源能相比,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的投入对整个农业复合系统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农业转型升级是中国乡村转型发展的主要引擎。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是国际农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本文以两个不同乡村转型道路的典型县域(工业化转型的巩义市和农业现代化转型的鄢陵县)为例,利用区位熵、结构变化指数和专业化指数,在乡镇尺度深入分析新世纪以来乡村经济转型发展背景下乡村农业结构调整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乡村景观再造。主要结论为:①基于市场需求的农业结构调整与乡村转型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农产品提质增效倒逼耕地利用方式的现代化转变,并引致乡村景观的多功能再造。未来中国农业的转型方向将是规模化大宗农业与专业化精细农业并存;②无论是乡镇的非农化转型还是农业现代化转型,均可带来乡镇耕地的规模化、专业化利用以及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并引致乡村的进一步转型。工业转型县农业结构以粮食作物为主要调整方向,农业现代化转型县以粮食和特色农作物为主要调整方向,并形成了特色专业村或产业集群;③农业结构调整方向更加与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相匹配,空间配置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