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豫北及邻区地震双差法重新定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豫北及邻区1985—2008年的787次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得到了497次地震定位结果。结果显示:重新定位后震中呈条带状丛集分布,部分地区地震向构造带趋近;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上地壳和中地壳内,平均深度13.3 km,10~20 km为多震层深度范围。  相似文献   

2.
利用双差定位法对三峡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记录到的秭归附近地区2008—2011年的73个M≥1.0地震重新进行定位,得到58个定位结果。结果显示,精定位后在减小残差、控制震中分布和震源深度方面均有较大改进。震中平均误差为:南北向0.42 km,东西向0.63 km,垂直向1.53 km。精定位后显示,74%的地震事件深度分布在7 km左右,平均深度6.8 km。结合秭归附近地区地震活动情况,分析了该地区的地震趋势。  相似文献   

3.
基于宽频带倾斜仪数据,利用震源扫描算法(SSA)对地震进行定位,结果表明:在3个台站的情况下,对于网外地震,速度取均匀球壳模型,其定位精度随地震距台网距离增加而降低,在地震距最近台站为837 km时,经向误差为-1.11°,纬向误差为2.73°。同时,发现2008年12月—2009年4月期间黄梅台、宁陕台的宽频带倾斜仪时间系统可能存在故障。  相似文献   

4.
利用区域尺度的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2008-10~2020-04辽宁海城-岫岩地区地震事件进行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对剔除离散走时后的5028个地震事件进行重新定位,得到的震相走时均方根残差平均值由定位前的0.507 s降为0.279 s.重新定位后的结果显示:1)大部分地震发生于地下5~15 km,海城-岫岩地...  相似文献   

5.
初始震源深度对双差地震定位深度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随机生成的理论地震走时数据,取2、5、10、15 km作初始深度,对用双差定位法给出的定位深度结果进行分析。通过模拟计算,认为初始深度误差对双差定位法的空间位置影响较小,但对深度结果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基于宁夏区域地震台网资料,采用初至P震相定位法测定2021-09-29中宁M_(L)3.6地震震源深度,同时利用gCAP反演方法测定该地震震源机制解及矩张量解,然后根据震源机制与应力场模拟方法计算现今应力场体系在中宁M_(L)3.6地震震源机制两个节面的相对剪应力和正应力。结果表明,初至P震相定位法和gCAP方法测定的中宁M_(L)3.6地震震源深度均为11 km,震源机制节面Ⅰ走向242°、倾角63°、滑动角8°,节面Ⅱ走向148°、倾角83°、滑动角153°,矩张量解结果表明该地震的双力偶成分占全矩张量解的97.07%,表明该地震为天然地震。结合震中附近2009年以来M_(L)1.0以上地震重定位后的空间分布、区域地质构造和相对剪应力等分析推测,中宁M_(L)3.6地震发震断层可能与天景山断裂东南段附近NNW向断裂薄弱带有关,该地震是在青藏高原东北缘NE向挤压作用下,沿着NNW向断裂剪切滑动引起的一次右旋走滑型地震事件。  相似文献   

7.
使用2009-01-01~2017-03-30内蒙古地震台网和邻省台网记录的大兴安岭北段地区593个天然地震的3 848条P波到时数据,应用VELEST方法反演大兴安岭北段地壳一维P波速度模型、台站走时校正值和重新定位结果。联合反演获得的台站走时校正值反映了地壳速度的横向不均匀性及台站下方波速异常,大兴安岭北段东南侧速度高于西北侧;重新定位结果中,震中位置在空间上更加收敛;震源深度剖面图显示,大兴安岭北段西北侧震源深度较浅,东南侧较深,大兴安岭山脊区域震源深度分布下限较深。  相似文献   

8.
基于华东地区测震台网记录,采用CAP方法反演2018-04-06无为ML4.1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6年以来无为地区发生的地震进行重新定位。结果显示, 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节面I,走向120°,倾角57°,滑动角27°;节面Ⅱ,走向15°,倾角68°,滑动角144°;震源深度为12 km。双差定位结果显示,2016年以来无为地区发生的地震位于无为盆地西南边界,沿SE向分布,震中由NW向SE迁移。根据震源机制解和精定位结果推测,无为ML4.1地震的断层面解为节面I,地震可能是在区域背景应力场作用下由无为盆地西南边界底部的SE向断裂运动引起的。  相似文献   

9.
在秦岭-大别造山带及邻区背景噪声相速度成像的基础上,用近邻算法反演得到深度6~38 km范围内的S波速度分布图像。依据S波速度结构建立湖北分区速度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到2017-02-23秭归3.8级地震和06-16秭归4.3级地震定位中。结果显示,分区模型得到的总体平均误差比一维模型的更小,与三峡台网定位结果相比分区模型得到的定位结果偏差也更小。  相似文献   

10.
为了确定山西台网基于“山西2015速度模型”的相对固定的定位方法,选择2010~2016年最大空隙角小于45°、参与定位台站数大于40的103个地震事件,分别采用单纯形法、Hypo2000、Hyposat结合PTD等3种方法重新测定。结果显示,单纯形法和Hyposat结合PTD测定的残差以及网缘地震的震中距两方面均优于Hypo2000;在震源深度方面,Hyposat结合PTD的结果较为可信。综合分析认为,基于“山西2015速度模型”定位地震时,山西台网应固定使用Hyposat结合PTD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讨论了根据前兆观测估计地震危险性概率的问题,给出了单学科观测异常区和多学科观测异常区地震的危险性概率的评估方法。利用3 个先验概率值,即地震背景概率—P(B)、孕震条件下某学科观测发生异常的概率—P(Ai/B)、非孕震条件下某学科观测发生异常的概率—P(Ai/B),就可计算:①异常区有震概率(也称有震报准概率)P(B/A) 或P(B/ ∩ni= 1Ai) 和异常区无震概率(也称虚报概率)P(B/A) 或P(B/ ∩ni= 1Ai);②非异常区有震概率(也称漏报概率)P(B/A)或P(B/ ∩ni= 1Ai)和无异常无震概率(也称无震报准概率)P(B/A) 或P(B/ ∩ni= 1Ai)。通过几组模拟数据的计算,可初步得出结论:①对于单学科观测,降低非孕震异常概率,即减小干扰,可提高报准概率;②多学科观测同时出现异常,将提高报准概率,但漏报概率也将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汶川和芦山地震的孕育过程,利用单台单震法,将地震丛发区内发生的地震粗略视为“广义重复地震”,系统分析龙门山断裂带及附近区域1990~2015年波速比时空变化过程。结果发现,波速比在汶川地震前降低,芦山地震后明显恢复。对于龙门山断裂带北段的地震丛发区,大部分台站波速比的同步时间变化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汶川地震前,2000年~2008-05波速比出现异常降低-回返-发震过程,低值异常持续时间约8 a。汶川地震后,波速比快速回升。二是2010年开始再次显现波速比持续性稳定下降,在2013-04降至最低点,发生芦山地震,震后波速比再次快速回升到正常值。对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及附近的地震丛发区,大部分台站波速比的同步时间变化从2000年~2013-04波速比维持长时间的异常低值状态,低值持续时间约13 a,直至2013-04芦山地震后波速比快速回升。不论是龙门山南段还是北段,均可看到波速比基本一致的变化,2000~2013年的异常降低-恢复过程,显示了汶川8级地震与芦山7级地震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孕震过程长达14 a。由此可见,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很可能是同一动力学过程孕育的两次先后发生的强震。  相似文献   

13.
大化水库自1982年蓄水后发生频繁的微弱地震,主要有6个小震群,延续时间长达7年,但由于震级很小(最大震级Ms1.7),对电站运行无影响。从地震发展趋势分析,目前已处于衰减过程中,但微震仍可能继续一段时间,故地震监测工作应继续进行。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8年汶川地震破裂模型及2017年九寨沟地震接收断层参数和断层面有效摩擦系数等不同模型参数,计算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的库仑应力变化。结果显示,在考虑不同模型参数条件下,2017年九寨沟地震震源处的库仑应力增量(同震及震后)约为3~7 kPa,尚未达到地震触发阈值10 kPa。综合分析认为,2008年汶川地震对2017年九寨沟地震有一定的触发作用,但作用十分有限,九寨沟地震的发生主要受控于区域构造活动及地壳流变结构。分析不同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发现,不同破裂模型的选取对2018年汶川地震计算结果的影响最大,这可能是导致前人研究结论产生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泾阳5.2级地震前的地壳形变、地下水化学参数、地震分布图象和地震波速比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震前该区地壳形变、地下流体和地震活动表现出长期、中期和短期的不同特征,具有一定的前兆异常,作出地震预测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6.
?????????????????????????????????????????????????????????????????????????????????1969????1976???????????????????3??7?????????????????????????Щ????????: ??????????????????????????????????28 km;?????????????????????????????α??????????????????;?????????????????????????????λ???????;??????????????3??????????????????????????????????????????????????????????????????????????????й??  相似文献   

17.
超宽频带地震计观测到的汶川地震震前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6台超宽频带地震仪在2008年5月1—12日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除了台风影响的频段外,在另外的频段64~512 s内汶川地震前有明显的异常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与地震孕育有关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分析传统地震现场应急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介绍地震应急通系统的组成、架构设计和主要功能特点。对地震应急通系统在尼泊尔8.1级地震应急工作中的应用进行简单描述,并结合新技术和新思路,对地震应急通系统下一步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和展望。实践证明,地震应急通系统帮助地震部门建立了一套功能全面、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地震应急指挥体系,提高了地震部门应对地震事件的能力,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地球科学进入地球系统科学新时期,在防震减灾国家任务引领下,以空间等高新技术为特色的现代大地测量学与地震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力学和复杂动力系统理论相交融,历经50年艰难探索,一门交叉新兴学科--地震大地测量学初步形成。从科学思想与实践效果的视角,简述所取得的基本进展与问题,例如建立多尺度空-时(频)域精密监(探)测系统;开拓现今大陆地壳运动与变形动力学(10-2s~102a)新领域,精确获取前人未能知晓的自然现象;揭示出中国大陆地壳形变系统是一个自组织动力系统,地震是此系统演化过程中为保持长期稳定的自调节暂态行为,具可预测性,又极难实现完全确定性的预测;尽管仍待长期探索,而当下已有可能对其中某些地震作出不同程度的预测。以科学思想创新为基础,提出了促进地震预测创新、脱困的新途径、新模式、新对策和具可操作性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都汶公路为例,利用遥感解译技术快速获取地震诱发山地灾害类型及其对公路造成的严重损害类型,利用GPS对公路损毁灾害点准确定位,获得路基路面直接震害类型信息,同时对山地灾害遥感判识结果进行检验。通过分析认为公路沿线岩体岩性以及风化破碎程度的不同,对公路产生的损毁程度不相同;路基破坏程度与距离震中和断裂带的远近有密切关系;路基下方护坡的破坏与所处边坡的坡度有关;崩塌滑坡产生大量松散固体物质,雨季到来之后,极易暴发大规模泥石流,需要注意并防范泥石流对行车安全和道路交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