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动态信息     
南加利福尼亚正在探索实现地震预警的可能性  目前,美国用于减轻地震危险性的方法包括长期(50年)灾害评估和事后速报。长期减灾方法是通过绘制概率性地面振动图来实现的,该方法估计未来50年地面运动超过一定阈值的概率。可以用这些图制定建筑法规,防止建筑物在地震中倒塌。南加州地震后速报工作是由TriNet提供支持的。该台网拥有大约155个具有高动态范围的宽频带和强震仪。震源参数速报是通过加州理工学院——美国地质调查局用于地震预报的一种称作便携式电子播叫系统,在较大地震发生后的数分钟在因特网上发出的。峰值地面运动观测站用来…  相似文献   

2.
虽然我们不能确定地震是如何和什么时候发生的 ,以及相关的地面振动强度 ,但预测所预期的地震的地面振动水平从规划的目的来看对社会是重要的。这些预测由概率地震危险性图来表达。概率地震危险性图可以看作类似于长期天气预报的地震。大多数人认为天气不能准确地被预报 ,而所持的观点是预报只是给出某个时间段内气候的可能状态。由于缺少全区域气候情况的丰富观测 ,例如 ,从干旱到洪涝 ,因此必须应用极端气候模型来估计发生灾害情况的概率。正像这些概率可以被社会用于应对极端的天气情况一样 ,地震危险性图可以被用于应对由地震引起的破坏…  相似文献   

3.
开展严格而客观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真实地震活动对比测试,是进行任何负责任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的必要前提。针对意大利境内实际发生的地震活动,将经典概率性方法(PSHA)得到的意大利抗震标准的参考灾害图与基于新的确定性方法(NDSHA)获取的可供参考的地震动图进行了交叉对比和测试。通过对大量可能地震的真实地面运动的模拟,结果表明,NDSHA方法可以给出可靠的设计地震的合理定义。NDSHA的灵活性可用于解释地震复发周期性,并可用于产出特定复发周期的地面运动图,以便与PSHA方法所获取的地面运动图进行直接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4.
我国新的地震区划图(1990年版)是采用地震危险性慨率分析方法编制的。该图给出的是场点地震烈度值,该值在50年内被突破的概率为0.1。人们普遍关注该图与我国曾经编制的地震区划图(1957年版,1977年版)的区别,该图超越概率概念的内含和外延以及超越概率水平为什么采用50年超越概率0.1。本文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结果表明,前两张地震区划图编图的基本着眼点都是地震预测,而新的地震区划着眼于场点的地震动预测。新的地震区划图是按场点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给出的,它所表示的地震危险性只能针对具体的场点,不能完全反映区域的地震危险性特征。而弄清场点地震危险性和区域地震危险性的差异是正确进行区域防灾对策的基础。作者希望这些讨论能对正确使用新的地震区划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为增强地震专题图发布的时效性,提升地震专题图服务能力,设计了一套基于MQTT协议的地震专题图自动生成和推送系统。该系统通过移动互联网与地震速报系统之间保持长连接,利用MQTT协议实时接收地震速报信息,根据地震烈度衰减模型生成地震影响场,然后运用ArcPy站点包进行相关空间分析和自动出图,最后利用企业微信的开发接口,实现了地震专题图的快速发布。地震专题图自动生成和推送系统已向福建省地震局和各地级市地震局相关人员提供服务,并在数次中国台湾的地震中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基于Voronoi图和地震震中近似满足双曲线分布,提出了一种联合应用V图和双曲线的地震预警快速定位方法.并对青海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处理.研究结果发现,该地震定位方法能满足地震速报的精度要求,在时效性上也可满足地震预警的需要.该方法在地震预警方面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选取2020年3月1日至12月31日速报地震,通过对比自动地震速报和人工地震速报结果,对自动地震速报系统产出结果进行偏差分析。该时段内自动速报系统共产出国内地震事件216次,漏报49个地震,未发生误报地震。自动速报地震震中位置平均偏差为6.7 km,震级平均偏差为0.15,平均用时119 s。震中位置偏差较大主要由台站分布不均匀、缺少近台、台站空隙角过大及系统自动拾取的震相误差较大所致。震级偏差较大主要是震级转换算法不合理等造成的。自动速报漏报地震与系统在地震定位时初至到时信噪比较低、台站分布不均匀和地震的孤立性等有关。此外,还对全国自动地震速报系统的改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从地震速报质量看江苏地震速报系统的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86年以来逐年地震速报质量分析比较,回顾了江苏地震速报系统的进步,并得到两点认识:1.地震观测系统建设的进步是提高地震速报水平的基础,2.加强地震速报队伍的建设是提高地震速报水平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国际地震动态》2009,(6):40-40
2009年4月27日,“国家地震速报备份系统(自动速报系统)”顺利通过了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组织的验收。“国家地震速报备份系统(自动速报系统)”主要由广东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共同负责承建,该系统安装了广东省地震局最新研制的地震台网实时自动处理软件系统,通过国家地震数据实时共享系统获取国内和国外地震观测台站数据进行地震事件检测处理,  相似文献   

10.
利用地震矩解目录外推估算了全球长期地震概率。该预测基于地震矩张量解,预测结果用一幅表示预测的地震发生率密度和震源机制方位图来表示。震源机制首先用于平滑地震活动图以获得望的危险性图,然后用于预测未来地震的机制。使用了几种类型的平滑影响函数核。在空间域,使用1/距离影响函数核来计算任一震周围的地震活动性分布。该影响函数核使用两个可调参数;即最大距离和方向性因子(任一震中周围考虑了一次地震震源机制的地震  相似文献   

11.
南加州地震中心的科研任务南加州地震中心(SCEC)的研究目标是研究和发展地震危险性评估的科学基础,其研究重点是:①地震潜势或作为地点、震级和时间函数的地震发生的概率;②破裂动力学;③地面运动或是用于任何场地的任意地震的完整的理论地震图。地震潜势研究包...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在强烈地震发生时,记录图最大振幅出格,如何决速测定强震震级这一实用化很强的问题,在用面波持续时间及测定体波震级方法的基础上。本文用云南1988年11月发生在澜沧、耿马地区的两次M_S≥7.0的地震资料(由全国基准台网SK仪器记录的地震图),进一步研究用这两种方法快速测定大地震震级作为速报方法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用归算的面波持续时间测定M_S作为大震速报,一般需要等待从地震图初至后延10—20分钟的时间,而用体波测定震级m_B作为大震速报仅需要等待从初至后延数秒至5分钟左右。因此,是最为实用的大震速报方法。其优点在于图上最先到达的总是体波,对于M_S≥7.0的地震,体波振幅往往不限幅,这种特征满足强震测定和大震速报的需要。本文用澜沧、耿马两次大震的资料,对这两种方法作了较好的比较和检验。用收集到的约1500多个中强地震的面波震级和体波震级数据,经验统计给出两者之间的线性关系为M_S=1.55mg-3.47。  相似文献   

13.
加利福尼亚南部地震预警的可能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当前的防震减灾工作是通过长期地震危险性概率评估和震后快速通告以减少地震可能造成的破坏。这里我们介绍短期危险预警系统的地震学设计并说明其可行性。使用过去地震的数据说明,我们的地震预警系统(ElarmS)可以与当前的TriNet仪器一起,在破坏性的地面运动来临前的几秒至几十秒内发布警报。该系统使用P波到达的频率成分确定地震震级。这是一种可以在任何破坏性地面运动发生前确定震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地震速报微博发布系统的研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健  侯建民 《中国地震》2015,31(2):456-460
微博已成为当今数据发布和传播的最佳自媒体平台,将地震速报信息及时发布到微博上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使民众及时获取地震消息,提高地震系统的社会服务能力。地震速报微博发布系统能实时读取EQIM地震台网速报信息并将共享服务系统中的地震数据发送到指定微博账号,同时发布具有中国地震台网中心LOGO标识的震中位置图;在读取EQIM和发送微博时充分考虑到震级、台网代码、震中中文地名等多种过滤条件。该系统已运行近3年时间,运行稳定、可靠,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特别是在朝鲜核爆、芦山地震、鲁甸地震等地震事件中及时向社会公众提供了地震速报信息,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将包头自动地震速报系统2013年6月—10月地震自动定位结果与全国地震统一编目进行对比,分析包头自动地震速报系统监控能力,统计该系统对不同区域、不同震级范围地震的漏报率。结果发现,该系统对M 2.0以下地震漏报率较高,对M 4.0以上地震的监控与速报具有实际意义,可为其他地市、县建设自动地震速报系统提供借鉴作用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日本地震调查研究推进总部(HERP)使用1498~2007年日本烈度的记录数据绘制出地震最大烈度图,并用于对概率地震危险性图(PSHM)进行检验。假定为泊松分布(50年10%),将历史烈度图与475年重现期的可能最大烈度危险图进行了比较。我们注意三种情况:所有的地震情况、只包括俯冲带地震的情况和不包括俯冲带地震的所有地震的情况。俯冲带上的大逆冲型地震造成了沿太平洋海岸一侧的高烈度带,而内陆地壳型地震造成高烈度是在整个日本零散分布的。对于所有地震的情况以及俯冲带地震的情况,过去500年记录的最大烈度图和源于概率地震危险性图的500年重现期的最大预测烈度图非常相似。然而对第三种情况,即只包括陆地地壳地震时,其相关性很弱。如果我们只考虑面积的大小,而不是具体位置,对于所有三种情况来说,在日本气象厅(JMA)烈度大于4时,记录烈度图和概率地震危险性图(用最大地震的情况下)有高度的相关性。从统计上来说,日本目前的危险性图似乎与过去的烈度分布相一致。即使危险性图可能强烈依赖于概率地震危险性图的不确定性模型参数,但可以被认为是比较合适的危险性图。  相似文献   

17.
报告了台湾省实时地震监测的最新进展,特别是中央气象局(CWB)开发的地震速报(RRS)和地震早期警报系统(EWS)的最新进展。该系统利用的是自由场强地面运动仪遥测传输的信号。为地震速报之目的,中央气象局从1995年起在大地震(M> 4级)发生后一分钟之内提供地震烈度图、震中和震级参数,并以电子信息文件形式提供给政府机构和科学家,其可靠性近乎完美,特别是对破坏性大地震而言。利用1999 年集集地震期间收集到的大量数据,得出了一组经验关系式,以此中央气象局能够在大地震发生后的几分钟之内,通过速报系统发布计算出的PGA、PGV和可能的破坏分布情况。这种近实时的破坏评估对震灾快速应急响应和救助行动的展开具有重要作用。快速确定震级是根据自动生成的有效子台网的前10 s记录来实现的。以此为基础,得出一个监测软件,据此我们能够做出30 s之内的地震速报。这是向更实际的地震早期警报迈出的重要一步。从2002年起,该地震早期警报系统已经在中央气象局运行。综合的地震报告大部分能在地震发生之后30 s内发布,平均时间为22 s。当地震发生在距城市不足66 km时由于典型地壳剪切波速为3 km/s,现时的操作系统是无效的,而对于离震源的距离大于100 km的城市来说,前导时间会增加到10 s 以上。在后一种情况下,几秒钟的前导时间将足以使预编程序的应急响应在破坏性强震到达之前启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制作洪都拉斯震害图的工作中所用的程序,数据和得出的结果,文中运用了Cornell的概率方法,数值是用计算机程序SEISRISKⅢ计算的,为了研究地震和构造特征的不确定性的影响,我们使用了逻辑树形式,我们为1963-1997年期间发了1919年地震的地区编制了一个非群发展震目录,使用了统一的矩张量震级,根据地质,构造和地震等方面特点,考虑了4种不同的衰减模型,研究结果用系列图表示,预计在50年的时间段内,地震峰值加速度的非超越概率为60%和90%,分别相当于100年和475年的复发周期,预期数量为0.4g(非超越概率为90%)的最高地面峰值加速度位于危地马拉民萨尔瓦多的交界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大陆西部地区破坏性地震频发。通过地震现场的烈度考察和灾害调查等工作,迅速向社会公开发布地震烈度图,为地震应急救援、灾后恢复重建发挥重要作用。该文通过剖析2013年4月20日芦山7.0级地震烈度,发现其主要依据是居民点建筑物的破坏情况,和以滑坡为主的其他次生山地灾害、峰值加速度等代表的强地面运动分布存在显著差异,而受发震构造、震源分布、破裂过程、震源机制等因素约束不强。另外的几次地震也存在类似问题,并且有的地震修订烈度图可能不利于使用,所有地震都没有烈度异常区(点),越来越近似于共焦点等间距椭圆,烈度图的科学性存在疑问。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提出对烈度速报问题的认识和展望。  相似文献   

20.
国家地震速报备份系统定位结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玉松  康英  黄文辉  刘军 《中国地震》2011,27(2):155-164
国家地震速报备份系统的自动实时处理系统能够在地震发生后几分钟之内自动确定出地震的3要素.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0月的自动定位结果后发现,282个4级以上地震的自动定位结果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的人机交互速报结果(CC)匹配;70%的地震震级误差≤0.3;69%的国内及周边地区地震的震源水平位置定位误差≤20km,73%的国外地震的震源水平位置定位误差≤50km;国内及周边地区地震的平均速报时间为3.5min,国外地震平均为11.1min,该系统速报速度明显高于人机交互速报速度.全球6级以上地震中有284个的定位结果与欧洲-地中海地震学中心(EMSC)的实时定位结果匹配,其中49%的地震震级误差≤0.3;73%的地震水平误差不超过50km,68%的地震震源深度误差≤50km,对于震源深度大于300km的深源地震,90%的地震震源深度误差不超过50km.另对未匹配及误差较大的地震事件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