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地名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人类用来识别不同地区的语言符号,是人们对一定的地理位置、地理实体、行政区域、居民点所赋予的名称和开展社会交往的必要工具。在中国,“地名”一词,最早出自《周礼·夏官司马·形方氏》:“原师,掌四方之地名。”地名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由于从事地理制图工作的关系,经常和地名打交道,这里就谈谈济水、济渎、济源诸名称的来历吧。 地名是数千年人类历史的产物,是人类在进行生产斗争中产生的。大凡地名都有其涵义,没有涵义的地名是无从理解的。那么,济水、济渎、济源之得名,自然也是有一定因由的。而且任何地名的出现,都有其自己的历史,其历史从大范围来讲,有的可能无关宏旨,有的则值得保存。久负盛名的“济渎金蒜”以济渎命名,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济水历史之悠久和历史地位之重要。  相似文献   

3.
地名,顾名思义就是某一特定地域的名称。它是特定地域的语言文字标志,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地名具有鲜明的自然性、历史性、民族性、文化性特征,犹如商标与商品的关系一样。地名与实地一同构成了地名价值,服务于人类社会。如“井冈山”“延安”等成为了“红色旅游”的资源;上海、北京分别代表着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军事地图实际上就是地名线路图。  相似文献   

4.
周妮 《中国地名》2014,(8):75-76
地名是人类盖在大地上的图章,它的历史同语言一样古老。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时代的标志,是各种地理实体、行政区域和居民点的标识,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折射出历史、地理、宗教、语言、社会、经济等各种世相百态。它具有"活化石"的功能,是人类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陈正祥认为,地名作为代表一个地方的符号,其来源和演变除了受天然环境的影响外,也常为文化的接触所左右。现今的地名应视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能反映当地的地理环境,并赋有文化层指标作用,部是非常明显的事实。因此,研究一地地名及其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民族、生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地名文化学的研究即通过地名的研究来阐述民族文化的内容和特性,即通过一地地名研究,获取与当地生活、民族、信仰、历史等相关的文化。本文以“长生”地名为切入点,引入“长生”文化效应,剖析“长生”作为地名命名真正地文化内涵,并认为重庆市彭水县长生镇作为“长生”文化的代表性地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5.
地名与摄影     
准确生动的图象,为人类留下了永远固定的真实形象,更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地名事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摄影:编制地名图、书离不开摄影,地名管理离不开摄影,地名学术研究同样离不开摄影。就这样,‘’地名摄影”应运而生.并由此而产生了“地名照片档案”,它既是档案专业的一个门类,又是我们地名事业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地名摄影是在地名工作实践中,用照相机和感光材料真实地记录地名工作活动、客观地再现地名所指代的地理原貌和现状。同时,按照归档制度集中保管起来,使之成为具有利用和查考价值的地名照片档案。这其中…  相似文献   

6.
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历史的考证与地名有着密切的关系。地名像一部史书,真实地记录了它产生时代的政治经济情况以及自然地理的特征。对古地名的研究,可以“还原”一定地域内的历史面目,为我们今天的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河南省沁阳县境内共有村庄3810个,此庄命名的基本村名计1535个,仅占40.2%,以“庙”“寺”、“观”等宗教建筑物名称命名的村庄计103个,占  相似文献   

7.
当前,保护历史地名、维护历史地名的尊严、注重历史地名与人类情感的历史传承,已经成为时代不可缺少的的主题一部分,它不仅被地名研究者所重视,而且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受到重视传统文化保护的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本文以云南省澄江县的历史地名为例,对人类的情感认同与地名使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形象的地名用字是家乡的真实情感传承的桥梁、是本地区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是这个地区的内韵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地名文化是以地名为载体,通过地名的形成、变迁、结构、内涵等因素来研究与之相关的各种文化,是地名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地名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记录着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民族变迁与融合、人们生活环境发展与变化。"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这是联合国第五届地名标准化会议对地名的物质性、社会性  相似文献   

9.
地名谭讳     
一、释 名 1、地名: 地名是每个具体地方的代号,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地名的出现应是在语言产生以后,文字出现以前的远古时代。随着生产的发展,为了“度地居民,本有定居”,地名便应运而生了。可以想见,地名的开始出现,其命名原则是以自然因素为主的。如方位,道里、山川、高下、气候以及物产等等。这些以自然因素为依据而命名的地名,体现了每个地方的自然地理特征,是便于人们的记意、辨认和寻觅。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活动的频繁、复杂,在地名的舍取上,逐渐浸入了社会因素,并在许多惰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泰州印记——地名文化集萃》一书已于8月初出版发行了。这是泰州市民政局自联合国第5届地名标准化会议第6号决议提出“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2004年6月我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启动后,为切实保护研究地名文化遗产、延续地名历史文脉、发展人类文明成果、弘扬地名文化采取的重要举措。从2005年4月起,经过动员、组织、采集、撰写、编审等一系列工作,历时16个月编纂告竣。泰州滨江近海,自古有“凤凰城”之美誉。秦称海阳、汉称海陵,州建南唐,文昌北宋,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之称。泰州是历史文化名城,自西…  相似文献   

11.
“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地名记录了人类探索世界、征服自然和发展自我的辉煌历史;记录了民族的变迁和融合,见证了民族形成及发展的历史。内蒙古自治区地名文化有它独特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1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在国庆50周年前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标准地名图集》首发式,以此向国庆50周年盛典献礼!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关系国家的领土主权、行政管理、社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与人类的相互交往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建国后,中央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地名工作:50~60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对历史沿袭下来的地名进行了重点清理。70~80年代开展的全国地名普查,投入力量之大、普查地名之多、涉及内容之广,在我国历史…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地名工作以国务院颁布《地名管理条例》为标志,近十年来已进入了以地名管理为主,依法管理的新阶段。总结在“七五”、“八五”期间贯彻实施这一《条例》的经验教训,制订好“九五”期间地名工作规划,使地名管理在“世纪之交”期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贡献,是我们落实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  相似文献   

14.
所谓大地名观,就是人们对地名的社会功效、应用价值、集约化利用的一种广域理念。就是跳出地名看地名, 把地名放到社会发展、历史前进、人类进化的宏观背景下,去研究其存在的合理性、发展的必然性、消失的规律性。正确地认识地名的价值,科学地开发地名资源,理性地保护地名文化遗产,对于做好“十一五”期间的地名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涛  武友德  李君  叶帅  崔红茶 《热带地理》2022,42(7):1050-1060
“人类世”以来,南海海域因周边或域外大国等地缘行为体的介入,使地缘环境变得错综复杂,中国海洋权益不断遭受限制、挤压和挑战。文章从自然和社会基因子系统的地理环境、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出发,以地名为逻辑起点划分古代-遗传形地名DNA、近代-变异形地名DNA和现代-复合形地名DNA三种类型,构建南海诸岛海域地名国别地缘环境分析框架。结果表明:1)南海诸岛海域地名是在自然基因子系统和社会基因子系统交互耦合作用下形成的。2)因果关联作用下,南海诸岛海域地名遵从“主人―他人―主人”的历史演变规律,导致地名基因在转录和表达上呈现遗传、变异和复合的过程;建构作用下,周边或域外大国以非法手段构建多边争夺南海海洋资源和海洋权益的新型地缘关系。3)南海诸岛海域地名基因在转录与表达上是空间与物质显性基因和理念与历史演变隐性基因的交互耦合过程。  相似文献   

16.
天津市大港区地处滨海新区,又是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所以地名规划要规范化,指位性强,要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大港区的地名从历史沿革看,路道名称曾以经纬向命名。南北向为经,即“一经路”、“三经路”……,东西向为纬,即“二纬路”、“四纬路”;生活区曾使用的名称为“一区”──“七区”……这些名称只有一定的排序性,但指位性不强,没有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通过地名规划、命名,道路名称南北向为街,东西向为路。城区的规划建设反映着城区的整体结构,因此,在城区规划建设之初,就应对城区地名标准化工作进行整体性的…  相似文献   

17.
地名,是真实记载各个历史时代人类从事各种经济、社会活动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记录了民族的变迁融合、疆域政区、自然环境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等历史文化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地名文化,它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包含知识性和趣味性。在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地名”也在不断地变化。地名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地名与宗教信  相似文献   

18.
翁毅  朱竑 《热带地理》2012,32(2):141-146,172
以福州滨江城区台江区为例,探讨历史时期、建国时期和现今时期3个演化阶段“涉水”地名文化景观的变化与城市演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历史时期至今,计有消失地名109个,新增地名78个和保留地名30个,消失比率约为50%;反映商业经济业态、方言特色和居住环境的定名方式也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类似的“城市化”地名,这亦是滨江地域文化的流失.现今“涉水”地名文化景观分别以保留地名与内河体系为增长“极核”和“扩展轴”,两者的叠加效应致使其重心向东迁移.现今地名加快的更新过程折射出城市演进和扩展速度超过建国时期和历史  相似文献   

19.
郭彦君 《中国地名》2009,(12):16-17
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早期人类为了生存、生活以及人们之间的交往,就需要对某一地理实体取个代号,以便识别,于是就有了地名。据考证,最早做命名工作的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新石器早期的《简易经》中有“物不自名、赏物以名”的记载,就是说事物不会自己给自己起名字,需要人通过鉴赏研究其特征、特点给予命名。  相似文献   

20.
趣话宝山     
在上海北部的宝山区,有一系列以“宝山”为专名的地名,如,宝山区、宝山县、宝山所、宝山镇、宝山里以及宝山新村、宝山码头、宝山海塘等等,从而形成了一套以宝山为专名的“宝山地名群”。它与上海南部金山区的“金山地名群”,构成上海地名体系中的一大特点。南北两大地名群,均以“山”为专名,这对地势平坦、河网交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