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翁笃鸣 《气象》1985,11(9):36-40
山区气候考察属于短期考察,通常只在一年的个别月分(如1、7月)进行,观测时间多数不超过一个月,甚至更短。这些考察资料序列是一种超短序列。如何把这些超短序列的气象要素平均值订正、延长至长时期,并能与长年气象站资料进行比较,显然是山区气候资料整理、分析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关于气候资料的超短序列订正问题,在国外曾做过一些研究,主要是平均气温的订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东南部山区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尽可能观测及气候考察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黑龙江东南部山区气候的基本特点。为开发利用山区气候资料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武夷山区气温垂直梯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区气温垂直梯度是山区气候考察和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但是关于天文、气象、地形等因子对气温垂直梯度的影响,发表的研究结果还较少。本文对武夷山主峰黄岗山地区1958年10月—1960年12月共27个月剖面观测资料(两个坡向13个站,其分布见附图)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4.
焦玉玲  王兴申 《山西气象》1997,(4):14-15,44
物象物候及地形在小范围气候考察中的应用──用物象物候推断气温的方法@焦玉玲@王兴申@张芝琴¥晋城市气象局物象物候及地形在小范围气候考察中的应用用物象物候推断气温的方法焦玉玲王兴申张芝琴(晋城市气象局048000)在丘陵山区,尤其是山区,传统的以设点观测为主...  相似文献   

5.
农业气候是—地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份。分析气候资源,是农业生产引种改制、作物合理布局和农业气候区刘的基础。为了考察本县山区的农业气候资源,我们在不同高度、不同坡向设立了气象观测点。现就一年的观测资料,通过订正外延,根据气候统计方法和农业生产对气候条件的要求,初步对全县的气候特点和水稻生长季节的农业气候条件进行分析。依据本文整理的资料即可绘制县的气候和农业气候图,并根据农业气候指标,作出水稻和其他作物的农业气候区划。  相似文献   

6.
彭钊安  胡萌夫  于仲吾 《气象》1984,10(10):38-40
一、引言 各种类型的丘陵山区地形往往形成不同的小气候环境,研究某些特定作物对地形小气候的要求,对于合理开发丘陵山区,提高土地气候生产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一种模糊型的分类方法,评判某一作物对某类地形小气候的利用等级。 在山地考察中,不能每块小地域都长期设点观测,只能选择本地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地形进行有限观测,从中找出其规律性。我们在宜溧山地考察中发现,局部小气候差异,主要是拔海高度、坡向、屏障地形、坡度、距水体远近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同时,研究几种主要亚热带经济作物的适生(包括安全生育、产量、质量等)气候条件,然后评判某一地域的“地形小气候”对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适应程度。也就是说,假定有一块地域A,它  相似文献   

7.
翁笃鸣 《气象》1985,11(11):39-43
一、山区农业气候和小气候考察的特点 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造成山区农业气候资源丰富多采的原因,也是发展山区包括农、林、牧、副业在内的立体农业的基础。因此,研究山区气候对开发山区经济有着直接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山区气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之光 《气象》1981,7(1):27-28
我国山区占全国总面积三分之二以上,山区地形对气候有重大影响。山区中的气候分布复杂,而且变化急剧。因此,山区气候规律的研究,山区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我国四个现代化说来是很重要的。 下面,仅就当前大家比较关心的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的成果和问题作一个简单归纳。 一、地形与气温 (一)气温垂直分布方面:综合国内武夷山、六盘山等山脉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曾得出如下结果。 1、气温随高度递减,其递减率一般上部比下部为大;季节变化则以夏季最大,冬季最小。 2、气温递减率的数值,则随指标要素而有不同;一般是:极端最高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在山麓部位,极端最低、平均最低以至平均气温都有可能出现逆增现象。 3、气温年较差、曰较差随拔海高度增高而减小;  相似文献   

9.
由于地形和拔海高度的影响,与平原相比,山区气候复杂,天气多变。因此,不论从提高天气预报(特别是降水、暴雨预报)准确率,和开发利用山区农业气候资源,都需要研究山区气候规律。经济建设的需要大大推动了我国山区气候的研究。七十年代中期以来,许多省地县纷纷开展山区气候观测和山区气候调查。为了总结交流气候(包括山区气候)研究经验,中国气象学会曾几次召开大型学术交流会议,例如1980年6—7月气候专业委员会在庐山召开的气候学术会议,1980年12月农业气象专业委员会在杭州召开的全国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学术讨论会议,会议上山区气候都是重要内容之一,1981年10月气候专业委员会还在南京专门召开了山区气候学术讨论会议。杭州会议文集已由福建科技出版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浙南山区发展脐橙生产的气候条件进行分析,并将其与我国脐橙主产区——长江三峡地区的万县、宜昌及秭归等地进行比较,阐述了浙南山区热、水、光等农业气候资源的优势以及冻害、花期热害、夏秋高温干旱等主要气象灾害.通过气候考察和调查,对浙南山区地形气候的趋利避害提出较为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近十几年来,许多国家用声雷达长时间的连续观测资料为厂区、城区和山区污染状况的预评价和污染事件的监测和预告服务,并进行了边界层气候和污染气候方面的研究。如何更有效而合理地使用声雷达的长时间连续观测资料,并从中获得有规律性的结果,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于1984年5月26日至6月23日,10月6日至12月12日,1985年1月8日至2月8日,4月11日至26日四个季节,  相似文献   

12.
亚热带东部丘陵山区作物气候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1983年4月—1986年3月三年山区梯度观测资料,综合考虑山区光、热、水农业的气候资源匹配关系,建立不同山区、坡向、高度的作物气候生产力估算模式。模式中对山区温度、降水、日照等气象要素进行了修正。运用模式估算了不同山区、坡向、高度的水稻、玉米、冬小麦气候生产力。计算结果:亚热带东部丘陵山区单、双季稻、夏玉米气候生产力一般南坡大于北坡,西坡大于东坡;春玉米、冬小麦一般北坡大于南坡,东坡大于西坡。双季晚稻气候生产力大于双季早稻,夏玉米大于春玉米(神农架山区除外)。应该指出,目前高产典型水稻产量可达其气候生产力的60%以上,玉米和冬小麦仅达到30%—50%左右,表明山区农业气候资源可开发潜力很大。本文为合理开发山区气候资源、调整农业布局及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供了定量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用网格法编制山区热量等值线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康 《气象》1982,8(3):22-23
目前我国正在普遍地开展县级农业自然资源调查。摸清山区热量资源的分布状况,是做好农业气候区划的一项基础工作。多数山区县只有一两个气象站,根本不能反映复杂的气候差异。幸好目前已经提出了一些以短序列或超短序列进行推算的方法,从而开阔了编制县级热量资源图的途径。例如,河北省的张北、平山、邢台等山区县,即利用二、三十个以上的气候考察点资料绘制了第一套热量等值线图,受到了当地领导的重视。 但是普遍地仍感站点稀少,一些明显的气候差异未能反映出来。但过多地加密观测站点又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我们建议采用网格法编制山区热量等值  相似文献   

14.
山区旅游景点气候特征及其天气预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鸡公山和信阳观测站1961~199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山区和邻近的平原地区的气候差异。以邻近平原气象台的天气预报结果为基础,以气候差异为修正值,订正后的结果即为山区旅游景点的天气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15.
开展多致灾因子耦合作用下的地质灾害研究对山区综合风险防范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山区孕灾环境中,极端降水和地震是触发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以往研究多在山地孕灾环境稳定的假设下,研究极端降水或强震单独导致的地质灾害过程,而对孕灾环境变化下的极端天气和地震致灾因子共同诱发地质灾害的关注不足。针对这一问题,梳理了国内外发生在山区的地震和极端降水共同导致滑坡等地质灾害的研究案例,系统总结了山区强震与极端降水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的相互作用过程。现有研究已在地震和极端降水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问题上取得了以下认识:(1)山区地震可强烈改变孕灾环境,显著提升震后降水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放大极端降水-滑坡灾害链;(2)地震对降水引发滑坡的影响随着震后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该现象可能受控于气候因素;(3)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定量研究山区强震和极端天气气候二者“遭遇”下的地质灾害链将面临更多挑战。由于观测案例不足,针对山区地震与极端降水共同导致地质灾害的研究仍缺少定量分析,触发机理也需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6.
气候观测系统及其相关的关键问题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球系统中的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构成了气候系统, 气候系统中不同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气候的自然变化。由于人类活动的日益加剧, 对气候系统已经产生了显著影响。气候的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影响日益加大, 并涉及到国家安全、环境外交和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要认识气候变化及其强迫因素、预测未来气候变化, 最基础的工作是建立针对气候目的涉及到气候系统五大圈层的综合气候观测系统, 以获取所需的高质量资料和相关产品, 提供气候系统变化的详细信息。该文回顾了气候观测系统设计在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组织设计中国气候观测系统中的作用, 并指出了在建立我国气候观测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在对气候观测系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指出了与建立气候观测系统相关的10个方面的关键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气候观测系统的科学需求、气候观测系统的代表性、全面性、规范性、对气候预测和预估及模式发展的支撑性、多学科应用性、社会经济性、资料开放共享性以及气候系统资料的同化再分析和历史资料的抢救。  相似文献   

17.
《气象》1988,14(6):56-56
该文集由课题协作组编著,共收集了34篇论文,分为资源篇与应用篇两部分。资源篇通过统一布设在不同山区的89个气候站点的观测和野外考察,以及热量资源的小网格计算,分析和揭示了我国亚热带东部丘陵山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分布和基本特征;对我国亚热带东部地区农业气候资源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山区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光照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在试验工作中,除在考察月各测点进行日照观测外,还运用图解法进行了测点实际可照时数的计算。 本文以灌阳山区为例说明山区可照时数的计算方法。计算起伏地形中的可照时数,实际上是一个确定起伏地形中日出和日没(一天中可能有几次)时间的问题。在一般情况下,由  相似文献   

19.
平均气候与极端气候两者发生的概率具有密切联系.从理论和观测事实两方面证明一地平均气候与其极端气候的对应概率存在着明显的非线性关系.假定气候变量有对称概率分布和非对称概率分布两种状况,从理论上证明,平均气候变化前后所对应的极端气候概率具有非线性变化;通过对若干个代表站及气候场资料的平均值与所对应极值概率计算结果,证明理论符合观测事实.进一步借助于数值试验考察了概率分布模式的各个参数之变化对极端气候概率的影响.根据观测事实的举例,也表明了不同概率分布条件下,基本上都有如此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陕南柑桔适宜区及冻害研究"是1986年陕西省农村科技进步重点开发项目之一,由陕西省气科所柑桔考察组承担.自1985年4季度至1988年8月,考察组组织科技人员进行了对陕南35年柑桔气候生态条件的统计分析;对柑桔产区11个县34个桔园进行了实地生产考察;在秦岭南坡及城固、安康等地进行了逆温探测、低温监测及桔园温度廓线观测.根据考察结果,编写了《陕南柑桔气候生态条件分析》、《陕南柑桔种植的气候生态适应性及对策》、《陕南柑桔防冻栽培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