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青海查查香卡矿床铀、稀土元素矿化特征及成矿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成铭  权志高  周伟 《铀矿地质》2011,27(2):103-107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及实验室分析,探讨了查查香卡矿床含矿岩石岩性特征、铀矿化特征及稀土元素的富集,并对其成矿潜力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
红旗岭镍矿区是我国岩浆岩型铜镍硫化矿床的主要矿化集中区之一,在本区内出露的镁铁-超镁铁质岩所划分的3个岩带中,有的岩体含铜镍矿,有的不含矿.通过近期在区内开展的全国危机矿山找矿中所形成的资料及从构造控岩控矿、岩性控矿、成矿与岩石类型的关系进行对比,对区内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综合找矿标志进行总结,为今后在区内寻找隐伏岩体及其含矿性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我们较充分地研究了本区主干断裂,次级构造、火山机构、多旋回火山岩浆活动以及热液蚀变的控矿作用,深入讨论了斑岩系列矿床的水平和垂直分带、矿化的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微量元素、同位素、流体包裹体等)标志,特别是发现并总结了稀土元素评价标志。对全区16个岩体及物、化探异常逐个比较判别,按含矿性分为四种类型,从而圈定了靶区。其中3个点已获生产验证,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对北祁连中段北坡铀矿床(点)的地质特征、成因类型和成矿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根据成矿特点将成矿类型划为四类,其中碱交代热液型最重要。通过对控矿因素的研究,认识到矿化带被深断裂和大的褶皱所控制,铀矿化与岩浆晚期热液活动有关,矿床的成矿物质部分来源于地层。矿化的形成是地层、构造和岩浆活动联合作用的结果。指出了矿带内成矿预测远景区,并对部分远景区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铀资源评价在我国广泛开展,并取得丰硕成果。资源评价与传统地质预测不同,其主要差别是:资源评价应用了数学方法,它建立在对已有资料全面综合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工作区的资源能作定质、定量、定位及定类型预测。矿田与矿带级资源评价也存在差别,矿带由于范围大,资料比例尺小,所以矿带资源评价是以评价成矿环境为主;而矿田资源评价则是以对预测资源定位、定量为主要宗旨。因此,两者在评价方法、预测模型建立、资料要求、变量选取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别。文章针对成矿带级资源评价各阶段经常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多种处理办法,详细论述了矿床模型法用于矿带资源评价时所遇到的各种困难,最后作者提出在作成矿带或非总合式资源评价时采用矿床成因模型或成矿概念模型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根据水系沉积物异常产出地质背景、矿产地质特征及各类异常查证,阐述了督冷沟铜钴矿的发现过程。依据督冷沟铜、钴矿水系沉积物异常特征,提出大面积、低浓度分带异常评价应引起重视,并进一步提出对该类异常评价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商朋强  祁才吉  焦森  熊先孝  关炳庭  张杨 《地质通报》2019,38(10):1758-1767
为摸清全国钾盐矿资源家底,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产业政策,依据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和成果,系统地开展了中国钾盐矿成矿特征研究和资源潜力评价。研究和评价结果显示,中国钾盐矿已发现的矿产资源以第四纪盐湖型钾盐矿为主,成矿时代以第四纪为主。钾盐矿主要分布在西部大型新生代陆相成盐盆地,在空间上可划分为12个Ⅲ级成矿区带。在典型矿床、区域成矿要素和预测要素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第四纪盐湖型、深藏地下卤水型、碎屑岩型、碳酸盐岩型4类钾盐矿的预测评价模型特征。以成矿系列理论为指导,采用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预测方法,共圈定钾盐矿最小预测区320个,归并圈定了42个3级预测区,并对各预测区进行了定量预测评价,6000m以浅钾盐矿预测资源量计32.63×10~8t(KCl),其中500m以浅钾盐矿预测资源量计15.10×10~8t。分析结果显示,全国以柴达木盆地及北缘钾盐成矿带和塔里木盆地钾盐矿成矿带预测资源量较大,预测资源量主要为第四纪盐湖型和深藏地下卤水型。潜力预测工作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前的钾盐矿床地质和勘查信息资料水平,对指导钾盐矿地质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甘肃早子沟特大型金矿探矿工程控制程度的简要分析,认为矿区勘查程度整体达到详查,这些勘查资料为主矿带、主矿体特征的分析、研究提供了基础。通过对NE向、NW向、SN向和叠加于其上的NWW向4组断裂带所控制的4个矿带的矿化规模、矿化强度等特征的对比分析,认为NE向矿带为矿区的主矿化带。在分析主矿体确定要素的基础上,从矿体规模、平均品位、厚度及品位变化系数、金属量等方面对比评述了各矿带主矿体的特征。本研究利用矿区普查、详查成果,通过对主矿体数量、金属量等在各矿带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的对比分析,初步评价了主矿带、主矿体的勘查效果和勘查、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联系熵的围岩稳定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岩稳定性评价涉及许多不确定因素。由于集对理论和联系熵模型能有效地处理不确定问题,故将联系熵方法应用于围岩分类,建立矿岩分类的联系熵模型,计算围岩的联系熵值,相应地进行矿岩稳定性等级评价。是对系统不确定性进行量化的一种尝试,为矿岩稳定性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实例模型表明,联系熵越大,则矿岩的稳定性越差,越危险。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湖南西部地区钨锑金多金属矿床的找矿实践和地质理论分析表明:在新思路、新方法指导下,运用地质找矿信息、地球化学信息、就矿找矿等信息的综合分析,以及成矿控制因素和成矿规律的研究,是实现老矿山边深部找矿突破、探矿增储、综合评价发现深部矿床或找到新矿床等方面的重要途径。随着"攻深扫盲"成为今后地质找矿工作的主攻方向,找矿信息的综合分析和成矿规律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也有很强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11.
The study of the Upper Carboniferous has been attracting much attention recently and the question as to its extent and stratigraphy has been the object of very serious discussion, but so far without any positive results. The large territory of the Soviet Union affords no doubt great possibilities for the  相似文献   

12.
试论氚在水圈中的分布特征与中国境内的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通过大量实测资料,特别是南极的宝贵资料,论述了氚在全球大气降水中的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纬度效应、雨量效应、季节效应。对氚在中国境内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及海水中的分布规律也分别进行了论述和探讨,并对其实际应用意义进行了必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吴慧山  林玉飞 《铀矿地质》1995,11(2):106-109
本文介绍了放射性同位素氡和镭测量在油气勘查与开采中的某些应用和相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14.
15.
概述了物化探数据共享与服务的国内外现状,探讨了我国物化探数据服务与共享的理念和实现技术;以"土壤基准值空间数据库"的服务与共享为实例,说明了利用ArcGIS Server实现空间数据库动态发布的方法技术。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收集和整理国内外近年来古地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规则选取了部分数据,经统计分析计算,得到华南和华北块体的古生代至中生代古地磁极移曲线和古纬度变化曲线,由此导出两块体的运动形式和北向运动速度分量,估算了两块体间的南北向距离,即秦岭海域的宽度,指出两块体拼合的时限,并根据华北、华南块体的相对位置改变,探讨了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历史,对秦岭研究中一些争议较大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The study of the Upper Carboniferous has been attracting much attention recently and the question as to its extent and stratigraphy has been the object of very serious discussion, but so far without any positive results. The large territory of the Soviet  相似文献   

18.
推导了任意个源区混合时同位素和微量元素所必须满足的普适方程;以二元混合作用为例详细讨论了在不同的条件下(比值-比值、比值-元素、比值-1/元素、元素-元素)该方程的展开和简化形式。从三元混合方程的展开形式可以看出,“地慢面”的概念是不能成立的,同时大洋玄武岩Nd,Sr和Pb同位素组成数据也并不支持大洋玄武岩为三元混合作用所形成这一假设。  相似文献   

19.
采用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对黄骅凹陷古地温特征及演化研究的结果表明,研究区具有两期油气运聚特征:第一期(早期)油气运移时的地层古地温大致为100-120℃,第二期(晚期)油气运移时的地层古地温大约为135-150℃。古地温分布演化特征为:中区古地温表现为西低东高、南高北低;南区表现为南低北高,总体上南区古地温略高于中区。从演化上看,地层古地温具有古高今低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20.
全球石炭纪-二叠纪植物群的演化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全球范围内,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群可以划分为五个植物群,即早石炭世(杜内期、维宪期和纳缪尔A期)的全球性拟鳞木植物群(Lepidodendropsisflora)和晚石炭世(纳缪尔B—C期、威斯发期和斯蒂芬期)至二叠纪的华夏植物群、欧美植物群、安加拉植物群和冈瓦纳植物群。早石炭世拟鳞木植物群广泛分布于世界许多地区,具有全球一致性,以Lepidodendropsis,Sub lepidodendron,Archaeosigilaria,Archaeocalamites,Cardiopteridium,Rhodeopteridium,Rha copteris,Adiantites,Triphylopteris等为特征。拟鳞木植物群逐渐从泥盆纪植物群分离出来,繁盛于早石炭世早期,绝灭于早石炭世末期。在早石炭世和晚石炭世的转换期,全球性气候变化和构造运动导致早石炭世拟鳞木植物群典型分子的绝灭和晚石炭世植物群先驱分子的出现。因此,华夏植物群、欧美植物群、安加拉植物群和冈瓦纳植物群衍生于早石炭世全球一致性拟鳞木植物群,但它们各自发展在不同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