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分析了关中、银川、西海固及民乐4个地区褶断隆起与断陷盆地组合构造带上的大地垂直形变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977年前后,鄂尔多斯西侧和南侧的大地垂直形变场变化与大华北应力场的消长过程密切相关.1983年以后,青藏块体边缘的民乐、西海固及银川地区继承性构造形变逐渐增大,在此背景下,1988年以来在亚板块内部及其边缘地区发生了一系列强震.从现今垂直形变场显示的时空结构来看,青藏亚板块和华北亚板块对交接带上的构造形变交替起着主导作用,并产生了不同的形变特征.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北、东边缘第四纪构造应力场演化特征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断层滑动资料确定的第四纪构造应力场和晚第三纪以来的地壳形变分析结果,较好地解释了青藏高原北、东边缘自中新世中晚期以来的地壳动力学演化特征:在中新世中晚期至早更新世末期,青藏高原北、东边缘主要受来自印度板块碰撞青藏块体产生的垂直块体边界方向的挤压,在高原周缘主要形成逆断裂.构造应力场以逆断型为主;早更新世末期以后,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推挤,高原内部挤压变形增大.与此同时,在高原东侧边缘形成北西-南东方向的引张,构成了高原东部块体向东、南东方向滑移的有利条件,从而导致了高原周边一系列断层由逆冲改变为走滑,构造应力场以走滑型为主.其最大主压应力方向相对早期构造应力场发生了一个顺时针方向的旋转.   相似文献   

3.
关中地区近期垂直形变与现今活动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差分、回归分析、最小二乘法原理等方法,对泾阳地震前后关中地区跨断层形变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所监测的各断裂活动震前存在着中短期形变异常,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活动特征,可能是区域大面积应力积累和调整的结果;②进入短期的异常标志是中短期异常出现转折或反向;③各断层活动速率呈准同步变化,曲线形态大都呈现典型的α、β、γ相变化。分析了陕西关中盆地的地壳形变特征以及与西部强震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地壳形变特征存在时空差异性,不同地区地形变活动强弱与其主要边界断裂带的距离存在相关性,主要边界断裂带附近地区相对活动强烈,远处则减弱;②不同时期各断层地形变活动强弱变化不同,既和构造应力场的变化有关,又与地震活动关系密切,且不同区域地壳构造运动发生转折的时期不尽相同。同时,断层形变前兆异常又存在时空差异性,表现为形态、时间等特征的不同;③多场地、大范围的断层活动异常与强震活动相呼应。  相似文献   

4.
王双绪  张希  张四新  张晓亮 《地震》2004,24(4):73-79
强震前中期阶段(1~3年或稍长)区域性形变异常往往表现出3个方面的共性特征: ① 区域垂直运动变形呈现与构造有关的异常隆起区、 垂直差异变形高梯度带(有的还呈“四象限”)分布特征; ② 水平运动变形呈现与活动地块及断裂构造有关的、 以剪切变形为主的高应变集中区(带)特征; ③ 区域性垂直形变异常区与水平形变的高应变分布区共生的特征。 分析这些异常共性特征的形成机制, 初步认为: 它们是在基本统一的大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下, 不同层次块体系统运动及其边界带变形的非平稳、 非协调性, 在活动地块边界地带和地块内部次级断裂构造部位产生变形差异而导致应力-应变积累、 孕育强震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 分析探讨了基于区域性形变异常共性特征、 结合地质构造活动背景进行强震中期预测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青藏块体边界断层异常活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范燕  车兆宏 《地震》2003,23(2):121-126
系统分析了青藏块体边界断层的形变资料,研究了断层活动的动态过程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孕震影响范围达到青藏块体的周边地区;发震断层所在的构造带震前断层活动最为剧烈;加强对构造块体断层整体活动的宏观动态比较和分析,有助于判定未来强震发生的危险地段;震后应力将转移并集中到西秦岭构造带及其邻近地区。  相似文献   

6.
青藏块体东北部2003年最新GPS复测揭示: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本区水平运动变形较前变异显,以甘青块体西部出现的与NE向挤压背景相反的张性运动变形为主要标志,且区域总体应变幅度增大。结合地震有序活动分析认为:本区目前的水平运动变形态势,与8.1级大震及随后青藏块体中西部发育的NE向中强以上地震条带在较短时间内释放了大量的压应变,使得青藏块体北部区域NE向推挤的应力场失衡(西侧的区域应力场强度衰减、东侧的应力场增强)密切相关;因而青藏块体北部大区域应力场趋于平衡过程将有利于块体东北边缘应力应变加速积累和破裂错动。  相似文献   

7.
汾渭断陷带现今垂直形变与近期地震活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四新  张希 《地震》2012,32(4):123-130
本文针对2008年汶川地震后鄂尔多斯块体周缘出现的小震活跃现象, 利用分布于汾渭断陷带不同部位的跨断裂水准资料, 分析了其近期的垂直形变演化过程。 结果表明: ① 各水准剖面的垂直差异运动幅度基本稳定在±20 mm之间, 且在小震活动期间未出现明显的形变异常; ② 鄂尔多斯块体周缘近期小震活跃可能是缘于汶川地震后, 青藏块体挤压应力减弱, 华北块体对其推挤作用相对增强而造成鄂尔多斯块体的水平挤压应力场的“暂态失稳”所致。  相似文献   

8.
丽江7.0级和唐山7.8级地震前形变场动态演化与异常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996年丽江7.0级和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前的形变动态演化过程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强震前形变场均存在大范围垂直差异运动增强以及与构造相关的形变高梯度带(区);(2)震前数年(或更长)垂直形变场的趋势改变,并出现形变局部化。结合强震前区域地震活动,研究了这两次地震前垂直形变动态演化与孕震形变的异常特征,认为与构造相关的强烈差异运动是孕震应变能积累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9.
祁连山—河西走廊现今垂直形变特征与区域应力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多期地形变监测资料,研究了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七十年代初至今的大地垂直形变演化与构造活动特征。目前祁连山相对走廊盆地下沉,具有较弱的逆继承性运动特征,表明在1988-1990年青藏块体应变能大释放之后区域应力处于松驰、调整阶段。  相似文献   

10.
利用南北地震带及附近地区20 多年来的大地垂直形变资料, 结合区域地震活动资料, 初步分析归纳了大地形变时空分布与地震群体活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对南北地震带中南段之川滇菱形块体形变场中期动态演化图象与b 值等地震活动参数图象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 研究了形变场动态演化所揭示的区域现今构造运动的时空差异与反映地壳介质结构特性的b 值的时空分布变化、强震前后地震非均匀度值分布变化以及地震空区等的关系。结果表明: 强震前区域形变场动态演化与地震活动参数的时空分布均具有一定的非均匀特征, 二者所反映的大区域应力场变化与介质结构的不均匀导致的强烈差异运动产生的应变能积累是强震孕育的主要原因。得出了一些利用大地形变场动态演化与地震活动参数图象相结合进行强震中期预测的有益结果。  相似文献   

11.
对滇西地区6个断层形变测量场地的资料进行处理。获取研究区每月的总体运动速率,绘制每月的形变等值线图,求出每幅图的容量维,探讨容量维,形变等值线和总体运动速率在历次地震前的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12.
断层形变趋势变化研究--垂直形变趋势累积率Dc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跨断层测量特点的分析,提出断层运动中趋势性成分具有反映区域地壳形变及应变能累积程度的意义。据此建立形变趋势累积率的概念,推导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并对其性质及物理意义作了初步解释。震例计算表明,该指标能够反映区域地壳的背景活动强度,对中强地震亦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Unstable fault de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synthesi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UnstablefaultdeformationandinformationsynthesisWAN-JUBO(薄万举),JUE-MINXIE(谢觉民)andGUAN-SHOULOU(楼关寿)FirstCrustalDeformationMonit...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依据天祝—景泰6.2级地震的地震构造、应力场条件及前兆分布,分析研究了该次地震的孕震过程。认为天祝一景泰6.2级地震的力源主要是NE向区域应力场的挤压,垂直差异运动对地震起了促震作用。孕震过程形成的震源应力场在空间上有四象限分布特征,时间上经历了孕育、形成、增强等阶段,相应地震源区则经历了弹性形变、塑性形变、塑性硬化及失稳错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根据1991年大同—阳高2次中强地震后的水准复测资料,分析了地震前后山西地区的垂直形变场。结果表明,该区垂直形变场震前显示出前兆形变,震后有明显的调整。定点形变分析证实太原台连通管、水平摆震前相继出现异常。大同台短水准震前数年观测到幅值不大的变化。震后,对这2个台继续进行跟踪,结果表明,再次出现新情况,显示出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多面函数拟合法已被应用于地壳垂直形变模型的分析中。本文利用这一曲面拟合理论研究了地壳水平形变模型,详细推导了相应的公式,为本方法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7.
利用现今大地形变测量资料,可分析研究得到现今地壳形变特征.大地形变场的建立,主要以精密水准测量监测大地区域垂直形变,以地面激光测距监测大地水平形变,以短基线、短水准测量等方法对断层活动性进行定点观测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后比较流行用GPS监测场区现代构造运动及断裂的地壳形变.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对比中、越红河断裂带及其相邻地区的现代形变监测资料,得出现今红河断裂的形变特征.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不同参数的橡胶支座在压缩剪切变形状态下的竖向变形量进行了试验,分析了在压缩剪切变形状态下竖向变形量的特点。得出对RB支座,由剪切和弯曲产生的竖向变形随剪切应变增加而增大较快;对LRB支座,在达到一定剪切应变时,竖向变形量的增加缓慢。  相似文献   

19.
文章评述了地壳形变观测及其在地震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内容包括,地壳形 变观测的历史,地壳形变观测的体系,地壳地形变测在地震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张祖胜  杨国华 《中国地震》1996,12(4):347-357
应用最新的全国垂直变形速率图和各地区不同年代的形变图。编绘相应的形变速率梯度图,计算了若干跨断层测量台、点资料的低通滤波残差及其一阶和二阶差分。结合在相应空间和时间域内所发 生的强震,讨论了地壳形变与强震的关系,得到了一些有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