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广西热带气旋 6 h 降水天气概略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 2001, 2002 年和 2003 年登陆华南西部的 9 个热带气旋(TC), 运用广西 89 站每 6 h 雨量资料、NCEP/NCAR 格点资料以及卫星云图, 分析 TC 登陆华南西部前后广西 6 h 强降水的物理量场特征。 经普查分析将 TC 造成的降水区划分为纬向型、经向型、NE—SW 向型和 NW—SE 向型 4 种; 在对各型高、中、低层主要因子详细分析的基础上, 概括归纳出了这些降水型各自前 6 h 的物理量场特征概略模型图及各降水型的主要转化趋势, 对其强降水形成机理尽可能地给出了解释, 并给出降水区及降水强度的确定方法, 可以为 TC 登陆华南西部前后广西区降水临近预报提供某种参考。  相似文献   

2.
施能 《气象科学》1991,11(2):181-190
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1950—1984年黄河、长江中下游22个测站的季、月降水资料,指出该区域可划分为2—5个降水区域。研究了降水区的统计特征。初步探讨了这个地区的旱涝与厄尼诺/南方涛动的关系。指出,这个地区、某些季、月的大尺度降水与厄尼诺/南方涛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热带气旋登陆华南前后的强降水大尺度环境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2001年和2002年7个热带气旋 (TC) 登陆华南前后的38个日降水量、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云图, 经普查和分析将TC造成的降水区划分为纬向型、经向型、NE—SW向型3种; 对各型高、中、低层中的主要气象因子作了详细分析, 如高层流场、中层副热带高压、低层急流和切变线或辐合线、整层水汽通量散度以及季风云涌等, 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出了这些降水型各自前24 h的大尺度环境场特征概略模型图, 并对其强降水形成机理尽可能地给出了解释, 为TC登陆前后的超短期降水预报提供某种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1—1999年江苏省60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逐日风场资料分析研究了江苏省“五一”期间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大气环流背景。结果表明:江苏省“五一”前后降水量的时间变化特征与南海夏季风建立进程有关;“五一”期间降水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变化特征,可分为苏南和苏北两区。进一步分析“五一”期间降水极端异常年份对应的全国同期降水分布特征和低层流场特征发现:降水中心与气候平均状况相比明显偏北,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南海夏季风建立对程中出觋了明显的异常。  相似文献   

5.
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风、压场资料得到1958—1997年5—10月月际场的局地型相似系数(LPAC)。多年平均LPAC表明了对流层和平流层低层印度夏季风环流的建立、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北进和南亚高压上高原的过程,这些区域LPAC值较同纬度非季风区明显偏低。在平流层中层,夏季型环流表现出纬向对称性和由高纬向低纬的传播特征。对东亚LPAC气候变率时空剖面及3个涝年LPAC异常的分析反映出环流型季节转变异常及其与东亚月降水异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华南春季降水纬向非均匀分布及异常年大气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宏毅  林朝晖  宋燕  陈红 《气象》2013,39(12):1616-1625
对1951—2007年华南地区18站春季(3—5月)降水进行EOF分析,发现华南春季降水的空间分布具有全区一致性、东西反位相、南北反位相及东北—西南反位相等特点。第二特征向量主要反映了华南春季降水的纬向非均匀分布特征,据此将华南春季降水型分为西涝东旱型和西旱东涝型,并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春季降水的纬向分布异常年的大气环流背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西涝东旱年,华南西北部存在海平面气压场和高度场的正异常中心,有利于冷空气的南下,而该正异常中心的南部出现负异常,华南东部及其东部海面上呈现范围较大的气压场和高度场正异常,华南西部盛行东南风异常,华南东部存在东北风距平,风场和水汽输送场在华南西部表现为异常辐合,在华南东部表现为异常辐散,因此造成了华南西部降水的偏多和东部降水的偏少。同时,850 hPa涡度场、200 hPa散度场、850 hPa垂直速度场和1000 hPa温度场也均呈现出有利于华南西部降水增多和东部降水减少的环流形势。在西旱东涝年,情况基本相反。  相似文献   

7.
利用1959—1993年冬半年(10月—次年3月)青南高原15个台站的月平均降水量和月平均气温距平资料,采用时空综合的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对青南高原地区冬半年降水、气温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诊断研究,得到了降水与气温异常的典型配置及其反映这些典型场的年际演变规律的时间系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降水、气温异常的时变特征与青南高原不同区域出现较严重雪灾年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青南高原地区发生较严重雪灾的年份与时间系数出现极大(小)值的年份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南方夏季低频雨型特征及其年代际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南方低频降水的季节内及年代际变化规律,利用1961—2011年夏季中国南方逐日降水资料和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与聚类分析相结合方法,将南方地区10 d以上的低频尺度降水划分为5个异常雨型.分析表明,各雨型具有较好的持续性,与同期的环流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彼此间水汽异常输送特征有明显差别.通过对雨型的统计特征进行分析,指出不同于以往的季节平均雨型,低频雨型可在季节内交替出现,反映了大尺度异常降水的低频演变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近50年来各低频雨型的多项统计特征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80—90年代各多雨型均相继出现峰值,进入21世纪偏旱型的各项统计特征存在明显上升趋势,而大部分低频多雨型出现次数减少,这可能预示着中国南方地区正在进入一个季节内尺度降水减少的阶段.  相似文献   

9.
相空间中划分大尺度异常雨型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使用1962~2001年的逐日台站降水资料,考察中国夏季大尺度低频降水的时空特征。对于20d以上的低频尺度降水异常,在前8个主要EOF模态支撑的相空间中,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划分了6种大尺度异常雨型:东北型、黄河型、秦岭淮河型、长江江南型、华南型和少雨型。分析表明,这些雨型的物理意义明确,具有较好的持续性,优于使用2维概率密度函数的划分结果,从而说明相空间中的聚类分型是整体性和区域性兼顾的划分方式,同时也证实了多维相空间的不均匀性。统计结果显示,新雨型在季节内交替出现,能够反映出大尺度异常降水的低频演变特征,并且具有不同于季风雨带变化的特点。通过分析新雨型在历史上的分布情况,并与以往分型相比较,进一步反映出新雨型划分的客观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世界气象组织划分气候异常的标准, 统计了广西86站1961—1998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 得出了广西近40a气温、降水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 发现异常的出现以局部性较多, 全区性较少, 90 年代的4 月、7 月、9月、10月月平均气温异常较频繁, 月降水量异常较多的是1 月、3月、6 月、7 月  相似文献   

11.
马宁  谢均  郭军  何群 《气象科技》2016,44(3):400-407
使用1981—2013年6—8月的月平均海河流域站点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SVD方法分析了北半球高度场环流异常与海河流域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海河流域的一致型降水异常主要受热带地区高度场异常的影响,而北半球中高纬的高度异常分布对海河流域东南部降水异常有重要作用。热带及中高纬地区的高度场异常与副热带西风急流和流域上空的水汽输送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急流强度和位置的变化以及水汽辐合异常造成海河流域降水异常,尤其中高纬高度异常的这种对应关系更加明显,并且两个地区的高度异常分布对应的海河流域异常水汽输送有不同来源。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夏季降水时空分布演变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吕军  张静  刘健  肖卉 《气象》2006,32(6):48-52
根据江苏省63站的1961—2005年夏季降水量资料,应用EOF和REOF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江苏省夏季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其分析结果为:江苏省夏季降水可分为全省一致、淮北地区为中心、江淮之间地区为中心、苏南地区为中心等多种分布型,并且各种分布型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自1990年代起江苏省进入一个夏季旱涝异常年份频发的时期,并且南北降水相反分布的年份增多,为进一步准确预测夏季旱涝的发生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综合运用1998—2002年的降水资料和卫星导风资料, 统计分析了对流层上部的流场特征, 证实我国夏季出现重要降水过程时, 对流层上部存在3种特定的环流形势:我国南方雨带上空, 在对流层上部常伴有一个反气旋脊, 是中心位于青藏高原上空的反气旋向东的延伸, 强降水区位于该反气旋脊线和副热带西风急流之间的气流辐散区或脊线南侧热带东风的速度辐散区里, 以6—7月在我国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较为多见; 强降水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对流层上部不对称反气旋外流区的西侧、高空变形场东侧, 常见于7—9月下旬; 强降水区位于高空槽前的西南气流里, 这种流型以7—8月时在我国30°N以北地区居多。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准两年周期振荡的长期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中国160站月降水量资料 (1951年1月~2005年12月), 研究了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准两年周期振荡 (TBO) 的长期演变特征。最大熵谱分析和相对最大熵谱分析表明, 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TBO信号显著, 高值区基本呈带状分布, 方差最大值中心分布在江淮流域及南部沿海地区。根据中国东部夏季降水TBO分量的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展开 (REOF), 将东部地区划分为东北地区、 河套地区、 淮河流域、 长江流域、 华南西部、 华南中部及华南东部7个降水区。对各降水区的研究结果表明: (1) 东部夏季降水振幅变化TBO信号明显; (2) 各降水区夏季降水TBO有着不同的长期演变特征, 表现出不同的年代际变化。淮河流域、 长江流域和华南中部降水TBO特征较明显; 华南西部和东北地区降水TBO特征较弱; 河套地区在1990年代以前表现有较显著的TBO特征, 但1990年代后, TBO特征趋于不明显; 华南东部地区在1970年代中期以前TBO特征明显, 以后TBO特征减弱; (3) 淮河流域是中国东部地区由南向北的过渡带, 是夏季降水TBO的敏感地区。  相似文献   

15.
近50年来中国夏季降水及水汽输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利用1951-2006年中国448站夏季降水资料、NCEP/NCAR VersionⅠ的再分析资料,研究了近50年来中国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分区,并从季风性水汽输送的变化角度出发,讨论了影响中国一些主要地区降水变化的可能机制.研究发现:(1)从总体上来说,自1951年至今,中国夏季降水存在3个突变时段,即1956-1960年,1980年前后以及1993年以后.且90°E以东突变后的主要变化特征都是多雨区由北向南传播,而90°E以西则是多雨区由南向北传播;2)近56年来就110°E以东的中国东部夏季降水而言,1980年以后多雨区由华北南移到长江中下游,又于1993年以后由长江中下游继续南移至华南;3)中国东部各地区降水和850 hpa风场、整层水汽输送场的相关分布一致表明,中国110°E以东各降水区以南为来自偏东偏南的季风性异常水汽输送,而以北为来自偏北风和相应的异常水汽输送,两者在降水区汇合造成风和水汽输送异常辐合.因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侧的东南季风及其异常水汽输送、北方冷槽的偏北风及其异常水汽输送是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的主要成员,这和一般认为的这些地区降水异常来自孟加拉湾的季风性异常水汽输送的观点不同,需要作进一步研究.总之,对于中国东部旱涝的形成,应该重点注意来自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的直接或间接经南海到达的异常四南季风性水汽输送.  相似文献   

16.
华北地区春季和夏季降水特征及与气候相关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利用美国NCEP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及我国华北地区25个气象站1951~2003年53年的月降水资料,研究了华北春季和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特征及与大气环流的联系。结果表明,华北春季和夏季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特征有一定的差别,春季降水存在3种典型降水类型,即“全部一致型”、“东西型”和“东北西南型”。第一特征向量为主导,其时间变化系数与春季降水量特征基本一致,说明华北春季降水主要受西北气流影响,具有降水偏多(少)一致性特征。降水偏多、偏少年异常场差值显示春季华北主要受东亚上空的异常反气旋环流影响,其底部偏东气流在南海、台湾海峡一带转向向北一直吹到华北。华北夏季降水存在3种典型降水类型,即“全部一致型”、“南北型”和“东西型”。降水偏多、偏少年异常场差值显示夏季华北受副高西侧西南气流的影响从印度孟加拉湾携带大量水汽从西南方向吹向华北,带来较多的降雨。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61—2012年中国西北东部156站降水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该地区汛期(5—9月)降水特征的变化,构造综合相似指数,将历年汛期降水量场划分为全区一致偏多型、一致偏少型、南多北少型、南少北多型共4类降水类型,其中以全区一致偏少型所占比例最多。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全区降水虽仍以一致偏少型为主,但其比例明显减小,而全区一致偏多型比例明显增加。全区一致偏多(少)的降水异常敏感区的中心位置随时间逐渐向东南方向移动,而南多(少)北少(多)型的降水异常敏感区中心位置则随时间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两个模态所反映的降水异常敏感区的范围和强度在各年代均有较大差异。夏季西部型南亚高压、乌拉尔山脊显著增强,蒙古气旋加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南海、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深入到中国西北东部地区,是西北东部降水一致偏多的主要大气环流特征。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温带气旋中尺度云和降水的动力学、构成情况和结构的观测研究作了回顾。一般说来,大的中尺度降水带由最强烈的降水区构成,这种中尺度降水带分为六种类型:暖锋型、暖区型、宽广冷锋型、狭窄冷锋型、锋前冷空气爆流(Cold—Surge)型及锋后型。通常,这些降水带内的降水较多是小的中尺度。本文对大的中尺度和小的中尺度的可能机制进行了判别。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61—2017年吉林省46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点降水月数据及NCEP/NCAR全球月平均位势高度场、风场再分析资料,采用EOF、SEOF、滑动相关、回归分析及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近57 a吉林省盛夏7月、8月降水的基本特征,季内差异及其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吉林省盛夏7月、8月降水在空间上以全区一致型为主,整...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61—2012年陕西省春季(3—5月)月降水量,选取14个代表站,将各月降水量排序,按百分位选取测站异常多(少)雨的月份;选取至少3站及以上能反映区域性降水异常的样本,作为陕西省春季月降水异常的样本,分析表明这些异常降水样本能够代表陕西春季各月多(少)雨月份。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异常多(少)雨月份的同期环流信号,发现陕西春季异常多(少)雨月份的系统配置相反。在异常多雨年,25°N~50°N、70°E~135°E的广泛区域距平场出现东高西低的环流特征;在异常少雨年,该区域距平场呈现西高东低的环流特征。根据上述特征,建立陕西省春季异常多(少)雨月的环流预报模型,分析了该模型的物理意义。由于模型为同期环流模型,分析了气候预测业务中异常多(少)雨月份的预报着眼点。并以2013年3月、5月为例,说明该研究可以用于预测业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