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攀西层状基性-超基性岩体的Sm-Nd年龄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攀西层状基性-超基性岩侵入体富含大型钒钛磁铁矿床,对其已进行过详细研究。但是岩体的形成时代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采用Sm-Nd同位素年代学方法对攀枝花、白马、红格岩体的年龄进行了研究。获得的年龄结果表明,岩体形成于晚海西-印支期,年龄283~197 Ma。红格岩体283±38(2σ)Ma,白马岩体197±60(2σ)Ma,攀枝花岩体上部岩相旋回210±43(2σ)Ma,下部岩相旋回282 Ma左右。攀西层状基性-超基性岩体与峨眉山玄武岩大致形成于同一时期。  相似文献   

2.
白马含矿层状镁铁—超镁铁质侵入体的岩石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富文 《岩石学报》1990,6(4):12-26
白马岩体是层状构造发育、分异作用明显的单斜层状侵入体,产于攀西裂谷带中段,侵位于前震旦系会理群变质岩系中,K-Ar年龄为342~363Ma。层状岩系可划分下部镁铁质岩、超镁铁质岩、上部镁铁质岩及浅色镁铁质岩等四个岩相带。固溶体矿物的成分、岩石化学和稀土元素的特点及其演化,表明岩体是在熔离和液态重力分异的基础上经过自下而上的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清水泉镁铁-超镁铁质层状侵入体位于南阿尔金山阿帕—茫崖构造带中-北部的清水泉地区,其北部与南阿尔金山超高压变质带紧邻。该岩体包含有3~4个由辉石橄榄岩-角闪辉长岩构成的岩浆旋回,与元古宙变质沉积岩系呈侵入接触关系。对其中的角闪辉长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其206Pb/238U表面年龄为(461±2)Ma~(471±2)Ma,其加权平均值为(467.4±1.4)Ma(n=21,MSWD=2.5),所测锆石具有明显的岩浆振荡环带,Th/U比值为0.32~1.16(平均0.64)。测年结果显示,清水泉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形成时代晚于南阿尔金山超高压变质岩的峰期变质时代(504~487 Ma),而老于该地区A型花岗岩的时代(425 Ma左右)。分析认为,伴随着同时代的"双峰式"岩浆侵入作用及广泛的变质热事件,大约465 Ma时的南阿尔金山已经由前期的陆-陆碰撞造山阶段转入到了碰撞后的裂谷伸展作用阶段。  相似文献   

4.
镁铁-超镁铁层状侵入体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探讨了镁铁 -超镁铁层状侵入体的一般特征及成因机制 ,并对世界上著名的斯开利戛德、布什维尔德、斯蒂尔沃特层状侵入体和我国攀西层状侵入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总结和对比。  相似文献   

5.
用SHRIMP测定攀西古裂谷内钠质碱性岩锆石的U Pb年龄 :红格酸性碱性岩 (钠闪石花岗岩 )锆石U Pb年龄为 2 39Ma,白马中性碱性岩 (碱长石英正长岩 )锆石U Pb年龄为 2 2 5Ma和鸡街超基性碱性岩 (霞辉岩 )锆石U Pb年龄为 2 0 4Ma等 ,其年龄变化范围在 2 39~ 2 0 4Ma ,相当于中三叠世—晚三叠世 ,属于印支期。在成岩时间上显示先酸性、后基性。结合近期对其裂谷作用有关的镁铁—超镁铁层状侵入体和峨眉山玄武岩等定年的结果 ,暗示其裂谷强烈的张裂时间是在晚二叠世—晚三叠世 (2 5 9~ 2 0 4Ma)。  相似文献   

6.
<正>太和层状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位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是几个赋存超大型钒钛磁铁矿床的层状岩体之一。太和岩体呈单斜层状产出,长约3 km,宽约2 km,厚约1.2 km左右,倾向东南,倾角50°60°。锆石U-Pb年龄分析表明太和岩体的结晶年龄在259±3 Ma,这说明太和岩体形成于峨眉山地幔柱岩浆活动期。根据矿物组合以及矿物含量、结构特征等,岩体从下向上划  相似文献   

7.
红格镁铁-超镁铁层状侵入体位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中部,赋存的超大型钒钛磁铁矿矿床是仅次于攀枝花矿床的我国第二大岩浆型钒钛磁铁矿矿床.该矿床主要的含矿层位为下部超镁铁岩带部分,与世界其他典型的含磁铁矿层状岩体如Skaergaard侵入体和Bushveld杂岩体存在明显的区别(磁铁矿矿层位于岩体上部辉长岩带).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赋存于镁铁-超镁铁杂岩体中的钒钛磁铁矿床的成因存在多种不同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对这类矿床的资源勘查造成了困惑。因此,阐明镁铁-超镁铁侵入体中成矿物质大规模聚集的机理依然是矿床学界和勘查学界面临的重要科学前缘问题。马达加斯加中北部Alaotra湖地区的扎卡岩体是一个赋存有超大型钒钛磁铁矿床的典型镁铁质层状侵入体,已探明铁矿石远景资源量8亿t(含333),伴生钛6000万t,伴生钒230万t,为阐明钒钛磁铁矿床的成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本文报道了扎卡岩体的地质学、矿体地质学、岩相学、矿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主要得出以下认识:(1)扎卡岩体发育韵律性火成层理,为一个典型的镁铁质层状岩体,但伟晶岩可构成独立的侵入单元;(2)矿体主要赋存在层状岩体中,可划分为整合型、不整合型和伟晶岩型等3种不同的类型;(3)辉长岩具有橄榄石→斜长石→单斜辉石或橄榄石→斜长石+单斜辉石的结晶顺序,暗示扎卡岩体为一浅成层状岩体,岩浆侵位深度约3 km;(4)矿石矿物与硅酸盐矿物呈热力学不平衡关系,且与含水暗色矿物平衡共生,暗示成矿作用发生在岩浆演化晚期的富含挥发分环境;(5)致密块状铁矿石的REE四分组效应也表明成矿过程伴随着富F、Cl等组分的流体活动。据此,本文提出扎卡岩体中钒钛磁铁矿床的形成与透岩浆流体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9.
新街镁铁—超镁铁侵入体的铂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成江  李晓林 《地球化学》1998,27(5):458-466
采用镍硫试金预处理中子活化分析方法,系统测定了新街层状侵入体镁铁-超镁铁岩和与其有成因联系的玄武岩及正长岩的铂族元素含量,探讨了岩浆作用过程中铂族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结果表明,新街岩体的铂元素分异特征与布什维尔德等铁质超镁铁岩相似,而明显不同于科马提岩和阿尔卑斯型橄榄岩,二叠系峨眉山玄武岩的铂族元素分异特征与新街岩体相似,再次证实二者为同源岩浆分异产物。  相似文献   

10.
峨嵋山大岩浆省由大量的溢流玄武岩及其伴生的镁铁和超镁铁侵入岩组成。攀西地区的一些层状辉长岩体形成于260Ma,与早期报道的峨嵋山大岩浆省的年代相同。这些岩体中含有巨大的钒钛磁铁矿床,矿体呈似层状及透镜状产在层状辉长岩体的下部层位,不同于典型的层状岩体(如布什维尔德岩体)的磁铁矿床。地球化学资料表明,攀西地区含磁铁矿的岩体是从高度演化的基性岩浆中结晶而成,因为富硅的岩浆分离使得母岩浆高度富集铁、钛和钒。相对围岩来说,磁铁矿石形成较晚,是从氧化物矿浆中结晶的产物。矿石中有丰富的含水矿物相,流体的参与对氧化物矿浆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东天山四顶黑山地区元古代深变质地层中发现层状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研究了它的产状、岩石类型、结构构造、矿物组成、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年代学等特征及其发现的地质意义。层状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为后侵位的镁铁质杂岩体和花岗岩所穿切与破坏,其正堆晶结构发育,并可划分出两个结晶与演化旋回。四顶黑山层状钱铁质-超镁铁质岩的稀土微量元素含量和配分结构与该地区镁铁质杂岩、及图拉尔根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明显不同,具低∑REE、正δEu 异常、高 Sr 低Rh、高 Nb/U 值、及 Nb、Zr 和 Hf 亏损等地球化学特征,该特征与裂谷成因的攀枝花层状辉长岩和曹家村层状岩体非常相似,这意味着四顶黑山层状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可能也形成于裂谷构造环境。选择层状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下部韵律层顶部辉石角闪石岩、镁铁质杂岩体闪长岩和角闪花岗岩中的角闪石开展~(39)Ar/~(40)Ar 定年,结果显示3种岩体分别形成于545±5Ma、263.8±2.6Ma 和200.8±0.91Ma。四顶黑山545Ma 裂谷成因层状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的发育,意味着早寒武世是天山地区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型 Cu-Ni 矿的成矿期之一,天山地区在元古宙变质岩为基底的古大陆在早寒武世出现了雏形裂谷构造,545Ma可能是古天山洋形成的初始期。  相似文献   

12.
南非布什维尔德岩浆型Cu-Ni-PGE硫化物矿床成因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南非布什维尔德杂岩体(BIC)是世界上最大的镁铁质层状侵入体(东西长450km,南北宽250km),也是世界上单个蕴藏铂族金属( PGE)、铬铁矿和钒钛磁铁矿的最重要矿床,其中PGE储量为65 473 t,含有全球75%的PGE,是全球最大的PGE矿床.沿着Rustenburg镁铁质-超镁铁质层状岩套(RLS,厚度7~...  相似文献   

13.
攀枝花—西昌地区是著名的钒钛磁铁矿矿床区。铁矿赋存在层状侵入体中。岩体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以辉长岩为主;另一种类型由辉长岩及超镁铁岩组成,其上部为辉长岩,下部为超镁铁岩。韵律层是本区层状侵入体的主要特征之一,两种类型岩体都发育有不同类型的韵律层。铁矿赋存于韵律层的一定部位。本文分别对三个层状侵入体的韵律层进行了初步探讨,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攀西地区不同类型的岩体。  相似文献   

14.
镁铁-超镁铁岩的分类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旗 《地质科学》2014,(3):982-1017
镁铁-超镁铁岩分类是镁铁-超镁铁岩研究最基本的问题之一。镁铁-超镁铁岩(不包括金伯利岩、煌斑岩和碱性超镁铁岩等)按照产出的构造背景、岩石组合、伴生矿产大体可分为5类,即:蛇绿岩、义敦型岩体、阿拉斯加型岩体、层状侵入体和橄榄岩-闪长岩型岩体。蛇绿岩代表大洋岩石圈地幔及其分异物,义敦型代表大陆岩石圈地幔及其分异物,阿拉斯加型岩体来自岛弧、活动陆缘环境或具岛弧之下地幔特征的源岩,层状侵入体来自板内伸展构造背景,橄榄岩-闪长岩型岩体的构造背景与阿拉斯加型类似,但是也有产于板内环境的。蛇绿岩是学术界最关注的问题之一,笔者认为,1972年彭罗斯会议确定的蛇绿岩的定义仍然是适用的,斯泰因曼三位一体的概念仍然是有效的,而Delik的蛇绿岩定义和分类是不可取的。笔者认为,义敦型的概念是合适的和有用的。蛇绿岩与义敦型岩体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它们的构造含义不同。它们之间的区别不是依靠岩石组合本身,也不依靠地球化学,而是依靠野外产出位置和伴生的围岩性质以及构造情况。不同类型的镁铁-超镁铁岩形成的构造背景不同,伴生的矿产类型不同,具有不同的大地构造意义。在野外实践和室内研究中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无论对于理论研究还是找矿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稀土元素及锶同位素资料表明,形成白马杂岩体的母岩浆为玄武质岩浆,起源于上地幔,由被交代的上地慢橄榄岩经5%~10%部分熔融形成的;层状侵入体和正长岩为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做榄石、单斜辉石和斜长石是岩浆演化早期最重要的堆积矿物;产于细粒辉长岩和层状辉长岩中的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它们的Eu和Ce异常的差异,主要受控于矿物结晶时的氧化还原条件。  相似文献   

16.
北疆地区不同构造单元内分布大量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含铜镍硫化物矿化的岩体集中于早二叠世。含铜镍岩体顶与底的识别是一世界性难题,而对深部矿与隐伏矿的勘查十分重要。根据这些镁铁-超镁铁岩体地表出露面积大小和岩相期次,可分为大岩体(大于5~40km2)、小复式岩体(1~3km2)和单式岩体(小于0.1km2)三类。三类岩体在岩体形态、产状、岩相构成、超镁铁质岩相所占比例、赋矿岩相、矿体空间分布以及矿石中Cu/Ni值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根据岩体和矿化的基本特征,结合矿物粒度、蚀变强弱、有无同期玄武岩、辉绿岩等,可以综合判定岩体的相对剥蚀程度与埋深。相对剥蚀程度结合区域上元素化探异常和地球物理异常的细微差别,可作为评价镁铁-超镁铁岩体的铜、镍成矿潜力的有力工具。镁铁质岩墙、小岩体、小岩体群、产于大辉长岩体中的小的超镁铁岩露头,强烈蚀变的镁铁-超镁铁岩区,重磁异常区,物化探异常叠加区等均是今后北疆寻找小岩体大矿床的重点靶区。  相似文献   

17.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与二叠纪晚期的峨眉山地幔柱作用有关。白马层状侵入体是峨眉山大火成岩省赋存超大型Fe-Ti-V氧化物矿床的镁铁-超镁铁质侵入体之一。白马侵入体橄榄辉长岩和橄长岩全岩Mg O与Cr、Ni的相关性表明白马母岩浆经历了较高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图解和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图解总体具有显著的Sr、Eu和Ti正异常,Zr-Hf负异常;而Nb、Ta既有正异常,也有负异常,这些特征与岩石中磁铁矿、单斜辉石和斜长石等矿物的堆晶作用有关。(87Sr/86Sr)i=0.704232~0.704855,平均值为0.704706;εNd(t)=1.40~3.94,平均值为2.41。Sr-Nd同位素组成落于峨眉山苦橄岩和高钛玄武岩的范围内,混合模拟计算表明白马母岩浆经历了10%~30%硅质大理岩围岩的混染。因此,白马Fe-Ti-V氧化物矿床的形成受母岩浆的组成、分离结晶作用及大理岩围岩的混染等多种因素共同制约。  相似文献   

18.
几克里阔勒镁铁-超镁铁岩体位于塔里木南缘几克里阔勒乡110°方向约2.5 km,岩体侵位于下石炭统满达拉恰普组第三段之中,出露面积约0.5km2.岩体形状呈不规则的透镜状,大致呈东西方向展布,岩体产状北界由于第四纪覆盖而不清,南界产状为340°∠75°.西部露头长800 m,宽30~80 m,岩体大致呈北西西向展布,平面上呈梭状,岩体西部南界产状30°∠70°.  相似文献   

19.
黑白山镁铁超镁铁岩位于新疆中天山地块与觉罗塔格构造带的分界断裂——阿其克库都克大断裂南侧约4 km处.该岩体主要由阳起石化橄榄辉石岩、辉橄岩、辉石岩、蚀变细粒辉长岩组成,对岩体的主微量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岩体属铁质镁铁超镁铁岩,具低钾拉斑玄武质岩的分异特征;岩石具相对较低SiO2(43.90%~52.80%...  相似文献   

20.
汉南金水-青泥坑镁铁层状杂岩体位于扬子板块北缘汉南地体东北部,岩体侵位于中元古代西乡群。岩体出露面积大于500km~2。杂岩体主要由镁铁质辉长岩和部分超镁铁质辉石岩和橄榄岩组成。按层状岩序和岩石类型可以划分为上、下两个岩带,即由辉长岩类组成的上部带和由辉石岩-橄榄岩-粗粒蚀变辉长岩组成的下部岩带。研究表明,岩体的岩石化学、矿物化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与层状岩序的演变相一致。韵律层发育部位,矿物组分多次重复出现,反映了形成杂岩体的岩浆有过多次侵位活动。还表明,层状岩序稀土总量和(La/Yb)_N值随层序增高而增加分馏趋势的一般规律。系统阐述了杂岩体各类岩石铂族元素分配特征。初步确定了铂矿化与铜镍矿化产出部位,讨论了铂族元素成矿作用问题。报告在分析了杂岩体产出的地质构造环境的基础上,探讨了杂岩体原始岩浆源的性质,同时估算了部分熔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