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已有研究表明,与一般性小震群相比,前震序列的震源机制更趋于一致.鉴于小地震的震源机制不易求解,本文利用谱振幅相关分析法研究小地震震源机制是否相似的问题,以探讨小震群序列类型判定的可能性.选择小震群活动频繁的云南西北部作为研究区域,计算发生在该地区的五个震群的谱振幅相关系数.结果显示,2001年施甸MS5.9级及2001年永胜MS6.0级强震震前的小震群序列谱振幅相关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88、0.93;2002年漾濞、2003年洱源、2005年宾川三个一般性小震群的谱振幅相关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48、0.68和0.63.表明,强震前的小震群序列与一般性小震群序列相比,谱振幅相关系数明显较大,接近于1.0,说明其震源机制相似性更为显著.本文针对小震群类型判定所作的理论推测与所研究震例实测结果基本相符合,初步表明,谱振幅相关分析法可能是判定小震群类型的物理意义较为明确的方法,具有实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首先采用P波、 SV波和SH波的极性和振幅比联合求解2014年安徽省金寨ML3.9震群序列的震源机制解, 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该震群序列的震源一致性参数和P轴方位角随时间的变化; 然后基于震区附近3个台站记录到的该震群序列的地震波形, 计算其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 同时读取震区附近3个台站记录到的该震群序列中115次ML≥1.5地震的极性. 研究结果表明: 金寨ML3.9震群序列的地震震源机制解绝大多数为压性走滑型, P轴方位角较为一致; 其震源一致性参数处于较低水平, 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较高; 台站所记录到的地震极性也较为一致. 该结果表明金寨ML3.9震群序列的震源一致性程度非常高.   相似文献   

3.
黄浩  付虹 《地震学报》2014,36(4):631-639
使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数据, 计算了滇西地区2008—2011年发生的6个MS≥4.0地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 结果表明, 这些地震序列无论是前震型、 主震-余震型, 还是震群型地震, 其谱振幅相关系数均较高, 分析认为可能是该区域处于高应力水平状态所造成的. 谱振幅相关系数较小的地震序列, 其震源机制一致性不高, 区域应力场强度较低, 可以作为判别后续没有更大地震的指标. 前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较高, 但谱振幅相关系数较高的不一定是前震序列. 地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较高, 仅仅表明其区域应力水平较高, 这种状态有利于该区域MS≥5.0地震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4.
利用2020年以来库车东南震群周边5个台站所记录的92次ML3.0~4.4地震数字波形资料,采用谱振幅相关系数方法,计算该震群谱振幅相关系数。结果显示:(1)库车东南震群谱振幅相关系数处于0.34~0.54之间,平均值为0.49,2023年1月稳定在0.53,该时段相关系数相对较高,表明其区域应力水平较高,2023年1月30日在距震群约100 km发生沙雅MS6.1地震。(2)库车东南震群相关系数变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2020年1月16日库车MS5.6地震前相关系数相对较高,约为0.54;地震后波动较大,2021年2月恢复平稳状态,在0.45~0.50之间浮动上升;2022年2月相关系数上升至0.50之上,10月之后稳定在0.53~0.54之间。(3)结合库车震群应力降结果分析认为,该地区应力水平高于背景活动水平。  相似文献   

5.
2006年4月3日至9月19日在山西代县发生一次3.7级震群,着重研究该震群活动的时序列特征、韵律特征及震源机制解等相关参数。进一步探讨其对周围地区中强震的指示意义。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震群活动是该区域一次正常的地震起伏,并与周围350 km范围内华北地区中强震有较好的呼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杨士超  张博  曹凤娟  王亮  邵媛媛 《地震》2019,39(3):158-165
利用辽宁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数据, 计算了2012年盖州青石岭震群和2014年盖州西海域震群的谱振幅相关系数, 结果显示, 盖州青石岭震群谱振幅相关系数为0.72~0.90, 2016年之后稳定在0.75, 相关系数略低, 震源机制解一致性较低; 盖州西海域震群谱振幅相关系数为0.85~0.99, 2015年之后随着震群活动的减弱谱振幅相关系数稳定在0.85, 相关系数较高, 震源机制解一致性较高。 结合盖州地区视应力水平分析认为, 盖州地区谱振幅相关系数的变化与该地区应力水平的变化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1 研究背景 震群活动历来是辽宁地区震情研究的热点.1975年辽宁海城MS 7.3地震和1999年辽宁岫岩MS 5.4地震发生前均出现明显前震序列,陈颙等(2015)、崔子健等(2015)研究发现,主震前地震的震源机制一致性较强,谱振幅相关系数较高,而余震的震源机制一致性较差,谱振幅相关系数亦出现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8.
代县小震群     
1979年10月19日,在山西省代县的白草口~太和岭口一带发生了一组小震群(北纬39°06′~39°13′,东经112°50′~113°15′).较大的五次3级以上地震均有感.代县地震台距震中20公里,放大倍数:NS1.6×10~5,EW3.2×10~5,UD2.8×10~5.基本上控制了整个小震群的活动序列.这组小震群是在介休地震、五原地震后发生的,而且发生在有强震背景的晋冀蒙三省交界地区.所以,认真地研究代县小震群是较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运城震群是近年来我省发生的最大—次震群活动,震群发生后,山西省地震局和国家地震局及邻省地震局的同志组成现场工作队赶赴现场工作.本文根据现场的工作情况和地震目录,讨论了运城震群活动的地震活动性背景,构造特征以及震群的序列、频度、能量释放、衰减等特征.旨在提供一完整的震群活动资料.  相似文献   

10.
2013年吉林前郭强震群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吉林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数据,计算了2013年吉林前郭强震群序列ML≥2.5地震的谱振幅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前郭强震群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总体较高,在0.85~0.95之间波动,说明该序列具有很强的震源机制一致性,区域应力场强度较高,分析认为可能是该震群序列一直持续发生的原因.研究发现,在2013年11月23日MS5.8强余震发生之前,谱振幅相关系数升高,震后,则明显降低,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即强震前小震震源机制趋于一致,强震后,则发散.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16年运城4.4级地震序列资料,进行余震精定位、主震震源机制和发震构造等研究。地震震中分布结果显示,本次地震的发生构造与以往该地区震群型地震发震构造不同,构造单元相对简单,发生在盐湖北岸断裂附近。余震双差精定位结果显示,余震优势分布呈NNE向,NW向也有零星活动。精定位后震源深度集中分布在15-24 km,平均深度20.2 km,断层剖面深度集中分布在18-23 km,倾向NW,与盆地地形构造吻合。采用Snoke与CAP方法得到的震源机制解基本一致,此次序列的主震错断方式为走滑兼逆冲,节面B参数与中条山山前断裂东段走向和倾向接近。综合认为,本次运城地震序列的余震呈NNE向优势分布,精定位结合地震震源机制结果,推断此次地震序列发震断裂为中条山山前断裂的NNE向隐伏断裂。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paper, the focal mechanisms of Huoshan MS4.3 earthquake sequence since October 2013 are calculated with the method developed recently by Snoke, which combines the use of first motion of P, SV and SH waves and their amplitude ratios(referred to as Snoke method). We estimate the difference(also referred to consistency parameter θ)between the stress axis direction of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and the mean stress tensor on one hand, and get the relative changes of focal mechanisms rather than the focal mechanisms themselves on the other hand, by using methods of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body-wave spectral amplitudes, first motions and amplitude ratios of vertical P wave of single station, as limited by the network layout and density of observation points,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small earthquakes are not easy to obtain. We studied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focal mechanisms of Huoshan MS4.3 earthquake sequence since October 2013 with many methods such as consistency paramete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body-wave spectral amplitudes, first motion and amplitude ratio of vertical P wave of single station, to determine the type of the sequence. The result shows that: before Huoshan MS4.3 earthquake of April 20, 2014, the consistency parameter of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was lower than the mean for a long perio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body-wave spectral amplitudes was always at high values(about 0.9), odds ratio of first motions of vertical P wave of single station near the epicenter, defined as the ratio of predominant number to contrast number of first motions, was up to 13.8 at station SJH, 3.8 at BZY and 3.6 at LNA, respectively; first motions of vertical P wave of single station showed an obvious predominant distribution as a whole, and the amplitude ratios of vertical P were consistent, which suggests that before Huoshan MS4.3 earthquake, focal mechanisms were consistent, so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before Huoshan MS4.3 earthquake is the foreshock sequence. After Huoshan MS4.3 earthquak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body-wave spectral amplitudes was lower(about 0.6), first motions and amplitude ratios of vertical P wave of single station were in disorder, which suggest that the focal mechanisms are inconsistent after the Huoshan MS4.3 earthquake, so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after Huoshan MS4.3 earthquake is the aftershock sequence, and subsequent larger earthquakes are not likely to occur. The focal mechanisms in Huoshan reg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Huoshan MS4.3 earthquake experienced a process from scattering to convergency and to scattering again.  相似文献   

13.
以山西省2016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2016年以来山西省地震局月会商意见、月震情反映、周震情监视跟踪例会、紧急会商意见为依据,系统总结、整理山西盐湖M_S 4.4地震震前异常及预测过程,给出山西南部地区4级左右地震短临预测指标,并就地震预测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2013年8月12日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左贡县、芒康县交界发生6.1级地震,地震序列为前-主-余型,在主震发生前9h内发生了7次ML≥2.0中小地震,最大震级为ML 4.7。本文采用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方法,基于区域测震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研究左贡-芒康6.1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变化过程。结果显示,主震前的中小地震相关系数较高,均值为0.86,表明其震源机制相似程度较高,是具有震兆意义的小震序列;余震的相关系数较低,表明震源机制相似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5.
2016年8月唐山震群视应力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年8月河北唐山发生震群活动,具有频次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利用首都圈数字化地震台网监测的2016年1月—2017年5月河北唐山地区ML≥2.5地震,采用遗传算法反演震源参数,计算相应地震视应力值。分析结果如下:①此次地震序列为前震—主震—余震型;②视应力值在震群发生前明显增高,发生过程中出现高低相间现象,在ML 4.3主震出现峰值,震源区应力状态不稳定,震后视应力恢复正常;③震群视应力与震级呈现一定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