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列缺穴进行文献考证,以阐述其源流,考证其特定穴属性及解析穴名内涵;从经穴同源理论、解剖位置、疗效差异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浅析其定位历来存在的争议;汇述其古今临床应用,主要阐述了古代列缺穴在肝胆系、心系病证中的临床应用及现代治疗中于头痛、发热的应用,并讨论了该穴在治疗疾病时的优势,以期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Cd2+或Cr6+胁迫1d,3d,5d,7d,9d后对拟穴青蟹血细胞总数(THC)和血清酚氧化酶(PO)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拟穴青蟹THC在Cd2+胁迫或Cr6+胁迫1d后即显著下降(P0.05),Cd2+胁迫对拟穴青蟹THC的影响较Cr6+胁迫大,持续时间长。随着胁迫时间延长至9d后,Cr6+胁迫下的拟穴青蟹THC可逐渐恢复至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状态(P0.05),然而0.075mg·L-1、0.1mg·L-1Cd2+胁迫组的拟穴青蟹THC仍显著降低(P0.05)。拟穴青蟹血清PO活性在Cd2+胁迫或Cr6+胁迫均被显著抑制(P0.05),但剂量效应关系不明显。拟穴青蟹血清PO活性在Cr6+胁迫1d后即表现被抑制,但持续时间较短;在Cd2+胁迫组即在胁迫5d后才呈现出被抑制,但持续时间较长。由此可见,镉胁迫或铬胁迫对拟穴青蟹THC和血清PO活性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方氏头针的简易定位为出发点,基于穴区定位、进针点、处方选穴、针刺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探析其临床应用。方氏头针穴区分为“伏象”“伏脏”“倒象”“倒脏”“其他中枢”,临床中多采用快速进针法,选穴方法可分为4种:相应取穴法、仿体取穴法、特定取穴法、米字取穴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在现代临床研究中的选穴规律。方法:参考医学主题词表(MeSH)中与前列腺增生及针灸相关的主题词并将其进行组合,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2008年1月至2018年6月的国内文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筛选出合格文献58篇,涉及59个腧穴,共使用330次。其中经络以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为主;选穴部位以腹部、下肢及腰骶部为主;常用选穴以中极、关元、三阴交、肾俞、秩边、水道、气海、阴陵泉、次髎、膀胱俞为主;特定穴以选用交会穴为主,其次为募穴及背俞穴。结论:现代针灸临床治疗BPH以腹部、腰骶部局部取穴及下肢循经取穴、选用特定穴为主,经络选取主要为任脉、膀胱经、脾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焦氏头针的简易定位为出发点,从穴区部位、进针点、处方选穴、针刺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将其穴区分为额部3区、颞部8区、顶部1区、枕部2区,进针针体与皮肤呈30°角,临床选穴分交叉选穴和对应选穴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其临床应用作进一步探析,以规范应用,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介绍王富春教授运用手三关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指麻木症状的临床经验。王教授认为脾阳不足,湿邪困阻中焦脾土,水谷精微无以送至四肢经络,加之风寒湿外邪或痰湿、瘀血阻滞,久之则经络气血阻滞,而发手指麻木之症。临床上治当循因结合辨经治疗,选取手三阳经循行部位的穴位和腕背横纹三穴,同时选取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穴,结合效验穴手三关穴,以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扶正兼驱邪外出,临床效果显著。并附验案1则,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7.
弧菌是海水中最常见的细菌类群之一。弧菌属的一些种是致病菌,能引起海洋生物弧菌病,给养殖业造成损失。根据已有弧菌16S核糖体RNA基因(16S rDNA)序列,设计了3条弧菌属特异引物VF169、VR744和VR1150,与细菌16S rDNA通用引物VF27一起,组成VF169/VR744、VF169/VR1150和VF27/VR744 3引物对。从海水中直接提取浮游生物总DNA,用VF169/VR744,VF169/VR1150和VF169/VR744(巢式)以及VF27/VR744引物分别扩增弧菌16SrDNA片段并克隆,分别构建了弧菌16S rDNA片段变异类型文库。从各文库中分别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克隆测序,共获得72条序列。系统学分析表明所有72个序列都与已知的弧菌属细菌的序列聚类,具有很高的相似性,证明所设计的引物能用于海水样品弧菌菌群分析。另外,VF27/VR744既具有对海洋弧菌的高度特异性,也具有恰当的海洋弧菌覆盖面,是1对选择扩增海水中弧菌16S rDNA的较理想引物。从获得序列的分布情况看,胶州湾存在较高的弧菌多样性,其中,类灿烂弧菌菌群(Vibrio splendidus-related group)是优势类群。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海水养殖池塘红树林浮岛养殖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的生长及其与野生拟穴青蟹营养成分的差异,选择福建省漳浦县东山湾北部的海水养殖池塘内设置四个拟穴青蟹养殖实验组,分别为红树林(秋茄)浮岛养殖组、海马齿浮岛养殖组、空白浮岛养殖组(水面无种植植物)和外围环沟养殖组,并以试验点附近海区捕获的拟穴青蟹(野生组)作为对照,对各组拟穴青蟹的肌肉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空白浮岛组拟穴青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出肉率及存活率均高于红树林浮岛组、海马齿浮岛组和外围环沟组;红树林浮岛养殖拟穴青蟹肌肉粗蛋白含量(71.66%)最高,粗脂肪含量(2.52%)相对较低,各组拟穴青蟹肌肉中氨基酸总量在60.54%~68.68%之间,其中红树林浮岛组拟穴青蟹肌肉中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上均显著高于野生组(P<0.05);从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结果可以得出拟穴青蟹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蛋氨酸+胱氨酸,各组拟穴青蟹肌肉中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均高于0.75;肌肉中均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多不饱和脂肪酸;红树林浮岛组拟穴青蟹肌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ΣPUF...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五俞穴为主配合十宣放血治疗丘脑卒中后肢体麻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丘脑卒中后肢体麻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治疗组采用针刺五俞穴、阳明经穴联合十宣放血治疗,对照组仅用针刺阳明经穴联合十宣放血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感觉障碍、日常生活能力、麻木症状的变化。结果:麻木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7%(26/30),对照组为73.3%(22/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Lindmark感觉运动功能评定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五俞穴、阳明经穴联合十宣放血疗法治疗丘脑卒中后肢体麻木临床疗效肯定,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感觉神经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改善肢体麻木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障碍的选穴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7月与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障碍相关的文献,并建立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的关联规则,对选用的腧穴种类、归经及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28首针灸处方,共运用穴位72个(十四经穴64个、经外奇穴8个),总应用频次234次,使用频次最多的腧穴为足三里;使用频率排前3位的腧穴部位是下肢、上肢及头面颈项;穴位选用频率最多的经络是足太阳膀胱经;特定穴选用频次排前3位的为五腧穴、交会穴、八脉交会穴。结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障碍取穴处方重视阳经取穴与下肢选穴,灵活运用针灸上下配穴以及本经配穴的原则,该取穴规律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艾灸阳明经穴对变应性鼻炎(AR)大鼠最轻持续性炎症(MPI)状态的调节,探索其改善AR发作期的症状及炎症反应的机制。方法:将5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模型组(10只)、艾灸阳明经穴组(20只)和鼻用激素组(10只)。对除空白组外的其余组大鼠采用卵清蛋白腹腔注射联合滴鼻强化致敏制备MPI期AR模型,艾灸阳明经穴组及鼻用激素组进入MPI维持阶段后7d(致敏第43天)分别进行干预,艾灸阳明经穴组取手、足阳明经之迎香(双)、足三里(双)穴,鼻用激素组采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进行滴鼻,2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均干预2个疗程。对空白组、模型组、艾灸阳明经穴组进行行为学评分,检测艾灸阳明经穴组、空白组及模型组大鼠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EOS)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改变及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及白细胞介素-5(IL-5)、干扰素-γ(IFN-γ)水平。艾灸阳明经穴组及鼻用激素组继续采用卵清蛋白滴鼻激发速发相反应,2周后评估2组行为学评分及血清IL-4、IFN-γ水平。结果:MPI期干预结束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喷嚏、流涕次数增多,行为学评分升高(P<0.01);其鼻黏膜上皮破坏明显,纤毛脱落,黏膜上皮深面固有层可见大量EOS浸润,腺体增生及水肿;血清中IL-4、IL-5含量升高,IFN-γ含量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阳明经穴组大鼠喷嚏、流涕频次减少(P<0.05);鼻黏膜上皮损伤、纤毛紊乱程度、腺体增生及水肿有所改善,黏膜下EOS数量显著减少;血清中IL-4、IL-5含量降低,IFN-γ含量升高(P<0.05)。激发速发相反应后,鼻用激素组与艾灸阳明经穴组比较,2组行为学评分,血清IL-4、IFN-γ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I期采用艾灸干预,可下调促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减轻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抑制鼻黏膜组织重塑,减轻炎症反应进程,改善AR发作期的症状及炎症反应,发挥其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创伤弧菌是一种海洋环境中的重要病原菌。细菌脂蛋白是一类细菌重要的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膜蛋白,以大肠杆菌为代表的经典革兰氏阴性菌脂蛋白分泌规律遵循“+2规则”。为探究海洋环境中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菌脂蛋白分泌机制是否有别于其他环境中的革兰氏阴性菌,本研究克隆并表达了创伤弧菌的MFP4脂蛋白,该脂蛋白N端成熟肽段第二位(+2位)氨基酸为甘氨酸,根据“+2规则”理论上应定位于细胞外膜。实验利用细菌外膜小体分离鉴定法,在表达MFP4重组脂蛋白的创伤弧菌中对其进行细胞定位后发现, MFP4生物合成后定位于细胞内膜。实验进一步构建了MFP4蛋白N端序列与红色荧光蛋白RFP的融合脂蛋白基因MFP4tether-RFP并在创伤弧菌中表达,细胞定位结果发现该重组融合脂蛋白仍然定位于细胞内膜,说明MFP4成熟脂蛋白的N端携带内膜细胞定位的信息。实验同时构建并表达了外膜脂蛋白LptE的N端序列与RFP的融合重组脂蛋白LptEtether-RFP,该蛋白具有与MFP4相同的N端+2位氨基酸(Gly+2),与MFP4 tether-RFP融合脂蛋白仅有(+3—+10位)8个氨基酸序列的差异。实验发现该融合脂蛋白定位于...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深海拖曳系统定位异常、不连续以及误差积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联合惯性导航系统(INS)和超短基线定位系统(USBL)的组合定位方法,利用在航声线跟踪实现USBL的高精度定位,顾及INS和USBL系统的互补性,并结合Kalman滤波构建了INS+USBL的组合定位模型。将该组合定位模型应用于"向阳红01"船深海拖曳系统在南海的定位实验并与USBL的定位结果比对,实验表明,组合定位方法有效地解决了深拖系统定位异常且不连续问题。INS+USBL组合定位方法可以满足深海拖曳系统的稳健可靠定位,对于深远海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目前针灸学课程内容难点,采用“图示法”教学模式促进深度学习,并观察其应用效果。方法:将105名学生分为观察组(52名)与对照组(53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授课,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引用“图示法”(经脉循行图、局部腧穴定位示意图、操作流程图及思维导图)教学,观察2组学生学习效果及岗位胜任力。结果:观察组腧穴定位、刺灸操作、腧穴主治及针灸治疗循经取穴成绩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基本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中“有很大提高”的人数,和医患沟通能力、医学信息管理与学术研究能力中“有较大提高”的人数均较对照组多,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图示法”教学模式能有效突破针灸学中的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及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5.
合谷-太冲配伍为针灸临床常用的经典配伍穴,可治疗多种疾病,但两者之间并无表里经或特定穴上的联系。脏腑别通理论中“肝与大肠通”的理论为我们理解该组穴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一理论来源于六经“开阖枢”理论,并且有肝与大肠生理病理联系的基础以及现代研究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结合现代文献的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方案评估,完善具有证据推荐强度的针灸治疗方案,便于临床医师在临证治疗时有据可循。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文献研究方式,检索中文数据库1996~2016年(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文献,应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进行归纳。结果: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选取腧穴以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最多;排名前3位使用频率最高的腧穴是:足三里、天枢、公孙;特定穴选取以下合穴、合穴及背俞穴最佳。结论: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良好疗效与循经取穴及相关经络特定穴的使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取穴规律,以期为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取穴提供指导。方法: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针灸”为检索词,查阅中国知网(CNKI)近10年来的相关文献,对其中所选用的腧穴进行整理、归纳,分析腧穴的种类、归经、所属部位及使用频次。结果:纳入文献共34篇中,用穴共72个,其中十四经穴66个,经外奇穴6个,腧穴总使用频次为461次(其中主穴117次,配穴344次);最常用的主穴有足三里、胃脘下俞、肾俞、脾俞、三阴交、合谷、关元、肝俞、曲池、太溪;归经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阳明大肠经为主;特定穴中以背俞穴、合穴及经外奇穴为主;配穴主要以病变四肢取穴为主。结论: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以背俞穴结合病变四肢取穴为主,主穴与配穴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近20年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文献进行分析,探讨选穴规律,为临床治疗视神经萎缩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文数据库CNKI、万方、VIP 1998—2018年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相关文献,对其中的选穴规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检索出相关文献51篇,涉及经脉14条、腧穴63个,选用腧穴的所属经脉按其应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23.29%)、足少阳胆经(14.44%)、足阳明胃经(10.83%);使用频率超过3%的主穴有睛明、球后、风池、攒竹、承泣、太阳、合谷、百会、足三里、上睛明;使用频率超过5%的配穴有太溪、三阴交、足三里、肝俞、合谷、肾俞、光明;经外奇穴使用率为11.55%,经验穴使用率为4.51%;腧穴分布依次为眶周(34.66%)、四肢部(38.81%)、头项部(14.08%)、腰背胸腹部(14.08%)。结论: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选穴以足三阳经与经外奇穴为主,其中足太阳膀胱经的使用穴位个数、使用总频次为最高;主穴的选择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与经外奇穴为主,配穴以足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以及足少阴肾经为主;选穴的部位集中在眼眶周围。  相似文献   

19.
介绍高智颖教授运用针灸疗法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经验。高教授认为该病病机可归纳为脾胃虚弱、脾阳湿困、肝肾亏虚、肾虚痰阻,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针灸治疗该病多取手足阳明经穴、夹脊穴、俞穴、募穴为主,并重视灸法、穴位注射等特色疗法,配合中药汤剂治疗,疗效良好。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研究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选穴规律。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三大数据库检索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相关临床文献,检索年限为2015年1月至2020年11月。对全部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性分析、聚类分析,总结出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特点和用穴规律。结果:最终纳入文献73篇,腧穴33个。排前10位的腧穴依次为翳风、地仓、颊车、太阳、阳白、足三里、迎香、下关、颧髎、牵正穴。涉及10条经脉,使用频次排前3位的依次为足阳明胃经、经外奇穴、手少阳三焦经。16个腧穴属于特定穴。腧穴主要集中在面部、头颈部。关联分析显示,符合要求的腧穴组合共16组。聚类分析得到4个有效穴位组合;树状图将排前20位的穴位分为两类,翳风-地仓-颊车-太阳为一类,属重点要穴。结论:周围性面瘫病位主要在面部,故治疗多选取近部穴位,配合远部取穴,选穴应多重视十二经脉阳经腧穴、经外奇穴、交会穴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