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谢义炳 《气象学报》1982,40(4):430-442
本文是纬圈平均大气运动特征的振动文的推广,以同样的观点和方法,用简单的两层模式处理大气的斜压性,并考虑了简单的辐射过程,得出了500毫巴面纬圈平均温度和一些纬圈平均运动特征、以及纬圈平均经圈环流的中期振动。 本文的主要科学目的除了探寻以线性理论处理极端复杂和高度非线性的大气中期运动过程的可能性和限度外,还希望探寻用准涡旋运动等近似观点讨论某些大气环流基本问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谢义炳 《气象学报》1986,44(2):149-157
本文为自各向异性半涡旋观点研究大气纬圈平均运动特征的中期振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朱抱真 《气象学报》1985,43(1):118-123
谢义炳教授从1980年到1982年,在《气象学报》上先后发表了“纬圈平均大气运动特征的振动”(以下简称H_1)和“斜压大气纬圈平均运动特征的振动”(以下简称H_2)。经过阅读,我认为这两篇论文存在着一些问题,不能不加以评论。  相似文献   

4.
谢义炳 《气象学报》1987,45(4):408-415
本文是文[3]的一个续篇,以简单的水平动能各向异性假定替换文[3]中的各向同性假定。结果是纬圈平均运动特征随纬度的分布由勒尚德多项式改为车贝雪夫多项式。在较一般的水平动能各向异性分布情况下,葛根保尔多项式代替了车贝雪夫多项式。其随时间的变化仍是谐波振动。其他结论与文[3]基本相同。 这反映线性理论在大气宏观中期过程的研究工作中,还有较大的潜力可供开发。 本文为以实际资料检验准涡旋运动观点作了准备。  相似文献   

5.
根据1984-85年冬季欧洲中期预报中心的格点资料,采用带通滤波(30-60天)和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东亚西风急流的入口区和出口区的低频偶极子结构和亚太地区的低频涡旋活动特征。发现纬向风偶极子的低频循环伴随着东亚西风急流中心的东西摆动,在急流入口区的低频经圈环流对于纬向风振荡有重要作用。从乌拉尔经中亚到东亚到东亚存在一个西北-东南向的波列,源自乌拉尔地区的低频涡旋先是向南然后向东移动导致波列位相的转  相似文献   

6.
根据1984—85年冬季欧洲中期预报中心的格点资料,采用带通滤波(30—60天)和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东亚西风急流的入口区和出口区的低频偶极子结构和亚太地区的低频涡旋活动特征。发现纬向风偶极子的低频循环伴随着东亚西风急流中心的东西摆动,在急流入口区的低频经圈环流对于纬向风振荡有重要作用。从乌拉尔经中亚到东亚存在一个西北一东南向的波列,源自乌拉尔地区的低频涡旋先是向南然后向东移动导致波列位相的转变。中太平洋地区存在一个经向波列,一对低频气旋和反气旋的逆时针打转导致该地区低频波列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斜压大气中涡旋运动方程及其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谢义炳  陈秋士 《气象学报》1956,27(4):283-305
本文根据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得出了斜压大气中的涡旋运动方程。并讨论了决定涡旋运动的六个基本因子。对日常应用的高空引导观念给予比较明确的物理解释并加以修正。文中对这方程在预报台风移动的应用作了初步说明,也附带简单地谈到了中纬度系统的移动。在附录中还指出了关于系统内力作用的误解,并简单地讨论了台风运动的摆动周期和振幅。  相似文献   

8.
研究简单海气耦合模式大气运动方程非线性对ENSO循环的影响,即讨论大气运动方程的纬向非线性、经向非线性、纬向和经向非线性对ENSO循环的影响。同时,讨论了ENSO循环对大气运动方程非线性的敏感性问题。数值实验证明,大气运动方程的非线性对ENSO循环的影响明显,并且ENSO循环对大气运动方程的非线性非常敏感。因此,研究简单海气耦合模式中大气运动方程的非线性对ENSO循环的影响,对进一步理解ENSO循环的物理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研究简单海气耦合模式大气运动方程非线性对ENSO循环的影响,即讨论大气运动方程的纬向非线性、经向非线性、纬向和经向非线性对ENSO循环的影响。同时,讨论了ENSO循环对大气运动方程非线性的敏感性问题。数值实验证明,大气运动方程的非线性对ENSO循环的影响明显,并且ENSO循环对大气运动方程的非线性非常敏感。因此,研究简单海气耦合模式中大气运动方程的非线性对ENSO循环的影响,对进一步理解ENSO循环的物理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陈宪  钟中  卢伟  孙源 《气象科学》2018,38(6):790-797
本文利用中尺度非静力模式WRF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模拟资料研究了东亚副热带高空急流(EASJ)短时间尺度强度变化特征,并结合大气运动方程解释了EASJ增强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在6 h时间间隔内,急流区纬向风增量的水平尺度大于2 000 km。急流轴北侧高频扰动较少,南侧出现大量高频扰动,相应地,急流轴北侧纬向风大尺度整体增强,而急流轴南侧纬向风增量正值区中还存在水平尺度为几百公里的负值区。高频扰动的周期约为1~6 h,向东传播速度为20~40 m·s-1,与惯性重力波相似。造成EASJ短时间尺度增强的主要物理因子为水平平流作用和非地转效应。水平平流项和非地转项量级相同,但变化趋势几乎相反。两者之和的量值与纬向风局地加速度项相近。此外,垂直平流作用对EASJ强度变化也有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is an extension of the auther's works (1980,1982,1987).Simple anisotropic distribution of horizontal kinetic energy is assumed,i.e.,the zonal kinetic energy is twice that of the meridional kinetic energy.The large-scale atmospheric motion is considered as that consisting of quasi-horizontal eddies and regular flow.The techniques of quasi-eddy,quasi-steady,quasi-geostrophic and quasi-adiabatic approximations are used in order to get the analytical solutions of the system of equations governing the variation of the zonal mean characteristic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zonal mea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tmospheric motion are a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periods ranging from a few days to a few weeks depending on the components of Chebyshev polynomials of the sine of the latitude.When more general anisotropy of horizontal kinetic energy is assumed,Gegenbauer polynomials appear instead of Chebyshev polynomials.When the distribution of horizontal kinetic energy is isotropic,the polynomials retrograde to Legendre polynomials.  相似文献   

12.
中间层顶区域大气平均风场年和半年振荡的全球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3~2011年TIDI(TIMED Doppler Interferometer)风场观测数据研究了中间层顶区域80~105 km纬向平均风场年振荡和半年振荡振幅和相位的全球分布结构,并给出了它们的年际变化。在热带地区,纬向风半年振荡最显著。振幅峰值中心位于南半球10°S~20°S范围,出现与平流层半年振荡类似的相对于赤道不对称的分布,并且振幅峰值与以前在该区域的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别。在中高纬度地区,纬向风和经向风被年振荡所控制。纬向风在高度100 km以下中高纬度都存在振幅大值中心;经向风年振荡只出现在两半球中纬度高度95 km以下,并且南北半球振幅峰值中心分布不一致。分析结果还显示年振荡和半年振荡振幅存在显著地年际变化,相位的年际变化则较小,但北半球热带地区经向风年振荡振幅和相位表现出2年周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瞬时经圈环流与西风带环流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为德 《气象学报》1983,41(2):138-146
用一九七六年冬半年八个个例,对纬圈平均非热成风,瞬时经圈环流和西风带环流变化的关系进行了个例分析和统计分析。指出。当纬圈平均非热成风产生率为较大的负值时,出现逆瞬时经圈环流,并有利于长波的阻尼和纬向环流的维持或加强;反之,当为正值时,出现正瞬时经圈环流,并有利于长波的发展和纬向环流的减弱或崩溃。对于上述关系,本文还从物理上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Analysis is performed of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 (LFO) and its relation to monsoon by means of ECMWF numerical prediction data in the period 1 June to 30 September 1984,indicating that remarkable local LFO exists in the vertical meridional and equatorial zonal circulations.And preliminary discussion is made of the origin of the LFO of the East-Asian summer monsoon meridional circulation in the LFO of the mid and upper troposphere vertical motion around 30°S.The LFOs in the meridional circulations of both hemispheres are linked together by the LFO of the meridional circulation.Finally the possible relation between the tropical monsoon LFO and Meiyu (plum rain).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is an extension of the author's paper (Xie,1982) to the spherical earth.It is found that the similar results are obtained under the assumption of isotropic distribution of horizontal kinetic energy along the zonal and meridional directions.It points out the limitation of the results already obtained and paves the path for the approach of anisotropie semi-eddy or quasi-eddy motion of the atmosphere.  相似文献   

16.
夏季风场40—50天振荡的全球分布及波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1950年平均经圈环流与角动量的平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叶笃正  邓根云 《气象学报》1956,27(4):307-321
本文利用了Buch和Starr与White所计算的1950年各纬度上空的平均经向风速([V]),绘制了子午面上的平均环流(全年:图1,冬季:图2,夏季:图3),图中显示出三个环型(cell),低纬度和高纬度的两个正环型与中纬度的逆环型。 1950年平均西风急流的位置正好处于中纬度的逆环流之中。全年平均的赤道辐合线位于北纬5°左右。自夏至冬三个环型均向北移,冬季半球Hadley环型伸向夏季半球去。三个环型的强度都是冬季大。 对于1950年北半球10°—70°的角动量平衡也作了分析(图4),并绘制了这个空间中角动量输送流线图(图5),其中应该提出,就是通过东西风的界面流线是铅直的,也就是总的来说,在东风带里产生的角动量不是在水平方向上输送到西风带里去,而是在铅直方向上输送到低纬度的高空西风里去,再由那里在水平方向上送到中高纬度去。 最后对于平均纬圈环流的维持也作了讨论,结论是:在中高纬度大型扰动起着主导作用,在低纬度则平均经圈环流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平均经圈环流型的转变与长期天气过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符淙斌 《气象学报》1979,37(1):74-85
本文揭露,热带太平洋地区的平均经圈环流存在着两种最基本的类型:经典哈得来环流圈和哈得来反环流圈。它们的出现,不仅具有明显的季节特点,而且还存在着一类值得重视的非季节性的长期变化。平均经圈环流强度,具有周期大约48个月的长期振荡。这一振荡与赤道纬圈平面上垂直环流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并能对该地区大气的水平环流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Time-mean global general circulation data are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the meridional gradient of zonal mean potential vorticity,the critical wavenumber n_s for horizontal wave-propagation,and the critical wavenumber K_c for vertical wave-propagation.Thereby the kinematic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ropagation of atmospheric stationary waves and their annual variations are studied.Resultsshow that in the troposphere n_s and K_c usually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either latitude or altitude.Synoptic and near-resonant Rossby waves could be trapped during their upward and meridional propagations.These characteristics possess prominent annual variations,especially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It is foundthat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se kinematic characteristic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ose ofthe atmospheric wave patter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