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准噶尔南缘郝家沟剖面下侏罗统三工河组的沉积相与层序地层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确认三工河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辫状河三角洲包括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辫状河三角洲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席状砂和河口坝等微相类型。三工河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除一些层位的辫状河道沉积物颗粒较粗外,主体沉积物以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为主,为砂质辫状河三角洲。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准面旋回划分原理,将三工河组划分为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下部中期基准面旋回又可划分为4个短期基准面旋回,上部中期基准面旋回发育不完整。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三叠系处于大型逆冲推覆断裂带,盆地边缘同生断裂构造活动强烈,发育砂砾岩为主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通过对玛北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砂砾岩储层取芯段岩芯观察和描述、岩石薄片、扫描电镜、测井以及储层物性数据的分析,结合砂砾岩岩石构成、层理类型、沉积层序和测井曲线响应特征,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砂砾岩体岩性进行精细刻画,建立岩相模式,划分出同沉积相(微相)相符的11种岩相:其中扇三角洲前缘水下河道砂砾岩相、扇三角洲平原辫状河道砂砾岩相叠置连片展布,是最有利的储集体;扇三角洲前缘水下主河道砾岩相、水下河道末端砂岩相及河口坝—远砂坝砂岩相分布局限,储集性良好,为有利"甜点"区;水上泥石流砾岩相和水下泥石流砂砾岩相与扇三角洲平原和前缘分流河道间储集性较差的细粒砂泥岩相组成百口泉组油藏致密的顶底板;前扇三角洲粉砂岩相和泥岩相可作为良好的区域性盖层。不同的岩相类型及沉积条件提供了准噶尔西北缘百口泉组大规模低渗透岩性油气藏优良的储盖组合及顶底板条件。  相似文献   

3.
根据以往钻孔及其测井资料,对鸳鸯湖矿区早-中侏罗世延安期的沉积环境及沉积类型进行了划分:即垂向正层序湖泊三角洲平原相沉积与反层序的三角洲前缘相、湖湾相沉积。前者表现为浅湖泊三角洲的推进,后者表现为浅湖泊三角洲的废弃。其中三角洲平原相沉积类型包括分流河道天然堤沉积组合,决口扇泛滥平原沉积组合,以及泥炭、沼泽沉积组合;三角洲前缘相沉积类型包括河口坝沉积(近端坝、远端坝)、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水下天然堤、分流间湾沉积。通过对比各种沉积组合在自然伽马、视电阻率等测井曲线形态上的反映特征,指出测井曲线异常形态能够反映本区的沉积旋回,并以此总结出了鸳鸯湖矿区的成煤环境、沉积旋回的划分及聚煤规律。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路乐河组辫状三角洲沉积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路乐河组主要为砂砾岩、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及泥岩构成的陆源碎屑岩组合,通过详细的岩心特征和区域地质分析,将其确定为辫状三角洲沉积,其微相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泛滥平原、分流间湾和前三角洲泥等,其中以(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体。该辫状三角洲的纵向岩石组合序列反映为典型的退积型三角洲,即发育于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补给速率比值(A/S比值)逐渐增大的湖侵环境。沉积旋回早期发育辫状三角洲平原,旋回中后期发育辫状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辫状三角洲整体呈自南西向北东的扇形展布,平面上发育两期分支物源体系,分别位于Q6和Q16井区。实验分析测试、试油等资料揭示辫状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集性能较好,它的发育控制路乐河组油气的纵向与平面分布。  相似文献   

5.
饶阳凹陷沙河街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储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饶阳凹陷沙河街组主要为砾岩、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构成的一套碎屑岩组合,根据沉积特征将其确定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该沉积三层结构清楚,由下而上出现前辫状河三角洲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及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呈明显的进积层序,主要发育辫状河道、洪泛平原、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和席状砂等沉积微相.据其岩性、沉积构造、粒度及沉积序列等特征,建立了沉积模式.从岩性特征看,沙河街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物具有分布较广、储集物性较好的特点,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坝砂体储集物性最好,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中二叠世山西期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河南省中二叠统山西组发育了一套以陆源碎屑含煤岩系为特色的滨海相、三角洲相沉积,是河南省晚古生代的重要含煤地层。基于地层厚度、砂泥比等值线的变化趋势分析以及指相化石和沉积组合类型的分布特征,可以确定出4种沉积相:潟湖(海湾)相、潮坪相、障壁岛相和三角洲相;划分出3种岩相区:三角洲泥岩及砂岩相区,海湾(潟湖)—潮坪粉砂岩及泥岩相区和障壁岛—潮坪—潟湖(海湾)砂岩及泥岩相区。当时的沉积古地理特征表现为:豫西南为伏牛古陆,豫西为中条古陆,总体地势呈北西高,南东低,中部有一水下隆起区;海水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退去;物源主要来自盆地西侧的中条古陆;最大厚度沉积区位于东北部及东部。  相似文献   

7.
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吐谷鲁群沉积体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在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尔禾-夏子街地区的野外地层露头观察、追索及钻孔资料分析研究,笔者认为,该区下白垩统吐谷鲁群是一套以灰绿色砂岩和红色、棕红色泥岩组成的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内陆湖相碎屑沉积,发育浅水三角洲体系,主要由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相组成.吐谷鲁群碎屑岩的碎屑粒度由下而上可分为两个大的韵律旋回,即粗-细-粗-细,反映了水体扩展到萎缩再扩展的过程.有利铀成矿的砂岩层主要集中在两个韵律旋回的底部,形成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决口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堤环境.  相似文献   

8.

藏南日喀则弧前盆地帕达那组沉积相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慰  胡修棉  王建刚 《沉积学报》2012,30(4):619-628
藏南桑桑地区帕达那组是上白垩统日喀则弧前盆地浅水沉积。基于野外实测剖面对帕达那组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研究。帕达那组岩相类型主要有五类:砾岩相、砂岩相、粉砂岩相、页岩相和灰岩相。砂岩中发育大量楔状和板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粒序层理及泥砾、潜穴、生物扰动等沉积构造,页岩中发育潜穴及大量钙质结核。根据岩相和沉积构造特征识别出陆棚相和三角洲相。三角洲相包括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及三角洲平原三个亚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支河道、河口砂坝、支流间湾、分流河道、洪泛平原、沼泽等微相。帕达那组地层自下向上发育陆棚相和三角洲相(依次为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及三角洲平原亚相),整体显示出古水深变浅的趋势。这一沉积环境的变化代表着日喀则弧前盆地由欠充填到过充填阶段的演化。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南缘上三叠统黄山街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准噶尔盆地南缘上三叠统黄山街组主要为砾岩、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构成的一套碎屑岩组合,野外沉积特征研究确定为典型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通过对沉积相、亚相、微相的详细研究,认为辫状河三角洲具有类似曲流河三角洲的层序结构和微相类型,但两者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与曲流河三角洲相比,辫状河三角洲的三角洲平原亚相不仅沉积物的粒度较粗,而且辫状河道沉积较发育,河道间洪泛平原沉积不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也可以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和水下分流河道间等微相,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体。根据野外露头的追索研究,建立了准噶尔盆地南缘上三叠统黄山街组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模式。从沉积物的岩性特征看,辫状河三角洲砾岩和含砾粗砂岩体具有分布较稳定、展布较广、储集物性较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笔者对钻井和测井资料综合分析认为:陇东华池油田延长组长3油层组形成于湖盆逐渐萎缩、三角洲沉积不断向湖盆进积期,主要发育有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洪泛平原、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复合式坝、远砂坝和分流间湾等沉积微相,沉积环境由三角洲前缘演变为三角洲平原,储层砂体主要为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复合式坝砂岩。沉积微相对城华地区延长组长3油层组含油气性的控制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沉积微相控制着生储盖的组合;②沉积微相控制着储层砂体的展布;③沉积微相影响着储层的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盘县土城向斜龙潭组物源及沉积环境,对ZK402号孔龙潭组样品进行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测试分析,结果显示:龙潭期的水体为微咸水—半咸水的淡水环境,水体分层不强的厌氧环境—水体分层及底层水体呈现H2S的厌氧环境;泥岩中稀土含量高,源岩主要为钙质泥岩和碱性玄武岩。根据砂岩粒度分析、薄片鉴定、电子探针等综合分析,在龙潭组中识别出三角洲和障壁砂坝—潟湖沉积相以及三角洲前缘、下三角洲平原、上三角洲平原、潮坪、潟湖等亚相,龙潭早、晚期以潟湖相为主,龙潭中期以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广泛发育为特征。  相似文献   

12.
对重庆北碚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一段地层特征、岩性特征、沉积相及演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区须一段以灰色、褐灰色细砂岩及深灰色、灰黑色页岩、粉砂质泥(页)岩夹薄煤层为主,见炭化植物碎片及菱铁矿结核,砂岩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石英砂岩及长石岩屑砂岩,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水平层理及沙纹层理发育。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须一段属浅水三角洲沉积环境,包括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3种亚相,可进一步划分出水上(水下)分支河道、沼泽、支流间湾、河口砂坝等沉积微相。其垂向序列反映了沉积环境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三角洲平原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庐枞盆地及其周缘地区黄马青组具有典型的河控三角洲沉积层序,为前三角洲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上段主要由泥岩-砂岩组成,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远砂坝、河口砂坝、分流间湾、分支河道和天然堤等微相,总体构成向上变粗的海退三角洲序列。含铜岩系分布于黄马青组上段,由灰绿色、深灰等还原色调的粉砂质泥岩或泥质粉砂岩等细碎屑岩类组成,属于三角洲前缘亚相中的分流间湾微相环境,在庐枞盆地中南部最为发育。  相似文献   

14.
根据密井网测井、录井以及其它分析化验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松辽盆地杏树岗油田杏三区东部白垩系姚家组一段葡萄花Ⅰ组油层1-3小层(葡Ⅰ1-3小层)沉积微相类型、特征、组合模式和不同地质时期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及其演化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葡Ⅰ1-3小层为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主要发育三角洲分流平原和三角洲内前缘2种沉积亚相,含11种沉积微相,具有不同的沉积特征和测井相模式;利用自然电位曲线幅变值和砂体厚度,有效识别天然堤、水上决口沉积、溢岸薄层砂3种有成因联系、测井曲线形态类似的沉积微相;进一步根据各沉积微相的测井曲线形态组合、沉积成因及沉积作用的不同,总结出7种沉积微相组合模式。葡Ⅰ1-3小层沉积演化经历了早期湖退、中期稳定、晚期湖侵3个阶段,不同时期的沉积特征、沉积微相展布各异,总体表现出湖盆发育规模由大变小,再变大,骨架砂体厚度和理想钻遇率逐渐减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饶阳凹陷蠡县斜坡北东缘西柳10断块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段-沙二段(Es~3-Es~2)层序地层特征及其沉积特征,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结合岩心、测井等资料,对研究区沙三段-沙二段层序地层进行划分,对其沉积特征、相带展布及其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沙河街组沙三段-沙二段可划分为4个III级旋回,11个IV级旋回,32个V级旋回。沉积物岩性以细砂岩、粉砂岩及泥岩为主,沉积环境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划分出7种沉积微相。结合研究区区域构造演化及沉积背景,认为沙三段-沙二段沉积时期,主要经历湖退到湖进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6.
松辽地区西部斜坡英台地区姚家组二、三段,是在干旱一半干旱、源近流短、东倾陡坡背景下,在洪积扇前,由辫状河入湖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可明显区分出狭窄的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河口坝不太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夹浊积砂的辫状河前三角洲三种沉积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由灰色含砾砂岩,粗、中砂岩,少量细砂岩,粉砂岩夹紫红色泥岩组成。具有明显的正韵律为特征。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为灰色-绿灰色中、粗砂岩、细砂岩、少量的含砾砂岩,成正韵律或反韵律夹在灰绿色、灰黑色泥质岩中。辫状河前三角洲沉积多为灰绿色、灰黑色泥质岩,可夹少量砂质浊积岩。上述沉积特征明显地区别于正常河流三角洲沉积和扇三角洲沉积。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西南部沿昆仑山前分布一套逾千米厚的下白垩统碎屑岩,岩相以浅红色中、细砂岩,褐红色砂砾岩、砾岩为主,夹浅红色泥岩和薄层浅灰色细砂岩。按生物组合及岩性特征,自下而上可划分5个岩性段。第1段为灰绿色泥岩段,沉积环境以湖相和前扇三角洲沉积为主;第2段为砂砾岩段,沉积环境以扇三角洲前缘和平原沉积为主;第3段为含砾粗砂岩段,沉积环境以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为主;第4段为细砂岩夹泥岩段,沉积环境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第5段为泥岩夹砂岩段,沉积环境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前辫状河三角洲和滨浅湖相沉积。沉积环境由快速堆积的扇三角洲-冲积扇向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演化,沉积厚度达1000余米。构造背景为强烈拉张的构造环境,是断陷盆地发育的重要时期。中细砂岩达70%以上,砂岩孔隙类型为原生粒间孔,孔隙度10%~20%,渗透率1~1000×10-3μm2,是塔里木盆地中生代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系。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北地区百口泉组扇三角洲沉积模式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纪-三叠纪强烈的同生断裂活动和逆冲推覆构造使西北缘三叠系为大型内陆坳陷湖盆沉积, 发育多级坡折, 大型坳陷湖盆坡折带控制了玛北地区扇体的发育。通过岩芯、铸体薄片及测井资料, 结合地层超覆叠置、岩性纵向组合及砂体的展布分析可知玛北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发育典型的扇三角洲沉积, 根据沉积相标志和扇三角洲内部成因沉积单元的精细刻画, 识别出3种亚相和11种微相:即扇三角洲平原亚相的水上泥石流砾岩微相、辫状河道砂砾岩微相、平原河道间砂泥岩微相;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主河道砾岩微相、水下河道砂砾岩微相、水下泥石流砂砾岩微相、水下河道间砂泥岩微相、水下河道末端砂岩微相、河口坝-远砂坝砂岩微相;前扇三角洲亚相的前扇三角洲粉砂岩微相和前扇三角洲泥岩微相。玛北地区三叠系是在湖侵背景下多级坡折控制的扇体, 扇三角洲是重力流与牵引流综合沉积作用的结果, 向北东物源方向呈退积沉积, 是一种典型的湖侵退积型扇三角洲。  相似文献   

19.
针对前人提出准噶尔盆地腹部石西地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三段为曲流河三角洲沉积的观点,笔者根据碎屑岩的结构、沉积构造及砂体的空间展布等特征,认为八道湾组三段是在较强水动力条件下牵引流沉积的产物,其沉积环境应属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通过对研究区八道湾组三段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特征进行综合研究,认为该区辫状河三角洲发育2种亚相和5种微相: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河漫沼泽,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河口砂坝。并分析了其展布特征与演化过程,推测该区八道湾组三段沉积早期湖平面下降,研究区内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中期湖平面继续下降,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晚期湖平面上升,沉积物有所变细。西北部哈拉阿拉特山—德仑山及扎伊尔山物源体系是其主要物源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