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王勇 《地震学报》1997,19(4):408-412
研究了两个弹性层覆盖于一个Maxwell半空间模型内膨胀源(Mogi模型)引起的地表形变和重力变化.着重研究了数值计算方法和Maxwell半空间介质流变特性对地表垂直位移和重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Maxwell半空间介质流变特性对地表垂直位移和重力的空间分布和量级都有影响,尤其当源处于岩石层的地壳以下时,介质流变特性对位移和重力有较大影响;当膨胀和岩浆侵入地壳内时,半空间流变特性的影响较小.并且,地表重力与垂直位移的比值不是常数,而是随时间变化.本文的模型和数值方法,可以用于模拟火山区、地壳隆起区、地震区和地热场等长期地表形变和重力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2.
张永志  王双绪 《地震学报》1998,20(2):150-157
讨论了小波分析在地壳垂直形变测量数据分析中应用的可能性,并采用基于样条函数的多分辨分析及其相应的B小波,推导了适合区域地壳垂直形变分析的平面二维小波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利用样条B小波计算了河西-祁连山地区1971~1995年的多期垂直形变观测资料,所得结果如下:①小波多分辨分解可有效地分离地壳垂直形变的不同空间波长成分,使我们更清晰地看清垂直形变在不同尺度上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是我们研究地壳垂直形变不均匀性与地震活动关系的一个有力工具;②河西地区地壳垂直运动的一阶、二阶小波分解结果主要与地质构造一致,说明了河西地区地壳垂直运动的短波主要是断层活动;③河西-祁连山地区地壳垂直运动的变化反映了该地区地质构造活动东南部较强烈,与1986年青海门源 6.4级、1990年甘肃景泰6.2级和1995年甘肃永登5.8级地震前河西地区地应力加强和地震活动有关,而西北部运动较弱,无中强以上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3.
板内强震蕴震过程中地形变图象及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国华  桂昆长 《地震学报》1995,17(2):156-163
对华北地块内的邢台、海城、唐山、大同等强震的地壳垂直形变资料进行了处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在强震蕴育过程中伴随有一定的地形变演化:① 形变异常半径大、范围广;② 有场有源,源于场中,场源分明;③ 演化过程为场区由常态运动-异态运动(即场兆开始形成)-源区异态运动明显突出-源外场区异常程度增大-源区处于僵化运动-发震;④ 特殊图象分布区(可能多为四象限分布)、先活后僵区及震源区往往是同一区域;⑤ 当明显活化区内有明显僵化区时是临震的震兆特征;⑥ 地形变异常,尤其是源区的僵化运动愈长,则震级可能就愈大.上述这些可能是板内强震蕴震过程中地壳垂直形变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4.
华北地区地壳垂直形变场及动态演化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若柏  洪汉净 《地震学报》1995,17(2):148-155
应用华北地区30余年的精密水准资料,用统一的方法进行同网形、同起算点的平差计算,得出了1965-1975,1975-1979,1979-1983,1983-1988年度的垂直形变速率图;从动态的观点研究了地壳垂直形变的演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地壳垂直形变场有规律的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周期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并进一步推断,这一现象可能与区域应力-应变场的微动态活动有关;最后对垂直形变场与地震预报的有关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陆莫霍界面深度图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融生  孙为国 《地震学报》1995,17(3):322-327
过去十年在中国大陆上已进行了数万公里的深地震测深(DSS)剖面工作,取得了许多地壳构造的结果.我们根据这些材料,绘制了中国大陆莫霍界面深度图.在缺少DSS资料的地区,我们采用了天然地震面波及其它资料. 根据莫霍界面深度图,中国大陆可以分为8个地壳块体,块体内部的莫霍深度变化不大,不同块体之间,莫霍深度有很大变化. 本文对影响中国大陆不同地壳块体的莫霍界面深度的某些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它对研究地壳演化的过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先康  杨卓欣 《地震学报》1995,17(4):422-431
给出了利用人工爆炸和天然地震资料联合反演获得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层析成像的理论和方法.地壳速度结构被看作是空间坐标的连续函数,而不事先把速度模型参数化,从而避免了不同的参数化过程对反演解带来的不确定影响.给出了把两类资料联系在一起的积分核的具体表达式.用文中的方法处理了唐山滦县地区的实测资料,获得了该区中、上地壳三维结构的层析成像结果.并与仅用人工地震资料所获得的结果做了对比.   相似文献   

7.
壳内流体演化及地震成因(三)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徐常芳 《地震学报》1997,19(2):139-144
根据对地壳和上地幔电性结构的研究,提出了地下岩体势能-动能转换地震成因学说.此学说不仅认为地下岩体间弹性应变能的积累对地震的孕育非常重要,而且认为地壳岩体重力势能和深部流体演化对一些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起了关键作用.本文根据前两篇文章(徐常芳,1996a,b)提出的依据,建立了拉张盆地地壳电性结构及流体演化模型,并据此对历史和现今大量地震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和地壳排气现象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8.
邢台震源区及相邻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祝治平  张先康 《地震学报》1995,17(3):328-334
通过邢台震源区的两条相互垂直的折射剖面所揭示的壳幔速度结构和深部构造显示出的异常变化,Pg波在震区表现出随距离的强烈衰减;隆尧至太行山山前地带观测到21.0 km深度上的一组强反射,而通常以强振幅出现的Pm波在该段不明显.震区的下方及其西侧,地壳呈高低速相间的结构特征;上地幔顶部的速度由华北平原向山西高原递减.地壳厚度由华北平原向山西高原加厚了11 km.莫霍面在震区局部隆起.震区的超壳断裂和莫霍面不连续地段可能是岩浆入侵的通道和区域.上地幔的隆起和岩浆的侵入是形成震区异常壳幔结构和产生扩张盆地及发生邢台地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新疆及毗邻地区深部孕震环境和地震成因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强  刘瑞丰 《地震学报》1995,17(4):432-439
根据新疆及毗邻地区地壳上地幔的三维速度图象和地震震中在不同深度的投影分布,揭示了研究区域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特征与地震活动关系,还揭示了研究区域内天山地震带、兴都库什中深源地震区、西昆仑和喀喇昆仑中源地震带(区)等不同地震带深部的孕震环境,并探讨了地震成因.   相似文献   

10.
中朝准地台东部的地壳上地幔Q结构y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正勤  叶太兰 《地震学报》1996,18(1):97-102
根据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CDSN)记录到的长周期面波资料,测定了中朝准地台东部地区周期从10~146 s的基阶瑞雷波QR值.并用随机逆反演方法反演得到了4条路径上的地壳上地幔Q模型.结果表明:中朝准地台东部地区的地壳平均Q值为200左右,地壳中部(深度10~20 km处)有弱衰减层,该层可能与壳内易震层有关.在地幔顶部普遍存在一个厚约70 km的强衰减层(低Q值层),其顶部埋藏深度约为80 km.中朝准地台东部地区的基阶瑞雷波实测QR平均值介于构造稳定区和构造活动区之间,而更趋近于构造活动区域.   相似文献   

11.
唐山地区地壳裂隙各向异性   总被引:29,自引:6,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原  郑斯华 《地震学报》1995,17(3):283-293
根据相关函数分析方法,利用唐山地区强地面运动数字台网的资料,进行了剪切波分裂的分析和研究,讨论了唐山地区的地壳中的裂隙各向异性.在1982——1984年的3年里,流动台网中所属21个台站中的16个台站记录到可供研究的地震事件.通过对131个有效记录的计算和分析,得到了唐山地区剪切波分裂的慢剪切波时间延迟和快剪切波偏振方向Paz,并进而计算了该地区的裂隙密度.分析表明,唐山地区的应力场非常复杂,有很强的局部区域特征.由于复杂的断裂分布,16个台站呈现不同的剪切波分裂特征,值分散,Paz各不相同,并且在不止一个台站上观测到以小时为时间间隔的尺度下,和Paz同样是离散的.通过计算,唐山地区,Paz和的平均结果分别为0.007 1 s/km、100和0.022.   相似文献   

12.
刘昌铨  刘明军 《地震学报》1998,20(3):240-249
利用华北北部近20多年的地震测深资料进一步深化分析解释,结合其它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给出地壳分层结构,求得弹性力学参数,得到三维有限单元的地壳模型.参考区域构造应力场,在考虑重力影响的情况下,对模型边界作适当约束,利用线弹性三维有限单元程序进行各节点位移和各单元应变、应力计算.通过分析上、中、下地壳各层的最大主压应力等值线图,探讨地壳应力场的分布特征与地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徐常芳 《地震学报》1996,18(3):352-357
探讨了地壳内高导层的碳膜成因说和卤水成因说,中下地壳存在卤水,卤水使碳膜连通,增大了岩石的电导率,因而认为卤水是形成壳内高导层的关键物质,进而探讨了不同浓度的卤水在高温高压下的物态及其电导率变化规律,以及壳内高导层中卤水的封存机制.壳内高导层是壳-幔流体演化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对有关文献提出的“地壳垂直运动调和分析”模型的建立过程作了全面分析,指出,该模型建立过程中所做的一些处理是不合理的,由此建立的要是地壳垂直运动规律的客观反映,因而尚不足以成为编制地壳垂直运动速率面等值线图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5.
冀中坳陷滑脱构造动力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东宁  曾融生 《地震学报》1995,17(4):414-421
根据地质资料及新近完成的临城——巨鹿深地震反射剖面的分析结果,初步断定冀中坳陷地壳内存在低角度滑脱构造.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地幔热物质侵入到地壳内,对华北新生代盆地构造运动方式的影响.着重讨论坳陷西侧太行山稳定地壳的阻挡作用与滑脱构造发育的关系.模拟结果显示:① 地幔热物质的侵入在冀中坳陷上地壳造成张应力区,随时间推移,上地壳的拉张应力状态基本不变,与坳陷区上地壳现代正断层活动形迹基本一致;② 中生代曾经活动过的逆冲断层的存在与太行山的阻挡,可以形成滑脱构造;③ 随着地幔热物质侵入时间的推移,侵入体上方中地壳承受的水平向压应力逐渐加强,随水平向压应力的集中,在侵入体上方的中地壳可能孕育走滑断层的地震.   相似文献   

16.
北京-丰镇DSS剖面S波资料的解释和推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北京——丰镇及其邻区三分向宽角反射/折射DSS剖面(总长340.0 km)所获信息和利用数字处理技术,充分识别、提取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多种S波折射、反射震相(波组).结合P波解释结果,计算了包括S波速度vS和泊松比在内的二维物性结构,并综合近垂直反射、地质及其它地球物理等资料,给出了该区内深部构造轮廊和相应的解释推断:该剖面的地壳厚度由东边顺义的35.0 km左右向西呈增加之势,至丰镇以东为42.0 km左右,壳内于延庆以东的下地壳和延庆至涿鹿间的中地壳以及天镇以西的上地壳内各存在一低速体;地壳中由东向西有一厚约5.0~9.0 km的壳幔过渡带;大部分地区上、中地壳的值为0.25,下地壳的值一般为0.27,上地幔顶部的值为0.28.表明了该区上、中地壳整体呈脆性,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整体呈塑性的特征;延庆至涿鹿间,上地壳的低值,可能反映该处岩体裂隙(孔隙)发育且呈干燥充气状态,而中地壳的高值,则可能反映该处岩体充液(或呈部分熔融状);根据震相特点、值的横向变化特征,确定了该区数条深部断裂.地震大多发生在断裂附近,即值显著变化处,并集中于值较低一侧的脆性岩体中.   相似文献   

17.
点源位错引起的重力、位势及其梯度变化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建梁  李辉 《地震学报》1995,17(1):72-80
本文研究了点源位错引起的重力、位势及其梯度变化,完整地从理论上推证点源位错引起的位势和重力变化;对点源的处理数学简单、物理意义明确,避免了对积分的奇异性估计,使该问题理论上更趋完善.同时,分析了各型位错下空间重力及其梯度变化、地面上的重力变化、重力垂直位移梯度和视重力垂直位移梯度的特征.分析表明:① 点源位错引起的空间重力及其梯度变化随垂直位置变化很小;② 点源位错引起的重力变化比梯度变化大的多,重力梯度变化是不显著的;③ 质量再分布引起的重力变化可达总重力变化的一半左右,且走滑、倾滑垂直位错引起的总重力变化与垂直位移形变场成正负反像分布;④ 重力垂直位移梯度不是常数,对于各型位错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⑤ 点源位错引起的重力垂直位移梯度和视重力垂直位移梯度近似相等.   相似文献   

18.
万永革  刘瑞丰 《地震学报》1997,19(6):623-633
介绍了遗传算法反演京津唐张地区速度结构和震源位置的方法.运用华北遥测地震台网收集到的地方震到时数据,反演得到所选地震的震源位置和该地区的地壳结构.得到的震源位置的平均残差和标准残差大大小于地震报告给出震源位置的平均残差和标准残差;得到的第1层和第2层地壳结构较好地解释了该地区的平原山区的构造轮廓,第3层地壳结构与前人反演及人工测深得到的Moho界面起伏大体一致.表明遗传算法反演地震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是很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张东宁  许忠淮 《地震学报》1995,17(2):188-195
利用三维弹-粘性有限元分析,探讨青藏高原内部张性构造应力状态的可能形成机制.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得到以下结论:如果较破碎的高原上地壳物质具有小于其下部岩石圈物质的有效粘滞系数时,在印度大陆向北的强烈挤压下,青藏高原南部地壳上部仍可以处在张性应力状态下;如果上地壳的粘滞系数较高,则得不到正断层应力状态.模拟结果显示,具体的构造应力状态随岩石圈深度的增加而变化,由浅层的以张性应力状态为主过渡到其下部的走滑断层应力状态.张性应力状态可能主要存在于青藏高原南部的地壳上部.   相似文献   

20.
龙门山断裂带地壳速度结构和震源位置的精确修定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珠  郑斯华 《地震学报》1997,19(6):615-622
结合使用人工地震折射测线和天然地震观测资料,给出了龙门山断裂带P波和S波的地壳平均速度模型.以此模型为基础,修定了沿龙门山断裂带分布的202个地震,给出了震源位置误差小于1.5 km的精确解.以到时曲线为准,将修定后的震源参数与四川台网常规定位的震源参数进行了比较,到时数据相对于时距曲线极小的分散,证明定位后的震源位置的精度得到了相当的改善.所获得的震源分布表明,地震活动主要发生在沿龙门山主中央断裂.绝大多数地震分布在3~22 km深度范围的上地壳中.结果证明,本文所提供的速度模型和采用的定位方法是适合龙门山断裂带地震定位使用的;配合日本东北大学提供的实时处理系统,对提高四川台网的定位精度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