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该项目紧邻地铁14号线及16号线的丽泽商务区站,基础持力层为第四纪厚层卵石层,考虑到地铁联络线对工后沉降的要求,采用桩筏基础形式;基桩综合分析不同桩长、不同持力层的单桩承载变形性状,最终确定采用“短桩”“不入岩”方案;选择第四纪卵石层作为桩端持力层,避开第三系不利影响,充分发挥砂卵石层桩侧摩阻力。该项目作为丽泽商务区内“短桩”桩基方案的典型超高层案例,现场试验桩及工程检验桩数据分析以及基础沉降观测数据为此区域工程研究积累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
天水市秦安县王家墩滑坡为宝兰客专沿线巨型古滑坡群,秦安隧道穿其而过。笔者以王家墩古滑坡为研究对象,围绕其工程中静、动力抗滑稳定问题,通过室内试验对影响王家墩古滑坡稳定性的地质构造、场地工程条件等内在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有限元动力分析,对王家墩古滑坡在地震载荷下的动力响应进行分析,明确王家墩古滑坡稳定的影响因素、地震荷载与滑坡失稳破坏间的关系。采用动力有限元法和强度折减法结合的方法,开展动力抗滑稳定分析方法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地震作用时的水平推力对古滑坡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表现为上部坡体的整体滑移和隧道入口段黄土堆积层局部失稳滑塌,采用位移突变的方法来确定边坡动力失稳及动力安全系数。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已故教授潘别桐负责的、武汉钢铁学院、湖北省博物馆等十几家单位共同完成的“大冶钢录山古铜矿遗址原地保护与合理采矿方案论证报告”荣获 1993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铜录山古铜矿遗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迄今发现的连续生产时间最长、采选冶兼备、保存最完整的古矿冶遗址.确保遗址的安全和永久保存,已引起世人瞩目. 依据国务院《关于研究铜录山铜矿遗址保护问题的会议纪要》的精神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鄂办函要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已故教授潘别桐、武汉钢铁学院李征夫教授等开展了一系列的综合研究,并提出了“大冶钢录山古铜矿遗址原地保护与合理采矿方案论证报告”。该报告从社会历史、科学价值、古铜矿遗址的不可再生、不能替代及赋存的地质环境的物理和化学作用对原地保护的巨大作用等方面,充分论证了古铜矿遗址原地保护的必要性和不可搬迁性。  相似文献   

4.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局“四边三化”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责任处室负责具体工作。结合实际制定出台湖州市“四边三化”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实施方案、2013年行动推进计划、考核办法及宣传工作方案,门户网站开设了“四边三化”行动宣传专栏。二是深化矿山生态建设。全市国省道公路、铁路、航道两侧3000米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性矿山,全面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工作。目前5个矿山已完成绿色矿山创建方案评审、备案工作,正按方案实施。  相似文献   

5.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第一枪在武汉打响。2011年11月,业内瞩目的首届武汉设计双年展开幕,打响了武汉申请“世界设计之都”的第一枪。开幕式上,武汉市市长唐良智强调:“我们希望通过‘申都’,与世界一流工程设计和创意城市进行交流互动,不仅可以学习借鉴、促进推动工程设计之都的建设,还可以把武汉的发展通过设计窗口传向世界,成为武汉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6.
《湖南地质》2009,(2):30-31
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同时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孪生兄弟,我们可以从武汉城市圈“两型”建设中土地管理改革的背景、历程及举措,找寻出一些具有借鉴意义的特质和个性?以下为本刊整理——  相似文献   

7.
2001年10月17日零时33分,随着三声炮响,武汉饭店在不足5秒钟内有序倒下。武汉饭店地处汉口解放大道与航空路交汇处,属武汉闹市中心地带,建于1958年,建筑面积1.8×104m2。1963年建成时称“解放大楼”,1970年更名“武汉饭店”。该楼主楼9层,两侧副楼7层,呈“凹“形,曾连续10年跻身全国十大饭店,是60~70年代武汉标志性建筑。该项控爆工程由武汉理工大学与二炮指挥学院担纲、铁四院监理,共有20多位专家参与了该工程设计与施爆。本工程由于工程结构与地段等原因,其控爆难度超过武汉曾施爆…  相似文献   

8.
2005年4月23日~24日,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和研究生院主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和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协办的全国首届“盆地与能源”博士论坛在湖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顺利召开。  相似文献   

9.
孟斌 《河南地质》2008,(11):40-40
去年房地产行业风起云涌的“地王”,在低迷而暗淡的楼市前低下了高昂的“头颅”。随着上海、广州、成都、重庆、长沙、武汉等城市卷入“地王退地”风波,“退地潮”开始蔓延到郑州。  相似文献   

10.
《岩土力学》2009,30(4)
中铁承建的武汉长江隧道通车试运行,施工中攻克5项世界难题。2008年12月28日10时,由中铁隧道集团联合体总承包、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隧”的武汉长江隧道进入通车调试运行阶段。这标志着武汉开始迎来水上(桥)、水面(轮渡)和水下(隧道)三重立体过江网络。  相似文献   

11.
《中国勘察设计》2006,(7):82-84
武汉建筑设计院创建于1952年10月1日,原名武汉设计公司,先后曾名为国家城市建设部武汉城市建筑设计院、武汉市工业民用建筑设计院,1979年改现名,为大型综合性建筑设计院。1992年进入“中国勘察设计单位综合实力百强”,2002年加入中国中信集团。  相似文献   

12.
《探矿工程》2014,(8):17-17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消息(2014-08-19)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武陵-湘鄂西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项目部署在鄂西地区的两口页岩气调查井——CY1井、YY1井近日顺利开钻。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揭示武汉北部新城地表水、地下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研究方法】2019年,采集、测定了降水样7件、河水样6件、水库样14件、民井样98件、泉水样3件和钻孔样11件,并收集到武汉站1986—1998年的监测数据50件,以空间分析和流域分析为基础,氢氧稳定同位素分析为手段。【研究结果】(1)武汉降水氢氧同位素随季节变化,并表现出“降雨效应”明显、“温度效应”不明显的特点;(2)地表水在枯水期受到强烈的蒸散发,表现出一定的“地貌效应”与“干支流效应”的特征;(3)民井、泉和钻孔等地下水均源于大气降水,表现出“含水层埋深效应”与“山区平原效应”的特点;(4)枯水期,界河流域中界河获得了上游水库和地下水的补给,夏家寺水库流域中夏家寺水库得到了地下水补给。【结论】氢氧同位素能显著提高武汉北部新城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转换规律的认识。创新点:利用各类水体氢氧同位素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了武汉北部新城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换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我国经济生活带来了蓬勃生机,同时,给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如何适应新形势,认真贯彻落实地矿部“三定”方案,深化地矿工作改革,加快地矿经济的发展,是我们各级党组织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可持续发展与提升武汉中心城市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分析湖北省“二元结构”入手,认为湖北省城市化滞后,尤其表现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和职能分工存在缺陷:分析了制约武汉中心城市作用的内国和政策、体制环境因素,提出了提升武汉中心城市功能的若干构想和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16.
《岩土钻凿工程》2012,(4):24-24
武汉市针对近日频繁发生的城市积水现象,武汉市水务局相关人士表示,武汉有能力有信心治理好积水问题,告别暴雨后在城市“看海”的现象。武汉市今年暴雨城市积水点已从去年的88个锐减到24个,武汉治理积水工作已见成效。  相似文献   

17.
《探矿工程》2004,31(11):14-14
长江第一长隧道“天然气人湘控制性工程——城陵矶长江隧道”2004年10月18日实现成功穿越,重庆忠县至武汉的天然气管道项目一期“一干两支”工程也全线贯通。  相似文献   

18.
正项目概况武汉市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位于长江二桥至二七桥滨江区域,总用地面积约288公顷,核心区面积约83公顷,是武汉市重点功能区示范项目。承担了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家化大都市的重要使命。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规划定位为"聚集国际企业总部、地区企业总部,提供国际化高端商业及文化休闲  相似文献   

19.
李国庆  张玉芬  李长安 《地质论评》2021,67(3):67040021-67040021
武汉位于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江、湖地质环境是造就武汉城市的基础,同时江河水患又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筑堤防洪是武汉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武汉的城市发展史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堤防的修建史,是武汉城市发展的人地关系史。本文以武汉堤防修筑历史进程为主线,探讨了堤防建设的地质环境及对城市空间拓展和城市建设的意义。结果表明:修筑于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 ~ 1118年)武昌的花蕊堤是武汉市最早的堤防,距今已有约900年的历史;明代以前为零星堤防建设阶段,主要为保护城廓安全,哪里遇险在哪里修堤,具有局部性、应对性特点。明代堤防兴建已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一定的系统性,特别是袁公堤的修建开启了武汉围垸发展的历史。清代是武汉堤防大发展时期,开始了较系统的堤防工程,奠定了武汉市堤防系统的基础,大量围垸的修建使武汉城市由沿河、沿江(天然堤)发展开始走向了内陆(围湖)发展的新阶段。民国时期,武汉市的堤防建设在清代的基础做了进一步的局部完善。武汉市的防洪堤防体系真正形成于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之后又不断地加固和加高,使之真正成为武汉市的安全保障工程;汉口的形成与发展完全依赖于堤防,城区的扩大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均是以四次堤防建设—袁公堤、汉口堡、京汉铁路堤、张公堤为前提的。堤防不仅是城市空间扩展的前提,又是城市建设的基础,民国以前武汉城区的主要街道大多数都依堤而建,平时以堤为街,汛期以街为堤,这是武汉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显著特点。分别以袁公堤和张公堤为界,武汉堤防建设中的人地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人类部分干预自然”维护生存阶段、“人为改造自然”谋求发展阶段和“人为控制自然”快速发展阶段。本研究可为地处洪泛区的城市地质调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李国庆  张玉芬  李长安 《地质论评》2021,67(5):1497-1506
武汉位于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江、湖地质环境是造就武汉城市的基础,同时江河水患又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筑堤防洪是武汉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武汉的城市发展史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堤防的修建史,是武汉城市发展的人地关系史。本文以武汉堤防修筑历史进程为主线,探讨了堤防建设的地质环境及对城市空间拓展和城市建设的意义。结果表明:修筑于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 ~ 1118年)武昌的花蕊堤是武汉市最早的堤防,距今已有约900年的历史;明代以前为零星堤防建设阶段,主要为保护城廓安全,哪里遇险在哪里修堤,具有局部性、应对性特点。明代堤防兴建已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一定的系统性,特别是袁公堤的修建开启了武汉围垸发展的历史。清代是武汉堤防大发展时期,开始了较系统的堤防工程,奠定了武汉市堤防系统的基础,大量围垸的修建使武汉城市由沿河、沿江(天然堤)发展开始走向了内陆(围湖)发展的新阶段。民国时期,武汉市的堤防建设在清代的基础做了进一步的局部完善。武汉市的防洪堤防体系真正形成于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之后又不断地加固和加高,使之真正成为武汉市的安全保障工程;汉口的形成与发展完全依赖于堤防,城区的扩大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均是以四次堤防建设—袁公堤、汉口堡、京汉铁路堤、张公堤为前提的。堤防不仅是城市空间扩展的前提,又是城市建设的基础,民国以前武汉城区的主要街道大多数都依堤而建,平时以堤为街,汛期以街为堤,这是武汉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显著特点。分别以袁公堤和张公堤为界,武汉堤防建设中的人地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人类部分干预自然”维护生存阶段、“人为改造自然”谋求发展阶段和“人为控制自然”快速发展阶段。本研究可为地处洪泛区的城市地质调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