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涂怀奎 《贵金属地质》1996,5(4):298-305
秦巴山区煌斑岩脉广泛分布,岩脉时代主要有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喜山期。大部分含金煌斑岩产于古生代地层中,主要是志留系和泥盆系的细碎屑岩类。本文主要讨论了秦巴山区煌斑岩与金成矿关系,并指出构 造破碎作用在成岩成矿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胶东邓格庄和金青顶金矿区煌斑岩特征及其与金成矿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胶东邓格庄和金青顶金矿区煌斑岩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其为碱性煌斑岩类的棕闪斜煌斑岩,起源于上地幔。煌斑岩脉空间上与金矿脉关系密切,形成时间与金成矿作用接近,岩脉的Au、Ag和挥发分的含量较高。煌斑岩浆可能为金矿成矿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和挥发分。煌斑岩的特征及其与金成矿的关系说明了与金矿成矿有关的地质作用不仅发生于地壳范围,而且涉及上地幔  相似文献   

3.
胶东邓格庄和金青顶金矿区煌斑岩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其为 碱性煌斑岩类的棕闪斜煌斑岩,起源于上地幔。煌斑岩脉空间上与金矿脉关系密切,形成时间 与金成矿作用接近,岩脉的Au、Ag和挥发分的含量较高。煌斑岩浆可能为金矿成矿提供了部 分成矿物质和挥发分。煌斑岩的特征及其与金成矿的关系说明了与金矿成矿有关的地质作用 不仅发生于地壳范围,而且涉及上地幔。  相似文献   

4.
小秦岭基性脉岩与金矿化的若干问题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小秦岭地区脉状金矿床与基性脉岩的形成年龄以及碳、硫同位素组成特点 ,并探讨了基性脉岩 (特别是煌斑岩脉 )与金成矿之间的关系。认为本区煌斑岩浆的活动时间与金成矿时代基本一致 ,是金成矿最接近的热事件 ;富含挥发分的煌斑岩浆活动为金成矿提供了热能和重要矿化剂 - C、S、Cl、Na等。另外 ,基性脉岩的蚀变作用还为金成矿提供了沉淀剂 - Fe、Mg、Ca等  相似文献   

5.
甘肃小顶山火山岩特征及与金矿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小顶山火山岩体主体是中川杂岩体最末(喜马拉雅期)的一次喷出熔岩,其周围岩浆岩脉(次火山岩)的侵入时代广泛。岩体与脉岩均位于马泉金矿床之内。岩浆岩脉与金矿体赋存于断裂之内,与断裂产状基本一致。花岗岩脉形成于金成矿期(成矿与成脉同期);中性岩脉大部分形成于金成矿之后;岩浆岩脉对金矿体主要起破坏作用;煌斑岩脉不是本区的金源层。二十号矿带确是四号矿带东延部分。  相似文献   

6.
云南北衙金矿煌斑岩地质特征及找矿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建云 《黄金地质》2004,10(1):20-23
北衙金矿区广泛发育煌斑岩脉,规模较大的主要有7条,呈近EW向分布。形态较复杂,分支复合、膨胀收缩现象明显,并具有等距性分布的特点。厚度变化大,常交切矿体(脉),为成矿期脉岩。区内金矿体的产出主要与斑岩体及煌斑岩脉有关,与煌斑岩脉具有平行、包容和交切3种情况,以交切关系为主;在成因上煌斑岩为金矿成矿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热能及富集场所。煌斑岩不仅控制了矿区工业矿体的总体分布,而且控制了金矿体的产状及规模,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7.
若尔盖铀矿田位于秦岭褶皱系西段,西秦岭褶皱带之南亚带。近年来,在若尔盖地区发现了富铀的煌斑岩脉,目前富铀煌斑岩脉与区内铀成矿的关系尚不明确,研究这些富铀的煌斑岩脉对于若尔盖地区深部找矿具有重要意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对富铀煌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探究煌斑岩脉的成因及其与铀成矿的联系。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煌斑岩来源于上地幔源区,在其侵入到上部岩层的过程中存在地壳物质的混染作用,并且受到了后期热液的叠加改造。研究区煌斑岩为幔源、地壳物质混染以及后期热液叠加改造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煌斑岩w(Na2O)、w(K2O)值均低于2%,而烧失量达到了18.39%~31.45%,且在偏光镜下观察到样品中主要的矿物为云母和碳酸盐矿物,煌斑岩发生了强烈的碳酸盐化。煌斑岩中铀含量与碳酸盐化呈正相关关系,表明煌斑岩发生碳酸盐化时会促进煌斑岩中铀的富集。这些富铀的煌斑岩在空间上与区内铀矿的产出位置接近,煌斑岩与区内的铀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研究认为煌斑岩可以为区内铀成矿提供含矿热液运移通道以及地球化学障等有利成矿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铜锡山金矿产于牟乳断裂带的南部,为一含金石英脉型金矿。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地球化学资料的对比分析表明,成矿受NNE向断裂控制,与金矿体同时空产出的煌斑岩对成矿亦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成矿物质为壳源和幔源的混合来源,成矿流体主要以岩浆水为主,有部分大气降水加入;矿床属于与燕山晚期构造-岩浆作用有关的中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9.
煌斑岩在玲珑金矿田形成过程中的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玲珑金矿田发育的金矿脉以黄铁石英脉为主.发育的含金石英脉在时空及成因方面与煌斑岩脉有密切联系.在空间上,煌斑岩脉与黄铁石英矿脉呈小角度相交,且大都错断矿脉.在时间上,同位素测年显示,煌斑岩脉的形成时间范围较大,一般为80~132Ma,而石英脉的形成主要集中在100~110Ma.通过煌斑岩中金含量测定及高温高压实验,煌斑岩并非是金元素的来源,金元素与煌斑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不相溶,在成因方面,形成矿脉的大部分金元素与煌斑岩脉应同属于地幔物质;地幔岩浆含大量的地幔流体,根据金的化学性质,金易和地幔流体中的Cl-、OH-结合形成络合物,在地幔岩浆上侵过程中随地幔流体上升到地壳上部,并在适当的位置聚集形成含金石英矿脉,而煌斑岩浆从上侵的基性岩浆中分离出来,充填于构造裂隙中,形成煌斑岩脉.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宁城地区出露加里东海西期煌斑岩脉群,其中云斜煌斑岩内,沿燕山期韧性剪切片理化带,分布金矿体。煌斑岩是客观找金的标志。金矿体中硅化,绿泥石化,方解石化发育。主要金属矿物是黄铁矿。金主要以显微次显微自然金包裹体,赋存于黄铁矿内。  相似文献   

11.
黑刺沟金矿床以富As和Sb的微细浸染蚀变岩型金矿化和部分石英脉型锑-金矿化为特征,典型矿物组合为黄铁矿-毒砂(辉锑矿)-石英;贾公台金矿床以少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化和蚀变岩型金矿化为特征,As和Sb的质量分数不高,典型矿物组合为黄铁矿-自然金(方铅矿)-石英-钾长石;鸡叫沟金矿床以蚀变岩型金矿化为主,次之为石英脉型金矿化,典型矿物组合为黄铁矿-黄铜矿-石英.3个金矿床的成因均与岩浆岩有密切联系,但各矿区的岩浆岩在岩石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特征具有差异,表明其成因不尽相同.这可能是造成3个金矿床地质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基底岩系对火山岩型金矿成矿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浙江治岭头、黑龙江团结沟、辽宁二道沟和日本菱刈等四个金矿床为例,说明火山岩型金矿之矿体除产于火山岩中之外,亦产于火山岩下伏基底岩系中,其基底岩系对火山岩型金矿成矿的意义在于:①基底岩石原岩常含有基性和超基性岩所含金丰度较高,且同位素资料显示出成矿的部分金来源于基底岩石;②基底岩系所含碳较高有利于金的成矿;③基底岩块相应上隆部位是成矿有利地带。  相似文献   

13.
陕西煎茶岭超基性岩与金矿床成因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煎茶岭金矿床属于与超基性岩有成因联系的微细浸染状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该超基性岩沿超壳断裂侵位(927Ma),是金矿形成的矿源岩。含矿超在性岩在强烈的构造变形作用下,发生彻底的退化蚀变(388.7Ma)。经滑石-蛇纹石化,进而碳酸盐化,导致微量金解离。在后期活动性断裂控制下,形成含金硫化物矿化-硅化-碳酸盐化蚀变岩体的就位。.含金蚀变岩与金矿体微量元素组合、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组成对超基岩有明显的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前寒武纪金矿的成矿找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前寒武纪含金岩系密切相关的金矿储量占全国岩金储量的73.85%,它几乎囊括了全国的金产量.已发现的金矿资源基地,基本上沿三条近东西向的槽台边缘构造带成带分布,由于受中生代环太平洋板块的作用影响,产生了一系列北东—北北东向的超壳型深大断裂,使中国前寒武纪金矿产生了极其明显的活化、改造和重就位作用.因此,中国东部金矿具有沿北东向深大断裂成串分布的规律.从10个方面讨论了中国前寒武纪金矿的成矿特点和找矿途径,建立了“三个系统”相统一的成矿找矿模式.  相似文献   

15.
国外浅变质碎屑岩型金矿床的含矿岩系以含碳和黄铁矿,夹火山物质和热水沉积物,金含量高为特征.在含矿岩系的沉积、成岩过程中,局部可以形成贫金的含矿层,少数情况下以至于形成金矿体.含矿岩系的变质作用可能形成金矿化,或为后来的成矿作用造成有利的物理和化学环境.岩浆作用为成矿作用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或为改造成矿作用提供热源和动力.金矿床受构造控制,位于地热正异常区,金矿床的形成与热水沉积成矿作用、变质成矿作用、岩浆期后热液成矿作用和大气降水改造成矿作用等有关.超大型浅变质碎屑岩金矿床的形成过程持续时间长,具有多期多阶段的特点.改造成矿作用在超大型浅变质细碎屑岩型金矿床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中生代形成的超大型金矿床中,构造岩浆活化作用叠加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南部特提斯构造域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划分为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金矿床、地下热卤水型金矿床和火山热泉型金矿床3个大类及7个亚类.研究了各类型金矿的地球化学特征,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区内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时空分布,划分出6个成矿区和21个成矿带.  相似文献   

17.
李存有 《地质与资源》1994,3(2):123-130
高龙金矿是桂西北地区一典型的超微细粒浸染型金矿,本文对其硫、氢、氧、铅同位素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总结了同位素组成特征、演化规律,并结合野外地质研究,推知高龙金矿成矿物质来源于围岩地层,成矿热液由雨水下渗形成的深循环地下水和岩浆水组成,矿床形成于开放环境,且越到后期开放程度越大,成矿时代大约为中生代,矿床成因为雨水下渗并淋滤围岩地层中的金形成深循环的地下含金溶液,与岩浆热液汇合,沿高龙隆起边缘环状断裂上侵,并在断裂中及围岩孔隙、裂隙中沉淀聚集、富积成矿。从而确定了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在高龙金矿成矿作用及矿床成因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吉家洼金矿床是一个产于熊耳山金矿田内的中小型金矿床,属于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通过对吉家洼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围岩蚀变特征的研究,认为该矿床金矿化与硅化、黄铁矿化关系密切,金的载体以金属硫化物为主.围岩蚀变分带较明显,与金矿化密切相关,蚀变带中心位置金矿化最强.  相似文献   

19.
对花山花岗岩体中金矿的围岩蚀变特征和围岩蚀变与金矿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蚀变模式。含金的围岩蚀变主要是钾长石化、钠长石化、硅化和黄铁矿化,是寻找金矿体的蚀变标志,也是金矿体存在的重要特征。认为在豫西寻找金矿床,应拓展到花岗岩体中。  相似文献   

20.
中国超大型金矿床有5种类型:绿岩型、变质碎屑岩型、沉积岩型、火山岩型、花岗岩型。其中以绿岩型为主。成矿物质主要来自赋矿围岩。超大型金矿床主要属"规律型",服从大中小型矿床统一的成矿规律,与大中小型矿床一起成带成片产出。中国东部一些成矿条件较好的成矿带,勘探和开采深度比较浅,选择一些成矿条件好的中小型矿床,加强深部及外围找矿勘探,是当前寻找超大型金矿床经济、快速、行之有效的途径。中国西南、西北地区的沉积岩型、火山岩型金矿床的成矿条件好,有可能形成超大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