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1980年2月16日日全食带经过云南天文台,本台的8.2厘米射电望远镜进行了观测,获得了预期的观测结果.本文对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分析了射电局部源和光学活动的对应关系,得出了15个射电源的流量、一维角径大小、高度和亮温度.计算出谱斑上空晕的辐射标度N~2L=5.3×10~(28)电子数~2/厘米~5.  相似文献   

2.
本文叙述1968年9月22日北京天文台在新疆喀什用波长21厘米射电望远镜进行日食观测所取得的结果.分析了射电局部源和光学活动的对应关系,给出了一些局部源的流量,一维半功率角径,高度和平均亮温度.计算了谱斑上空局部源的辐射标度■L≈1.8×10~(23)电子~2/厘米~5.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了1981年4月27日日面西边缘耀斑以后的爆发环珥的H_a观测资料和分析.在这事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环的缠绕过程.从这些资料可看出环的运动与缠绕有紧密的联系.我们还观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在08~(h)29~(m)30~(s)和08~(h)33~(m)UT时在环顶(其高度约为2.6×10~4公里)分别出现持续时间约为1分钟的奇特的“吸收结构”,同时观测到3厘米波段的射电辐射强度相应有例外的下降,而8毫米和10厘米波段的射电辐射强度无此变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综合分析了1968年9月22日新疆日全食3.2、11.1和21厘米波长的射电观测资料,得出了射电源的流量和活动区活动性的关系、射电源辐射与谱斑及黑子的相关等观测结果。另外,从综合三个波段的资料通盘考虑了射电源流量值的误差分析、射电源的角径和高度、射电食甚、射电太阳等效半径和日面小爆发等。  相似文献   

5.
云台射电室的前身是新技术室里的一个小组,1972年开始活动,最初只有2—3人。1975年自行研制成功一台3.2厘米波长的场强仪,在选择太阳射电观测站址和培训技术队伍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1977年安装了波长3.2厘米的太阳射电望远镜(北台研制),开始了太阳射电试观测。1978年经上级决定成立射电天文研究室,同年按照全国天文规划的建议把陕台的太阳射电工作合并到云台,陕台的二台太阳射电望远镜运来云台,其中一台波长8.2厘米的太阳射电望远镜重新安装调试后投入常规观测,直到今日。1979年的电室开始进行声光型太阳射电频谱仪的实验研究,建立了声光实验装置和宽频  相似文献   

6.
本文给出了1987年9月23日云南日偏食射电多波段观测结果。 1.取得了太阳活动低年射电太阳半径:在8.2厘米、10.6厘米、21.1厘米三波段分别为1.060、1.068和1.083r⊙。 2.暗条N—2上空射电源被观测到:它们在三波段立体角范围分别是0.4~1.0×10~(-8)Sr,1.2~2.0×10~(-8)Sr,4.2×10~(-8)Sr;平均亮温度分别在1.0~1.2×10~6K,1.7~2.4×10~6K,3.4×10~6K。 3.观测到日珥E—1上空射电源:立体角范围在三波段分别为0.4×10~(-8)Sr,0.3×10~(-8)Sr,0.8×10~(-8)Sr。是热源,平均亮温度分别为3.0×10~6K,5.3×10~6K,8.0×10~6K。 4.谱斑上空射电源观测到3个,三波段立体角分别为0.8~1.3×10~(-8)Sr,0.8~1.8×10~(-8)Sr,1.6~6.0×10~(-8)Sr。全是热源,平均亮温度分别为0.7~0.8×10~6K,1.0~1.1×10~6K,1.0~2.8×10~6K。晕的辐射标度分别为8.0×10~(28)电子数~2/厘米~5,6.7×10~(28)电子数~2/厘米~5,3.7×10~(28)电子数~2/厘米~5。 5.在日面西北边缘100°~115°范围内观测到日冕凝聚区,它的立体角范围在三波段分别是0.3~0.7×10~(-8)Sr,0.6×10~(-8)Sr,1.3×10~(-8)Sr。是热源,平均亮温度在三波段分别为0.8~1.6×10~6K,5.4×10~6K,7.4×10~6K。它的延伸高度在三波段分别为2.10×10~4km,3.53×10~4km,4.72×1  相似文献   

7.
当哈雷彗星本次回归,第一次过近地点时,利用十米射电望远镜并在其终端配接YEE8100微机构成数据采集系统,分别于1985年11月25日、27日和12月9日对哈雷彗星进行21厘米射电连续辐射的试观测。由于其射电信号微弱,系统灵敏度低,未能探测到。仅给出其辐射强度的上限为22.7Jy(3σ)。 而当哈雷彗星第二次过近地点时期,利用M24微机数据采集系统,对该彗星进行追踪观测。得到在此期间哈雷彗星21厘米射电连续辐射强度的上限为2.22Jy(5σ)。  相似文献   

8.
AR5629的太阳活动区于8月17日转到日背面(S16W109),约于0104UT在其上空出现了一大环状耀斑,同时伴随有X2.9级的X—射线爆和射电10厘米流量达到5600流量单位的射电爆。我们取得该耀斑的几个时段的二维光谱Hα和Hβ两波段  相似文献   

9.
在1989年3月至1990年4月间,我们对太阳射电辐射进行快速采样观测.发现三厘米波段射电爆发亦具有快速精细结构,时标尺度在0.1至2秒间。  相似文献   

10.
1985年11月29日至12月7日,在哈雷彗星第一次过近地点期间,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与电子工业部西北电子设备研究所合作,用新研制的25米射电望远镜在2.8厘米波段进行了哈雷彗星的射电连续谱观测。观测采用on-off方法,每天观测的总积分时间为2,400—8,900秒。接收机噪声起伏(1秒积分)一般小于0.1K。为了提高信噪比,将六天观测结果加权平均,得到哈雷彗星在2.8厘米的射电连续谱辐射的流量密度为36±17mJy,观测期间的平均地心距△=0.647AU;平均日心距r=1.46AU。这是初步结果,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验证。 彗星的射电辐射分为连续谱和谱线两种。连续谱辐射一般认为主要来自彗星冰粒晕(Icy grainsHalo)区域的尘埃、冰粒的热辐射,通过对它的射电流量密度的观测,可以得到彗星的物理性质的信息:例如射电辐射区的大小及其变化、亮温度、密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我台7.5厘米太阳射电总辐射流量1976年观测结果进行了计算、处理和分析,结果表明该仪器较好地反映出7.5厘米太阳射电辐射的宁静成分、缓变成分和爆发成分;分析了观测结果存在的问题,对以后的绝对测量工作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12.
紫金山天文台在1989年8月16日较完整地记录到色球边缘耀斑和射电大爆发,这是产生在活动区5629区之中。在光学上先出现拱状物,随后在拱顶出现物质喷射。射电爆发出现与此相对应的爆发峰,在3厘米波段主峰顶部出现凹谷和脉动现象。对这些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紫台1966—1978年间,3.2厘米太阳射电总辐射观测资料.由相关分析表明,一个月中太阳射电噪声温度的逐日间标准差为±(2.2—3.9)%,而78年10厘米的相应值为±4.1%.3.2厘米波段大于200 s.f.u.的爆发峰值与 TYKW 的相应值比较得均方差为士34%,峰值时间与 TYKW 的相应值比较得时间差一般为士0.~m2.还分析了各种误差的来源.  相似文献   

14.
太阳射电爆发是无线通讯特别是卫星导航通讯的潜在影响因素之一。2015年11月4日的太阳射电爆发事件在1 415 MHz点频的流量达到了峰值5 800 SFU(Solar Flux Unit,太阳射电流量单位,1 SFU=10~(-22) W/(m~2·Hz)),位于日下点的欧洲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和瑞典的航空导航系统均受到了影响。分析了此次事件产生源活动区的X射线流量变化与射电流量变化之间的时间关系;通过比对,X射线的流量抬升时间较射电阈值有30 min的提前量。随后讨论了提前量之间的物理背景,即软硬X射线分别对应热电子和非热电子辐射,而非热电子是产生能够造成此类空间天气事件射电爆发的物理条件,X射线由软转硬的过程中流量的抬升变化,为进一步防控这类空间天气事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1980年2月16日日全食射电观测的8.2厘米波段的Γ_0值进行了实测和理论计算,从而得出了较好的Γ_0值;在Γ_0值的基础上作出了掩食曲线的大气吸收改正。  相似文献   

16.
《天文研究与技术》2006,3(4):419-424
恒星物理Blazar的X射线谱性质…………………………………杨江河,王永祥,杨如曙(3).217两类γ暴的谱形和光变曲线的统计差异的K-S检验…………彭朝阳,覃一平(3).228致密陡谱源1150+497(4C49.22)的射电研究……………………王保田,张海燕(4).328太阳物理,射电天文磁浮现与太阳表面活动现象的关系……………………………………李理,张洪起(1).1关于太阳厘米—分米波段频谱日像仪研究进展…………………………………颜毅华,张坚,陈志军,姬国枢,王威,刘飞(2).91日冕磁场和重联的射电信号…………………………………………………黄光力(2).99太…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天文学会射电天文学术会议于1980年10月9日到21日在昆明举行。这次会议是我国1958年开创射电天文工作以来,第一次由天文学会召开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受到了有关领导部门的热情支持和鼓励,王绶琯同志主持了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全国十三个单位正式代表52人,列席代表2人。会议共收到论文及报告64篇。代表们就射电天体物理、太阳射电、射电天文方法及仪器设备研制等方面的工作展开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并  相似文献   

18.
我国新一代厘米-分米波太阳射电日像仪(Chinese Spectral Radio Heliograph,CSRH)已经进入了设备调试阶段。对数据系统的建设有迫切的要求。如何快速、可靠地实现数据的可信处理。实现一个可供调试及未来使用的数据处理系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以射电天文软件包CASA为对象,分析探讨了CASA混合软件开发模式和二次开发利用的可能性,系统阐述了利用Python开发前台,后台调用C++语言的混合编程方法,进而讨论分析了利用混合编程扩展CASA功能以满足太阳射电日像仪应用需求的方法。本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对我国其它天文新设备数据处理软件系统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第22周的峰年即将来临,这是研究太阳活动,包括耀斑物理过程及机制、太阳活动现象对日地空间及地球物理种种影响,以及太阳活动区物理等的一个极好的机会。我国已组织起全国性的太阳活动联测网,北京天文台的太阳射电观测是其成员之一,1988年间10厘米波(2840MHz)总强度射电望远镜投入常规观测。6厘米强度干涉仪的单站接收设备已研制成功,也参加了联测。在1988年的四次联测时段中(3月15日—21日;4月16日—21日;6月23日—7月8日;12月15日—25日)除第一次因天线检修有部分时日未跟踪观测外,其它次联测都有较好的联测资料。巡视时间:夏令时时期2345UT—0715UT,非夏令时时期0045——0745UT。联测时段内共记录41次爆发列于表1。表2为爆发类型的分布及所对应的耀斑级别分布,表3为爆发强度的分布。由所列各表可看出在1988年内太阳活动上升得很快:(1)联测各时段内每日射电流量密度平均值持续上升;(2)爆发的次数增加,复杂型爆发越来越多,表4中列出了一些结果。由表2可见与射电爆发共生的高能事件比例也不断增加,从年初的1/9增加至年未的5/8。图1为记录的某些爆发图形。自1988年末开始的北京天文台10厘米射电望远镜的更新工作,预计89年7—8月间完成,新的系统采用低噪声前置高放,集成微波器件,时间常数各为0.5秒及1毫秒  相似文献   

20.
根据几个低光度射电星系中的射电喷流的观测特性及内部物理条件,讨论了相对论电子的再加速,假定加速机制为费米型,我们得到射电喷流内的加速系数为~10~(-15)秒~(-1),从而可以较好地解释喷流的射电亮度分布和频谱特性。进一步讨论了磁流体力学湍流提供加速的可能性,并表明湍流的能谱指数应限制在窄的范围内(v~1.6—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