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河北平原地下水锶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根据28个样品的测试结果,介绍了河北平原地下水的87Sr/86Sr比值。水的87Sr/86Sr比值变化很大。这些Sr同位素组成的差别反映了平原中水流受区域地质条件控制。文中讨论了Sr同位素的6个分布特征。河北平原地下水的87Sr/86Sr比值均大于现代海水的平均值(0.709073)。平原内第四系地下水(Q4-Q1)从补给区到排泄区的87Sr/86Sr比值随着距离(年龄)增大而系统增大。水文学上年轻的水显示非放射性成因的(初始的)87Sr/86Sr比值,而较老的水则具有明显的放射成因,可达0.71527(δ87Sr为8.74‰)这很可能是通过溶解含水层硅酸盐而增加大陆Sr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河北平原地下水氦氩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河北平原地下水氦同位素进行分析比较,根据过剩He(4He exc)、3He/4He比值、δ3He和36Ar/38Ar及40Ar/36Ar值分析认为,河北平源地下水氦氩同位素有7个特征;①地下水中过剩He浓度沿地下水的流向而增高;②地下水中过剩He浓度随着地下水埋深加大而增高;③满城-沧州剖面上过剩He浓度大于石家庄-衡水剖面上的过剩He浓度;④河北平原地下水主要是由大气隆重水补给的;⑤衡水热水过剩He浓度很高(>674.83×10-8cm3STPg-1水);⑥地下水的36Ar/38Ar比值平均值为5.37,非常接近地球大气的比值(5.35);⑦地下水的40Ar/36Ar比值从296-412,均比大气氩的40Ar/36Ar比值(295.6)大,这表明40Ar都是放射成因的,且具有“年代积累效应”。  相似文献   

3.
河北平原地下水锶同位素形成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河北平原地下水锶同位素的来源与形成机理, 对所采水样进行了分析.研究了87Sr/86Sr比值“时间积累效应”: 随着地下水年龄和埋深的增大而增大; 与地下水中过剩4Heexc呈正相关关系, 与δ18O和δD呈负相关关系.探讨了Sr2+与87Sr/86Sr比值的关系, 将地下水分为3类: (1) 中等Sr2+含量与高87Sr/86Sr比值水(Ⅰ类水); (2) 低Sr2+含量与高87Sr/86Sr比值水(Ⅱ类水); (3) 高Sr2+含量与低87Sr/86Sr比值水(Ⅲ类水), 即热水.通过综合分析认为: (1) 河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中的放射成因Sr是由富含Na和Rb的硅酸盐矿物风化作用提供的, 主要矿物为斜长石; (2) 黄骅港热水中的放射成因Sr是由碳酸盐溶解形成的, 87Sr/86Sr比值低, Sr/Na比值大; (3) 补给区地下水是由流经火成岩和变质岩区地下水的侧向补给的, 87Sr/86Sr比值中等.第三系地下水放射成因Sr的来源及形成机理尚须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河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氦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河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He同位素进行比较分析,根据过剩He(4Heexc)、3He/4He比值、δ3He值分析认为,河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He同位素有5个特征:(1)地下水中过剩He浓度沿着地下水的流向而增高;(2)地下水中的过剩He浓度随着地下水埋深加大而增高;(3)满城—沧州剖面上过剩He浓度大于石家庄—衡水剖面上的过剩He浓度;(4)河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主要是由大气降水补给的;(5)衡水热水过剩He浓度很高(>674 83×10-8cm3STPg-1),这表明以放射成因He为主,地幔成因的He极少。另外地下水的3He/4He比值、R/Ra、δ3He值是判断氦源的一个灵敏的指示剂。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北部为沙漠高原区,南部为黄土高原区。区内经济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地下水的污染较弱。地下水中Sr来源于含Sr矿物的溶解。因此,可以利用Sr及^87Sr/^86Sr比值来研究水岩作用和地下水的演化。采自盆地20个Sr及其同位素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区域上^87Sr/^86Sr比值是不均匀的,西南部^87Sr/^86Sr比值较大(0.711002-0.711570),其他地区。^87Sr/^86Sr比值较小(0.710378-0.710646);在局域地下水系统中,埋深小于100m的浅层地下水,Sr含量较低,^87Sr/^86Sr比值较大,而埋深大于100m的深层地下水,Sr含量较高,^87Sr/^86Sr比值较小,并且沿地下水径流方向,sr的浓度越来越高。苏贝淖湖是自流水盆地北部局域地下水系统的一个排泻区,湖水Sr含量较低,而^87Sr/^86Sr比值较大,其Sr同位素组成特征与浅层地下水一致,表明湖水来源于浅层地下水。  相似文献   

6.
河北平原深层地下水中氟含量与锶同位素组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河北平原深层高氟地下水进行了研究,发现地下水中的氟含量与锶同住素组成(^87Sr)在水文地球化学性质上有3个相似点和一个明显的差异:①wsr和F一有相同的矿物来源,例如黑云母、角闪石等,这可能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参河北平原深层地下水的^87Sr值和其中的F含量具有相似的分布规律,高值区都分布在子牙河附近及其以东的地区;(3)^87Sr/^86Sr比值(或^87Sr)与F-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都是水-岩作用“时间积累效应”的结果。二者的差异在于最大值的分布区不一致:δ^87Sr最大值分布区在子牙河一带,而F-含量最大值的分布区在吴桥-东光-沧州一带。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锶同位素对研究高氟地下水的形成机理、分布规律和生态效应的良好示踪作用。  相似文献   

7.
河北平原地下水14C年龄新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河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14C年龄最新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认识:(1)垂向上,地下水的14C年龄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或者沿地下水的流向而增大。但是,在同一孔组中,地下水埋深大于300m时出现了混乱现象。地下水14C年龄不但不增大,反而减小,其原因复杂;(2)水平方向上,第三含水组Q2地下水较老的年龄出现在河北平原中部,大致与子牙河方向一致,而第四含水组Q1地下水较老的年龄则呈北东东方向展布,即沧州—歧口一线分布,可能是地质结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8.
贵州惠水石炭纪锶同位素曲线及年代地层对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简要介绍了锶同位素地层学的基本原理,根据贵州惠水地区石炭系剖面中的19个锶同位素测试数据建立了此锶面的锯同位素演化曲线并与R.E.Denison的北美同时代铅同位素曲线进行了对比。两条锶同位素演化曲线的极大相似性,证实了地质历史上古海洋中的铅同位素组成具有全球一致的演化规律,是进行全球年代地层对比的可靠工具。根据对比,笔者讨论了石炭纪的全球性海平面变化和惠水石炭系剖面的年代地层划分对比,认为下石炭统与上石炭统的界线大致位于摆佐组的近底部,证实了石炭一二叠系的界线位于马平组内部。  相似文献   

9.
重庆秀山寒武系锶同位素演化曲线及全球对比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黄思静  石和等 《地质论评》2002,48(5):509-516
本文评述了国际上已有的寒武纪海相碳酸盐的锶同位素演化曲线,公布了重庆秀山寒武系海相碳酸盐的锶同位素分析结果,尽管对样品进行了成岩蚀变检测和必要的筛选,但样品仍可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成岩蚀变,锶同位素组成与地层厚度投点图显得较为离散,笔者主要利用87Sr/86Sr比值较低的样品建立的寒武纪海水的锶同位素演化曲线在长期旋回上与国际上已公布的同时代锶同位素演化曲线仍具有较好相似性和可比性,说明全球事件是海水锶同位素组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海水的87Sr/86Sr比值在盆内对比,盆间对比,以及全球对比中都具有潜在价值。根据锶同位素地层学的基本原理,笔者尝试确定了重庆秀山寒武纪剖面一些关键点的年龄,累积厚度1340m处的年龄为503-509Ma,累积厚度1950m处的年龄为496-498Ma,这对秀山寒武纪剖面下,中寒武统和中、上寒武统界线的确定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下水水-岩反应的锶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下水锶同位素和水化学资料,对该区水-岩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的方法对锶同位素示踪水-岩反应的分析结论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生了石膏、少量碳酸盐矿物及铝硅酸盐矿物的溶解反应,且北区地下水对石膏等硫酸盐矿物的溶滤作用强于南区,而南区地下水对铝硅酸盐矿物的溶滤作用强于北区;同时,南区碳酸盐矿物发生了溶解/沉淀的不一致性,即白云石发生溶解反应而方解石发生沉淀反应。采用锶同位素方法得出的水-岩作用结论与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
大气降水渗入土壤,穿过围岩,将气候与地表环境信息导入洞穴滴水,最终被洞穴沉积物所记录,因而研究土壤、围岩与洞穴滴水的地球化学组成及3者之间的联系对了解气候和环境信号的传递以及石笋古环境信息的正确解译十分重要。通过对比清江地区和尚洞上覆土壤、围岩与滴水的元素及锶同位素N(87Sr)/N(86Sr)地球化学组成特征,进而调查土壤和围岩对洞穴滴水水化学的影响。结果表明:滴水的n(Mg)/n(Ca)、n(Ba)/n(Ca)、n(Sr)/n(Ca)及N87Sr)/N(86Sr)介于土壤和围岩之间,说明滴水物质组成来自土壤和围岩的混合;滴水的n(S)/n(Ca)大于土壤和围岩,说明有第三端元的混入,可能是大气硫沉降的结果。通过模型计算可知,土壤和围岩对和尚洞滴水各元素组成的贡献并不相同,贡献的相对大小不仅与元素本身的地球化学性质有关,而且随气候和环境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2.
对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87Sr/86Sr比值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对其潜在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87Sr/86Sr是进行沉积物来源示踪的重要地球化学指标之一。在以往的研究中,根据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87Sr/86Sr的变化对一些可能的Sr来源的相对贡献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对其蕴涵的气候环境演化意义进行了探讨。在未来的研究中,示踪物源仍然将是洞穴沉积87Sr/86Sr研究的主要功能。这一指标可能在对地表土壤的化学风化强度及其变化、东亚地区的大气粉尘活动和冬季风演化、岩溶地下水古水文演化研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东营凹陷湖相烃源岩TOC与Sr的正相关性及原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段是东营凹陷的主力烃源岩。沙三段下部优质烃源岩常常呈纹层结构,主要由富有机质的碳酸盐纹层和粘土纹层组成。通过对其沉积环境和地球化学研究,发现烃源岩有机碳含量(TOC)与微量元素锶(Sr)含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发现Sr赋存在碳酸盐纹层中,粘土纹层中Sr含量较低。碳酸盐纹层常常主要是由藻类勃发形成的钙质鳞板等内生成因碳酸盐薄纹层组成,因此Sr的来源与藻类勃发有关。藻类勃发对水体化学元素的吸附和同化作用诱发碳酸盐薄纹层形成,Sr占据Ca的晶格位置而在CaCO3中富集,从而在烃源岩中出现TOC与Sr同步富集。  相似文献   

14.
西江干流河水主要离子及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水环境中锶(Sr)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特征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区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流域盆地岩石风化速率等地球化学行为,因此河流环境中Sr的地球化学行为是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中国南方西江干流及其支流河水主要阴阳离子及sr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发现其水化学组成主要以Ca^2+、Mg^2+、HCO3^-和SO4^2-离子为主,分别占阴阳离子组成的80%以上。郁江河水具有较高的Sr同位素比值(^87St/^86Sr=0.71049)和较低的Sr含量(0.0263mg/L),而西江河水具有较低的Sr同位素比值以及较高的Sr含量,其Sr含量变化范围在0.0667.0.187mg/L之间,平均含量为0.136mg/L;Sr同位素比值变化范围在0.70856.0.70936之间,平均比值为0.70894。与世界主要河流水体中Sr含量平均值(0.078mg/L)及Sr同位素比值(^87Sr/^86Sr=0.7119)相比,西江干流水体具有较高的Sr含量及较低的Sr同位素比值。两条河流河水中主要离子及Sr的来源存在显著差异,西江干流河水中的主要溶解离子及Sr同位素主要源于碳酸盐岩(石灰岩和白云岩)的风化作用,主要受黔江及其上游红水河等化学组成所控制,而郁江则主要受碎屑岩风化作用的影响;同时,中上游地区的酸沉降及人类活动的输入可能导致西江干流水体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而郁江受污染程度则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5.
周炼  刘存富  凌文黎  张利 《地球学报》1997,18(Z1):313-315
天然水中的Sr同位素比值是环境地质、水文地质作用重要的示踪剂,本文以冀中坳陷地下水为例,探讨了天然水中87Sr/86Sr的分布特征以及水文地质示踪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黄旗海H3剖面中发育黄旗海全新世高湖面时形成的湖相粉砂质沉积。对全样、77~20μm粒级、小于20,μm粒级沉积物的Rb、Sr含量,以及小于20,μm粒级样品中碳酸盐矿物种类及含量的测试结果表明,全新世早、中期形成的湖泊沉积物中,自生富锶文石是Sr在沉积物中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各粒级沉积物中Rb、Sr含量与沉积物粒度组成的关系表明:Sr倾向富集于黏粒(4,μm)中,可能与湖泊自生碳酸盐以泥晶为主有关,而Rb倾向富集于4~28,μm颗粒粒级中,可能与其硅酸盐矿物碎化过程的特点有关;Sr与Rb存在粒度效应,且二者粒度效应明显不同。Rb/Sr与湖泊、流域的诸多过程及沉积物粒度效应有关,在不同湖泊演化阶段,其具体的环境含义不同,这是湖泊沉积与风化壳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流域内不同类型水取样分析,发现流经不同岩层的地下水具有不同的ρ(Sr2+)、ρ(Sr)/ρ(Ca)、ρ(Sr)/ρ(Mg)值.一般来说,流经砂岩层的基岩裂隙水ρ(Sr2+)低,而ρ(Sr)/ρ(Ca)、ρ(Sr)/ρ(Mg)值较高,当砂岩中的基岩裂隙水受到灰岩岩溶水或煤系地层水补给时,其ρ(Sr2+)、ρ( Sr...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上海浦东机场孔(Pd)第四纪地层中地球化学微量元素B,Ga,Sr和Ba的观测,结合该钻孔粒度、古地磁和微体古生物等分析资料,综合剖析了这些微量元素及其比值在不同沉积相中的分布特征及其古环境演变的意义。研究发现,微量元素分布与本区各种沉积相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通常,B和Sr及其比值B/Ga和Sr/Ba在冲积相、河流相沉积中较低,在溺谷-浅海相、三角洲相沉积中较高。而Ba与之相反,一般在陆相沉积环境中比较高。Ga元素在第四纪沉积物中的分布波动不明显,但极大值还是偏向陆相环境。本研究还发现微量元素B和Sr及其比值B/Ga,Sr/Ba的分布自下而上存在7个(1~7)高值阶段。阶段1~3高值与海侵无关,认为反映了上新世-早更新世干旱气候的产物;阶段4~7高值则与本区中更新世以来4次海侵事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延河泉岩溶水系统Sr/Mg、Sr/Ca分布特征及其应用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山西省延河泉岩溶水系统是我国北方岩溶大泉之一。依据碱土金属比值Sr Mg、Sr Ca与矿化度关系,分析了延河泉岩溶水系统Sr Mg、Sr Ca分布规律及形成条件。从补给区到径流区、排泄区,Sr Mg、Sr Ca值逐渐增高;径流条件好,Sr Mg、Sr Ca值低;径流条件差,其值高;径流滞缓区最高。并且Sr Mg、Sr Ca值主要受径流条件控制,不受人为作用的影响。因此,Sr Mg、Sr Ca是比较理想的天然示踪剂。根据Sr Mg、Sr Ca值将延河泉岩溶水系统划分为三个子系统,即下河泉子系统(泉1、2、3、5),延河泉子系统(泉4、6),南部散泉子系统(泉7、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