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葛洲坝水利枢纽运行后泥沙冲淤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葛洲坝水利枢纽及其运行情况和河段特性进行了介绍。分析认为葛洲坝水利枢纽运行前后的入库水沙特性基本一致。探讨了库区冲淤变化特点、淤积量及其分布,冲淤过程及达到冲淤平衡的时间。对坝下游河床的冲淤过程、冲淤量、达到冲淤平衡的时间以及河床粗化,河底高程历年变化及同流量水位降低的原因、降低量及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讨三峡水利枢纽与葛洲坝水利枢纽联合调度运用后水库泥沙淤积变化规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河口延伸及流路改道的溯源影响是科学制定黄河下游河道治理与河口治理规划的关键问题之一,关系到治黄战略及策略的确定。基于沿程冲淤和溯源冲淤在时空上的传播特征,提出了平移相关分析方法,采用1950—1990年的水位数据,分析了黄河口流路演变对黄河下游河道的溯源影响过程和范围。结果表明:①黄河下游不同断面上的水位总体呈震荡上升趋势,水位变化过程在空间上并不完全同步,相同时间节点上各断面水位存在较大差别,具有扰动波的传播特征;②黄河下游沿程冲淤发展速率较快,冲淤扰动波从花园口传递到高村大约需要1 a,高村与艾山之间的冲淤变化则基本同步;③溯源冲淤发展速度较慢且存在滞后效应,泺口冲淤变化主要受利津前8 a冲淤变化的累积影响;④黄河口流路演变溯源影响主要在艾山以下,距离黄河入海口约350 km以内的河段主要受溯源冲淤影响。  相似文献   

3.
成金海  牛兰花  柳长征 《水文》2000,20(5):27-31
在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三峡坝区河段水文泥沙及河床冲淤的变化情况对工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特别是1998年大洪水,使得三峡坝区河床冲淤及水文泥沙等要素的变化非常之大。根据1998年三峡坝区的实测资料,对坝区的水流冲淤等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坝区水流情况和河道冲淤的一般规律,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2015,(5)
河流断面的变化是研究河道冲淤情况及河流河床冲淤情况及河流河床演变最直观、最简洁的办法。在分析辽河下游河流输沙量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利用辽河干流具有代表性水文站的实测大断面,对河床泥沙冲淤及动态演变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辽河干流典型站径流输沙呈线性相关,关系相对稳定,2010-2013年显著减少,不同年代中冲淤基本交替进行,辽河干流整体是淤积的。  相似文献   

5.
根据多时相的遥感资料对福州市闽江南北港(包括马尾港) 近20 多年来的堤岸、沙洲、旱出滩、浅滩的冲淤变化进行研究, 并对其变化原因作了一些分析。认为福州南北港及马尾港的冲淤变化受人为因素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6.
黄河河口段一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黄河河口段河道来水来沙特性和河道冲淤演变特点,综合考虑了断面上水沙分布和冲淤分布不均匀,阻力变化、河口三角洲淤积延伸等问题,建立了黄河利津以下河口段一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用该模型对多年汛期和冬季河口段内水沙进行验证计算表明: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吻合。本模型可用来预测河口段内沿程不同时刻水位、含沙量及河床冲淤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三峡水库蓄水后城陵矶至九江段河道冲淤调整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型水利枢纽的修建引起了下游河道的冲淤调整,对生态环境、防洪、航运等都有显著的影响。2008年三峡水库175 m试验性蓄水以来,城陵矶以下河段冲刷加剧。为探究水库影响下游河道冲淤调整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分析了城陵矶至九江段河道冲淤分布及断面形态变化特征:2008年以来河道冲淤变化主要集中在基本河槽,其变化占整个平滩河槽的90%以上,且基本河槽冲刷加剧;断面形态表现为河槽冲刷下切、断面趋于窄深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2008—2016年河段尺度的基本河槽形态参数与水流输沙能力的经验关系,发现螺山、汉口两站流量分别为29000~31000 m 3/s、31000~33000 m 3/s时,河槽形态与水流输沙能力的相关性最强、造床作用和水流冲刷强度最大,因此,可以认为是2008年以来影响城陵矶至九江段冲淤调整的特征流量。2008年以后,该流量级以下的水流累积造床作用凸显,是冲淤变化部位调整到基本河槽的主要原因;同时,受各站d>0.125 mm粒径组泥沙输沙量大幅度减小、航道整治工程的影响,河槽冲刷加剧。  相似文献   

8.
一、間题的提出受冲淤影响的水文測騐河段上,在中低水时期,河槽往往只在河底部分不断发生冲淤变化。河床兩岸部分的冲淤,此較是不显著的。这样的河道多半为槽形,并且具有下列特点: 1.河底高程呈連續性的变化; 2.沿河流縱断面的冲淤是局部性的; 3.由于冲淤的局部性,造成河底坡降和水面此降較大的变化; 4.随着冲淤現象的交替,河床組成不断变化,而  相似文献   

9.
三峡水库蓄水后城陵矶至九江段河道冲淤调整机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型水利枢纽的修建引起了下游河道的冲淤调整,对生态环境、防洪、航运等都有显著的影响。2008年三峡水库175 m试验性蓄水以来,城陵矶以下河段冲刷加剧。为探究水库影响下游河道冲淤调整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分析了城陵矶至九江段河道冲淤分布及断面形态变化特征:2008年以来河道冲淤变化主要集中在基本河槽,其变化占整个平滩河槽的90%以上,且基本河槽冲刷加剧;断面形态表现为河槽冲刷下切、断面趋于窄深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2008—2016年河段尺度的基本河槽形态参数与水流输沙能力的经验关系,发现螺山、汉口两站流量分别为29 000~31 000 m3/s、31 000~33 000 m3/s时,河槽形态与水流输沙能力的相关性最强、造床作用和水流冲刷强度最大,因此,可以认为是2008年以来影响城陵矶至九江段冲淤调整的特征流量。2008年以后,该流量级以下的水流累积造床作用凸显,是冲淤变化部位调整到基本河槽的主要原因;同时,受各站d>0.125 mm粒径组泥沙输沙量大幅度减小、航道整治工程的影响,河槽冲刷加剧。  相似文献   

10.
钱塘江河口为强涌潮、高含沙量、河床冲淤剧烈的河口,其盐度输移时空变化受河床冲淤的反馈影响十分显著。建立了考虑河床冲淤变化的一维盐度动床数学模型,耦合求解水沙运动、河床冲淤及盐度输移过程,数值计算方法采用守恒性较好的有限体积法。验证结果表明:河床冲淤对氯度的影响非常显著,动床模型的结果与实测基本吻合,在长历时盐度预报中采用动床模型是必要的。应用该模型分析了钱塘江河口咸水入侵对上游建库、治江缩窄工程等人类活动的响应,探讨了杭州城市供水水源保证率。结果表明,新安江水库、河口治理缩窄工程对改善河口淡水资源利用、保障杭州市供水安全显著;供水保证率要达95%以上,需采取上游水库泄水调度和新建备用水库等措施。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潮滩冲淤监测的几种常见方法,其中标志桩法、SET和RSET法、沉降板法、人工示踪砂法、PEEP和PEEP-3T法、ALTUS和ADV法等主要测量某点或某断面上的冲淤量,3s技术结合地形图或海图实现了大范围潮滩面上的冲淤变化测量。借鉴海洋、海岸实时监测系统的原理和实践经验,提出了潮滩冲淤实时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该系统数据采集子系统包括潮滩高程、景观图像、地物光谱、气象和水动力等因子的数据综合采集,数据通过网络连接传输到实验室,以实现地貌变化和驱动因素的同步获得和综合分析,并通过地物光谱信息获取,为遥感数据解译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下游近期河道演变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立  蔡鹤生 《地球科学》1995,20(4):427-432
长江河道变迁直接影响其两岩的经济开发和人民生活。本文较详细地阐述了长江中下游近期江岸的冲淤变化、江心洲的演变及岸崩塌变形的特征及规律,分析了影响其演变的主要因素,进而预测了江岸的冲淤趋势。  相似文献   

13.
高建阳  樊斌 《福建地质》1999,18(4):213-218
根据多时相的遥感资料对福州市闽江南北港近20多年来的堤岸、沙洲、旱出滩、浅滩的冲淤变化进行研究,并对其变化原因作了一些分析,认为福州南北港及马尾港的冲液变化受人为因素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4.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龙口与导流明渠水文水力学计算和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高洪  杨玉荣 《水文》1999,(1):27-30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是世界上截流流量最大,水深最大和抛投强度最大的截流工程。鉴于大江截流及二期围堰的重要性及技术复杂性,对上游围堰龙口,导流明渠进行了水文水力学分析计算,得到了各级坝址流量下明渠分流比,龙口落差,流速等水力要素成果,并进行了实时校验,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原型观测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5.
大风浪影响下海域泥沙输运异变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实测的水深、潮流、悬浮体、底质数据及历史气象资料等,采用导入SWAN波浪参数的ECOMSED三维模型,模拟大风浪对小清河口附近海域悬浮体浓度和底床冲淤变化的影响程度。并利用全潮水文观测资料对水动力和输沙率模拟结果进行检验,对比分析表明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模拟结果表明,大风浪影响下近岸海域泥沙输运变化较大,悬浮体浓度可达一般天气的10倍左右,而底床冲淤变化可达平时的百余倍。大风浪期间剧烈的底床冲淤变化对河口拦门沙演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在放射性核素210Pb测年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沉积物粒度、沉降板测量及遥感影像解译等方法,对如东县紫菜养殖前后潮滩沉积环境尤其是潮滩地貌的冲淤变化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以年计算的长时间尺度上,紫菜养殖对潮滩地貌的冲淤不会产生明显影响,紫菜养殖区沉积物的沉积速率符合自然状况下沉积物的沉积速率,这一变化规律与紫菜养殖区沉积物粒径变化规律相一致.但在紫菜养殖期间,由于网帘、竹竿的架设及紫菜对水动力的阻滞作用,会大大加速该区域潮滩的沉积,此期间紫菜养殖区呈淤积状态;而一旦进入非紫菜养殖期间,潮滩在水动力作用的冲刷下又将恢复到原来的自然状态,滩面保持冲淤平衡,这一变化规律与沉降板泥沙厚度测量及遥感影像分析结果互为印证.因此,潮滩紫菜养殖本身并不会对养殖区潮滩地貌的冲淤变化产生明显的影响,但养殖紫菜期间所引起的频繁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速该区域低潮滩的侵蚀.  相似文献   

17.
三峡水库蓄水后沙量骤减使得荆江河段河床剧烈冲刷调整,下荆江急弯段“凸冲凹淤”,部分弯道凹岸侧淤积形成水下潜洲。这种不同于弯曲河道一般性演变规律的异常现象势必给下荆江的行洪、航运及江湖关系变化等带来新的影响,其内在成因急需揭示。基于原型观测资料分析,通过研究滩槽冲淤量及分布、滩体及河道形态特征等,全面揭示了近期下荆江急弯段“凸冲凹淤”的演变特征及河道形态响应。结果表明,流量年内过程重分配、来沙量及组成突变是下荆江急弯段“凸冲凹淤”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下游断面资料数据库及冲淤分布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所建立的断面资料数据库及分析系统软件,采用体积法对黄河下游冲淤数量进行了计算,并利用与本系统软件直接接口的通用软件,研究了黄河下游冲淤量的时空分布特点。计算分析表明,近半个世纪黄河下游河道淤积量达64.4亿m3。进入下游的水沙条件既受自然气候条件变化的影响又受水库运用所制约。不同时期河道冲淤量及其分布的差异是黄河下游冲积性河道对不同水沙条件所作出的反应。  相似文献   

19.
试验研究了黄河冲(淤)积粉质二灰土的配合比问题。分析了黄河冲(淤)积粉质二灰土的强度标准龄期;研究了土质、二灰比、二灰含量对二灰土强度的影响规律;提出了黄河冲(淤)积粉质二灰土配合比设计的新思路。研究认为,对于黄河冲(淤)积粉质二灰土,应以21 d无侧限抗压强度作为配合比设计的依据;黄河冲(淤)积平原区土质适宜的二灰比为1:3,适宜的二灰含量在32 %~40 %之间;土中<0.005 mm颗粒含量、土的有机质含量,以及二灰土的粗细颗粒比Cf值对黄河冲(淤)积粉质二灰土的强度具有重要影响,且呈现规律性变化;当土中<0.005 mm颗粒含量在17 %~27 %之间时,黄河冲(淤)积粉质二灰土可获得较高的强度。  相似文献   

20.
橡胶坝常年天然条件下运行易产生淤积,着重分析马虎山橡胶坝蓄水区在汛期河道来水量相对较大的条件下的冲淤变化规律,得出橡胶坝蓄水区总体呈冲刷趋势,为辽河河道泥沙冲淤变化、橡胶坝淤积防治等基础研究积累资料,结果表明:橡胶坝蓄水区冲淤变化受区间采水量、橡胶坝运行状况、人为因素等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