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一章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能读 《地理教学》2000,(11):29-29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地理第三册课本(人教社1993年版)78页指出,黄河是“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有好几条河流支流的含沙量比黄河于流更大。据冯嘉苹等编《中国地理》(北师大出版社1988年版),位于山西、河南两省之间的黄河干流陕县测站,测得黄河干流多年平均含沙量为36.9千克/立方米,而陕县以上的黄河支流泾河、  相似文献   

2.
历史时期济水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在中华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手段,数字高程模型为主要数据源,对微地形进行解译并运用Arc GIS软件进行水文分析,提取河网,进行流域划分。结合《水经注》中所载汉魏古黄河、古济水源头及行经地点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北魏时期"河北之济"并非独立起源独流入海的大河,而是黄河支流。通过对比发现一条支津自黄河南岸的古荥阳一带分流,行经现郑州以东、开封以北、菏泽、聊城南部、巨野县等地,为较大规模的水系,推测其为《水经注》中的南济。  相似文献   

3.
汉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里谈到商王仲丁迁都时,只说:“帝中丁迁于敖。”裴驷《史记集解》引孔安国日:“‘地名’。皇甫谧云:‘或云河南敖仓是也’。”司马贞《史记索隐》:“敖亦作嚣,并音敖字。”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荥阳故城,在郑州荥泽县西南十七里。殷时敖地也。”(1)关于敖之地望,各家说法不一,归纳起来敖地望有四说:一为中丁都敖地望山东沂蒙说;(2)一为中丁迁敖地望河  相似文献   

4.
在郑州市东三十里处,地跨中牟,原武(今原阳)二县的大洼地,春秋时为圃田泽,周围绿草平铺,森林密茂,百鸟群栖,禽兽聚集,战国时梁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就开始水利开发,引黄河水入圃田泽,又引圃田泽水东流为鸿沟(浪荡渠),早在公元前361年周显王八年的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梁惠成王引黄河水入圃田泽,蓄水溉田,肥地增产,种稻改土,得到丰收,自此,在此湖区,发展了水利事业,这是古代引黄放淤、种稻改土的最早典范。该湖与黄河息息相通,还在黄河大汛期间,既能分刹黄河汹涌之水势,又能使圃田泽夏蓄春灌,能起到调节河、湖水量的作用。据《水经注》记载:“北魏时代,圃田泽跨中牟、阳武(今原阳),东西四十许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世界上植棉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据《后汉书》“南蛮传”中记载;“武帝琳崖(今海南岛)“太守会稽孙幸调广播幅布献之”,“西南夷传”中亦载:“哀牢夷(今云南澜沦江一带的傣族)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垢污”。五世纪汉沈怀远著《南越志》载“桂州(今广西桂林)出古终藤,结实如鹅毳,核如琳珣,  相似文献   

6.
该文在概述黄河文化旅游研究缘起与内涵的基础上,基于“空间—主题—方法”对比分析框架,系统梳理和凝练黄河文化旅游与国际河流文化旅游相关研究成果,互鉴探究黄河文化旅游研究的薄弱环节与提升路径。研究发现:黄河文化旅游研究偏重宏观战略管理与规划、旅游资源开发与评价等,而国外河流文化旅游侧重中、微观尺度的文化线路与文化节点案例研究等。黄河文化旅游应注重旅游市场供需平衡,创新旅游开发与居民福祉的协同技术路径,实现“人河关系”的文化情感、时空行为与旅游响应等管理转型研究。最后,基于当前研究不足提出黄河文化旅游系统理论框架,试图破解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与旅游“幸福河”创建等核心议题,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及国际河流旅游合作提供理论支撑与中国智慧方案。  相似文献   

7.
禹荥泽古地理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禹荥泽"是指记载于我国最早地理学专著《禹贡》中的分布于今荥阳地区的一个古湖泊,距今约7000~3000年。由于《禹贡》的有关记载过于简略,时间又久远,所以,后世文献中关于荥泽的地理位置、存在时代、产生与消亡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根据2年多来的野外实地调查成果,从地质、地理和水文角度论证了禹荥泽的存在、产生条件、赋存环境和地理位置,并将它和《禹贡》之后历史文件中出现的荥泽作了多方面对比,厘清了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别。  相似文献   

8.
汲县,位于黄河以北,太行山东麓。东邻滑、浚两县,南与新乡市、延津县相界,西同辉县毗连,北和淇县接壤,西北与林县衔接。现有面积约800平方公里,人口38万余.卫河横穿东西,京广铁路纵贯南北。据《卫辉府志》载:“东接齐、鲁,西跨三晋,南襟汴·洛,北拱京畿。……两河之要地,中土之名区。环带城隅,太行列屏.”汲县为卫辉府治所。历史上水陆四达,地理位置险要,是南北咽喉,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河南通志《(清雍正十三年田文镜撰)记载:“殷属牧野之地,周属(?)卫,战国  相似文献   

9.
近50年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辫状河道演变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李永山  彭文昌  任亮  李勇 《中国沙漠》2016,36(6):1689-1694
依据水沙资料和断面资料,对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辫状河道形态近50年演变特征及趋势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在大流量条件下(1966-1993年),河流横向侵蚀、搬运堆积过程强烈,风沙入黄(河)量大,河道横向摆动频繁,辫状河道发育强烈。当黄河流量减小时(1993-2013年),河流横向摆动能力减弱,黄河主河槽远离左岸乌兰布和沙漠沙丘,河流输沙能力减弱,汊道泥沙淤积导致心滩边滩相连,河流分汊数量明显减少,辫状河道萎缩,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辫状河型有向弯曲型河道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十里杏花村     
十里杏花村文/朱庆华,李明奇水浒英雄故地的山东梁山脚下,李逵扼守要隘黑风口的东侧,有一片杏、桃、柿、梨间植,村民闲居其中,绵延十余里的果林山村,这便是《水浒传》中所描写的“十里杏花村”。它三面环山,东临湖河,风景秀丽,环境优美。据史料记载,此处乃唐代...  相似文献   

11.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它哺育着在这里劳动生息的亿万人民,是中华民族的摇蓝,对祖国的繁荣有过很大的贡献。但由于历史上中原战乱不断、自然灾害频繁,对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停滞不前,从而使黄河成为一条闻名于世的害河。华北经济的兴衰与黄河的治理开发密切相关,几经起伏。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经过40年来的努力,黄河已从一条被称为“中国之忧患”的害河,开始成为造福于人民的利河,这一历史性转变也使得华北平原的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河北平原的地面古河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古河道是河流变迁后遗留下来的旧河道。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河北平原主要由黄河、漳河、滹沱河、永定河、滦河等河流洪积、冲积形成,因而古河道密集分布。研究古河道,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名》2011,(1):1-1
延安古称延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相传人类始祖轩辕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延州和延安之名始见于《隋书》。延安因“延水安宁”而得名,具有“边陲之郡”、“五路襟喉”的特殊战略地位。20世纪上半叶,延安更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相似文献   

14.
利用遥感技术编制黄河下游(1/50万)古河道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编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方法 1、古河道分布,力求反映其规律,古代宜粗,近代较细。虽然距今二万多年的全新世中期以来就有黄河,但本图仅表示人类有史以来的浅层古河道。 2、据历史文献资料并结合卫片解译,使两者互为补充印证。对古河道的形成年代以历史文献为主,决口扇形态及地表古河道痕迹以卫片影象为主。 3、本图以“禹王故道”作为原始河道,反映西汉以来六次大改道。所谓黄河大改道,是指河道大变迁,或称大徙。即大河在某处决河改道之后,不回归原河道;全河另由它道入海(不含尾闾变动);其经流期较长,影响国计民生比较严重。另外,北宋“二股河”并行入海,亦属变迁的范畴。  相似文献   

15.
1)以歌词、乐曲导入:这类方法适用于导人著名河漉及其沿岸国家和地区。因为许多大江大河孕育了人类文化,艺术家们为此留下了许多篇章.如以《长江之歌》导入“长江”一节(引用歌词“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等引入长江的发源地、流经省区、地形区等);播放一段脍炙人口的《蓝色的多瑙河》导入该河的故乡——欧洲。  相似文献   

16.
关于湘江的源头,各种权威工具书都非常肯定地说它发源于广西境内海洋山附近的海洋河。《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湘江”辞条说:“湘江发源于广西灵川县海洋山的龙门界,名为海洋河,全长856km。”①《辞源》“湘水”辞条说:“湖南省最大河流,与漓水同发源于广西兴安县海洋山。”②《辞海》“湘江”辞条说:“湘江,湖南省最大河流,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海洋山西麓,同桂江上源间有灵渠相通。”③这种关于湘江发源于广西境内海洋山(或海洋河)、湘江与漓江同源的说法,两千年来,广为流传,人们对此深信不疑。但是,这种说法与实际的地理事实…  相似文献   

17.
苏燕萍 《地理教学》2011,(1):22-24,21
【学情分析】 河流水文、水系特征及成因,已在高二《区域地理》的相关章节中讲解过。考虑到学生文理分科不久,且高一必修1对这部分教学仅仅停留在会考要求层面,当时的教学目标是“掌握河流水文特征主要包括哪些要素;掌握河流水系特征主要包括哪些要素;了解河流水文、水系特征的影响因素;学会分析长江和黄河的水文、水系特征”。之后的阶段性测试反馈显示:学生要求容易混淆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这在主观题答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汉语“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梓材》。其有云:“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范围所指,仅仅是周人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而已。至春秋时,“中国”之涵义逐渐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后,又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展拓,而最终成为当今雄据东方的泱泱大国之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为夏朝。其时,黄河流域所居之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有“楚失华夏”之语。唐代孔颖达疏云:“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者,美也,夏者,大也,连缀而用…  相似文献   

19.
《水经注》之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经注》一书有许多错误。不论其他,只从河流水道而言,错误也是极多的。黄宗羲在《今水经序》中说:“余越人也,以越水证之,以曹娥江为浦阳江,以姚江为大江之奇分,苕水出山阴县,具区在余姚,沔水至余姚入海,皆错误之大者。”陈澧在《水经注西南诸水考序》中也说:“郦道元身处北朝,其注《水经》,北方诸水尺致精确;至西南诸水,则几天一不误。”的确,只要稍稍仔细地核对一下,《水经注》所记载的南方诸水,从发源到入海,全篇无讹的是没有的。陈澧的话不错,而黄宗羲举的例子,确是“皆错误之大者”。 《水经注》记载的北方河…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名》2011,(12):24-25
关于锦州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锦州之名始于辽代,起源小凌河。据《奉天通志》载:“小凌河古名唐就水,又日参柳水,辽称小灵河。金、元易灵为凌,明迄今仍之,源出热河省凌源县,迳锦县城西北三里左受二郎泉河,又东南过北宁铁路,绕城西南而东,以其回旋如锦名日锦川,县名亦取于此”。据《明一统志》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