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张军生 《福建地质》2009,28(2):143-148
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值是桩基重要的评价指标,确保静载试验过程可靠安全、数据真实准确至关重要。根据工程实例探讨软弱土场地大吨位竖向抗压承载力试验过程的技术分析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徐州客运站综合楼主楼试桩工程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正确地运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和桩身材料力学性质指标确定由桩身材料强度所决定的单桩竖向抗有限承 的方法,澄清了确定单桩竖向抗压限承载力这个问题上普遍存在的两种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3.
姚建平  蔡德钩  朱健  王立伟 《岩土力学》2015,36(Z1):513-517
以中铁西安中心超高层建筑为工程背景,采用后压浆钻孔灌注桩技术对该工程进行地基处理。工程中测试钻孔灌注桩压浆前、后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及桩身内力。采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侧阻、端阻分项增强系数法、基于极限承载力增强系数法和只考虑桩端改善承载力5种方法进行了后压浆桩的桩基极限承载力计算。结果表明,后压浆后桩基极限承载力提高了24%,侧阻、端阻分项增强系数法和基于极限承载力增强系数法与现场实测最接近;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与只考虑桩端承载力改善与现场实测结果相差较大,其计算值偏于安全保守。  相似文献   

4.
根据Mindlin理论弹性位移解,结合有限元算例,分析了在同等荷载工作条件下深层平板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的竖向位移差异。深层平板与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产生的竖向位移的比值,随着桩径的增大而减小,在常规桩径0.8~2.0 m范围内,两者的比值为3.2~4.6倍。工程实例发现,两者的比值可达4.5~7.2倍。因此,深层平板载荷试验不能充分挖掘单桩竖向受力潜能,其试验结果不能真实反应单桩竖向受力性能,不应采用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确定桩端承载力,而应采用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确定承载力。  相似文献   

5.
钻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R_a依据现有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和桩基工程手册,由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Q_u或桩顶沉降量s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Q_u的判定方法主要根据竖向荷载-沉降(Q-s)曲线、沉降-时间对数(s-lg t)曲线和沉降-竖向荷载对数(s-lgQ)曲线进行判断;桩顶沉降量s的取值根据桩基工程手册和设计要求确定。根据这四种方法判定时,钻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R_a的判定结果存在分歧。依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和桩基工程手册,对四种方法判定出的不同单桩竖向承载力R_a,进行分析对比,提出利用(Q-s)和(s-lgt)曲线综合判断的方法,为以后类似钻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的确定提供相关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6.
以西非某集装箱码头轨道桩基优化设计为工程实例,分别采用现行中国规范方法和单桩竖向抗压刚度方法估算荷载作用下的桩顶位移,对比分析和试桩检测结果表明,采用单桩竖向抗压刚度方法可以简捷地评估在工作荷载下的桩顶沉降、规定试验荷载下的最大沉降、经历最大加载后卸载的桩顶残余沉降等,满足国际专业标准中桩基沉降控制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7.
P—K法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戴林 《岩土工程技术》2001,(3):146-149,154
为了对实际工作中大量不完整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给桩基设计和动测法动静对比提供经济合理的单桩竖向承载力,依据一般P-s曲线的典型特征,提出一种确定不完整试验单桩竖向屈服荷载,推定单桩极限荷载的新方法.[关健词]不完整试验;最大曲率点;屈服荷载;极限荷载  相似文献   

8.
《岩土力学》2017,(11):3311-3318
城市建设中桩基应用广泛,单桩竖向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及可靠性越来越受到设计人员重视。针对桩基设计中岩土参数的不确定性及桩基穿越成层地基对桩身承载力的影响问题,提出基于可靠度理论的鲁棒性设计方法。利用岩土参数变异性的平均值及标准差充分考虑岩土参数的不确定性,并通过扩大考虑地基土的不确定因素将单桩竖向承载力鲁棒性设计由砂土推广到黏土等一般性土壤;提出采用分层计算桩侧摩阻力作为不确定因素考虑地基土成层分布问题,按照承载力极限状态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作为目标函数进行桩基竖向承载力设计。单桩承载力鲁棒性设计将鲁棒性作为安全性评价标准,来评估桩基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以鲁棒性与经济性为优化目标对桩基设计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案在满足桩基承载力要求的同时,保证了桩基设计方案的鲁棒性与经济性。  相似文献   

9.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有着单桩承载能力高,穿透力强,在施工中低噪声,无污染,速度快,造价低等优点,在软土地基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以长春某小区工程实例为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做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华卫君 《探矿工程》2015,42(4):63-67
石油化工装置具有高、大、重及对地基承载力和沉降变形要求严格等特点,宁波镇海某石油化工项目位于沿海软土地基,工程地质条件差,风荷载大,对桩基的水平承载力要求较高。为了取得符合工程实际情况的桩基水平承载力参数,在工作区内开展了不同桩径、桩长、桩顶竖向荷载作用下的预制方桩桩基的水平静载荷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桩顶自由条件下,单桩水平承载力随着桩径和桩长的增加而增大,但并非是线性增长,而是呈幂函数增长关系;单桩水平承载力随着桩顶竖向荷载的增加同样呈幂函数增长关系;群桩水平承载力大于单桩水平承载力之和。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JGJ 94-94规范有关预制桩部分的编制说明及编制依据等资料分析,结合试验研究与工程实践对静压预制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94)估算的静压预制桩的单桩竖向承载力值远远低于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实测值.  相似文献   

12.
当基岩抗压强度较高时,嵌岩灌注桩的承载力往往由桩身材料强度控制。本文通过对徐州客运站综合楼主楼嵌岩灌注桩试桩结果的分析,提出了正确运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和桩身材料力学性质指标确定由桩身材料强度所决定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静压预制桩的单桩坚向承载力问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天津某工程单桩竖向承载力静载荷试验实测值远远高于估算值问题的较深入分析,揭示了按现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估算的静压预制桩单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远远低于实测值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依据某工程中采用桩底注浆和没有注浆的2根试桩的单桩竖向抗压静荷载试验结果,通过对基桩的竖向极限承载力性状、桩身轴力传递特性以及桩侧阻力发挥特性和桩端阻力发挥特性的综合分析研究,揭示了桩底注浆对基桩承载性状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15.
高应变动测法目前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研究其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对实际工程具有重要意义。对PHC桩应用高应变法、竖向静载方法进行试验,以确定桩基的单桩极限承载力。首先对2组不同直径的6根试桩进行高应变测试,采用国际上推荐的GOBLE-CAPWAPC-CASE方法,得到试桩的单桩极限承载力; 然后按慢速维持荷载法进行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将所得极限承载力与高应变法所得结果进行对比,高应变法所得结果高于静载试验的结果, 2种方法结果不同是由于2种方法的测试原理、计算方法、影响因素等不同所致。高应变法的理想化桩-土体系以及主要参数的设定对结果都有很大的影响,实际试验中应充分考虑如何取值。  相似文献   

16.
DX桩在武汉某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X桩是通过发挥桩身中承力扩大盘的承载力,以达到提高单桩竖向承载力的一种新型钻孔灌注桩。本文介绍该桩的成桩设备和施工工艺以及在武汉某高层建筑桩基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冻土中单桩抗拔承载力的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汪仁和  王伟  程永锋 《冰川冻土》2006,28(5):766-771
以新疆地区某高压输电线冻土桩基础受力分析为背景,在人工冻结条件下,进行了单桩的室内抗拔模型试验.研究了在不同冻结温度下,冻土中单桩在竖向上拔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特性及其力学性状,分析了包括桩的轴力、桩土之间的冻结力沿桩身的分布规律,桩头竖向位移与荷载的关系,并且定量分析了冻结力和承载力与冻结温度的关系.最后,将分析结果与抗压桩进行了比较.成果可为西部冻土地区桩基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张学飞 《江苏地质》2021,45(1):107-112
桩基础勘察中采用综合取值法提供的各土层的桩侧极限摩阻力和桩端极限端阻力,在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静载荷破坏性试验检测中得到验证,用该方法提供的桩基参数能够满足设计对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要求。从工程桩破坏性试验的角度再次对该方法提供的桩基参数进行论证,采用反向对比计算,结果表明这种取值方法提供的桩基参数较为接近土层的真实应力状态。  相似文献   

19.
引言《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第4.4.3条,对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统计值作了如下规定:(1)当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取其平均值为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2)当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时,应分析极  相似文献   

20.
引言《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第4.4.3条,对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统计值作了如下规定:(1)当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取其平均值为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2)当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时,应分析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