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ERBE和ISCCP资料讨论了公气系统短波吸收辐射及其年较差在全国的分布,分析了其与总云量、行星和地表反射卒以及地面吸收辐射的相互关系。发现在冬季地-气系统短波吸收辐射分布主要呈南高北低型,夏季分布形势为一不对称的大鞍形场,大致与行星反射率分布反向对应。公气短波吸收辐射与总云量呈负相关,高相关区在我国东部。各站地-气短波吸收辐射与地面吸收辐射的相关系数普遍高达0.900以上。此一特,或为从气候上利用地-气吸收辐射反演地面吸收辐射提供初步可能。  相似文献   

2.
根据ERBE和ISCCP资料讨论了总云量等因子对地-气系统净辐射的影响,分析了地-气系统净辐射与其各分量及地表净辐射的相关联系。发现行星反射率和地气短波吸收辐射对地-气净辐射的影响最大,而云和纬度的作用主要通过该两因子变化表现出来,OLR的作用则相对较弱。地-气净辐射与地表净辐射的相关性也较明显。文中还就地-气净辐射在全国的地理分布作了分析。各地区地-气净辐射的年变曲线均为简单的夏大冬小型,云等因素的影响主要造成最大值出现月份的推移。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气系统净辐射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ERBE和ISCCP资料讨论了总云量等因子对地-气系统净辐射的影响,分析了地-气系统净辐射与其各分量及地表净辐射的相关联系。发现行星反射率和地-气短波吸收辐射对气-气净辐射的影响最大,而云和纬度的作用主要通过该两因子变化表现出来,OLR的作用则相对较弱。地-气净辐射与地表净辐射的相关性也较明显。文中还就地-气净辐射在全国的地理分布作了分析。各地区地-气净辐射的年变曲线均为简单的夏大冬小型,云等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区云对地气系统太阳短波吸收辐射强迫的气候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艳  高歌 《气象科学》2000,21(3):260-269
本文利用地球辐射平衡试验(ERBE)和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提供的总云量、行星反射率资料,计算并分析了我国年、月平均云对地气系统太阳短波吸收辐射的强迫及其敏感性系数,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绘制了地气系统短波辐射云强迫的全国分布图。结果表明:我国地气系统短波辐射云强迫及其敏感性系数都与总云量有较好的非线性相关,呈幂指数形式,且季节变化明显。短波辐射云强迫的地理分布与总量配合较好。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云对地气系统短波吸收辐射强迫的气候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利用地球辐射平衡试验(ERBE)和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ESCCP)提供的总云量、得星反射率资料,计算并分析了青藏高原地气系统年、月平均云对太阳短波吸收辐射的强迫,揭示了其与总云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的短事射云强迫与总云量有较好的非线性相关,呈幂指数形式,且季节变化明显;短波辐射云强迫的地理分布与高原云的分产好,高原主体和北部是短波辐射云强迫的低值区,高原东南部和西部边缘迎风部位为强迫的高值区。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区云对地-气系统辐射强迫温度效应的气候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刘艳  翁笃鸣 《气象学报》2002,60(6):766-773
文中利用地球辐射平衡试验 (ERBE)和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 (ISCCP)提供的地 气系统行星反射率、射出长波辐射 (OLR)和云量资料 ,计算了中国地区年、月平均总云量对地 气系统短波辐射、长波辐射以及净辐射强迫的温度效应和敏感性系数 ,并讨论了云对各辐射分量强迫的温度效应与总云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地 气系统云辐射强迫温度效应与总云量间具有较明显的曲线相关。云辐射强迫温度效应及其敏感性系数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点。就中国全国平均而言 ,各月地 气系统云辐射强迫净温度效应一般表现为降温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气短波吸收辐射的气候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根据ERBE和ISCCP资料,以及实测和计算的地表吸收辐射资料,计算并讨论了我国大气短波吸收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了其与各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大气短波吸收辐射随纬度和拔高度变化明显,其与天文辐射、水汽压的相关也很显著,总云量对它的影响仅在东部地区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区云对地气系统净辐射强迫的气候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艳  翁笃呜 《气象科学》2002,22(4):416-424
本文利用地球辐射平衡试验(ERBE)和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提供的地气系统行星反射率,长波射出辐射(OLR)和云量资料,计算出中国地区年、月总云量对地气系统净辐射的强迫,分别讨论了其与总云量及地气系统晴天净辐射的关系。结果表明:地气系统净辐射云强迫与总云量有较好的抛线物关系,各月净辐射云强迫与地气系统晴天净辐射的曲线相关也很明显,如以曲线上净辐射云强迫为零时的晴天净辐射值代表各月曲线位置,则该值随天文辐射作规律性季节变化。地气系统净辐射云强迫的地理分布与总云量及地气晴天净辐射分布有关,其在各地的年变化则主要由天文因素及雨季进行退决定。  相似文献   

9.
利用ERBE和ISCCP资料反演青藏高原地表短波吸收辐射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ERBE和ISCCP卫星辐射及总云量资料,结合青藏高原地面日射资料,讨论了并提出了该地区地表短波吸收气候反演方法,该法的似合精度较高,平均误差为9.8W.m^-2据此计算出75°E-95°豚25°E-40°N间2.5°*2.5°经纬网格点和高原63个站点的各月平均地面吸收辐射通量密度,给制出其在高原的分布图,揭示其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云对地气系统净辐射强迫的气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球辐射平衡试验(ERBE)和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提供的地气系统行星反射率、长波射出辐射(OLR)和云量资料,计算了青藏高原地区云对地气系统净辐射的强迫,并讨论其与总云量及地气系统晴天净辐射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各季净辐射云强迫与总云量有较好的非线性关系,其中以暖季更明显;各月净辐射云强迫与地气系统晴天净辐射的曲线相关很明显,各条曲线均存在一个与净辐射云强迫零值相对应的晴天净辐射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部和印度季风区云辐射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基于 ISCCP和 EQBE资料,本文比较了中国东部和印度季风区的云和云辐射强迫的气候特征。虽然它们同属于亚洲季风区,并且有相似的降水季节特征,但它们各自的云和云辐射强迫特征差异很大。在印度区域,所有的云量有着相同的季节变化,最大云量分布都出现在夏季,且总云量中以高云量为主。而中国东部云量的季节变化都比较复杂,在总云量中以中、低云量为主,最大总云量出现在春季。冬季的总云量和中、低云量要大于夏季。在全球云量分布中,中国东部最典型的特征是:该地区为全球最大的雨层云覆盖区。与云的分布和变化相关,印度季风区最大的负短波云辐射强迫,最大的正的长波辐射强迫和最大的负的净云辐射强迫发生在夏季,而在中国东部,大的负的短波云辐射强迫发生在春夏之交。年平均的负的短波云辐射强迫在中国东部地区明显要大于在印度季风区。  相似文献   

12.
五道梁地区的辐射特征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本文分析了1986年中美联合考察期间五道梁站的地面辐射平衡的气候学特征。五道梁地区夏季直接太阳辐射强,空气洁净,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削弱以分子散射和臭氧吸收为主。总辐射中以散射为主。光谱反射率中太阳短波反射率为0.13,太阳红外反射率为0.25,雪面上二者接近;反射率受土壤湿度影响明显,在太阳高度角较小时,各波段反射率有不同的变化趋势。地表比辐射率约为0.90。地表净辐射和地面热源强度大。太阳紫外辐射大,占总辐射的比例也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区春季沙尘气溶胶短波辐射气候效应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耦合了起沙模型(MEDM)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3,模拟研究了2000年春季中国地区沙尘气溶胶短波辐射气候效应。结果表明,春季中国沙尘气溶胶垂直负荷的大值区主要位于南疆盆地和阿拉善高原。引入沙尘气溶胶后,中国地区地表均出现负的辐射强迫,地面气温普遍降低,中低层(400 hPa层以下)大气温度则呈上升趋势。沙尘源区及其下游地区总云量及降水主要呈减少趋势,云量与降水的分布特征与空中流场的变化趋势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北大气沙尘对地气系统和大气辐射加热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0  
沈志宝  魏丽 《高原气象》1999,18(3):425-435
利用HEIFE地面辐射平衡观测资料以及NOAA11/AVHRR卫星测量资料,三算我国西北大气沙尘对地-气系统和大所中辐向 热率的影响。1991年2月下旬-5月中旬11天的计算表明,春季大气沙尘的辐身躯效应与地表状况有关;在高地表反照率的沙漠上空,大气沙尘的短波辐射效应为减小行星反照率增暖气-气系统,同时吸收太阳辐射增暖大气大气顶射出长波辐射对大气沙尘的变化并不敏感,但大气尘尘增加大气的长波冷却;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三维辐射传输方程讨论了块状云阵的辐射性质,考虑了云块之间对太阳辐射的遮挡作用, 相互的辐射交换,及地面和大气辐射的影响。计算了云阵的反射率α,长波辐射通量F,有效云量Ne及云灵敏度因子δ随云量的变化,并与平面平行云模式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平面平行云模式在云量小时给出的Δα/ΔN偏大,ΔF/ΔN偏小,因而δ偏大;在云量大时给出的Δα/ΔN偏小,ΔF/ΔN偏大,δ偏小。高原地区短波Δα/ΔN比平原地区大。双层云出现时Δα/ΔN及δ均变小。  相似文献   

16.
比较Morcrette辐射方案和Fu_Liou辐射方案对NCC/IAP T63海气耦合模式云和辐射模拟的影响, 结果表明:两种方案模拟的大气顶入射辐射存在明显的差异; 晴空大气Fu_Liou方案的短波吸收能力在全球普遍较Morcrette方案低; 在60°S~60°N之间, Fu_Liou方案模拟的行星反照率更接近于ERBE卫星观测; 在对大气顶净辐射的模拟上, 除了冬季的太平洋和大西洋东岸云量明显减少的部分地区外, Fu_Liou方案对大气顶净辐射的模拟总体上较Morcrette方案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 Fu_Liou方案模拟的海洋低层云显著减少, 而热带地区高云的模拟明显增加; 由于采用了“二元云量”算法, 尽管云量有所减少, Fu_Liou方案模拟的云短波吸收作用仍有所增强, 一定程度上改进了Morcrette方案云的短波吸收作用偏弱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钟强  候萍 《高原气象》1990,9(1):13-21
本文应用1982年8月-1983年7月逐日的NOAA辐射收支资料(分辨率为2.5°×2.5°),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区各种代表性地理区域(塔克拉玛干沙漠、青藏高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的行星反射率的基本特征、云天行星反射率的空间分布图。并利用1982年8月-1983年7月青藏高原的地面观测资料对那曲等4个站的地表反射率与睛天行星反射率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地区云对地表净辐射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王可丽 《高原气象》1996,15(3):269-275
利用1982年8月-1983年7月青藏高原地面热源观测实验资料,分析了云量,云状对地表净辐射的影响,计算了与云对地表净辐射强迫作用有关的参数。研究表明:地表净辐射是云量的线性函罢 2对地表净辐射的影响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在春季和夏季,云对地表净辐射的影响非常强烈,并且地表净辐射随云量的增多而减小,在秋季和冬季,云对地表净辐的影响较小,并且地表净辐射随云量的增多百增大。  相似文献   

19.
对河南省2009~2018年地面太阳短波辐射量与降水量和云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太阳短波辐射量与降水量、云量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在不同季节其相关关系差异较大。为了定量表征三者之间的关系,基于多年再分析资料,利用降水量和云量与地面太阳短波辐射量的关系对日辐射量进行拟合,并对拟合后的日辐射量进行检验。验证结果显示,此考虑季节性变化的回归模型对河南省地面太阳短波辐射有较好的拟合能力,可以作为基于气象预报的日辐射量短期变化评估基础,为光伏发电量的短期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中国科学院天山积雪与雪崩研究站不同开阔度森林下积雪表面短波辐射的观测研究,分析了森林积雪短波辐射收支特征,短波辐射透射率。结果表明:阴坡林下积雪表面短波辐射小于阳坡,且随森林开阔度的减小而减小;林下雪面短波辐射和净短波辐射随太阳高度角增加而逐渐增加,不同开阔度林下雪面短波辐射和净短波辐射的差异也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加而不断增大;阳坡、阴坡林冠上方和80%开阔度林下积雪短波辐射在晴天日变化呈单峰型,林下积雪短波辐射峰值出现时间由林冠上方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的相对关系决定;多云天气,短波辐射的日变化特征取决于云量的变化;林冠开阔度越大,其短波辐射率越大,日平均短波辐射透射率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加而增加,且开阔度越大,其增加速率越快,短波辐射透射率日变化呈“U”型,早晚大于12:00~17: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