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南京地区茶树生长气候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农业气象学角度,利用模糊数学方法,通过南京地区茶树生长气候适宜度的计算与分析,探讨了不同的郊县和郊区茶树种植的气候适宜状况。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和分析了相应地区的茶树生长气候适宜态,讨论了在不同采摘期内气象条件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茶树栽培与气象条件关系和重庆市气候资源和气象灾害特点的基础上,综合确定了影响重庆市茶树区域分布差异的主要气候生态区划指标;利用Arc GIS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得到重庆市80%保证率≥10℃活动积温、春旱、夏旱、伏旱和秋旱100m×100m空间分布,制作了茶树气候生态区划,将重庆市划分为:气候炎热大叶茶适宜栽培区,气候温热中小叶茶适宜、大叶茶次适宜栽培区,气候温和中小叶茶适宜栽培区,气候温凉中小叶茶次适宜栽培区和气候寒冷茶树不适宜栽培区等5种类型区,为重庆市茶树产业合理布局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气候条件是一个地区是否适宜茶树生长以及茶叶品质优劣的决定因素之一.为揭示重庆市名优茶产品巴南银针的主产区茶树生长的气候优势,本文以巴南银针茶叶产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气候条件与气象灾害发生情况统计,分析茶叶种植区气候可行性;综合气象因子对茶树生长与品质形成的影响,分析春茶生长期影响茶树生长与茶叶品质形成的主要气象因子特点;...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茶树种植气候区划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利用湖北省74个气象台站1971-2005年的气候资料,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的支持下,结合茶树的生态学特性,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湖北茶树种植实现基于1 km×1 km格网的气候适宜性区划,分为最适宜种植区、适宜种植区、较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结果显示:鄂西南、鄂东南地区以及鄂东北部分地区为最适宜茶树种植区,面积约占湖北全省的27.1%;鄂西北及鄂中部分地区为不适宜区,主要受到年降水量和年极端最低气温的限制,面积约占全省的19.8%;其他地区则处于适宜和次适宜种植区.将区划结果与湖北历年茶叶产量数据进行比对,发现两者吻合度较高,即从茶树气候适宜性角度实现的精细化评价结果对指导湖北省的茶树种植规划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棉花田间水分试验资料的基础上,找出了棉田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及棉花各生育阶段的需水规律,确定出新疆不同气候类型地区棉田一次适宜灌溉定额。根据试验求算实际蒸散量,利用彭门公式及土壤水分平衡方程,计算求得棉花各生育阶段的作物系数、及不同年型不同气候类型地区棉田全生育期的适宜灌溉定额及最佳节水灌溉方案。  相似文献   

6.
以气候适宜降水量为基础的水分距平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一种以气候适宜降水量为基础的水分距平的计算方法。通过统计一个地区逐月的水分平衡分量,可以计算出该地在气候上适宜的蒸散、补水、径流、失水和降水量,从而得到可以衡量水分盈亏的水分距平值d。这个水分距平作为衡量水分异常的指标可以更好地表现同一个地区同一时期不同年份的水分盈缺情况。应用这种方法计算了北京1961~2000年逐月水分距平值,并分析了1月、4月、7月和10月份的逐年水分距平变化。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技术,利用茶树的生长发育条件与气候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昭平县内茶树种植的农业气候区划。利用昭平县1:25万基础地理数据和昭平县气象站近30a的气候资料,建立区划指标的高层模型,并采用GIS技术对研究区的茶树种植进行气候区划,可划分为四个区,即最适宜种植区、适宜种植区、次适宜种植区以及不适宜种植区。针对各个区不同的气候特征,提出相对应的茶树种植建议,为昭平茶叶的种植和生产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冬小麦气候适宜诊断指标确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考虑土壤水分和降水对冬小麦各生长发育阶段影响不同的基础上,构建了冬小麦水分适宜度计算方法,结合冬小麦温度适宜度和日照适宜度计算模型,建立了冬小麦气候适宜度计算模型.利用不同时段的气候适宜度与冬小麦气象产量的关系,采用加权平均构建了冬小麦播种至某一发育阶段的气候适宜指数.利用历史气候适宜指数最大值、平均值、最小值和冬小麦观测试验资料,建立了冬小麦播种至某一发育阶段的气候适宜程度诊断阈值;并利用该阈值,建立了冀、鲁、豫地区冬小麦播种至某一发育阶段的气候适宜、基本适宜和不太适宜诊断指标,对提升农业气象定量评价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河源地区茶树种植适宜性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河源和周边地区24个国家气象站1970—2018年气象资料和地理信息数据,选取气候、地形和土壤3方面共12个因子,构建河源地区茶树种植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在GIS软件支持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将河源茶树种植区域分为不适宜、较适宜和适宜3个等级,并绘制出茶树综合评价图,对评价结果作了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河源适宜茶树种植的区域面积约占51.6%,主要分布在连平县、东源县东部、紫金县中东部、和平县西部、龙川县的中部偏东和南北两端;较适宜区约占48.3%,主要分布在和平县中东部、紫金县西部、东源县北部、龙川县中部偏南和靠近和平县的区域;不适宜区约占0.1%,主要为紫金西南部的小部分区域。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地区气候因子与旅游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应用气候经验公式 ,分别计算内蒙古地区各代表站与旅游活动有关的风寒指数、温湿指数和避暑旅游气候指数 ,分析主要气候因子气温、相对湿度、日照与客流量的关系 ,找出各地适宜旅游季节 ,计算结果表明自治区适宜旅游季节在夏季 ,是夏季旅游气候舒适地区  相似文献   

11.
陕南优质烤烟气候条件及区域划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陕南地区实地考查观测的气象资料、常规气象资料、大比例尺地形图经过数字计算得出不同高度的气温与降水资料和优质烤烟化学成分,生态特征的统计分析,得出优质烤烟的气侯条件。经分析研究得出烤烟生态适宜的气候指标。确定气候分区原则,对陕南17个县(市),逐县进行了区域划分,详细的区划资料为种植和发展优势烤烟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选取1980—2020年重庆地区逐日平均温度、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数等观测资料,基于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对重庆各地的气候适宜度进行计算。应用克里金插值法分析重庆地区气候适宜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重庆地区四季温和型、夏令避暑型、冬令避寒型、日光疗养型四类养生气候进行了适宜度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地区四季温和型气候适宜度地区主要集中在重庆东北部和重庆东南部。城口县全年体感舒适天数最多,是重庆地区气候最温和的地区。适合夏季避暑的地区主要在重庆东南部,如酉阳、秀山、彭水南部、黔江南部等。除重庆东南部分地区外,其他大部地区均适合冬季避寒。重庆日光疗养型养生气候舒适度水平呈“东高西低”的分布,东部适宜日光疗养的地区偏多,西部较少。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郑、汴、洛地区气候特征、风寒相当温度及夏季舒适指数的计算与分析,得出了该区的旅游最佳斯、适宜期和需要开发的可旅游期。  相似文献   

14.
茶树种植适宜性区划研究可为浙江茶产业良好发展和优化布局提供理论依据。从气候、土壤、地形3类影响因子中选出10个因子对浙江省的茶树种植适宜性进行区划研究。其中,气候因子5个,分别为年平均气温、≥10℃活动积温、年降雨量、生长季平均相对湿度和年日照时数,这5个因子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确定;土壤因子2个,即:土壤质地和土壤p H值;地形因子3个,即: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考虑到浙江省地形复杂多样的实际情况,对所有气候因子采用分布式模型实现其空间分布精细化模拟。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权重系数,采用加权求和法建立茶树种植综合区划评估模型。结合各种因子适宜性等级量化指标,最终获得茶树种植适宜性综合评价得分的空间分布。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屏蔽水域、城镇居民用地等不适宜种植区,将浙江分为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宜3个种植区。结果表明,浙江茶树种植各指标适宜性以气候适宜性最佳,地形适宜性次之,土壤适宜性最差。浙江茶树适宜区占参评面积(除去屏蔽区域)的45.51%,该区海拔、热量等自然资源充分满足茶树生长;较适宜区占47.05%,该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带或中高海拔地区;不适宜区占7.44%,主要分布在高山区,热量资源不足。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的文成县茶树栽培气候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茶树栽培的气候区划指标,借助文成县1∶25万地形数据,应用GIS和小网格推算技术,对文成县茶树栽培进行了气候区划.结果表明,≥10℃积温在4 500℃以上,且年平均气温大于15℃的地区划分为茶树最适宜栽培区;≥10 ℃积温在3700~4500℃,年平均气温在12 ~ 15℃之间的地区划分为茶树较适宜栽培地区;≥10℃积温低于3 700℃,年平均气温不足12℃的地区划分为茶树不适宜栽培区.  相似文献   

16.
通过玉米霉变实验和实地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揭示出玉米发生霉变与气温、空气湿度的关系,结合吉林省和全国的气候资料确定了不同含水量玉米的收购、贮存和外运的适宜期及外运的适宜气候地区。  相似文献   

17.
杭州市春茶冻害的调查分析和对策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祥云 《浙江气象》2004,25(4):18-19
通过对杭州地区早茶生产冻害的调查分析,并根据茶树的气候特性,提出了该地区如何利用气候条件趋利弊害选择茶园和利用气象预报做好防御冻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基于1961-2019年全国1903个气象站点的气候数据以及1115条茶树分布站点记录,利用最大熵模型和GIS技术筛选影响茶树种植的主导气候因子,根据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将中国大陆茶树气候适宜性划分为不适宜区、次适宜区、适宜区和高适宜区4个等级,厘定不同区划等级的主导气候因子阈值.结果 表明:影响中国大陆地区茶树种植分布的...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夏玉米气候适宜度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定量评价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本文依据夏玉米不同发育阶段上限温度、最适温度、下限温度、需水量、需光性等生物学指标,构建了河南省夏玉米气候适宜度评价模型。通过对13个代表站30 a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度和相对气象产量进行相关分析,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河南省夏玉米的气候适宜水平及其动态变化。利用检验后的模型计算了河南省67个站1981-2011年夏玉米生长季单因子及综合气候适宜度,结果表明河南省夏玉米大部分生育期光热资源较适宜,能满足玉米生长所需,仅在灌浆后期略显不足,降水是影响夏玉米产量形成的主要限制因子,且降水适宜度年际变化幅度大于日照和温度。综合气候适宜度年际波动表现为抽雄—乳熟期〉出苗—抽雄期〉全生育期。空间分布上气候适宜度呈自西北向东南方向的递增趋势,适宜度高值区分布在南阳东部及驻马店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20.
陕西人居环境气候适宜度评价及人口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ArcGIS技术,计算陕西温湿指数(ITH)和风效指数(K),系统分析二者的时空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定量评价陕西人居环境气候舒适期与适宜性及与人口分布关系。结果表明:陕西的年均ITH及年均K均呈明显的南北差异,整体表现为由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的趋势;陕西省总体不存在人居环境气候高度适宜地区和气候不适宜地区;陕西省人居环境气候适宜度与人口分布有着明显的相关性。气候条件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全省人口明显集中分布于人居环境气候适宜程度较高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