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据WMO的公报,2008年南极臭氧空洞面积将比2007年大。观测到的平流层臭氧变化有可能推迟臭氧层恢复到正常的预期时间。因此,参与平流层观测计划的所有成员国继续支持并加强这些观测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7月美国气象学会会刊(BAMS)发布了《2013年气候状况》~([1])报告。对当前全球气候系统各个分量监测的最新成果做了综合分析。资料表明,2013年又是一个暖年。1全球变暖趋势最核心的还是地球表面温度,这是陆面气温及海表温度合成的结果。过去有3个全球地表温度序列,分别为HadCRUT4、GISS及NCDC,现在又加  相似文献   

3.
1冬季气候概况2005年冬季(2005年12-2006年2月,下同),青海省气候特点是:气温偏高,是有气象资料以来最暖的冬季,也是连续出现的第9个暖冬;降水除东部农业区、海北东部、柴达木盆地中西部偏多外,其余地区偏少,全省平均降水量较1971-2000年气候平均值偏少18.2%;日照时数,除青南高原大部偏多以外,其余地区偏少,冬季平均日照时数较1971- 2000年气候平均值偏少了4%。主要的天气气候事件是玉树称多等地、都兰、门源的雪灾,2005年12月省内北部地区持续低温、干燥等天气气候,2006年1、2月本省的异常高温天气,2006年1月3-5日出现大范围寒潮强降温天气等。1.1气温  相似文献   

4.
作为热带气候异常的一个单位年(即气候年,climatic year),提出了“季风年(monsoonyear)”概念。季风年定义为从北半球夏季季风季节开始算起的一年。本文还认为热带的这个气候年是以亚洲季风/太平洋区域的海洋/陆地/大气耦合系统的自然属性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5.
《气象科技》1977,(3):3-9
一、概况1975年冬半年(1975年10月到1976年4月)影响我国的冷空气过程共有36次。其中强冷空气4次,中等冷空气11次,弱冷至气21次。强冷空气活动的日期是1975年11月21日到24日,1976年2月14日到16日,1976年3月17日到19日,1976年4月21日到24日。  相似文献   

6.
1冬季气候概况2006年冬季(2006年12月~2007年2月)青海省气候特点是:气温偏高,降水略多但时空分布不均,日照正常。主要的天气气候事件是海晏、大柴旦、德令哈、河南、久治、甘德、达日、都兰、玛多发生冬季轻~中雪灾,1月上旬青海省北部地区的低温天气,2月东部农业区的异常高温天  相似文献   

7.
近40年来惠东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   总被引:25,自引:25,他引:0  
肖军  刘惠萍 《广东气象》2007,29(1):29-30
对搬迁过观测场的惠东县气象站年平均气温序列进行订正,分析近40年来该站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得出该站新旧站的10年平均气温相差0.64℃,新站偏低.插补后惠东1961~1990年的平均气温为21.9℃,近40年年平均气温上升的倾向率为每10年0.36℃,与全国同期的升温率接近.预估2020年前后,惠东年平均气温较1961~1990年平均值上升1.5℃.  相似文献   

8.
9.
一、气候概况1.气候特点湖北省1990年气温显著偏高,尤其是夏秋两季,年平均气温值大部地区是近三十年以来最高的.雨量时空分布不均,上半年大部地区显著偏多,江河湖库水位持续偏高,部分湖库溢洪,平原湖区有短时渍涝,下半年雨水偏少,江汉平原以东出现1978年以来,鄂西南出现了1959年以来最严重的伏秋连旱,造成丘陵岗地和山区的农作物受害,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  相似文献   

10.
11.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王叶  延晓冬 《大气科学》2006,30(5):1009-1018
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温室效应及由此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和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正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作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一个重要组分,中国的森林生态系统对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作者系统地总结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分布、生态系统生产力、森林树种以及森林土壤的影响,指出了现阶段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今后需要加强的一些核心问题与研究重点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全球变暖对台风活动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雷小途  徐明  任福民 《气象学报》2009,67(5):679-688
全球变暖是当前热点问题之一,各大洋区时有发生的"超乎寻常"的台风活动也广为关注.全球范围内的台风活动特征是否悄然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与全球变暖是否存在关联?这些问题已成为国际台风界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近年来取得了许多进展.文中从全球台风活动特征变化事实的观测研究,成因分析、数值模拟与预测等方面对此进行了概述.综合各方观点,得到主要共识如下:单个台风的异常活动不宜直接归因于气候变化;全球台风频数的年际变化趋势并不明显;沿海地区人口增长和基础设施增加是近期台风对社会影响加重的主要原因;自1970年以来,一些海区的超强台风比例明显增大,比目前数值模式的模拟结果要大许多;如果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台风的最大风速和降水很可能会继续增加;尽管在台风记录中同时有支持和不支持人类活动(全球变暖的影响)信号存在的证据,但在这一点上还不能给出一致的肯定结论.另外,由于台风和相关气候资料存在均一性方面问题,气候数值模式对台风气候特征描述也存在缺陷,这两类问题的存在使得在目前阶段确切阐明全球变暖和台风活动的关系仍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
全球及中国区域气候变化预估研究主要进展简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IPCC评估报告发表以来,气候模式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成为人们重视的问题。因此,本文回顾了IPCC前4次报告对全球未来气候变化预估的主要结论,并对全球及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地区的模拟和预估结果进行了分类总结,得出区域气候模式由于分辨率更高、对特殊地形的模拟能力更强,因此比全球气候模式的模拟和预估结果更准确;同时讨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经历着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全球气候与环境的重大变化对中国的气候与环境演变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来自气候、环境、海洋和经济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百余位专家和学者对中国气候与环境的演变及其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部门的影响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对策。本文主要阐述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气候与环境的演变,并对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做出了预测。  相似文献   

15.
美国全球变化研究现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罗勇 《气象》1999,25(1):3-8
美国的全球变化研究主要由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USGCRP)支持,重点资助季节—年际尺度气候变率,十年—百年尺度的气候变化,臭氧、UV辐射以及大气化学的变化,土地利用以及陆地、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等4个领域。当前,水汽与云仍是全球变化研究中不确定性较大的一个方面,因而受到关注。关于气候变化的信号检测以及成因分析也是一个研究热点。气候模拟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主要方法。卫星资料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取得了大量成果。近期美国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重点是气候模拟,短期气候预测,十年—百年尺度的气候变化,臭氧、UV辐射以及大气化学的变化,地表以及陆地、海洋生态系统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区域尺度估计,卫星资料的应用,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级评估等8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经历着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全球气候与环境的重大变化对中国的气候与环境演变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来自气候、环境、海洋和经济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百余位专家和学者对中国气候与环境的演变及其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部门的影响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对策。本文主要阐述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气候与环境的演变,并对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做出了预测。  相似文献   

17.
东亚地区小冰期气候的模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使用ECHO-G全球气候模式对1550~1850年的小冰期气候进行了300个模式年的模拟,着重分析了东亚地区小冰期的温度变化特征,并与目前所得到的小冰期气候重建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考虑了太阳辐射、火山活动、CO2和CH4等主要气候影响驱动因子的条件下,较好地模拟出了东亚地区的小冰期气候特征,并与其它手段的气候重建结果相吻合,显示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是小冰期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纵深并拓宽气候适应国际合作,是《巴黎协定》增强适应行动的主要内容,是“后巴黎”时代延续全面适应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系统地调研和梳理主要国家/集团适应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机制以及全球气候适应国际合作重点领域的基础上,分析中国近年来开展的政府间交流机制,双、多边合作机制,国际组织合作以及与发展中国家开展的南南合作等适应气候变化合作重点工作,总结出资金缺乏、合作渠道多元化不足、国际合作模式亟待深化以及“后疫情”时代经济绿色复苏的挑战是中国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国际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后巴黎”时代,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深化气候适应国际合作将落脚于深度参与全球气候适应治理机制的建设、深化与全球适应中心的合作、探索气候适应国际合作重点领域和重点工作以及进一步开拓跨国对标城市间的适应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北方干旱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1,自引:9,他引:31  
文中重点分析了我国北方干旱气候的基本特征,并从影响中国气候异常的主要因子初步探讨了干旱的成因。指出在全球与东亚区域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主要影响因子的年际异常变化和年代际振荡是我国干旱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history, from a developing country perspective, of how external interventions to implement global policies on the Climate Convention and 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 have been integrated into nat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frameworks in the period 1990–2005. The main question asked is to what extent external interventions have formed part of a country-driven approach in Uganda. The conflicting national and global priorities concerning the need for adaptation to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versus the need for global mitigation of greenhouse gases (GHGs) are explored first.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Uganda's policy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is reviewed. National climate policies are found not to exis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global policies is not integrated into national policy frameworks, partly due to conflicting national and global priorities. Given limited national awareness and the fact that climate policy is marginal compared to other national interests in Uganda, the experiences with donor suppor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global climate policy nationally are analysed. This article demonstrates that neither national policies nor national management of donor support have secured a country-driven approach to external interventions in Ugand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