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深水油气勘探开发中,作业环境复杂多变,为了躲避台风等恶劣天气对海上钻井的危害,防喷器与隔水管的应急解脱成为避免海上钻井事故的关键环节。为探究隔水管应急解脱的反冲规律,分析了隔水管应急解脱的原因及反冲过程,利用OrcaFlex方法建立了应急解脱工况下隔水管系统轴向力学分析模型,利用该计算模型,以南海某1520 m深水井为例研究了张紧力、波浪运动、钻井液密度、平台漂移等因素对隔水管反冲的影响。结果表明,解脱时顶部张紧力越大,解脱后隔水管的反冲位移和伸缩节的冲程变化也越大;随着波浪高度的升高隔水管的反冲响应有加强趋势;波浪方向对隔水管的反冲响应没有影响;管内不同钻井液密度对隔水管反冲影响明显;随着平台漂移距离的增加,隔水管的反冲响应更加剧烈。研究结果对保障反冲时隔水管的安全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Traumatocrinus hsui Mu, 1949是关岭生物群的重要组成成员,以数量众多、保存精美、营假浮游生活闻名于世。笔者等通过对5件群体保存标本中的127个大小不同个体的系统描述和形态定量分析,认为T. hsui萼部与整个冠部存在异速生长的特征,个体发育过程中腕的级数和数目逐渐增加;T. hsui的个体发育可分为3个时期6个阶段,即幼年期(Ⅰ、Ⅱ)、少年期(Ⅰ、Ⅱ、Ⅲ)、成年期;幼年期:个体较小,冠高小于26 mm,腕分枝至4级;少年期:个体中等,冠高26~130 mm,腕分枝至7级;成年期:个体较大,冠高大于130 mm,腕分枝至8级。前人在关岭生物群中研究命名的Traumatocrinus hsui enormis Mu, 1949,Traumatocrinus kueichouensis Mu, 1949,Traumatocrinus uniformis Mu, 1949,Traumatocrinus sp. Mu, 1949,Traumatocrinus guanlingensis Yu et al., 2000和Traumatocrinus xinpuensis Wang et al., 2002等均为T. hsui的同种异名,其命名标本为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或局部特征。  相似文献   

3.
俞银银  贺箫  秦燕娇  史振华  冉维宇  李丙霞  罗永明  喻美艺 《地质论评》2022,68(3):2022062023-2022062023
Traumatocrinus hsu Mu, 1949是关岭生物群的重要组成成员,以数量众多、保存精美、营假浮游生活闻名于世。笔者等通过对5件群体保存标本中的127个大小不同个体的系统描述和形态定量分析,认为T. hsui萼部与整个冠部存在异速生长的特征,个体发育过程中腕的级数和数目逐渐增加;T. hsui的个体发育可分为3个时期6个阶段,即幼年期(Ⅰ、Ⅱ)、少年期(Ⅰ、Ⅱ、Ⅲ)、成年期;幼年期:个体较小,冠高小于26 mm,腕分枝至4级;少年期:个体中等,冠高26~130 mm,腕分枝至7级;成年期:个体较大,冠高大于130 mm,腕分枝至8级。前人在关岭生物群中研究命名的Traumatocrinus hsui enormis Mu, 1949,Traumatocrinus kueichouensis Mu, 1949,Traumatocrinus uniformis Mu, 1949,Traumatocrinus sp. Mu, 1949,Traumatocrinus guanlingensis Yu et al., 2000和Traumatocrinus xinpuensis Wang et al., 2002等均为T. hsui的同种异名,其命名标本为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或局部特征。  相似文献   

4.
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平均每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级机构70多个.超过中央规定限额15个左右;全国地区一级党政常设机构平均50多个,超过限额20个;县一级机构45个,超过限额10个.  相似文献   

5.
凯里生物群中始海百合类形态功能、生态及埋藏特征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贵州剑河八郎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中始海百合十分丰富,化石标本多达1万多件,分属长茎型的卢氏中国始海百合(Sinoeocrinus Zhao, Huang et Gong,1994)及短茎型的球形中国始海百合(Sinoeocrinus globus Zhao et al, 1999)。它们均具有腕枝、萼、茎及吸盘,少数标本见有肛锥。幼年体缝孔不发育,成年体具有较发育的缝孔。大部分个体为单体生活。短茎型的萼呈球形,茎短,吸盘大,常固着在腕足动物外壳及三叶虫背壳碎片上。长茎的萼呈长椭圆球形茎长,吸盘小,常固着在砂泥质海底。两个种的腕肢也有差别,长茎的直长,短茎的旋转生长,显示两个种的形态差别及多样性。由于始海百合死亡后迅速被掩埋,80%以上的个体保存完整。化石大部分保存无定向性,显示静水环境,海底紊流很少,不仅显示原地埋藏特征,也为凯里生物群是原地埋藏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6.
水井井管被腐蚀后造成以下三种情况:1.滤水管间隙扩大致使井大量涌砂;2.使滤水管的强度大大减弱;3.腐蚀物的沉积,堵塞滤水管间隙,严重地影响水井的出水量.  相似文献   

7.
玻璃钢井管、滤水管的原料是由玻璃纤维作为增强材料,以酚醛树脂为粘接剂而组成的,均为黄色。 一、玻璃钢井管,滤水管的形状 1.玻璃钢井管为外表平整、内壁光滑、两端经机械加工成锥面、以备连接用(见照片1)。  相似文献   

8.
本文所描述的化石,采于施甸县何元寨公社中泥盆统何元寨群的上部层位。这个标本,为一保存完好的海百合萼部。经笔者详细研究,认为是一海百合的新属,将其命名为拟杯形海百合(Parascyphocrinites)。拟杯海百合的萼杯较大,骨板及其排列特征都与杯形海百合(Scyphocrinites)有相似之处,因而它应属于杯形海百合科(Scyphorinitidae)。但是,拟杯形海百合的腕板、间辐板及其它许多部份与怀形海百合又有所不同;特别是杯形  相似文献   

9.
张祯武 《中国岩溶》1990,9(3):211-219
本文通过对各类岩溶地下水管流示踪场进行模型慨化,导出了五种示踪场的历时浓度分布规律。同时利用理论示踪曲线与实际示踪曲线对比分析,得出了岩溶地下水管流场类型与示踪曲线间的下述关系: 1.岩溶地下水单管流场与上半峰对称的单峰示踪曲线对应: 2.岩溶水并联管流场与多峰示踪曲线对应; 3.岩溶单管串联地下水池流场(水池数量<5)与非对称示踪曲线或(水池数量≥5)钝峰示踪曲线对应; 4.并联管流串联有水池时,示踪曲线形状兼有两类流场的示踪曲线特征; 5.管道、裂隙双重并联流场与“夷平”峰丛状示踪曲线对应。 上述关系为用示踪试验探测岩溶水管流场提供了理沦依据。文中列举一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0.
此次强降水导致山洪暴涨,多处发生地质灾害.通过对其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物理量特征和风场变化特征的分析,发现高空切变线是本次暴雨的影响系统,由于副高稳定维持,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抽气机效应明显,系统维持少动,强降水集中形成特大暴雨,导致灾害发生.  相似文献   

11.
最近,在关岭、兴义一带上三叠统竹杆坡组中发现了海百合化石群。海百合产于上三叠统竹杆坡组底部1.5m的泥质灰岩层面上,海百合保存非常完好,常以丛状群体出现,根、茎、萼完整。丛状海百合群体由3~42枝海百合组成,海百合与双壳类:Daonella、菊石:Protrachyceras共生,亦见少量的水生爬行动物贵州龙与其共生。最近王立亭在竹杆坡组中发现晚三叠世牙形刺分于Neogondolella polygnathiformic,N.naantungensis,N.Tad pola将其归入晚三叠世。 海百合化石群主要分子有:Traumatocrinus hsui Mu,Traumatocrinus hsui enormis Mu,Encrinus liliformis Miller,占海百合化石群的90%。Traumatocrinus冠大,上宽下窄,萼部呈腕状,有5个内底板,5个底板,5个辐板,10个腕板及一个间腕板,三级腕20个,双列,内侧分,具有羽枝,在分枝处生长出疣和刺。茎圆,茎的中孔圆而小,节面上有放射状的小沟通到茎的缝合线处,形成许多小孔,节面小沟间的脊顶由许多人字形的突起排列而成。茎板近萼部分3、4级,向根渐渐变成各节近等,并变薄。该化石群为丛状群体.由3~42枝海百合组成、茎最粗者达2.2cm,小者为0.3cm,茎最长达1.4m,小者0.1m,经对完好海百合统计,茎节(茎板)一般为376节。茎中部的茎节×茎径=5.85。冠最大者达38cm,具五级羽枝,一  相似文献   

12.
冬季钻探施工,需用大量煤炭取暖.每到储炭取暖季节,车辆运输紧张.另外,施工现场易燃物较多,有时因火炉管理不善,极易造成火灾.我队技术人员大胆革新,利用柴油机排气和循环水,制成供暖装置.供暖的方法有两种:1.气暖将柴油机排气用2寸水管引到两个相连的空油桶中,油桶的另端接一根2  相似文献   

13.
《地下水》1985,(2)
内蒙古水文工程地质队车间研制成功自动点焊缠丝机,取得显著经济效益。过去,这个队加工滤水管靠工人用焊锡焊,工作量大,质量低。自动点焊缠丝机采用低电压、大电流、点焊自动打火新技术,焊接牢固,缠丝间隙准确、可调。不仅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使滤水管质量得到保证,而且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现在,每加工一米滤水管,仅焊锡材料费一项,就可节约二元七角五分。  相似文献   

14.
著名的埃迪卡拉纪化石Dickinsonia是最有争议的一种生物,曾被认为是刺胞动物、扁行动物的、环节动物,甚至被归入非后生动物文德生物界或地衣类。从俄罗斯白海地区冬季海岸5亿5千5百万年前的细砂岩中新发现的一枚化石标本保存了可靠的内部器官解剖构造印痕,从而肯定了它是后生动物的属性。这些构造可与现生的栉水母动物的胃水管系统类比。另外,我们观察发现Dickinsonia显示了两辐射对称的特性,并非以前认为的两侧对称生物。而栉水母动物门是现生36个后生动物门类中唯一具两辐射对称的动物类别。因此,我们认为Dickinsonia无疑属于后生动物,…  相似文献   

15.
在第四系地层中成井,常遇到粉砂、细砂含水层.往往因对滤水管及砾料选择不当而造成涌砂现象.成井后抽水带砂,长期不清,降低了成井质量;滤水孔被堵或淤塞井管,使出水量减少,甚至失去出  相似文献   

16.
《水文》1965,(8)
潜山水文站試制成的旋叶式分水样器,通过实践,証明效果較好。 旋叶式分水样器由漏斗、搅拌室、分水管三部分組成,各部件尺寸如附图所示。漏斗容积不宜过大过小,过大使用不便,过小水样板易溅出。漏斗下接搅拌室,搅拌室中央直立一个旋叶輪,旋叶輪是由四瓣叶片正交焊接在直径为6毫米的薄銅管上而成。銅管一端用小圆鋼片封閉,一端敞开,依靠垂直焊在分水  相似文献   

17.
遗迹化石TisoaSeres国内尚无报导,70多块遗迹化石Tisoa标本见于藏北羌塘地区中侏罗统色哇组。本文对所采集的Tisoa标本作了详细的研究,Tisoa通常由紧靠的圆柱状平行潜穴管组成,单一潜穴管直径2~7mm间,两栖管间距1~4mm,外部由锥形或圆柱形钙质结核所包围,钙质结核直径10~25mm。保存完好的标本表明Tisoa为两个潜穴管底部相连的“U”形管,大多数只含两个平行潜穴管的标本实际上只是保存的一个“U”形管的上部。在大多数Tisoa管壁通常发育不规则的黄铁矿层或一微晶方解石薄层;栖管中常充填微晶和亮晶方解石以及黄铁矿、云母及泥质和石英。一般认为Tisoa是一种节肢动物潜穴。沉积环境分析,产Tisoa的沉积环境为正常浅海环境。  相似文献   

18.
1.费歇分布古地磁采样可在几个样品产地进行,每地采一至几块样品,每个样品切成一至几块标本,分别测其剩余磁化方向.整理数据时,先由每块标本的磁化方向求样品磁化方向的平均值,再由样品的平均值求样品产地平均值,最后由样品产地平均值求岩石单元的平均值.为求每级磁化方向的平均值,需有一种方法对一组向量进行统计分析.每一磁化方向用单位长度的向量表示;磁化强度较大的样品不加权.  相似文献   

19.
在有粉砂层的水文水井里,用传统的填砾法成井,成本高,效果差,而用贴砾水管成井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技术效果。这种水管是在有花眼的钢管四周,用粘合剂贴合一层小砾石,形成一种钢衬—砾石一体的过滤管,它的成井工艺简单,可减小孔径尺寸,且水质有害成分能控制在国家的标准之内。  相似文献   

20.
陈哲宇 《中国岩溶》2021,40(6):1063-1068
中国的蛹状螺科(Pupinidae)迄今共报道5属,分别为拇指螺属(Pollicaria A.A. Gould, 1856、拟圆口螺属(Pseudopomatias M?llendorff, 1885)、蛹状螺属(Pupina Vignard, 1829)、小蛹螺属(Pupinella Gray, 1850)、象蛹螺属(Rhaphaulus L. Pfeiffer, 1856)和裂唇螺属(Coptocheilus Gould, 1862) ( = Schistoloma Kobelt, 1902)。除拟圆口螺属和裂唇螺属有过详细整理报道外,其他各属物种仍缺乏研究。本文对中国小蛹螺属(Pupinella)进行了分类整理。本属此前共记录3种,即具槽小蛹螺(P. sulcatus),台湾小蛹螺(P. swinhoei)和梅山小蛹螺(P. masuhowaruensis),仅分布于广西和台湾。笔者在整理由华南农业大学田明义教授洞穴考察团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一喀斯特洞穴中采集的陆生贝类时,经鉴定发现小蛹螺属一新种,即田氏小蛹螺(Pupinella tiani sp. nov.),因其壳体具蛹状管、无内沟槽、壳表肋纹明显及壳口窦开放等特征而与本属其他物种区分。根据壳体形态特征,分布于云南的勐仑蛹状螺(Pupina menglunensis) 被转移到本属,并认为Pupinella frednaggsi为其一新异名。此外,还提供了中国小螺属分种检索表。田氏小蛹螺新种 (Pupinella tiani Z.-Y. Chen, sp. nov.)模式标本:正模,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龙湾乡琴棋村一号洞,23°52′19′′N,108°16′02′′E,海拔466 m,2013年12月24日,田明义、刘卫欣、尹昊旻、罗孝竹采集。副模:2个,采集信息同正模。正副模标本均保存于河北大学动物博物馆软体动物馆藏中。测量:正模标本,壳高:11.30 mm,壳宽:4.62 mm,壳口直径:3.80 mm。副模标本(n=2),壳高:11.24~11.38 mm,壳宽:4.50~4.56 mm,壳口直径:3.64~3.82 mm。词源学:本种名源自标本主要采集人田明义教授。描述:贝壳小型,高圆锥形,有6.5个浅色且稍有光泽的螺层。胚螺层约有2.5个,粗糙,边界与下部螺层较难明显区分。主螺层有细而规则的肋纹,肋纹随着螺层的增加而逐渐明显,体螺层上每1 mm有15个肋纹;体螺层的腹侧稍扁平;壳口圆形,平直;唇缘外扩,白瓷色,边缘被一腔襞沟槽和一近壳轴沟槽;腔襞沟槽和壳轴沟槽为半圆形的开放槽,不形成管状。壳轴缺沟槽与基部龙骨相对应,在胼胝处消失。脐孔狭窄。厣形态未知。描别:本种因其开放的沟槽和壳轴沟槽内管阙如而与中国其他物种区分。台湾小蛹螺与本种在尺寸和外形上最相近,但新种可通过其细尖的壳顶和不具双唇结构而于前者区分。详见正文的检索表。附记:本种仅知分布于模式产地。模式标本从洞口土样中分离,同时发现的有微拟沼螺属(Acmella W.T Blanford, 1969)的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