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钟佐燊 《地学前缘》2005,12(Z1):3-13
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是环境规划和决策的有用工具,国外已有许多研究,也提出了各种计算防污性能指数模型。文中着重介绍使用最广泛的DRASTIC模型,并指出其不足之处。根据中国情况,提出用DRTA模型评价潜水的防污性能,用DLCT模型评价承压含水层的防污性能。DRTA模型包含有地下水埋深、包气带评分介质、包气带评分介质的厚度和含水层厚度4 个因子;DLCT模型包含有承压含水层埋深、隔水层岩性、隔水层的连续性和隔水层厚度4个因子。  相似文献   

2.
防污性能研究是保护地下水环境工作的基础,为加强对承压含水层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本文分别对北京市平原区3个承压含水层组的固有防污性能进行评价。选取隔水层的岩性、厚度、连续性,含水层的岩性、分层状况和相邻含水层的水头差等要素,构建承压含水层组防污性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评价指标评分加权计算的方法,开展分层评价,最终将防污性能划分为好、较好、中等、较差和极差5个等级。结果表明,由第一承压水层向深层,防污性能逐渐增强;每个层组的防污性能均具有一定的区域分布性,整体来看,平谷区防污性能差,大兴区和通州区防污性能好。  相似文献   

3.
以黄河上游某灌区的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灌区潜水的DASLTCU模型和承压水DLCA模型对灌区地下水进行防污性能评价。选取潜水埋深(D)、含水层厚度(A)、地表土层厚度(S)、地表坡度(L)、地表岩性(T)、含水层渗透系数(C)、灌区现状图(U)作为灌区潜水的综合防污性能评价因子;选取承压水埋深(D)、隔水层岩性(L)、隔水层连续性(C)、隔水层厚度(A)作为灌区承压水的防污性能评价因子;应用ARCGIS和MODELFLOW对灌区地下水的综合防污性能进行评价和预测。得出现有灌溉规模下,潜水综合防污性差及较差地区占总面积24%,中等及以上地区占76%,灌区综合防污性总体较好。绘制出灌区潜水的现状防污性能分区图及30年后潜水的综合防污性能预测分区图。  相似文献   

4.
油田区地下水系统特殊防污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中国典型油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主要石油类污染物性质,对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模型DRASTIC进行了改进,建立了油田区地下水系统特殊防污性能评价模型——DORKI。在该模型中选取DRASTIC模型中的地下水埋深、净补给量、包气带介质3个评价因子,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有机碳-水分配系数Koc2个评价因子。根据相关资料确定了新增评价因子的评分并通过层次分析法中的九标度法确定了5个评价因子的权重。最后结合某油田区的情况,对DORKI进行实例应用和分析,结果表明,DORKI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用于原油组分对油田区地下水的污染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5.
利用池州西南地区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所取得的数据,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和综合质量评价法进行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潜水含水层Ⅳ类水占85%,Ⅴ类水占15%;承压含水层Ⅳ类水占26%,Ⅴ类水占74%,均无可直接饮用(Ⅰ-Ⅲ类水)的地下水。该区潜水及承压水层大部分( 95%)受到了中度及重度污染,其中潜水层主要受到硝酸盐、亚硝酸盐和氨氮污染,而承压水层主要超标指标为铝、铁等。池州市西南地区地下水污染形势较为严峻,应尽快完成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有效保护池州市地下水资源与环境。  相似文献   

6.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潜水易污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为了预防基地地下水的污染,保护水资源,依据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勘查、地下水污染调查、野外包气带原位污水垂直入渗、水平运移试验等基础资料,选取潜水位埋深(D)、降雨入渗补给量(R)、含水层岩性(A)、土壤类型(S)、地形坡度(T)、包气带介质(I)和含水层渗透系数(C)7个指标,运用DRASTIC指标叠加法,建立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潜水易污性评价指标体系,对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潜水进行了易污性评。依据评价结果,将研究区潜水区划分为易污性高、中、低3个区,并针对3个区提出了相应的防污建议。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易污染性分析是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保护地下水环境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长期以来针对潜水含水层易污染性的研究进行的较为深入,而对承压含水层易污染性的研究较为少见.同时,易污染性评价方法又以经验方法为主,受人为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因此需要通过对承压含水层污染机理进行研究,以减少人为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本文以单井开采承压含水层为例,通过分析承压含水层受污染的原因,以单位面积上越流补给量占开采量的比重为承压含水层易污染性指数,在建立越流区承压水向完整井稳定运动的微分方程的基础上,得到易污染性指数的解析表达式,并分析了各参数对易污染性的影响,使承压含水层易污染性评价有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对合理开发利用承压含水层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2016,(1)
地下水防污性能反映地下水系统天然防护能力,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地下水防治区划、地下水污染风险等提供科学依据。结合叶尔羌河流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对DRASTIC评价模型进行了改善,建立了符合叶尔羌河流域的DRASTIC价模型。该模型由地下水埋深、渠系入渗补给系数、含水层岩性、地下水富水性、包气带介质等5个因子组成,应用GIS技术各因子加权叠加的综合指数进行等级划分,得到叶尔羌河流域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图。该模型的评价结果客观科学,能有效的为地下水保护、治理及资源管理部门服务。  相似文献   

9.
水环境评价模型指标体系的选取和权重的确定是研究水环境承载力模型的关键.选取地下水脆弱性能,水环境质量,水体污染,开采程度,污染河水对地下水的影响等5个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利用层次分析法作为一种定量研究方法,运用专家评分法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权重,并进行指标体系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判断,对区内地下水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及可开采潜力分析.根据取得分值分区,确定承载力评价分区图,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在吉林西部白城地区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时,为了取得更多的点参数,根据该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的动态特征,经初步研究而提出的。 到目前为止,研究地下水流向集水构筑物的运动规律的一些主要理论公式都是以地下水流向井的水平运动为主要研究内容。并借助于抽水所产生的水位下降建立理论公式,确定水文地质参数。 本文试图讨论在由两个含水层(潜水含水层和下伏有不透水层的第一个半承压含水层)及其间的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中污染物具有迁移性和扩散性,会对下游敏感受体造成威胁,目前场地地下水风险评估主要关注人体健康风险,还未能综合考虑地下水污染的整体风险,尤其是忽视了污染物迁移引起的对下游敏感受体的风险。本研究基于“源-径-汇”模型构建了考虑污染物扩散风险的场地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与风险评估模式。在指标体系构建方面,重点考虑场地地下水的污染源、迁移路径和敏感受体3个方面。在风险评估模式方面,根据场地不同地下水污染状态开展3个层次的风险评估。基于假想的铬污染场地开展了案例分析,设置了地下水污染状态的4种情景,利用Wexler溶质运移模型计算了地下水污染羽的时空变化,并针对地下水污染的不同层次开展了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在场地地下水污染羽未到达场地边界的2种情形中,场地地下水的风险评分分别为4.0,6.2,分别属于低风险与中风险。在场地地下水污染羽到达或超出场地边界的2种情形中,场地地下水的风险评分分别为7.0,8.8,分别属于中风险与高风险。综合而言,本研究构建的方法能够用来对场地地下水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估和对比,能够根据风险结果对污染场地进行有效的分级管控,为污染场地的风险管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金爱芳  李广贺  张旭 《地球科学》2012,37(2):247-252
由于目前缺乏一套完整成熟的地下水污染风险源准确识别与分级方法, 在综合解析污染源结构、污染物输移过程评价的基础上, 构建了涵盖地下水易污性和地下水污染源两部分多因素耦合的风险源识别模型, 其中从污染源特性和污染物性质两方面建立了污染源危害性评价参数体系.以地下水易污性指数和污染源潜在危害性评价指数作为风险源分级指标, 采用乘积模型进行了风险源的评价与分级.选择某水源地对所建方法进行实例分析, 确定了地下水污染的高风险源区.结果表明, 污染源和地下水易污性共同决定了地下水污染的风险源, 所建方法对地下水污染的预防及污染源的有效监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地下水污染脆弱性是指污染物自顶部含水层以上某一位置到达地下水系统中某一特定位置的趋势和可能性,进一步分为固有脆弱性和特殊脆弱性。地下水污染脆弱性受地下水流系统和地球化学系统的影响和控制。其主要评价方法有主观分级评价法、统计或基于过程的评价法和综合评价法三大类。中国地下水污染脆弱性评价已有很好的工作基础,评价工作中应以地下水系统为单元,以饮用水井、集中供水水源地、区域含水层系统的补给区为重点保护目标,评价方法应综合区域地下水流系统的过程分析和指数评价方法,并利用已有的区域水质资料进行检验,增强评价结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的迭置指数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采用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而地下水污染状况日益严重,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作为管理者制定污染防治方案的一种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虽然已经有一定范围的应用,但对其概念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因此,在总结国内外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地下水污染风险的定义,并重点讨论迭置指数法在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中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综合权重和改进物元可拓评价模型的地下水水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物元可拓评价模型存在关联函数计算上的局限性,提出通过改进物元可拓评价模型的构造过程进行水质评价,并引入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计算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以避免指标权重的绝对主观性和绝对客观性,建立了基于综合权重和改进物元可拓法的地下水水质评价模型,并从感官、一般化学、毒理学3个方面构建了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该模型应用于平度市古岘镇的地下水水质评价,并与综合评分法和属性识别法的水质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评价结果与其他两种方法评价结果的相同率均达70%,即使评价结果不同处的差异也基本在1个等级范围之内;而综合评分法和属性识别法评价结果的相同率仅为50%,且评价结果不同处的差异最大可达3个等级。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可靠性、扩展干旱半干旱地区面向生态的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对准噶尔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与生态环境关系进行调查研究,认为地下水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目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中对地下水的生态价值考虑不够,是造成地下水资源评价可靠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因此,提出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生态价值的概念,围绕可持续利用的地下水资源量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目标,构建了面向生态的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体系。方法体系的基本思路是突出系统的观点和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水质水量并重、地下水资源与其相关生态环境统一评价的3个原则;通过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集中参数型模型、分布参数型模型和基于地下水变化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4个模型,加上引进水量、水位与水质3个约束条件,以及开发基于GIS的地下水资源评价信息系统的平台,对地下水资源、调蓄能力与生态环境效益进行整体评价与预警。方法体系注重了地下水的资源和生态的双重属性,强调地下水资源与相关生态环境整体评价和预警的一体化,突出了模型体系与GIS技术在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和相关生态环境评价的有效集成。  相似文献   

17.
岩溶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对岩溶地下水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方面的研究进展,针对目前评价体系存在的不足,构建了适合岩溶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体系。该方法基于欧洲模式,实现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污染负荷评价则考虑污染物在覆盖层中的衰减过程,利用折减系数实现污染负荷量化;最后,基于GIS空间叠加分析耦合防污性能与污染负荷评价,实现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文章以地苏地下河系流域为例,开展岩溶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区域整体地下水污染风险偏低,地下水中等及以上污染风险区域面积424.41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9.03%,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东部地苏乡、东庙乡、六也乡局部等人类活动频繁与地苏地下河干流中下游段。地下水污染风险空间分布特征不仅显示了岩性、坡度、岩溶网络发育等自然条件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活动的影响。地势平缓,岩溶发育程度强烈,加之人类活动频繁是导致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较高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8.
区域地下水系统防污性能评价,面临影响因子多又复杂、评价指标难以客观性选定和权重不易确定等难题,以至严重影响评价结果的可信性。本文以鲁北平原为例,在以往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常用的DRASTIC模型基础上,采用创新的迭置指数方法,改进为"DRITCS法",选择地下水位埋深、包气带综合岩性、地表2 m内单层厚度大于0.5 m的粘土层厚、含水砂层厚度及其渗透系数、和地下水净补给量等因子,组成区域地下水系统防污性能评价模型。合理地确定了区域地下水系统防污性能评价中关键指标——包气带粘性土层变化影响,并在鲁北平原示范性应用和通过以面源污染为主的三氮污染现状验证的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客观地反映流域性相变造成的地下水系统防污性能空间差异性和区位分布特征,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 is a cornerstone in evaluating the risk of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and developing management options to preserve the quality of groundwater. Based on the professional model (DRASTIC model)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echniques, this paper carries out the shallow 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in the Zhangye Basin. The DRASTIC model uses seven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depth to water, net recharge, aquifer media, soil media, topography, impact of vadose zone, an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to characterize the hydrogeological setting and evaluate aquifer vulner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hallow 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the Zhangye Basi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zones: low 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 risk zone (risk index <120); middle 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 risk zone (risk indexes 120–140) and high risk zone (risk index >140). Under the natural conditions, the middle and high 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 risk zones of the Zhangye Basin a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groundwater recharge zones and the important cities. The high, middle and low 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 risk zones of the Zhangye Basin cover around 17, 21 and 62% of study area,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20.
城市地下水污染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38,自引:4,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付素蓉  王焰新 《地球科学》2000,25(5):482-486
地下水污染敏感性分析与制图是目前国际上水文地质工作的热点.总结了过去所用的评价方法, 在GIS平台上根据我国城市的实际情况, 对原有的DRASTIC模型加以开发改进, 提出了DRAMIC模型并加以解释, 以作为我国统一的城市地下水污染敏感性分析的通用指标.最后介绍了如何用GIS来作地下水污染敏感性分区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