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笃波  刘汉龙  于陶 《岩土力学》2012,33(5):1479-1484
土石坝抗震安全的设计一般立足于预防结构的倒塌,如何使土石坝结构地震破损控制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应用地震风险分析理论,建立了土石坝地震风险分析方法,包括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易损性分析和地震灾害损失评估3个方面。在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基础上,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应用于土石坝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中,以土石坝坝顶相对沉陷为评价指标,划分土石坝震损等级,最后结合地震经济损失分析,建立了土石坝地震风险计算模型,在技术和经济上对土石坝地震破损风险进行分析计算。以某高土石坝为例,用该模型对大坝的震害和经济损失进行了预测分析,其结论可为土石坝安全评价及投资决策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混凝土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将可以表征材料和结构渐进破坏的损伤变量作为内变量,考虑了混凝土拉压异性的损伤变量,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丰满混凝土重力坝在经受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损伤区域的发展变化进行安全性评价。在数值计算过程中,对于受地震荷载作用所引起的地面水平运动而导致大坝水位水平运动对坝体的影响,通过扩充后的广义Westergaard公式予以计算模拟。通过分析得到了丰满大坝在地震作用下的塑性损伤破坏情况,并评价了丰满大坝的安全性,亦说明利用损伤力学对大坝进行安全性评价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由于切割式横缝的联接作用,切割式横缝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近似为一个整体结构。当遭遇强震作用时,随着切割式横缝的开裂程度不同,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的抗震安全性也就有所不同。针对切割式横缝的结构特点,在有限元法动力分析中,利用“生死”单元来模拟切割式横缝的联接单元和切割单元,且以整个横缝联接单元弹性模量的不同折减来模拟切割式横缝的不同开裂程度,并应用到金安桥水电站左岸坡坝段群的抗震安全性分析中。分析结果表明:金安桥水电站左岸坡坝段群在设防烈度为IX度的地震作用下,切割式横缝的开裂对左岸坡单个坝段和坝段群的抗震安全性影响不大,且大坝是安全的。这说明了金安桥水电站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结构设计合理,能够抵御设防地震。  相似文献   

4.
强震区土坝抗震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米占宽  李国英 《岩土力学》2007,28(1):193-196
国内大量建于20世纪50~70年代的土坝,坝体施工质量普遍较差,且坝基为密实度较低的粉砂土。在地震作用下极易液化,为此必须开展地震动力安全性性评价,并研究相应的抗震工程措施。针对庆安水库,通过对混凝土连续墙、振冲碎石桩和抛石压重3种常用抗震加固方案的分析,推荐了土坝抗震加固的合理工程措施,可在类似工程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钮新强 《水科学进展》2013,24(3):442-448
三峡工程重力坝最大高度181 m,目前已蓄水至设计水位。大坝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通过特殊地质勘探、多种稳定计算方法对比分析、综合工程措施解决左岸坝段深层抗滑稳定问题;布置多层大孔口解决大流量、多任务的泄洪要求,运用钢筋混凝土有限元方法计算孔口配筋;运用二次风冷骨料、个性化动态通水、表面保温等技术进行温控防裂;采用富浆混凝土防渗、预埋冷却水管等技术进行碾压混凝土施工;采用封闭抽排方案、无盖重固结灌浆技术进行坝基处理。分析了大坝运行过程中纵缝开度变化、水位影响下坝踵应力变化的规律,提出了高重力坝在纵缝结构整体性、坝踵应力与应力控制标准、强震作用下大坝破坏机理及抗震措施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对某深厚黄土地基上土石坝的坝基黄土和筑坝黄土进行动三轴和共振柱等动力试验,求得其动强度、动应力-应变关系,以及用于计算动孔压的动孔压特性曲线及其他动参数。在静力分析的基础上对大坝连同地基进行了三维有效应力动力分析。计算表明,Ⅶ度地震下黄土坝基会出现液化,危及大坝安全。为此,建议了距上下游坝脚一定范围内对坝基进行填土压重的经济便利的大坝抗震措施,并对填土压重的抗液化效果进行了优化分析,最终得到经济合理的填土压重范围和压重厚度。  相似文献   

7.
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三维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朱晟 《岩土力学》2008,29(11):2933-2938
基于沥青混凝土的动力三轴试验资料,建立了相应的动力计算模型。采用三维有效应力动力分析方法,结合即将开工的某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利用TSDA程序计算分析了坝体的加速度、动应力反应和大坝的地震永久变形,并对坝基细砂层在地震过程中的液化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沥青混凝土心墙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大坝在地震过程中是安全的;坝基砂Ⅲ层可能发生液化,需要进行加固处理,分析结论可供同类工程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8.
赵剑明  常亚屏  陈宁 《岩土力学》2006,27(Z2):441-446
针对强震区深厚覆盖层上土石坝工程的特点,基于土石料三维粘弹塑性动力本构模型,考虑孔隙水压力消散和扩散,建立了深厚覆盖层上土石坝地震反应分析的三维真非线性有效应力动力分析方法及抗震安全评价方法。利用土石料动力特性的大型三轴试验成果,对一深厚覆盖层上的土石坝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给出了坝体及覆盖层地基的加速度反应、应力反应,并结合单元抗震安全系数、防渗墙动应力、地震残余变形、坝坡动力稳定性等进行了抗震评价,为大坝的抗震设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9.
主要对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的温控防裂措施进行分析,总结了混凝土重力坝裂缝产生的原因,详细阐述温控分析情况和防裂措施,具体内容有:优化配合比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温度、混凝土的养护和表面保护、加强施工管理,从而降低混凝土重力坝出现裂缝的几率,提高重力坝的施工质量,防止其出现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0.
大坝工作性态的模糊可拓评估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怀智  顾冲时  吴中如 《岩土力学》2006,27(12):2115-2121
对大坝工作性态评估的研究主要包括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估指标度量方法和综合评估工程方法等3个方面的内容。依据大坝工作性态评估信息物元系统,应用可拓理论,基于多因素优化融合的思想,通过物元变换建立了大坝工作性态评估的模糊物元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地质资料、数值分析计算成果以及监测数据等多源信息,实现了对大坝工作性态的定性与定量集成描述,结合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分析,可以完成三维动态评估大坝工作性态的目标。另外对物元特征权重和特征值权重拟定方法进行了研究。最后对某混凝土重力坝的工作性态进行了评估,得出该工程整体安全度介于正常与基本正常之间的结论,该结论较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1.
熊堃  翁永红  胡中平  曹去修 《岩土力学》2013,34(Z2):325-331
乌东德水电站是金沙江下游河段上4个水电梯级的最上游梯级,大坝为265 m高的双曲拱坝。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将拱坝坝体-坝基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在考虑坝体横缝影响及无限地基辐射阻尼影响基础上,模拟坝肩控制性滑块各滑裂面在地震作用下张开、滑移的非线性力学行为,研究设计与校核地震作用下大坝的抗震性能,探讨大坝-坝基整体系统在强震作用下的抗震潜力。研究结果表明:设计地震条件下,坝体仅在拱端应力集中区域拉应力超过抗拉强度,压应力则均满足强度要求,坝肩块体稳定,大坝-坝基体系的整体安全性可以保证;校核地震条件下,坝体应力值略有增加,能够满足不溃坝的设防要求;以大坝-坝基代表性的位移、变形量变化曲线的拐点作为评价极限抗震能力的标准,可知拱坝-坝基体系的抗震超载安全系数为2.7,相应的基岩水平向峰值加速度0.729g,拱坝-坝基体系抗剪参数强度储备安全系数为2.0,乌东德高拱坝具备较强的极限抗震能力。  相似文献   

12.
深厚覆盖层上高土石坝极限抗震能力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针对强震区深厚覆盖层上高土石坝的特点,在三维真非线性有效应力地震反应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深厚覆盖层上高土石坝极限抗震能力的研究方法。从稳定、变形、防渗体安全等方面,对建在深厚覆盖层上的长河坝高心墙堆石坝的极限抗震能力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根据坝坡稳定性、地震残余变形、液化可能性、单元抗震安全性、防渗心墙及坝基防渗墙安全等多角度的评价结果,初步认为,长河坝的极限抗震能力为0.50~0.55g。  相似文献   

13.
强度折减动力分析法在滑坡抗滑桩抗震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动力有限差分软件FLAC,结合强度折减动力分析法,提出抗滑桩抗震设计新方法,将滑坡安全稳定系数作为岩土体参数折减系数对岩土体参数进行折减,采用FLAC动力分析,考虑了桩与岩土体地震荷载下动力相互作用,将地震作用过程中桩内力峰值除以混凝土强度增大系数与地震作用完毕之后桩的内力值进行比较,二者中大值作为桩的抗震设计内力值,同时还要求桩顶边坡动力安全系数大于设计容许值,确保滑坡不会发生越顶破坏。通过一个滑坡算例,对抗滑桩支护抗震设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动力强度折减分析法进行抗滑桩抗震设计,能考虑桩土动力相互作用,并得到实际桩前推力分布形式,为抗滑桩支护边坡的抗震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杨杰  李国英  沈婷 《岩土力学》2014,35(11):3331-3337
面板堆石坝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的特性已被数次强震证明,但其动力反应依然是一个值得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在坝高跨入300 m级、河谷地形条件较复杂等情况下。采用等价黏弹性模型,对复杂地形(河谷呈不规则“W”形)条件下高面板堆石坝的动力反应进行分析,得出复杂地形条件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CFRD)坝体、面板的动力反应分布较单一地形条件下复杂,但规律基本相同;最大的动力反应加速度发生在坝体最大断面坝顶位置,最大竖向动位移约为坝高的0.3%;受右岸古河床和左岸陡边坡的影响,右岸的轴向和顺河向动力加速度放大倍数大于左岸,垂直向动力加速度放大倍数反之;古河床位置有一个明显的沉降区域。根据分析结果,复杂地形条件下高面板堆石坝的破坏形式主要有下游坝坡失稳破坏、面板拉裂和震陷超标等。最后提出可采取的抗震措施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15.
土钉支护边坡动力模型的建立及地震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彦鹏  董建华 《岩土力学》2010,31(4):1013-1022
参照上部结构抗震设计的方法,对土钉支护边坡的抗震设计提出了3个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和两阶段设计法。综合考虑输入地震波的特性、边坡土体特性、坡高因素,以及土体边坡在水平地震激励下,其位移响应主要为剪切型变形,建立了土钉支护边坡地震动力简化模型。该模型将同一水平层不稳定土体、稳定土体在水平地震作用下运动趋势假想为同步,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很小,因此,取不稳定土体和面板为研究对象。由于面板很柔,其运动随着土体的运动而变化,其刚度只考虑剪切刚度,将土钉处理成弹性支座,建立了土钉支护边坡振动方程,求解了在简谐地震作用下土钉支护边坡动力响应的解析解,通过该模型可以得到滑移面附近土钉轴力动力响应和土钉支护边坡的弹性动位移响应。最后,结合案例进行了分析,比较了按此分析方法与用ADINA按弹性有限元方法计算的结果,两者吻合较好。故这种方法可用于土钉支护边坡的第1阶段的抗震分析与设计。  相似文献   

16.
断块大地构造与地震活动的构造物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瑾 《地质科学》2009,44(4):1063-1082
断块大地构造理论几乎涉及地震活动的各个方面: 1)地震记录表明不但是强震,大多数6级以上地震也分布在构造块体边界上,构造块体控制了地震分布; 2)地震活动规律体现在块体整体活动中。例如,鄂尔多斯地块周边单个断陷带的地震活跃期与平静期长短不一,无明显规律。但当把鄂尔多斯地块周边作为一个整体,其地震活动在时间上显示了准周期性; 3)地块运动通过周边断层交替活动实现。从断层活动相互作用的时间间隔和错动形式出发可把它分为强震交替活动型(又可分长时间间隔和短时间间隔两类)和强震与弱震或断层蠕动交替活动型。强震交替活动型中时间间隔很短的双震活动较早被发现。强震交替活动型中时间间隔很长的类型虽然不易识别,但是依赖于中国历史地震目录,还是发现鄂尔多斯地块周边山西断陷带与渭河断陷带在历史上的3次交替活动等; 强震与弱震或断层蠕动型的交替活动型很不容易被发现,仅在台网较密,观测条件较好的北京地区观测到。4)利用一些实验结果讨论了交替活动的规律。此外,结合断块大地构造理论对一些地震现象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We detect repeating earthquakes associated with the Philippine Sea plate subduction to reveal the plate configuration. In the Kanto district, we find 140 repeating earthquake groups with 428 events by waveform similarity analysis. Most repeating earthquakes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Kanto district occur with a regular time interval. They have thrust-type focal mechanisms and are distributed near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Philippine Sea plate. These observ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repeating earthquakes there occur as a repetition of ruptures on the isolated patches distributed on the plate boundary owing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stress caused by aseismic slips in the surrounding areas. This shows that the distributions of repeating earthquakes suggest the aseismic slips in the surrounding areas of small patches. We determin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repeating earthquakes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Kanto district and find that they correspond to the upper boundary of the Philippine Sea plate, that is, the upper boundary of the oceanic crust layer of the Philippine Sea plate. The plate geometry around Choshi is newly constrained by repeating earthquake data and a rather flat geometry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Kanto district is revealed. The obtained geometry suggests uplift of the Philippine Sea plate due to the collision with the Pacific plate beneath Choshi.Repeating earthquakes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Kanto district have extremely shorter recurrence times, and their focal mechanisms are not of the thrust types. These repeating earthquakes are classified as “burst type” activity and likely to occur on the preexistent fault planes which are distributed around the “collision zone” between the Philippine Sea plate and the inland plate. The variation among the repeating earthquake activities in the Kanto district indicates that regular repetition of repeating earthquakes is possible only on the plate boundary with a smooth and simple geometry.  相似文献   

18.
地下结构地震破坏静-动力耦合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苏  路德春  杜修力 《岩土力学》2012,33(11):3483-3488
地下结构地震破坏过程模拟是研究地下结构抗震性能的有效手段,通过人工边界条件设置将围岩土体的自重应力作为动力响应模拟的初始状态,实现了地下结构地震响应静-动力耦合数值模拟。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将极限剪应变作为破坏标准,采用生死单元法模拟了地下结构的地震破坏过程,通过结构埋深考虑了初始地应力对地下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地下结构的抗震性能存在一个最不利埋深,即最容易地震破坏的埋深,当结构的埋深超过最不利埋深时,结构的极限抗震能力增强,若结构产生地震破坏,则结构埋深越深即初始地应力越高其破坏程度也越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