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曾照丽 《地下水》2010,32(3):58-58,114
以陇东地区地下热水现状调查结果为基础,简述了该区地下热水形成的地质背景条件,分析地下热水的热源可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地球深部正常的增温之热能,二是通过深大断裂聚集在天环向斜轴部的传导热能,热储性质是既有层状又兼有带状性质的中低温II-3型地热田。  相似文献   

2.
地热资源是指在某一未来时间内能被经济而合理地取出来的地球表面以下的地下热能.其表现形式可为蒸汽、热水及高温岩体等。河南省目前开发利用以地下热水为主。地下热水形成需有热储层、盖层、流通通道及热源4个因素;可划分隆起带地下热水和沉降带地下热水2种成固类型。1地热资  相似文献   

3.
松山地下热水勘探及成因模式探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本文论述了松山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及地下热水富集的地质条件;结合详实、可靠的地球物理勘探资料,给出未知区与地电结构相吻合的地质结构,为井位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并提出了该区地下热水的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4.
新概念地质力学的提出与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毕思文 《中国地质》2000,(1):34-37,40
地质力学是由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依据中国和亚洲大陆地质特征总结出来的大地构造理论,是对地质和地球科学的重大贡献。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李四光及几代地质力学工作者不懈努力下,地质力学形成  相似文献   

5.
杨现国 《地下水》2014,(5):58-60
采用地质条件与水文地球化学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龙门地下热水的形成条件,认为地下水在活动深大断裂内循环深度大、径流速度慢是高温热水形成的主要原因,与岩浆活动无关,草店断层以东低温热水由高温热水和常温岩溶水混合而成。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地下热水水评论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对菏泽凸起地下热水的化学成分形成和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同位素分析方法及古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方法对菏泽凸起地下热水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菏泽凸起地下热水为大气降水起源的入渗变质水。  相似文献   

7.
对铀矿床的形成,随着地质科学的发展,地质、水文地质,地球化学等资料丰富积累,从单一说逐渐形成多铀源、多阶段和多成因的观点,其中对地下热水后期改造已为铀矿地质工作者所注意。而这种古地下热水的后期成矿怍用,严格的受着古水文地质环境和古地下水的活动控制。这里所谓的古地下水,系指在第四纪以前来源于古大气降水的古常温地下水和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下热水分布之特点及属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墨香  邓孝 《第四纪研究》1996,16(2):131-138
本文依据我国近年来地下热水资源调研和勘探的新进展及其与有关的研究结果,简述我国地下热水形成和赋存的地热地质背景,分析和归纳构造隆起区中的温泉和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中的地下热水分布之基本特点,讨论主要水热带的地热学属性和沉积盆地热水的形成机制,为我国地热资源的勘探、开发和今后地球科学有关问题的深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近百年来,地质工作者从事构造地质的研究,一般多采用传统的构造地质理论和方法。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特别是解放以后,以卓越的科学家李四光同志为代表的我国广大地质工作者,在长期的野外地质实践中,运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认真总结经验,创立了地质力学理论,总结出一套地质力学工作方法。这套方法对地壳构造形迹的分析一般采用以下七个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西藏阿旺乡的地热地质背景, 综合应用野外调查、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同位素方法, 初步探究了区内出露地下热水的发育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 地下热水化学类型为HCO3-Na型, 这与地下热水在径流过程中与围岩发生溶滤作用和阳离子交互作用有关。氢氧同位素分析显示地下热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 并伴随有轻微的氧漂移现象, 表明水岩作用较强烈, 热储温度较高。采用同位素方法估算补给高程在4600~4800 m左右, 推测地下热水的补给区为阿旺乡西北部山区。Na-K-Mg三角图判别法和矿物饱和度指数表明地下热水为未成熟水, 其在上升过程中受到了浅表冷水的混合, 冷水混入比为60% ~70%, 采用地球化学温标计算得到的深部热储温度为170~200 ℃, 地下热水循环深度为4500~5300 m。阿旺地区地下热水成因模式为:大气降水自补给区入渗进入深循环, 经大地热流加热形成热水, 热水在地下循环过程中沿断层破碎带上升受到浅循环冷水混合后出露地表形成温泉。  相似文献   

11.
为查明郴州市地下热水资源的特征及储量,本文选取许家洞地区两个典型地热田,通过地热地质调查、水质测试等方法调查了研究区的地质条件、地热流体场特征、地下热水水化学类型。基于上述研究开展了许家洞地区地热资源储量的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区内地下热水受断裂构造控制,是入渗地下水沿着断裂构造在深部循环过程中吸收隐伏岩体中的热能形成的;(2)地下热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型、HCO3-Ca·Na型或HCO3·SO4-Ca·Mg型,为低温、无色透明的弱碱性水;(3)热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水分入渗后主要沿区内发育的北东向断裂构造(F24、F7、F25、F8)运移到一定深度,地下水逐渐增温变成地下热水,在断裂交汇处沿着不均匀发育的岩溶裂隙系统向上运移,以温泉形式出露于地表;(4)研究区地下热水每年可提供热能约3.23×108MJ,每年可节约标准煤资源约1.18×104  相似文献   

12.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地区是北京一个新的地热资源区。通过地热水流体地球化学、氢氧同位素、氚同位素和14C测年等数据,结合该地区地质和地热地质背景,对该区地热水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探讨。该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碳酸、硫酸、盐酸钠型水(HCO3--SO24--Cl--Na+)为主,亦有少量硝酸、重碳酸、钙镁型水(NO3--HCO3--Ca2+-Mg2+)。地下热水不具有现代大气降水的补给特征,其径流状态与区域断裂系统有关,是介于地热源水和深层地下冷水之间的混合型地下热水,地热源水大约形成于20000~30000aB.P.。该区地热水具有较高的开采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地质力学学报》2019,25(2):302-302
正2018年起,为凸显地质力学特色,扩大地质力学学术研究及影响,《地质力学学报》进行了栏目调整,目前主要设置的栏目有构造体系与构造地质、地应力与地球动力学、矿田构造与成矿研究、基础地质、能源(油气)地质、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第四纪与环境地质、极地地质、深部地质等。具体栏目及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4.
依据地球化学及水文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对江苏地区5个地热异常点的水质检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下热水中溶解状N_2、O_2、CO_2等气体含量变化反映了深部构造断裂的开启闭合程度及地下热水水化学环境的特征;不同溶解状气体含量比值、13C同位素等指示了地下热水中不同气源的混合;而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则受区域地质背景、元素特性、水-岩相互作用等条件的影响。上述水化学特征的识别对寻找深部地热资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地质力学是我国地质工作者,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指引下,经过长期的地质实践初步总结出的一套理论和工作方法。它揭示了地质构造的某些重要特点,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在认识地壳构造运动和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并在寻找一些矿产资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为了推广和普及地质力学,在实践中广泛运用地质力学,本刊从本期起,连载“地质力学讲座”《学习和运用地质力学》,同志们看后有什么意见和要求,请来信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16.
查孜地热田位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断块隆起区之当惹雍错-许如错南北向地堑区,区内岩浆岩分布较为广泛,活动性断裂较为发育,拥有形成地热的良好地质条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地热田地质及地球物理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查孜地热田地热资源的形成背景、赋存条件和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地热田的热储层为古近纪古-始新统火山岩。大气降水及融雪水的入渗补给为地热水提供了丰富的水源,活动性断裂构成了地热水深循环的通道,广泛分布的岩浆岩体为地热水提供热能来源,本区地下热水的成因类型可划归为岩浆岩-构造断裂型。  相似文献   

17.
北京城区地热田西北部地热地质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柯柏林 《现代地质》2009,23(1):49-56
自2001年在北京大学成功打成地下热水井后,北京西部隆起区的地热勘探开发受到重视。通过对区域地质背景条件的介绍,根据地热井钻探揭露的地热地质成果,对研究区的热储构造条件、地热地质特征及地下热水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八宝山断裂的性质具有先逆断层后正断层的多期活动性特征;研究区蓟县系雾迷山组白云岩为鼻状背斜凸起型热储构造;深部热流主要沿着黄庄-高丽营断裂的上盘向上传导聚集;浅部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富集强径流冷地下水的作用使青白口系的地温梯度高于北京平原区,纵向地温场坡度较北京平原区大;临近深大断裂构造带导致地下热水具有放射性镭含量高的特征;地下热水的14C年龄特征反映城区地热田接受西部隆起区地下水的补给很少;地热井水头分布趋势反映雾迷山组白云岩热储地下热水受黄庄-高丽营断裂阻隔后由南向北方向径流。   相似文献   

18.
王双 《地下水》2013,(1):42-43,78
地热资源作为一种新型能源,与传统的能源相比它具有可再生、无污染、易开采利用、经济价值高等优点。通过对阳江新洲地热田地质特征、地下热水储存条件、热能及水质情况评价,探讨地热田开发前景,并提出利用建议,为阳江新洲地区的地热资源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潘明  郝彦珍  吕勇  李波 《中国岩溶》2021,40(2):281-289
通过对橄榄河温泉盖层和热储层地质体的岩性和构造特征分析,依据水化学数据,利用Piper三角图解法、同位素水文学方法和地球化学温标等方法,对橄榄河温泉地下热水的水化学类型、补给机制、热储特征和冷热水混合机制等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下热水源于大气降水补给,且地下热水在上升至地表的过程中与浅层冷水发生着混合,冷水混入比例约为62%~64%;温泉水化学类型为HCO3 -Na型,表明热水化学组分与围岩化学成分之间具有耦合关系;地下热水循环深度约2 070 m,橄榄河温泉的成因受控于柯街深大断裂,其控制着地下热水的储存、运移和混合程度。研究成果填补了橄榄河热泉的相关研究空白,为该温泉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20.
许皊  葛洪军  吴兴付 《安徽地质》2007,17(2):98-100
通过对巢湖市半汤地下热水形成的地质条件分析研究,利用该区地下热水开采量、水位、水温动态观测资料及降水量变化的对比,对地下热水的补给量进行概算,结果表明该区地下热水的开采利用量远小于其补给量,尚有进一步扩大开采的潜力.充分有效利用地下热水资源对于发展地方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