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陆相复杂含油气系统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含油气系统研究是当今石油地质界最为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在油气勘探中日愈发挥重要作用。在中国陆相多旋回族合叠加型盆地背景下的含油气系统多表现为复杂的多源多灶多期生烃和成藏。这种复杂的含油气系统有3个较突出的特点:(1)多源多灶致系统叠置和交叉;(2)多阶段多期生烃、成藏和变动导致多源混生;(3)多个关键时刻。在复杂含油气系统的演化过程中,常有多期大规模的油气运移过程,因上顷研究过程中要重视过程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东部吉木萨尔凹陷及博格达山前凹陷发育3个含油气系统,3个含油气系统在形成过程中共享某些成藏地质条件,构成一藏多源、一源多藏的复合含油气系统。各含油气系统多期生烃、成藏和改造时刻构成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多个关键时刻。复合含油气系统油源充足,成藏条件匹配良好,形成几个有利的油气聚集带。区域构造演化对烃源岩演化、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形成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南海西南部万安盆地含油气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运用含油气系统这门新兴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资料掌握较少的南海万安盆地伯含油气系统。在区域地质、沉积相特征和生烃、运移、聚集以及保存条件的时空匹配关系等研究的基础上。将万安盆地划分为三个含油气系统,指出北、中两个含油气系统的油气远景较好,从中已相继发现和找到不同产能的油气田南部含油所系统远景较差。  相似文献   

4.
火山岩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是石油地质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几年来 ,我国许多油田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了火山岩油气藏 ,要求对火山岩中含油气系统的情况进行研究。本文详细讨论了火山岩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方法 ,指出在火山岩含油气系统的研究过程中 ,除了要进行常规研究中的含油气系统识别分析、含油气系统要素分析、含油气系统作用分析以外 ,重点要考虑作为油气储集层的火山岩的成藏地质条件的研究。另外 ,本文还给出了火山岩成藏地质条件的研究方法 ,并在文章的最后绘出了火山岩含油气系统研究的流程图  相似文献   

5.
含油气系统在琼东南盆地B构造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田华  朱光辉 《地球科学》1998,23(6):600-604
从含油气系统特征出发,结合生烃凹陷的埋藏史、热史及生排烃史,动态地分析了多年来一直被许多学者所关注的琼东南盆地B构造油气运聚与该构造形成演化之间的匹配关系,并分别对上、下两个含油气系统成藏条件进行评价,指出了它们之间存在明显不同特征。其中下含油气系统更为有利,并认为地层异常高压可能成为该构造勘探成功与否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叠合型盆地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46,自引:3,他引:43  
中国叠合型含油气盆地具有演化历史漫长、多阶段构造演化、充填层系多的特点。所发育的含油气系统常具有油气混源、多储集层系、运聚方式组合多变与成藏期次多的特点 ,很难用Magoon和Dow( 1994 )的概念对其进行确切描述。文中从中国含油气系统的特点出发 ,提出了“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概念 ,并建立相应的划分及评价方法。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有叠置型、运聚变异型、相向汇聚型、断层贯通型、油气分异型、共盖型及改造型等 7种常见类型 ,每一叠合盆地含有上述 1种或多种类型。如中国中西部前陆克拉通叠合型盆地以冲断带断层贯通型与前陆斜坡不整合面运聚型为特色 ,而东部断陷坳陷叠合型盆地则以叠置型复合含油气系统为主 ,南方残留新生型叠合盆地则以改造型复合含油气系统占主导 ,因此每类盆地的复合含油气系统的特点与勘探手段并不一致。复合含油气系统描述是油气勘探战略选区的基础 ,油气运聚单元的划分与评价则是制定油气勘探方向的关键 ,现代勘探技术的综合配套应用是提高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勘探成效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7.
埕岛复式含油气系统研究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渤海湾南部埕岛地区的油气成藏特征和较高勘探程度的特点,对埕岛复式含油气系统(composite petroleum system),含油气系统,亚油气系统和子系统进行了四个不同勘探级次的划分,描述,以及各含油气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讨论,从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保存和破坏有机联系的四个方面18种要素,对不同级次的系统用多级模型综合评判的数学方法,进行了综合定量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优选出下一步的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8.
渤海盆地构造对含油气系统的控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戴俊生  李理 《地质论评》1999,45(2):202-208
渤海湾盆地中每个坳限构成一个大的成熟烃源岩分布区,加上某些凸起的分割,全盆地可划分出13个含油气系统,地堑和半地堑是新生代的基本构造样式,半地堑内含油气系统沿斜坡向外扩展地堑中的含油气系统基本上限制在两边界断层之间或稍有扩展盆地早第三纪经历了3个裂陷期,均发育有烃源岩,储层和局部盖层,形成的含油气系统存在着依次改造相互叠加组合的关系,晚第三纪-第四纪属于后裂陷阶段,发育储层和盖层,对早第三纪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渤海湾盆地构造对含油气系统的控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渤海湾盆地中每个坳陷构成一个大的成熟烃源岩分布区,加上某些凸起的分割,全盆地可划分出13个含油气系统。地堑和半地堑是新生代的基本构造样式,半地堑内含油气系统沿斜坡向外扩展,地堑中的含油气系统基本上限制在两边界断层之间或稍有扩展。盆地早第三纪经历了3个裂陷期,均发育有烃源岩、储层和局部盖层,形成的含油气系统存在着依次改造相互叠加组合的关系。晚第三纪—第四纪属于后裂陷阶段,发育储层和盖层,对早第三纪形成的含油气系统起着增强和改造的作用。构造迁移规律是由南向北、由西向东,由盆地外围向中央。随之主力烃源岩分布、油气生成与运移和油气藏赋存层位也发生有规律变化。使含油气系统在平面上产生差异。  相似文献   

10.
我国含油气盆地地下水系统可分为油田水系统和溶滤水系统,二者之间按电性、富水性和矿化度大致以上、下第三系为界。含油气系统按成藏过程及其地质特征分为生成系统、运移系统和聚集系统。地下水系统是流体系统的主体部分,它包含了含油气系统。油田水系统与含油气系统关系十分密切,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都是在油田水参与下进行的。溶滤水系统影响并改造着含油气系统,油气藏会在溶滤水作用下遭到破坏。异常高压由排水固结的不均衡所形成,它的存在阻止了油田水向上运移。含油气盆地流体系统研究是现代水文地质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油气成藏研究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含油气系统的内涵、研究内容和几个新概念,分析万安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认为该盆中发育了渐新统-中新统含油气系统(!),讨论了其生成子系统和油气运移-捕集子系统,最后指出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2.
含油气系统研究思路与方法在油气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油气系统研究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对一个负向沉积单元内油气资源总量的客观评价与油气藏空间分布的有效预测。这一预测过程可以概括为“六定”,即对生烃灶范围、质量与成烃历史准确定位;对生烃灶大量生、捧烃与系统中已有油气藏发生大规模调整和改造的时间准确定期;在大量生、排烃与油气藏大规模调整和改造的时间界面上对油气运移流向准确定向;对油气运聚单元准确分级和定界;对含油气系统中油气资源潜力客观定量;对不同运聚单元内勘探目标含油气把握性与丰度准确定级评价。以准噶尔盆地复合含油气系统“六定”资源评价为实例,阐述了中国石油股份公司第三次油气资源评价通过引入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思路使成因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油气资源评价的精度。  相似文献   

13.
丘东洲  谢渊  赵瞻  李嵘  杨平  张娣  刘家洪 《地质通报》2012,31(11):1781-1794
南方是中国海相碳酸盐岩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发育厚8000~10000m的震旦系—下三叠统海相沉积,形成了以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为主体的海相含油气系统下组合和以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中下三叠统为主体的海相含油气系统上组合。上述含油气层系和油气组合在雪峰山西侧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发育,并具有复杂的圈闭条件、保存条件和成藏演化过程,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笔者着重讨论了改造型含油气盆地的研究思路、方法及研究区油气系统的地质作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对4个重点区的含油气系统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深入开展雪峰山西侧地区油气地质调查和勘探目标区优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中国叠合盆地油气流动特征以及成藏规律,提出了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基于叠合盆地演化特征和油气地质特点分析,将复合含油气系统分为继承型、延变型与改造型三种基本类型。由于各含油气系统共享要素的不同,构成了“共盖复合”、“贯通复合”、“叠置复合”与“交叉复合”等多种复合方式;复合含油气系统的边界即是多个油气系统复合后的最大外边界。对复合含油气系统研究与评价,倡导以过程重建为主导的“顺藤摸瓜”的研究思路,并相应提出了“六定”的评价流程,对叠合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评价与分布预测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复合型含油气系统的特征与描述 : 以塔中含油气系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塔中含油气系统的研究,发现它难以用传统的含油气系统方法来描述。它主要有二个油源区三套生油岩,发育有三套储层;不同油源在不同时期生成的油气在储层内共生、甚至相互混合,使油气成因复杂。据此提出了它是一个复合型含油气系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复合型含油气系统的特点是多油源、多期成烃、油气成因复杂,出现在迭合型盆地。并针对这些特点,初步提出了工作思路及描述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从含油气系统到成藏油气系统—油气系统研究新动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针对不同研究重点,油气系统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含油气系统阶段、复合含油气系统阶段和成藏油气系统阶段。这个发展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源控”到“藏控”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指导油气勘探从粗放到精确的认识过程。以油气藏为研究中心、侧重于油气运移和成藏的成藏油气系统的提出使我们对油气藏的刻画更为精确、定位更为准确,并为油气勘探走向精确勘探奠定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油气系统概念是油气地质研究中的一种系统化的思想,它的最大意义在于告诉我们怎样用系统化的思想研究复杂的油气成藏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阿拉伯盆地是中东油气区油气资源最为富集的盆地。本文以该盆地油气田的最新资料为基础,结合盆地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应用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探讨该盆地油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中阿拉伯盆地内发育3个主要含油气系统:下志留统含油气系统、侏罗系复合含油气系统和白垩系复合含油气系统。中阿拉伯盆地油气的层系分布表现为"下气上油",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储集层富集了盆地内78.9%的天然气可采储量和83.7%的凝析油可采储量,而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则富集了盆地内81.9%的石油可采储量。区域上,中阿拉伯盆地的石油储量主要聚集于西海湾坳陷、迪布蒂巴赫(Dibdibah)坳陷、盖瓦尔(Ghawar)凸起和安纳拉(An N`ala)凸起,天然气和凝析油则在卡塔尔凸起更为富集。中阿拉伯盆地的油气分布主要受3个因素控制:优质区域盖层控制了油气的层系分布,主力烃源岩展布和优势运移路径控制了油气的区域分布,基底断裂和盐运动构成的圈闭控制了油气藏的形成与富集。  相似文献   

18.
含油气系统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系统地探讨总结了含油气系统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命名原则和分类方案,阐述了特征描述的具体内容及其含油气系统与含油气地质单元之间的关系,并讨论了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9.
赋予含油气系统内涵的南方海相含油气保存单元及其类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南方海相勘探新区地质构造复杂,盖层剥蚀严重,水文开启程度高。油气保存条件是油气勘探与综合评价的关键.通过最近十年的南方海相勘探实践,建议在海相盆地(区块)优选过程中引入赋予具备整体封闭保存体系和含油气系统新内涵的“含油气保存单元”概念。整体封闭体系、圈闭、含油气目的层系是构成含油气保存单元的三个基本要素,从赋存油气藏目的层系之上的区域盖层覆盖程度、遮挡条件和封闭保存体系的顶界等三个方面入手圈定含油气保存单元的分布范围。以整体封闭保存体系的有效区域盖层与含油气系统存在的成生关系为基础,可将含油气保存单元划分出持续型、重建型、保持型、残留型等四种基本类型,提出了以现今含油气系统能否得以形成和保存的整体封闭保存条件为核心进行海相含油气保存单元评价的新思路,强调在勘探初期阶段只能以整体保存条件作为南方海相盆地(区块)评价优选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以辩证的思维方式提出含油气系统是一种动态平衡系统,系统中的过程是受地质因素控制,原有相对平衡状态不断被打破而形成新的系统平衡的动态过程,并以北部凹陷含油气系统为例阐述了这一观点,指出构造运动在含油气系统中的作用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