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鄱阳湖湖流特性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熊道光 《海洋与湖沼》1991,22(3):200-207
根据1962—1983年大量观测资料研究表明,鄱阳湖湖流主要有吞吐流和风生流,因江湖关系而导致吞吐流呈顺畅型、倒灌型和顶托型分布。其时程变化规律是日变化小,年内呈马鞍型变化,年际变化显著且呈周期性。面上分布不均衡,湖流大小的顺序是湖口水道、五河入湖区、主湖区、湖湾区。垂直分布,顺畅型接近对数曲线,倒灌型和顶托型复杂多变。低水河相,流速大,流向规则稳定;高水湖相,流速小,流向紊乱多变。风生流对吞吐流的影响有显著的风向效应和水位高低、湖面宽窄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鄱阳湖自然环境及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鄱阳湖,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淡水湖泊,是我国重要商品根基地之一。本文叙述了鄱阳湖的自然环境及现状。由于鄱阳湖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所以具有丰富的光、热、水、风能气候资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越的气候条件;水资源丰沛,地表水年总量达1457亿立方米;洪水位受五河、长江双重影响;洲滩资源有开发利用价值;有珍禽鹤类群;鄱阳湖水质目前是较好的,但也受到污染。湖区环境整治主要是水土流失、水质污染、洪涝灾害等。整治要远近结合、综合治理、驯服五河、人工控湖。使鄱阳湖农、林、牧、副、渔各业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鄱阳湖泥沙来源及湖盆近期沉积规律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熊道光 《海洋与湖沼》1990,21(4):374-385
本文依据汇入鄱阳湖的河流泥沙资料和湖区泥沙淤积调查研究的成果,对鄱阳湖泥沙来源及湖盆近期沉积规律进行了探讨。赣、抚、信、饶、修五河及其区间来水挟带的泥沙是鄱阳湖泥沙的主要来源。通过沙量平衡计算:多年平均入湖沙量2310.9万吨,平均出湖沙量1179.7万吨,平均淤积量1131.2万吨。若平铺在面积为4646.64km~2的湖盆上,淤积速率为1.6mm/a。淤积部位主要是五河入湖的扇形三角洲前缘。从沉积环境的演变观点看,今后湖盆泥沙淤积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鄱阳湖气候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概述鄱阳湖位于东径115°50′——116°45′,北纬28°25′——29°45′,长江以南,江西北部。平均海拔高度12—21米,平均湖水深8.4米。共接纳162,225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径流量,多年平均年水量约为1470亿立方米。相应于历年最高水位(1954年)21.85米(星子水位,吴淞基面)的容积为290多  相似文献   

5.
蚌湖与鄱阳湖水位关系及滩地淹露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93,1994年蚌湖与吴城修水站水位同步观测数据及1951-1987年该站的水位资料,通过地形调查、对比研究及数学分析,得出结论:典型湿地与鄱阳湖的水位存在高水位一致性、中水位相关性、低水位不相关性,此规律是由湿地地形与鄱阳湖水情所决定;三峡工程运行后湿地不会干涸;湿地水位相对鄱阳湖滞后效应不明显;利用湿地与鄱阳湖的水位关系及其历史水位资料等,可以对湿地的淹露状况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6.
用水热平衡模型估算青海湖古水文要素及水量平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秦伯强 《海洋与湖沼》1997,28(6):611-616
根据水热平衡原理,推导了内陆湖泊水位高低(或面积大小)与流域降水及蒸发之间的定量关系,设计了青海湖古水量平衡计算模型。用现在的湖区气象要素及水量收支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然后将此模型用于估算全新世稳定暖湿期(7200-6000aB.P.)的青海湖古水文要素及水量平衡。结果显示,在全新世稳定暖湿期,青海湖流域的降水、蒸发及径流比现代高约32%,13%和67%。反映出该地区因气温高、降水增加造成的季风加强使得该地区的水量收支与现代相比有较大的不同。本方法用古湖水位来定量恢复古水文、气候参数,为此可以从古湖泊中提取古气候信息。  相似文献   

7.
鄱阳湖是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大型连河浅水湖泊。洪水期最高水位(圩堤外)面积达3210.22km~2,容积为252亿立方米,居全国各淡水湖之首。鄱阳湖汇集了江西省境内的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和修水之水,构成了完整的鄱  相似文献   

8.
鄱阳湖流域淡水贝类物种多样性、分布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鄱阳湖流域淡水贝类物种多样性及分布, 2011~2012年对鄱阳湖及部分“五河”干流淡水贝类进行调查。结合历史资料, 共记录淡水贝类122种, 隶属于15科39属, 主要由田螺科(Viviparidae)、豆螺科(Bithyniidae)、肋蜷科(Pleuroseridae)、椎实螺科(Lymnaeidae)、扁蜷螺科(Planorbidae)、蚌科(Unionidae)和蚬科(Corbiculidae)组成。流域内以鄱阳湖的物种丰富度最高, 108种; 中国特有种丰富, 各水体特有种比例均超过50%; 优势种主要是梨形环棱螺、铜锈环棱螺和河蚬等。与历史资料相比, 鄱阳湖淡水双壳类和腹足类物种丰富度均显著减少, 人为干扰仍是淡水贝类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 建议加大贝类栖息地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9.
利用实测降水量,水位和计算出的入湖水量,可利用水量、年用水量等资料,分析南四湖近四十年中水文要素的变化趋势,并用倾向率作定量描述,结果表明:南四湖流域降水量,湖内水位,入湖水量,可利用水量等均呈下降趋势,而年用水量却呈增长趋势,年用水量已超过兴利库容,因此,应采取措施解决南四湖的缺水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三峡水库运行后,对长江中下游水系产生了一系列影响。本文运用水力学方法,根据三峡运行方式,对洞庭湖出湖口的东洞庭湖年内不同来水期进行还原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洪水期,对于长江来水为主的洪水,三峡蓄洪可以显著降低东洞庭的水位;在三峡蓄水阶段,东洞庭湖水位迅速下降,提前1个月进入湖区枯水期;枯水期因为三峡下泄持续补水,抬高了东洞庭的枯水期水位。长远来看,随着三峡的运行,经荆江河段河床下切进一步演化,江湖关系会重新调整。  相似文献   

11.
鄱阳湖水文特征(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测量计算了鄱阳湖湖盆形态参数和近数十年的变化。指出并分析了湖的年最高水位频率增大趋势及原因,概化年洪水位为两种峰型和年最高水位出现的三种机制。湖水量成因是流域降水,进湖水量由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和区间径流组成。文中列表说明了湖水量的组成情况。  相似文献   

12.
位于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是地球上最古老最深的湖,以其丰富的淡水资源及生物多样性而闻名于世。发源于蒙古的色楞格河补给了湖泊水量的50%以上,全长1204km的色楞格河沿途流经荒漠、草原及森林地带,给贝加尔湖带来了丰富的养分,也在入湖口处形成了面积近700km2的世界最大湖泊三角  相似文献   

13.
鄱阳湖在第四纪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达源 《海洋与湖沼》1986,17(5):429-435
鄱阳湖的显著特征之一是水位年变幅大达9—13m余,主要受附近长江水位的控制,它形成于全新世期,因海面及长江中下游水位的上升所致,至今才不过几千年。据湖区第四系钻孔剖面,分出了至少7个中更新世以来形成的湖沼相或河漫滩相夹层,将其与同时期世界海面曲线相比较,上述夹层与高海面在时代上相当,但高度上不完全对应,因湖区的第四系已遭受不同程度的侵蚀。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周期大于9天的超低频振动,这类振动与水位长期变化密切相关。海洋水位长期变化是地球自转、气候变异和海洋水量平衡的重要指标,也是大尺度海气互相作用、气候过程、海洋动力学过程和海洋水文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周期大于9天的超低频振动,这类振动与水位长期变化密切相关。海洋水位长期变化是地球自转、气候变异和海洋水量平衡的重要指标,也是大尺度海气互相作用、气候过程、海洋动力学过程和海洋水文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潮波中的半日潮、全日潮已公认是海洋中典型的低频长波,对其中的长周期分潮族  相似文献   

16.
鄱阳湖大水体蒸发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1980—1987年的实验资料,分析了鄱阳湖单站水面蒸发与水文气象因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计算鄱阳湖单站水面蒸发量的经验公式。统计分析了陆地三种常用蒸发器的折算系数。分别采用折算系数法与经验公式法计算了鄱阳湖大水体的水面蒸发量和蒸发水量,总结了水面蒸发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蒸发水量的特点。并对钢、铜质E_(601)型蒸发器的差异作了比较,认为以铜质E_(601)型蒸发器代替钢质E_(601)型蒸发器无明显的改进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无口门式潜堤蓄泄系统中水流属于非恒定流,其蓄泄问题以及堤后坝田内的水位问题关系到潜堤的保滩促淤效果以及堤身的结构稳定性,外海潮位的交替变化对潜堤蓄泄系统的非恒定流调节影响较大,其蓄泄特征较复杂,文中以水量平衡原理为基础,结合外海潮位特性,建立不同情况下坝田内水位变化的解析方法,通过对工程实例计算验证,分析不同的潜堤方案对坝田内水位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合理地模拟潜堤后坝田内的水位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对辽宁省大伙房水库(1980-1987)和柴河水库(1981-1987)的水文、理化和生物数据,与这两座库同时间的不投饵网箱养殖的鲢、鳙鱼种的生长和产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7-8月的入库水量和出库水量、9月与6月间的水位差等参数同鲢,鳙均重及产量相关显著,用它们来估测大体鲢、鳙的生长与产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郑大钧 《海洋科学》1979,3(2):57-58
在海洋研究的一些试验中,常常需要周期性水位的变化和物理的或化学的参量进行同步观测。通常的方法是用人工或电机来控制水流进出量,以达到液面周期性自动变化。上述方法的缺点是耗费人力、物力,同时由于外界停电,而使连续试验过程发生中断。为了避免以上的缺点,可以应用一种无电力潮汐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南四湖13条典型河流入湖口区的水质状况,本研究利用污染分担率值确定评价因子,并应用模糊数学改进层次分析法(IAHP)确定权重,同时求出各水质级别的模糊隶属函数并计算相应的隶属度,最后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河流入湖口区的水质均较差,绝大多数属于Ⅳ类,TP和TN对水质的影响程度较大并远远超出发生富营养化的临界条件。梁济运河和城郭河入湖口区的水质甚至达到了Ⅴ类,泗河和韩庄运河入湖口区的水质较好,属于Ⅲ类,能够达到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所规划的功能用水的水质要求。与2006至2011年的研究相比,TP、TN的平均含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说明近年来南四湖流域环境监管力度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