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根据太阳活动区AR5395中存在旋转运动特征,建立了一个扭转的共生磁流管模型,从一组完整的磁流体动力学方程组研究活动区底部的旋转运动储存能量。通过数值方法研究了三维流场和磁场的耦合效应。结果表明活动区底部的旋转运动产生的扰  相似文献   

2.
根据太阳发电机理论中的ω-效应,在太阳对流层内将产生纬向磁场,它的磁浮力要促使流团上浮。在文[5]中讨论了在流团上浮过程中,流团表面的磁扩散率梯度将对纬向磁场产生扰动,这一扰动使纬向磁场集积在流团表面磁扩散率梯度大的地方,围绕流团表面形成了黑子磁环。 本文进一步从磁流力学方程组的小扰动方程出发探讨了太阳黑子磁环发展的不稳定性问题。结果表明:在扰动方程中存在着不稳定模式。这一不稳定性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当温度(或者说磁扩散率)受到小扰动时,纬向磁场要集积在磁扩散率(或温度)梯度大的地方,而磁场的集积将导致磁压增强及气压减低。在绝热条件下,这将使温度减低,而温度的减低又加强了温度梯度的增大,这又进一步促使磁场在梯度大的地方集积。这种磁场与温度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可以称它为磁扩散不稳定性。本文认为太阳黑子磁环和它低温的形成正是由于这种不稳定性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3.
太阳活动起源研究(Ⅱ):太阳发电机理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试图解释太阳活动起源的太阳发电机理论作了综合评述。着重介绍了平均场运动学发电机理论,包括平均场的α效应,运用学的αΩ发电机和迁移发电机。讨论了MHD发电机和其它类型发电机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4.
光度观测是地基观测空间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利用光度信息能够估计空间目标的相关特征信息。为了更好地了解空间目标的旋转状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猎鹰九号火箭末级作为研究对象,由其光变信息研究旋转状态。首先利用云南天文台1.2 m光学望远镜获取猎鹰九号火箭末级的光度数据,再对目标星等进行斜距归一化,得到目标光变信息并分析目标星等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估计大致的旋转周期,再由相位离散最小化方法计算会合周期。根据太阳、目标和测站之间的位置关系、惯性主轴指向、旋转轴指向、初始相位等因素,采用姿态旋转矩阵计算理论星等,利用最小二乘原则确定惯性主轴方向及初相角度、旋转轴指向。最后给出了猎鹰九号火箭末级的旋转周期、会合周期以及旋转轴指向等参数,为后续开展其他空间目标光度信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月球无全球性磁场,在某些大型撞击坑的对峙区域存在较强的磁场强度。这些磁场异常区域往往与光学异常区域呈地理相关,推断与磁异常诱发的微磁层弱化空间风化效应有关。嫦娥一号卫星携带的干涉成像光谱仪获取了月球表面可见光-近红外波长范围内32个波段的光谱,为研究月球空间风化效应提供了一个可能物理量——月表反射率。通过对几个常见磁异常结构磁场内外区域的平均光谱对比发现,磁场内区域反射率一般高于磁场外区域。这一结果对月球表面空间风化效应的研究产生了新的推动。  相似文献   

6.
在以无力磁场的非势特征近似描述磁剪切位形时,无力因子α即可做为磁剪切的量度;而磁剪切的发展则为方程所解析描述.这里G=B/t×B,可称为磁剪切产生函数.该方程表明,磁剪切产生于局地的发电机作用,是磁场与磁流体运动相互作用的结果.相反极性磁结构的挤压,磁通量的浮现与下沉,都可以和剪切运动一样,有效地导致磁剪切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太阳磁场的诊断对研究太阳物理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几十年,许多科学家利用汉勒效应(Hanle effect)进行诊断弱磁场的研究。而利用汉勒效应诊断弱磁场,需要对偏振的产生机制有一个完整的理解。直到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对偏振的测量精度达到10~(-5)的ZIMPOL(Zurich Imaging Polarimeter)获得以斯托克斯参量Q/I为表征的第二太阳光谱(second solar spectrum),展现丰富的散射偏振特征,促进了偏振研究的蓬勃发展。通过对第二太阳光谱的研究,使我们对偏振产生机制理解得更为透彻,从而使利用汉勒效应诊断弱磁场逐渐成为可能。主要介绍了用量子电动力学为基础的密度矩阵来研究偏振光谱产生的物理过程,并简要介绍了近年有关在第二太阳光谱和汉勒效应研究的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磁流体发电机实验的发展过程并介绍了发电机实验的主要结果。磁流体发电机实验基于磁流体发电机理论,利用液态金属钠作为导电流体,在多种速度场和不同雷诺系数情况下,探测到发电机效应,得到自激发磁场、磁场饱和及磁场反转现象。但磁场强度与实验参数之间的具体相关关系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前人对于单个脉冲星磁场的起源和演化的研究结果及其最新进展。脉冲星磁场的起源有多种模型,其所对应的初始磁场有两种位形:磁场束缚在核内和磁场束缚在壳层中。脉冲星的磁场如何演化,没有一致的结论。有各种观测证据可能直接或间接表明磁场的演化行为,如根据特征年龄和运动学年龄的差异可以推断出脉冲星磁场按指数规律衰减,而根据特征年龄与超新星遗迹年龄的差异或几颗年轻脉冲星的制动指数可以认为年轻脉冲星的磁场可能是增强的。脉冲星的样本合成研究(数值模拟)是研究脉冲星磁场演化的重要方法。模拟结果表明,假定脉冲星磁场按指数衰减,特征衰减时标必须为10^7yr或更长。而壳层中磁场的欧姆耗散模型数值计算显示脉冲星磁场演化行为因冷却模型和状态方程的取法不同而异,但最终无明显的衰减。由自转变慢诱导的脉冲星核内部磁场向壳层中扩散模型的计算表明脉冲星磁场的衰减只发生在10^7-10^8yr这段时间内,磁场衰减1-2个量级。  相似文献   

10.
在太阳物理学中,磁场的湍流扩散过程一般被认为是如同烟、热和流体中其他物理属性被湍流扩散一样的过程。但这种基于湍流的运动特性而得到的湍流磁扩散率还不能很好地与太阳观测事实与湍流理论相符合。 本文提出,如果在磁流体中存在着磁扩散率的随机分布不均匀,则从磁场的扩散万程中可以看出,由这一不均匀而形成的磁扩散率梯度会使磁力线弯曲,即把平均磁场扩散成湍流磁场,从而增大了磁扩散率的数值。这种效应是在小尺度范围内对湍流磁扩散率增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