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底光缆传输网络是全球信息传递和要素流动的重要基础设施支撑,国家或地区在全球海底光缆网络中的节点职能和对网络鲁棒性的影响事关国家信息通信安全。在此背景下,研究基于全球网络基础设施Infrapedia数据库,提取了1991—2017年近30年全球光缆分布数据,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国家或地区在全球光缆网络中承担“传输职能”和“枢纽职能”的特征及其演变,并探究了全球海底光缆网络的鲁棒性。研究发现:①国家或地区的信息传输职能和枢纽职能具有不同的模式;其中信息传输职能较为扁平化,且呈明显廊道格局,咽喉海峡沿线的国家或地区占据重要位置;信息枢纽职能具有明显的等级结构。②毗邻海峡的地缘战略位置、背靠强劲的国家实力、增长迅速的市场需求等共同塑造了全球海底光缆网络中的重要节点。③部分节点(尤其是高中间中心性的节点)发生故障会导致整个网络功能的大幅下降。研究从避免海底光缆链接的单一性、提升全球枢纽职能等方面提出了维护我国海底信息传输安全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全球军事科技实力的变化将重构世界格局从而影响世界局势的走向,准确把握世界地缘军事科技格局演变对深刻认识和有效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SIPRI武器贸易数据和世界银行数据库,从产品结构、网络格局和影响机制3个方面研究了全球军事科技贸易时空格局演化和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全球军事科技贸易规模呈波动上升趋势,贸易产品结构以军用飞机为主导,海军舰艇与装备、导弹和装甲车为组成的一极三核特征,军用飞机是大部分国家或地区主要出口产品或进口依赖产品;(2)全球军事科技出口格局呈美国、俄罗斯和西欧的三极分布特征,亚洲国家影响力显著提升,地缘军事格局东升西降、南升北降特征明显,进口国和地区集中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东—南欧—北非一带,空间分布格局与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位置相吻合;(3)全球军事科技贸易网络呈一超多强特征,欧亚大陆始终是全球军事科技贸易的主要舞台,亚洲国家成为重塑贸易格局的重要力量。(4)以美国和俄罗斯为核心的军贸竞争格局凸显,美国最大流网络的扁平化趋势揭示着美国主导能力的提升和西欧次主导国家的衰退;(5)军事科技贸易网络演化是进出口国家(地区)的属性与邻近性...  相似文献   

3.
印度海上战略通道的新动向、动因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印度洋沿岸的国家,随着2015年《确保海洋安全:海洋安全战略》的出台,印度进一步拓展了海上战略通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重视南太平洋海上战略通道、拓展大西洋地区海上战略通道、重视北极地区这一新航道的价值。究其原因,印度追求大国地位、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需要以及保障能源进口多元化是其拓展海上战略通道的主要动因。印度对于海上战略通道的拓展一方面将加剧大国对于海上战略通道的争夺态势,另一方面,将有助于国际社会共同建设维护海上战略通道安全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游城市群铁路客运联系及其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铁路客运交通流数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外部连通、内部连通两方面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铁路客运联系及其空间格局的演变。结果表明:(1)2009年~2015年间,长江中游城市群内武汉、长沙、南昌3大中心城市在对外联系和对内联系方面均呈现"武汉最强,长沙次之,南昌最弱","马太效应"日益显著;(2)武汉、长沙、南昌三市的对外联系主导方向各异,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现象;(3)2009年~2015年间长江中游城市群内31个城市的铁路交通地位发生较大变化,武汉、长沙、南昌三市的铁路枢纽地位得到巩固与提升,与其作为三大战略支点的地位逐渐匹配;(4)长江中游城市群铁路客运网络中心化程度较低,集中趋势不明显,表现为较低水平的多中心格局;(5)2009年~2015年间,长江中游城市群铁路客运联系网络空间格局由五边形转变为"品"形,省际毗邻城市之间的联系有待进一步增强;南昌市和环鄱阳湖城市群的铁路网络建设也有待完善,以增强其在"中三角"中的支撑地位。  相似文献   

5.
全球城市技术合作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与空间格局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采用2015年PCT专利数据,构建全球城市技术合作网络。利用复杂网络分析和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全球城市技术合作网络的拓扑结构与空间分布。研究发现:拓扑结构上,全球城市技术合作网络的密度较低,城市节点对外联系强度极不均衡。网络为无标度网络,社团结构明显。空间格局上,全球技术合作网络中城市节点的专利总量和对外联系次数都呈一定区域性,城市节点主要通过全球知识网络获取知识。巴黎和东京无论是专利产出还是合作数量都具有领先优势,对外联系紧密,枢纽性强。网络中城市节点度中心性的空间分布上与专利产出的分布格局基本相同,而介数中心性的分布格局更为集中。  相似文献   

6.
美国二战后一直控制着南海的战略咽喉,中国战略利益的延伸威胁到了美国在南海长期形成的控制地位,在此背景下,美国提出了重返亚太的战略,目的在于加强对南海的控制并防范来自中国的挑战,维持其全球霸主地位。本文从南海海上战略通道的视角去研究美国为何重返亚太。研究发现,美国介入南海问题是基于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内在动因是美国的大战略决定了必然要控制海上战略通道以及美国欲把南海变成其全球第17条海上战略通道;外在动因是中国在南海的活动挤压了美国的海上战略通道空间。对中国来说,在不影响国家大战略以及海洋战略的前提下,应该合理地规划战略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探讨区域网络关注现状,以成渝城市群16个城市的抖音粉丝量为测度指标,采用空间关联、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分析城市网络关注度的空间分异格局,运用相关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空间分异格局看,整体城市网络关注度分布不均衡,呈现出双核结构凸显、中部地区塌陷的特征;关注度层级划分较为清晰,呈上下对称分布;(2)从空间关联格局看,关注度总值和平均值的LL区在西南部连绵分布,显著LH区围绕成都和重庆分布,人均水平的高值区为连接成都和重庆的资阳;(3)从空间集聚格局看,关注度总值和平均值的空间格局与分异格局类似,人均水平的空间结构为“核心-外围”结构;(4)从影响因素看,网络关注度与经济、网络、交通发达程度、城镇化进程、人口构成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作用效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本研究可为促进成渝地区城市活力、虚拟经济的提升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马菁  曾刚  孙康 《地理科学》2024,(3):439-450
世界经济正处在新旧动能的转换期,数字贸易成为当前经济结构转型的典型特征。本文利用OECD数据库中2008—2019年的贸易数据,筛选出6类数字化程度高的行业,从网络结构和影响因素两方面探究了全球数字贸易结构的演化态势。研究发现:(1)全球数字贸易格局空间分布不均衡,主要的贸易节点和贸易联系都分布在西半球和北半球,“美日欧”作为全球数字经济与数字贸易的引领者,在全球数字贸易网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2)不同行业数字贸易网络的结构和紧密程度有一定差异,但除金融服务的贸易网络为多中心结构外,其他行业的贸易网络均呈现以美国为核心的单中心结构,中国在6类行业的数字贸易网络中均处于外围位置。(3)信息通信技术、对外开放水平、互联网普及程度、相同收入水平、共同货币、共同语言及区域贸易协定均对促进双边贸易流量的提升有积极作用,接壤关系仅在早期有利于贸易流量的提升,宗教文化对数字贸易并无显著影响,而地理距离对开展数字贸易仍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打破了“距离已死”的说法。本研究旨在探讨全球数字贸易发展的空间分布及演化,以期增强中国在全球数字贸易网络的辐射能力,寻求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9.
基于航空网络的中国城市体系等级结构与分布格局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薛俊菲 《地理研究》2008,27(1):23-33
航空运输已成为客货流动的重要交通工具和影响城镇体系的重要因素,城市在全球或国家航空网络中的地位直接反映了城市在全球或国家城市体系中所处的等级。由结点(航空港)和连接线(航线)所组成的航空网络代表了城市的空间可达性,直观地反映出国家城市体系的等级结构与分布格局。 本文收集了目前中国14家主要航空公司的航线数据,经相关分析证明航空网络中城市的航线数量与城市体系的规模等级基本上呈正相关趋势;在此基础上,通过基于航线图的航空网络分析,运用图表判别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将中国128个通航城市划分为全国性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次区域中心城市和一般地方性中心城市四个等级,从航空网络的独特视角揭示了开放条件下中国城市体系等级结构与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0.
高质量的人才跨越地理的流动影响和驱动着全球范围内的创新活动,正在重塑世界经济格局。研究基于全球高校留学生流动数据,构建加权有向网络模型,对2001—2015年全球人才流动网络复杂性时空演化进行全面刻画。主要结论如下:① 全球人才流动网络规模迅速扩大,网络发育具有明显的小世界性,两级分化显著。② 全球人才流动网络呈典型“金字塔结构”特征,基本呈“东向西,南到北”的地理格局,新兴国家作为人才吸纳国的角色逐渐上升。③ 全球人才流动网络核心-边缘结构显著,核心国家间存在较强的关系流,边缘国家间联系较弱,其人才主要流向了核心国家和半边缘国家。④ 全球人才流动网络分化成美国社团、欧盟社团、中国社团、南美和南非社团、马来西亚社团、独联体社团等6个凝聚子群。  相似文献   

11.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安全战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在不同时期的国际秩序中,安全环境具有不同的含义。冷战结束后,维系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两极对峙不复存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各种力量均势正地进行着较量和变化;国际安全环境中极端民族主义、宗教势力等社会因素的地位上升,地区性冲突成为全球安全的主要特征;全球经济向一体化、信息化转轨加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全球技术的飞跃进步和技术发展与 应用的差距也成为影响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秩序的重要条件。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这种变化不仅更新了安全环境的内容和安全观念,也为国家安全战略提出挑战。我国是一个多邻国众多的国家,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社会网络视角,采用中心度、社团划分和结构熵等社会网络指标,探究全球贸易网络的空间格局及演化特征,重点分析中国在网络中的社团归属及其地缘战略启示。研究表明:随着时间推移,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使得全球贸易网络结构呈现日益多元化的复杂格局;全球贸易网络的社团演化经历了发达国家主导、亚洲崛起的萌芽、亚洲社团的分离和“三足鼎立”四个阶段,中国从被支配的边缘地位逐步走向“舞台中央”;中、美、德三国在全球市场细分过程中形成一种“错位竞争”关系,亚太、中东、非洲和拉美地区成为大国之间争夺贸易市场的博弈区域。中国应首先立足于亚太地区,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延伸至中东、非洲和拉美地区,将经济优势转化为全球战略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集成电路作为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全球关键核心技术竞争的焦点。本文基于全球集成电路出口贸易数据建立网络矩阵,引用“关系升级”概念,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空间探索技术,对2000—2019年全球集成电路贸易网络的空间结构演变与国家位置变动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全球集成电路贸易趋于复杂化和网络化,并具有两极分化特征。(2)全球集成电路贸易的空间分布重心向东南方向迁移,基本形成西北-东南的空间分布格局。(3)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崛起,推动网络空间结构由北美主导的单中心演变为北美、东亚-东南亚主导的多中心格局。(4)基于关系视角的核心-边缘体系层次结构分明,各位置的国家分布具有显著空间异质性,核心位置始终被欧美发达国家主导,新兴贸易大国长期处于次核心和卫星位置。(5)关系升级呈现“渐进式为主,跨越式为辅”的演化特征,并伴有路径依赖和路径锁定效应,中国成为唯一核心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14.
知识产权贸易下的全球地缘科技格局及其演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段德忠  杜德斌  谌颖 《地理研究》2019,38(9):2115-2128
中国崛起,关键在于科技崛起。在当前技术针对与封锁的国际环境中,探讨建构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创新网络和科学制定中国未来科技战略是当前创新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交叉之下研究的重点课题,而明晰全球地缘科技格局及其演变过程则是基础所在。本文基于2001—2015年全球国家(地区)间的知识产权进出口数据,在研究全球知识产权贸易格局和网络结构的基础上,探讨了全球地缘科技体系的时空演化特征,得出以下结论:① 全球知识产权贸易网络两极分化显著,是一典型的小世界网络,以美国为核心的金字塔结构不断夯实;② 基于敏感性和脆弱性模型阐释的全球知识产权贸易的非对称依赖性进一步验证了美国是全球地缘科技格局的核心,且其核心地位不断巩固和加强。  相似文献   

15.
王成金  陈沛然  王姣娥  李娜 《地理研究》2020,39(12):2685-2704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不同区域之间空间网络形成的支撑,对区际生产要素流动、市场融合和资源配置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和前提条件。立足于综合基础设施网络,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为分析地域,设计数理模型,评价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网络连通性,考察其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然后分别从铁路、公路、航运、通讯、能源等各种基础设施方式的视角,分析了不同基础设施网络的互联互通水平,探讨了基础设施连通的类型分异及其主导因素,凝练基础设施连通的空间模式。主要结论如下:① 从海陆属性来看,岛屿型国家与中国设施连通性最高,其次为综合型国家,内陆型国家最低。对国际区域而言,俄蒙和东南亚地区与中国的设施连通性最高,中东欧地区连通性最低。从国家尺度来看,俄罗斯和越南是与中国设施连通水平最高的国家,巴勒斯坦、东帝汶等5个国家与中国尚未形成设施连通性。从连通方式的构成来看,航运网络的连通性最高,其次为航空和光缆。② 空间距离、连通方式和重大交通走廊共同主导了设施连通性的类型分异。③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与中国的设施连通形成了四种典型模式,包括海陆融合型外缘连通模式、陆路通道直接连通模式、陆心内生性低水平连通模式、远距离不均衡连通模式。  相似文献   

16.
环南海地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战略枢轴,其和平稳定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区域发展繁荣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环南海地区与域外国家军品贸易格局进行分析,探讨域内外军品贸易网络结构与格局特征。结果显示:①环南海地区军品贸易规模演化特征受到地区局势的影响显著,军品种类的进口与地缘战略和地理结构密切相关;②俄罗斯和美国作为环南海地区最大的两个军品输入国其军品分布与流向体现了遏制与突围的战略态势,军品贸易网络在多国主导下的收缩和去中心化的特点体现了地区局势趋向于缓和与稳定的态势;③中国对俄罗斯、法国和乌克兰等国的军品进口依赖程度呈下降趋势,并发展成为具有较大规模的军品出口国;④未来中国宜持续推进南海命运共同体建设,以战略智慧处理中美关系,充分利用强大的经济影响力加强与环南海地区域内外国家的国际合作,积极谋求主动与和平发展,携手各国共同将南海打造成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  相似文献   

17.
境外军事基地作为重要的战略支点,是一国境外作战,维护国家利益的最前沿。不同时期境外军事基地的数量、规模等的演变反映了国家的空间战略与成长规律。本文分析了19世纪末至今美国境外军事基地的时空格局演变、组织模式并揭示其演变的动力机制。研究发现:美国境外军事基地的演变经历了西进太平洋→东拓大西洋→东西双向扩展→全球广泛布局→全面缩减和布局调整共五个主要阶段;基地的布局形成了岛屿型、大陆沿海型、内陆型三种主要类型;通过基地群协同配合和兵力兵种的配置,美国境外军事基地实现了对全球关键的战略通道的覆盖,对主要国家、重要海域的军事辐射;最后,基于军事、政治、经济多维度分别从国家国土安全、地缘战略演变、外交与大国关系及能源与运输方面揭示了美国境外军事基地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8.
构建城市竞争力多指标体系,从空间分布视角,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结构演变进行定量分析,发现:(1)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空间格局整体呈三大"核心(一主两副)—边缘"板块结构,且保持时间惯性和空间惰性,时空演变呈"总体锁定,局部变动"特征;(2)长江中游城市群竞争力分布具有总体格局的均衡性、空间分异的规律性和内部竞争结构的异质性;(3)5个主因子空间分异显著,仅第一主因子与综合竞争力空间耦合良好,第一、第三主因子重心迁移轨迹趋向几何中心"均衡点位"。  相似文献   

19.
俄乌冲突不仅影响全球地缘关系,也对全球能源、粮食、制造业等相关产业及其投资贸易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俄罗斯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核心国家,深入解析俄罗斯贸易格局的时空演变态势,对加强中俄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厘清全球贸易关系及地缘格局演变也具有重要参考。本文基于2001—2021年俄罗斯进出口贸易数据,深入刻画其贸易格局演变,并解析其主要贸易流。研究发现:(1)2001年以来,俄罗斯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总体经历了快速增长期、调整恢复期、调整下行期、恢复上升期4个阶段。(2)从商品结构来看,俄罗斯出口结构较单一,以能矿产品和贱金属及制品等能源和原材料商品为主;进口结构相对稳定,以机械电子、交通运输、化工等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3)从空间格局看,俄罗斯对外贸易范围有所收缩,主要集中在中欧、东欧、西欧和东亚,由早期的“西高东低”转变为“东西均衡”态势,东亚尤其是中国的地位显著提升,中东欧的地位显著下降;其出口市场波动较大但主要集中在欧洲,东亚是其进口的主要拓展区域,且亚洲已成为其主要进口来源地。(4)从贸易流看,俄罗斯主要进口商品的类别变动不大,但各商品的地位及其主要...  相似文献   

20.
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和核心环节。基于“一带一路”贸易网络数据库,论文综合集成组团识别、核心—边缘轮廓、视差滤波等网络中尺度分析方法,构建探索贸易网络连通性的分析框架,从节点和连边双维度揭示“一带一路”贸易网络的时空格局、拓扑关系以及连通性演化,以期能为新时期“一带一路”框架下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研究发现:(1)“一带一路”贸易网络联系持续增加、网络密度不断提升、贸易规模分布空间异质性突出,逐步形成了联系日益紧密、层级结构明显、空间上非均衡分布的贸易网络格局;(2)“一带一路”贸易网络形成了5个贸易组团,组团结构存在地理邻近效应,地理距离在全球及区域尺度的国际贸易分工体系演化中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3)“一带一路”贸易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正在经历结构性调整,核心结构和边缘结构呈现出明显分化,极化效应凸显;(4)“一带一路”贸易骨干结构不断拓展和丰富,呈现出向核心国家集聚的变化趋势,形成了以中国为绝对核心,印度、俄罗斯和土耳其为次核心的骨干网络格局。研究结果对于理解“一带一路”贸易网络结构、优化贸易发展格局以及提升贸易网络韧性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