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元元 《地图》1999,(3):34-35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绘制地图的国家之一,地图的传说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代。地图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原始地图、古典地图和实测地图三个发展阶段。下面分述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图发展成就。原始时期  原始地图是人类社会初期出现的简陋地图,它还没有脱离图画和神话传说。如民间流传“史皇作图”的故事,说黄帝与 尤大战时,黄帝的臣子史皇曾作地形物象之图,终于把 尤打败。这自然不可信,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4000年以前的中国已经有了描绘地形物象的“地图”。再如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大禹治水时“河伯献图”的故事,这是治水…  相似文献   

2.
“左图右史”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史”包括“经”和“志”,它们又常是地名和历史地理文献。一方面图不能无名;另一方面历朝历代、政权的更迭、建制的兴废、地名的改易等又必须借助各种地图,才能更好地了解既往、探究原委。可见中国地图测绘与地名研究是相辅相成,有其密不可分的源流。我国地图测绘,其发展大致可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古代又可分为二个阶段:(一)从远古  相似文献   

3.
陆炳生 《地图》2006,(2):14-18
无论出差旅游还是探亲访友,往往无可避免地需要地图的帮助。地图已经是大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于是人们或多或少地会与地图发生一些故事,这些故事可大可小,大到也许因为读图失误或地图本身有误,使绝尘千里的游侠误入歧途而孤苦无助,小到也许只为在城市里找一所可解燃眉之急的公厕而“奔走呼号”。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些故事吧。  相似文献   

4.
张继民 《地图》2005,(6):54-55
2005年9月初,《张继民远征路线图》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个性化定制地图”在中国的首次出版。这幅以科学探险、考察为基调的地图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为作者多年来远征地球南北两极以及在中国版图之内所走过的路线;二为行程起止的时间、地点、以及一些事件和随感;三为作者拍摄的近50幅与路线相关的照片。为了成功编制这样一幅地图,我所付出的精力毫不逊于写一本20万字的书。我深深感觉到地图是超越语言和文字的特殊载体.在承载着巨大信息量的同时.又可简洁明快地概括出我以往走过的征途.突显那一幕幕难忘的岁月。  相似文献   

5.
王磊 《地图》2004,(4):85-85
我是一名大二学生。“人在宿舍,面观地图”,同学们说这是我大学课余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有同学开玩笑说我和地图“谈上恋爱了”。地图以斑斓的色彩、流畅的线条、抽象的符号、丰富的层次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真是百看不  相似文献   

6.
中国版图像什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向阳 《地图》2001,(1):54
2000年第2期《地图》杂志发表了赵志欣先生的文章《中国版图不该像鸡》,该文认为把中国版图比喻为雄鸡不合适,说“中国的国土形状近似一个倒立的三角形”,并建议多出版陆地与海洋同一比例尺的地图。无独有偶,2000年第3期《中国方域》杂志发表了常生禾先生的文章《“中国领土”当更为“中国领域”》,该文章说中国像一只“展翅飞翔的和平鸽”,同时也建议出版“陆海一体不切割的中国地图,停止使用旧版中国地图”。对这个问题,我也想谈谈我的看法。   通常形容一个国家的领土像什么都是指陆地,不包括海洋。比如说日本像蝙蝠,墨西哥像鱼,印度像牛头,斯里兰卡像梨,意大利像高跟皮靴(也有人说意大利像足球鞋,撒丁岛是足球),所有这些都是指陆地,不含海洋,这似乎是“国际惯例”。产生这种习惯与地图的色彩运用有密切的关系。在地图上,陆地与海洋的色彩区别很明显,而领海、海洋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的颜色是一致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样的色彩运用会使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公海混在一起成为背景色,处于注意的边缘,而陆地成为注意的中心。所以人们在形容一个国家版图像什么时,往往忽略了海洋国土。要加强人们对海洋的注意力,可以把陆地边界线沿伸到海洋中,使国界线成为一条完整的闭合曲线。由于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领土纠纷,这条闭合曲线目前还难以画出。   将中国比作一只雄鸡,应当是外蒙古独立之后的事,大体上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由于前文所述的原因,加上当时人们的海洋国土意识不强,所以很自然地把中国比作雄鸡。在这个比喻中还包含着中国人的精神寄托,希望中国像雄鸡一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形容中国版图像什么时,如果强调指出中国陆地版图像雄鸡,我看是可以的;笼统地说中国版图像雄鸡,那就不合适了。赵先生说中国版图像倒立的三角形,我认为有点勉强。如果以帕米尔高原、乌苏里江口和南沙群岛为顶点画一个三角形,中国周边的十几个国家都要被全部或部分地划在这个三角形以内,而中国新疆北部和黑龙江西北部反而被划在三角形之外了。毕竟三角形是由三条直线构成的图形,而中国边界是很不规则的曲线。这种想象有点生硬,缺乏浪漫的情调,也容易引起周边国家的误会。常先生把中国版图比作和平鸽,东北是头,云南是尾,新疆,西藏是左翅,南海是右翅。这种想像不错,只是这只鸽子头太大,尾太短,两翅也缺乏力量感。不如反过来,云南是头,东北是尾,南海是左翼,新疆、西藏是右翼。从这个角度看,两翼比较有力度,有振翅高飞的感觉,中国版图更像一只翱翔云端、俯瞰大地的雄鹰。   关于中国地图的印制方式,常先生建议“停止使用旧版中国地图”,这也太绝对了。其实陆海分割的地图在国外也很普遍。日本地图常将琉球群岛缩小比例尺印在地图一角。再说美国阿拉斯加和夏威夷群岛与美国本土48州相去甚远,如果美国地图采用同一比例尺将它们绘在同一幅地图内,这几乎是一张北美洲和东北太平洋地图了,这还不包括关岛、东萨摩亚等美属太平洋岛屿。要将这些岛屿也印在同一比例尺的美国地图上,那几乎把赤道以北的太平洋全包括在内了。美国人能接受这样的美国地图吗?所以美国地图也常常以本土48州为主,把阿拉斯加、夏威夷群岛等放在边角。法国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都有岛屿,假若大范围地在同一比例尺下表达,则更糟。好在中国海洋国土离中国陆地较近,印制陆海一体不分割的中国地图比美、法、英等国要方便得多。实际上陆海一体的中国地图并不鲜见,很多办公室里就挂着这种地图,只是价格较贵,不太普及。  相似文献   

7.
张燕燕 《地图》2003,(2):1-1
每幅地图的里面都有故事。事实上,地图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因为在地图这样一个精密空间里,盛满了历史的信息。从1876年的吴淞铁路示意图到2002年的中国铁路分布示意图,地图记录了中国铁路的发展,在火车与铁轨上,你可以触摸到文明冲突的烙印以及文明提升的轨迹。  相似文献   

8.
夏熹 《中国测绘》2005,(4):16-16
5月10日,在复旦大学逸夫科技楼举行了“文化地图:数字中国、数字东亚”国际会议。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近110名代表出席了大会,其中美、英、加、德、日、法、俄、意等外国及中国港台代表有70余人。为期三天的会议上,近会者就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专题、地方文献的数字化、文化地图、城市GIS研究等多项专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地图是国际上的三大通用语言(音乐、绘画、地图)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自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为“国际地图年”,充分说明了地图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地图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社会文化的载体,“地图构建世界,而非复制世界”,这就是地图的魅力所在. 地图文化作为一种科学文化,与人类社会的演进及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地图历史、地图哲学、地图产业等密切相关,对探讨地图演化规律,推动地图科学、技术、工程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这就是研究地图文化的目的.地图文化研究是一个新的领域,是以文化视野诠释地图,用地图解读文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图历史上没有哪一张地图比荆打手中捧的那卷地图更富杀机了。图穷匕见,荆何差一点改变中国历史。最酷的地留应该算斯蒂文森的小说《金银岛》里的那张图。独眼海盗临死前交给男孩吉姆的地图,居然是大盗库克船长的藏宝图。男孩子们大概都想得到这样一张地图,以充分展现英雄气概。现代地理学对地图的定义是:“对所选择的空间信,包的结构性再现。”在地图爱好者们看来,地图作为一种知识我体,不仅仅是实用,其中蕴含的“意境”给予了他们丰富的联想,更是情感的载体。地图帮助我把视野扩展到个人无法直接达到的广阔空间,它的实用价…  相似文献   

11.
“地图”也称“舆图”。地图之重要中国古人即知,历史上最著名的地图传奇故事是春秋战国时期,荆轲向秦王献地图,图穷而匕见,荆轲刺秦王。清代两广总督琦善不会看地图,上奏道光皇帝,昏言香港是“一叶扁舟,孤悬海外,无甚地利,无甚人烟”,成了擅行割让香港的千古罪人。  相似文献   

12.
陈潮 《地图》2005,(6):56-56
《张继民远征路线图》最近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是地图出版物中具有开创性的第一幅“个性化地图”,是在继“个性化图书”、“个性化邮票”等新鲜事物之后.又一种创新性极强的文化结晶。它对于开拓地图选题思路,繁荣地图市场,扩展地图文化,起着示范带头作用,意义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3.
试谈中国舆图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果清 《地图》1997,(4):34-37
中国舆图(中国古代地图的旧称)发展史,源远流长。近年来研究中国古代舆图的文章不断出现,而研究舆图发展的学者并不多见。尤其是对中国舆图的起源发展问题,一直受着已故地图学家王庸[1]“在文字产生以前,就有地图了”之说的影响,以至后来学者对此概念并没有进一步探讨,乃至任其流传,几乎均在传说:“地图起源很早,在文字产生之前就有地图了。”[2]笔者认为类似这种说法不够严谨,特此试谈见解。其次,目前有许多人对“舆图”一词还很陌生,应该了解它,利用它,使其在历史、地理等学科研究中发挥作用。一、中国原始地图的起源与形…  相似文献   

14.
正地图学老师给我们上第一堂时说,"地图是有灵魂的"。她说这是30年前她的老师告诉她的,但是,地图的灵魂是什么需要靠我们每个人自己去体悟,并且是需要在我们亲自画过很多地图以后才有可能体悟到。此后,在将近3年的时间里,我大概只做了一件事,处理地形数据,将全国的流域分级。枯燥、琐碎、重复、严格的训练后,我通过了论文答辩,毕业了。5年后,我第一次翻开中国地图  相似文献   

15.
中图故事65     
《地图》2019,(4):18-19
中国地图出版社的历程,是中国近现代地图发展史的缩影。其与地图的缘分始于19世纪末,舆图世家,放眼寰宇,丈量山河。细数65载,每一幅地图都是一个故事,诉说中图人的传承与创新;每一幅地图都是一位证人,见证中国地图事业的成长与前行;每一幅地图都是一次记录,记录生态文明与社会文化的累累硕果。每一代中图人都致力于坚守地图的规范与科学,创新地图的技术与艺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于教育文化事业,服务于百姓日常生活。地图有界,文化无疆,中国地图出版社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再绘宏图。  相似文献   

16.
张文 《地图》2003,(3):6-15
2002年11月12日,“南非国民议会千年项目地图展”在南非首都开普敦隆重开幕,持续数月的展览中.展出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有关非洲的地图。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非洲的历史和文化。一幅中国明代的世界地图在当地引起了轰动,各媒体也纷纷报道。从未展出过的中国明代地图《大明混一图》怎么会到了南非呢?这究竟是一幅怎样的地图?在探求非洲历史的研究中.地图又说出了什么?  相似文献   

17.
宗禾 《中国测绘》2009,(6):86-86
260万字,收录文物点15000余处、文物图照600余幅、文物地图158幅……历时20多年.凝聚着全省几代文物工作者心血.《中国文物地图集·四川分册》终于编纂成功。昨日.该书的首发式在成都举行。这部书囊括了四川省重要的古建筑、古代遗址、墓葬、石刻和近现代重要史迹等文物“家底”.堪称“四川文物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8.
地图的味道     
张燕燕 《地图》2003,(5):1-1
周末在家整理,被冷落了多日的纪念品又一次唤起我的记忆,这幅庐山地貌素描图是大学时的实习作业,看着它,那个暑假美丽而生动的日子又像在水晶球里呈现一样向我微笑:这几张北京地图,比我的年纪还要大许多,这是一位未曾谋面的朋友寄过来的纪念品:卷在抽屉里的那幅影像地图,边上的笔迹若隐若现,使我仿佛又置身于那个江南小镇……哦,还有挂着的这些各式与地图有关的钥匙链,望着它们,一个个朋友的面容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19.
陈任  鲁东明  潘云鹤 《测绘学报》2003,32(4):339-343
对多维度对象进行数字化信息记录,是对其进行虚拟展示、传输和分析等操作的基础。在虚拟世界的建造过程中,多维度对象的空间及色彩等特征的数据采集始终是一项困难的,同时却又十分重要的工作。以敦煌石窟中的文物对象为例,详细讨论了集成化的多维对象数字化信息记录技术。并针对敦煌石窟中的典型代表文物:敦煌壁画与彩塑的特点,提出了面向高精度记录和展示要求的敦煌壁画和彩塑对象的数字化获取方法和规范。  相似文献   

20.
《地图》1997,(3)
在地图受到收藏者青睐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地图作为一种实用的文化工具,为交通旅游、科学研究、文化教育等所必备;二是地图具有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艺术功能;三是地图是一个时代发展与社会文明的标志,便于收藏且自身价值不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湮灭。记者发现,地图爱好者在收集地图的过程中,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惊喜。河南省一位农民团常收集山东各地的交通旅游图,对该省的交通状况十分了解,使贷款买车跑起了个体运输,来往于鲁豫之间,年收入数万元,人称“地图土专家、致富大能人”。广东省和河北省有两位地图爱好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