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7 毫秒
1.
淅川—西峡地区构造复杂 ,断裂发育 ,多期次岩浆活动强烈 ,为金矿形成创造了良好的地质条件。通过对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与金矿化关系的探讨及地球化学测量成果的总结 ,认为陡岭群是本区的矿源层 ,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区内石英脉型金矿主要受北东向次级断裂控制 ,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受北西西向次级断裂控制 ,斑岩—爆破角砾岩型金矿与燕山期浅成—超浅成侵入 (爆破 )花岗斑岩关系密切。据此 ,提出三个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灞源地区的赋矿地层、岩浆岩及断裂构造与金矿形成的关系,查明了控制金矿形成与分布的地质条件,并重点论述了金矿床的产出、矿化类型、围岩蚀变和含金矿物等主要地质特征。最后根据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分析阐明本区金矿床的岩浆热液成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小秦岭西南部灞源张家坪地区金矿形成地质背景的分析基础上,重点阐述了该区控制工业矿体的主要地质条件,包括控矿构造、岩浆岩、赋矿地层及热液活动等条件。最后通过对本区成矿地质条件及金矿化特征的总体评价,对金的成矿远景进行了地质预测,指出找到特大型或大型金矿床的希望不大,而可能在某些地带找到几处中等规模的矿床。  相似文献   

4.
桃花金矿区地处秦岭地槽褶皱带东段,该褶皱带是我国重要的贵金属及有色金属成矿带。通过对桃花金矿矿区地质、区域地球化学特征和矿区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总结,提出本区金矿化受该区地层、构造,岩浆岩控制明显,为进一步找矿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太古代胶东群变质岩、燕山期交代—重熔花岗岩、新华夏系断裂和黄铁绢英岩化与胶西北金矿关系密切。胶东群是矿源层。花岗岩不仅使金活化转移,而且也是第二矿源层。新华系夏断裂为导矿构造和容矿构造。黄铁绢英岩化为金的沉淀富集提供了适宜的物理化学环境。它们既是本区金矿的控矿因素,也是四位一体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肖家山金矿的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及矿体地质特征分析,研究表明本区矿源层主要为冷家溪群地层,北东向区域构造控制金矿带的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本矿区找矿标志,为今后在该地区的地质找矿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青海德合龙洼铜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青海德合龙洼铜金矿的矿区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及矿体地质特征分析,研究表明本区矿源层主要为大关山群与隆务河群,容矿控矿构造为断裂构造,岩浆岩主要为花岗岩类侵入岩与脉岩.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本矿区找矿标志,为今后地质找矿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位于熊耳山中段的青岗坪矿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对矿床主要控矿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本区矿体产于太古界太华群与中元古界熊耳群接触带两侧的层间破碎带内;金矿化主要受拆离断层构造和岩浆活动的控制;层间破碎带是控制矿床定位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9.
海阳小纪金矿赋存于早白垩世莱阳群水南组中。矿体多为扁豆体状,矿石矿物成分简单,金矿物以自然金为主,其他金属矿物以赤铁矿、黄铜矿为主。通过分析成矿控制条件认为:莱阳群分布区是寻找该类型金矿的地层标志;NE-NNE向断裂带中,硅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等蚀变特征是寻找金矿(化)体的围岩蚀变标志;中生代岩体及燕山晚期脉岩发育是寻找该类金矿的岩浆岩标志。其矿床成因属多源多期低温热液充填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0.
广西东部地区存在两个金、银成矿带,即大瑶山近东西向金矿成矿带和博白一岑溪一贺县北东向Pb、Zn、Au、Ag多金属成矿带,它们无论在地层、构造、岩浆岩、时空分布、矿化类型、蚀变特征、矿石成分及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都有显著不同。本文对两个成矿带地质特征进行了比较性剖析,从而总结出本区金、银成矿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找矿标志和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根据已掌握的豫西熊耳群火山岩金矿资料,从层控观点出发,对金矿物质来源进行初步探讨。文章以熊耳群火山岩本身的主要特征、含金丰度及其中金矿的分布特点与环太平洋安迪斯山型火山岩金矿的对比为依据,明确地提出了熊耳群火山岩金矿物质来源分为一元和多元两种类型及熊耳群火山岩为金矿矿源层的观点。以期对今后在熊耳群火山岩地区找金的地质和研究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山东招莱地区是一个重要的金矿成矿区。本文介绍的是以地面磁法测量为主,于1979年在仓上覆盖区,以追索三山岛金矿构造为目的地质填图工作。本区内的金矿断裂构造即花岗岩与太古代胶东群变质岩呈构造接触带。此二种岩性表现了不同的磁性特征,具备了磁法工作的地球物理前提,可以划分不同岩性及其接触界线、确定构造展布位置。另外通过对变质岩中条带状磁异常—磁性标志层的分析,还能确定构造性质。根据地质成矿规律和本区金矿控矿的三个地质条件,在确定含矿构造的基础上,于断裂的拐弯部位,圈出成矿预测区。预测的成功,说明应用磁法可以达到间接寻找金矿的目的。如果综合地利用物化探资料,地质效果会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3.
西天山中、上元古界包括蓟县系库松木切克群和青白口系开尔塔斯群,为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夹少量细碎屑岩和泥质岩,并有多层钾长岩、硅质岩和透辉岩等热水沉积岩,其沉积相为浅水碳酸盐台地相.上述地层为本区含矿地层,不仅其成矿元素含量高,而且产有热水沉积型和以矽卡岩型为主的复合型两类层控铜多金属矿床。地层对本区铜矿化有明显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金矿产地之一。省内金矿可划分为岩浆热液型、陆相火山岩型、同韧性剪切变质热液型、变质—岩浆热液叠生型、砂砾岩型及河相冲积型(砂金矿)六种类型。金矿的形成与特定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密切相关。稳定同位素资料表明,金矿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古老的结晶基底——太古宙变质杂岩(第一矿源层)及早元古宙中浅变质岩(衍生矿源层);含矿热液主要为岩浆水,变质水和大气水,且多为两种水的混合物;大气水在成矿作用中占有重要地位。金矿的成矿演化经历了太古代-早元古代矿源层及同韧性剪切变质热液金矿床、晚三叠纪-燕山早期岩浆热液及叠生型矿床及燕山晚期陆相火山岩型矿床三个形成阶段。  相似文献   

15.
淅川、西峡地区的丹江、淇河、老灌河流域,砂金分布广泛,淘、采历史悠久。至今对其来源尚不十分清楚。本文根据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和砂金特征、分析砂金来源——原生金矿。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多期次岩浆活动强烈,为金矿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地质条件。一套浅变质的含碳碎屑—碳酸盐沉积及火山沉积建造中含金丰度较高的大沟组、雁岒沟组和抱树坪组“衍生矿源层”的存在,成为金矿形成的物质基础。再结合砂金的分布规律和自然金特征,认为区内砂金来源除现已发现的几处岩金外,陡岭群的石英脉带,朱夏断裂及其两侧,岩浆岩中北东向断裂构造带等可能赋存的原生金矿及第三系底部的古砂金是区内砂金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6.
一、地质背景概述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前寒武系变质岩系,少部为古生界及中新生界,分布最广的为中上元古界的片岩、片麻岩、大理岩及火山岩、火山碎屑岩。构造复杂,各种构造体系均有形迹。以北北东向的新华夏系,纬向构造和北西向的伏牛—大别弧形构造带为基本构造格架。后者是河南省的主要基岩和岩浆岩出露区,也是河南省有色金属矿产的主要成矿区。各种构造体系的复合,对地层、岩浆活动和矿产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区内岩浆活动极为强烈,各期岩浆岩均有分布。本区集中了全省岩浆岩的绝大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区域地质填图、工程揭露、剖面测制,对矿床周围的地质、岩浆岩、构造进行了全面调查,对砂金矿的含矿层位及厚度、品位进行了确定,结合该带其他砂金矿床、矿点以及区域地质背景和火山岩中的金含量分析,认为霍尔巴错群中的酸性火山凝灰岩可能是砂金的矿源层,预测该矿的资源量(334)?约为2.8t。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右玉县丁家窑地区是晋冀蒙成矿带中的一个金矿成矿远景区,经我院勘查,该区后窑子附近已发现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化带3条。为了建立综合找矿标志指导下一步工作,通过对区域地质背景及本区金矿地质特征的分析研究,初步建立本区综合找矿标志,即集宁岩群是潜在的矿源层,剪切构造带是导、控矿构造,绿泥片岩相退化变质带等是直接找矿标志,物探激电异常高值区是寻找矿化带的有效标志。  相似文献   

19.
滩间山地壳自中元古代蓟县纪以来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演化历史。金矿床的形成与本区地壳构造演化密切相关。蓟县纪早期,万洞沟群黑色岩系沉积于NE 向同生断裂控制的凹陷中,矿源层产生;蓟县纪晚期,区域变质作用为成矿奠定了基础;加里东期,韧性剪切带对金矿富集有重要作用;华力西期,脉岩型矿石生成;印支期,伴随推覆作用有微弱矿化的叠加;喜山期,氧化矿石形成。因此,滩间山金矿床是本区地壳构造演化的产物,属黑色岩系同构造多因复成金矿床,即滩间山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20.
华熊地块区金、铅、银矿床矿集区与中生代隆起带、断陷盆地、燕山期花岗岩基及小花岗斑岩体空间关系密切。隆起带抬升、断陷盆地下降、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在白垩纪同时发生。区内金矿早期成矿热液以岩浆水为主,晚期有大气降水参与成矿。成矿物质及介质来源于太华群及下部地层、花岗岩浆和中生代湖盆。成矿机理是:区域板块运动使本区在侏罗纪末下地壳形成花岗岩浆熔融层。白垩纪始,区内以断块差异升降为主,形成掀斜式断陷盆地和掀斜式隆断带,差异性升降最大超过1000m。盆地中的湖水向下渗流,被岩浆吸收或在太华群地层中加热循环,萃取金属,在岩浆结晶晚期与残余岩浆形成流体,沿构造薄弱带再上侵至构造扩容带形成小斑岩体和矿床。熊耳群与太华群不整合面上下是小花岗斑岩体、爆发角砾岩体的“多发层”和“矿集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