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陈雪  乔梁  刘艳华  高梦竹  赵晶 《水文》2023,43(1):84-89
评估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对于制定暴雨洪涝灾害区域防灾减灾规划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哈尔滨市主城区为研究区,以气象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和地理信息数据资料为基础,构建0.01°格网,从暴雨致灾因子危险性、暴露度和脆弱性3方面对洪涝灾害进行精细化风险评估与区划。结果表明:哈尔滨主城区洪涝危险性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香坊南部及松北、道里、南岗、道外交汇处受洪涝危害最为严重;暴露度呈现中心高四周低的格局,高风险主要位于绕城高速以内;路网密集地带脆弱性相对较高。洪涝风险呈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东部显著高于西部,主城中心、道外区西部及香坊区大部为高风险区,受洪涝危害严重,应注意城市内涝、交通拥堵等次生影响的防范。  相似文献   

2.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原理,结合青海省气象数据、地理信息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GIS自然断点法对青海省暴雨洪涝灾害致灾因子危险度、承载体易损度评估模型以及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青海省不同强度降水日数均呈增多趋势,新世纪以来中雨日数及强降水日数增加趋势尤为明显;暴雨洪涝灾害致灾因子危险度呈由东南向西北降低的趋势,承载体易损度为东北部地区最高,南部以及西部地区最低;暴雨洪涝风险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互助、湟中、大通、西宁为高风险区,东部大部地区、环青海湖地区为较高风险区,西部地区为低风险区。该评估结果可以在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中进行应用,可以加强对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的影响程度及影响区域的判定,为地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绘制直观与可靠的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图,为城市防洪排涝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以广州市东濠涌流域为研究区域,综合考虑城市降雨、径流、地形和排水系统特性,构建基于InfoWorks ICM的一维-二维耦合城市洪涝仿真模型,模拟暴雨重现期为1年、5年、50年情景下的洪涝过程并获取致灾因子数据。调研分析区域的孕灾环境、承灾体和防灾减灾能力概况,结合层次分析法、评价等级和阈值划分等进行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城市洪涝仿真模型在一维排水系统和二维地面淹没模拟上均有较好的精度和可靠性,保证了致灾因子数据的可靠性;风险区划图能较好地反映流域的风险分布;随着重现期增大,较高、高风险区的面积显著增加,为防洪排涝重点关注区域。  相似文献   

4.
新疆易灾暴雨的风险区划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将降水量作为新疆易灾暴雨的风险区划指标,对新疆106个气象站1961年以来4-9月的暴雨(≥24mm)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确定不同时间尺度各级易灾暴雨的临界致灾雨量指标.选用降水强度和频次来表征易灾暴雨的危险性,利用加权综合评价法和GIS中自然断点分级法,将致灾暴雨的危险性指数按高、次高、中等、次低、低危险区5个等级进行...  相似文献   

5.
选取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与积雪有关的雪灾致灾指标, 以气温、 风速为气象条件孕灾环境指标, 坡度、 植被盖度为下垫面孕灾环境指标, 人口密度、 牧民纯收入、 人均GDP、 牲畜超载率等数据为承灾体脆弱性指标, 基于BP方法、 层次分析法、 建立了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白灾综合风险评价体系, 并对其进行了风险评价与区划。为提高灾害评估的准确率, 白灾的灾害等级是以月为尺度进行评定, 选取的气象指标多数都是以月为尺度的指标。研究表明: 白灾与积雪因子高度相关, 是气候灾害, 积雪、 低温、 大风等气象因子长期作用的结果。对白灾尝试用BP神经网络法进行风险评估, 评估的灾害等级和实际灾害等级十分吻合, 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对各个旗县(1980 - 2015年)的白灾进行了风险评估, 评估效果理想。因此, 可以通过数值预报产品、 气候预测产品获取相关评价因子, 采用BP方法形成白灾风险预评估产品, 进而应用于雪灾风险评估业务中, 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地质灾害风险区划是地质灾害风险管理与防治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科学防治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从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性和脆弱性以及防灾减灾能力(恢复力)等入手,选取评价指标,构建省级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对全省地质灾害进行风险区划。该模型在吉林省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中应用表明,评价结果合理,与野外调查情况吻合,可以为规划和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贡献权重叠加法是对滑坡本底因子和承灾体因子在滑坡发育中的贡献率进行统计后,通过贡献率均值化、规一化处理,利用权重转换模型计算出每一个因子内部的权重——自权重和因子相互之间的权重——互权重。将滑坡因子、承灾体因子和两者的自权重、互权重分别相乘叠加,得到滑坡危险度和易损度区划结果,再将2项结果相乘得出滑坡风险区划结果。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洪涝致灾机理与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共同影响下,中国城市洪涝灾害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城市公共安全的突出问题,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变化环境下城市洪涝致灾机理与风险评估研究是完善城市防洪除涝减灾体系、提升城市防洪除涝能力的重要依据。本文阐述了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发展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影响机制,系统分析了城市洪涝灾害的驱动要素和致灾机理,梳理了城市洪涝灾害的风险评估和分区方法,并以济南市海绵城市示范区为例,对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分区方法进行了分析和对比。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共同影响下,中国城市洪涝灾害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城市公共安全的突出问题,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变化环境下城市洪涝致灾机理与风险评估研究是完善城市防洪除涝减灾体系、提升城市防洪除涝能力的重要依据。本文阐述了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发展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影响机制,系统分析了城市洪涝灾害的驱动要素和致灾机理,梳理了城市洪涝灾害的风险评估和分区方法,并以济南市海绵城市示范区为例,对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分区方法进行了分析和对比。  相似文献   

10.
城市洪涝灾害具有链式传播特性,解析城市洪涝灾害链的传递规律和时空演变特征对于阻断灾害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郑州“7·20”特大暴雨洪涝灾害中地铁5号线被淹和京广快速路隧道被淹2个事件为案例,构建知识图谱揭示灾害链传递规律。通过复盘灾害链的演变过程,从中识别灾害链中的诱发点、引爆点、扩散点以及放大点,并着重分析致灾机理以及灾害链的时空特性,以灾害曲线形式直观展示不同灾害链的影响程度。郑州“7·20”洪涝灾害典型案例解析表明,两事件存在多个灾害链阻断时机,在救灾过程中应综合考虑灾前、灾中因素的影响,果断采取断链措施,并且要充分发挥应急措施的时效性,及时阻断引爆点和扩散点,降低洪涝灾害损失。该方法能够应用于链式灾害的复盘,指导分析具体事件的致灾机理和救灾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重大暴雨过程灾害损失风险预评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吉林省50县市1951-2013年逐日降水资料、暴雨灾情损失数据,1:5万DEM数据、水系、TM遥感卫星影像资料以及GDP、人口等数据,探讨了吉林省重大暴雨过程灾害损失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确立了各因素的权重系数,构建了吉林省重大暴雨过程灾害损失风险评估模型.利用过程预报降雨量对2013年8月14-17日的重大暴雨过程灾害损失风险进行了预评估.结果表明:重大暴雨过程灾害损失综合风险的高值区分布在四平、辽源大部以及长春、吉林、通化城区附近,风险偏高区位于中南部,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为中低风险区.灾害损失风险评估模型预评估效果良好,可在实际的暴雨过程灾害损失风险预评估业务中使用,由于通过该模型的评估结果可迅速圈定各级洪涝风险区,对提高重大暴雨过程应对能力、减少灾害损失以及防灾减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Rainstorm and flood disasters frequently occur in China, causing heavy losses for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and reducing the capabil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and local economy. In this study, the risks of the rainstorm and flood disasters are assessed for the Chinese mainland, excluding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and also employ the historical data of seven indicators, including the affected area of crops, the affected population, the direct economic loss, and etc., from 2004 to 2009. Based on the large 1,302 historical sample data, the impact of rainstorm and flood disasters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methodology of gray fixed weight cluster analysis according to disaster losses, which were divided into the three gray classes of high, medium, and low.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the risk assessment of the rainstorm and flood disasters are discussed, and the dynamical risk zoning map is conducted. The results show a consistent conclusion with the actual losses of rainstorm and flood disasters over each administrative district, which can provide mor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相似文献   

13.
This study presents a methodology for risk analysis, assessment, combination, and regionalization of integrated drought and waterlogging disasters in Anhui Province, which is supported by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and technique of natural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from the viewpoints of climatology, geography, disaster science,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so on. Along with the global warming, the occurrences of water-related disasters become more frequent and serious. It is necessary to determine the mode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water-related disaster risk.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natural disaster risk, natural conditions, and socioeconomic situation, drought and waterlogging disaster risk index, which combined hazard, exposure, vulnerability, and restorability, was developed by using combined weights, entropy,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Drought and waterlogging disaster risk zoning map was made out by using GIS spatial analysis technique and gridding GIS technique. It was used for comparing the relative risk of economic and life losses in different grids of Anhui Province. It can also be used to compare the situation of different levels of drought and waterlogging disaster combination risk in a similar place.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northwestern and central parts of Anhui Province possess higher risk, while the southwestern and northeastern parts possess lower risk. The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statistical offices and remote sensing data in relation to results compiled were statistically evaluated.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is study are specifically intended to support local and national governmental agencies on water-related disaster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4.
陕南秦巴山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陕西省是中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而陕南秦巴山区地质灾害灾情尤为严峻,因此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对指导防灾减灾工作意义重大。文章以陕南秦巴山区为研究区,基于GIS技术与2001-2016年研究区地质灾害灾情数据,分析研究了区内地质灾害与各指标因子之间的敏感性关系,并确定了高程、岩土体类型、断裂构造、降雨等7个影响地质灾害发生较大的因子作为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其次,以各指标条件下地质灾害数量和累计发生频次曲线斜率的突变为依据,对评价指标因子进行状态分级。最后,运用信息量法建立栅格数据模型展开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高危险性、较高危险性、中危险性的地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分别为10.52%、28.31%、30.19%,区内地质灾害点的空间分布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信息量模型的预测精度为90.16%。文章将经验知识与数据驱动的分析方法相结合,应用于较大范围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城市洪涝灾害频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问题。对近年来中国典型城市洪涝灾害进行系统整理介绍,说明洪涝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巨大。风险评估作为一种非工程性防洪措施,是城市洪涝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精确、高效的把握洪灾过程等特征可以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对城市洪涝风险评估与分区的概念和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有数理统计法、不确定性分析法、遥感影像评估法、指标体系评估法、情景模拟评估法;风险分区常用方法有阈值法、经验公式法和物理机制法。论述了城市洪涝风险评估与分区常用方法的应用范围、优缺点及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最主要的外部因素之一,在中国东南沿海中低山丘陵区强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集群发生,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福建省为例,深入挖掘多年历史地质灾害案例的降雨实况资料,以县级行政区为统计单元,基于定量化降雨估测对诱发群发性地质灾害的典型降雨过程进行相关性研究,并基于地质环境的量化指标进行了偏相关分析验证,建立了福建省有效降雨模型并通过现场监测和预警应用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福建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与灾害发生3日内降雨相关,且以0.79为折减系数逐日折减,据此建立了福建地区有效降雨模型;将福建地区有效降雨模型应用于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可以在保证地质灾害命中率的前提下,减少预警区面积、降低预警等级、缩短预警持续时间,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的精准性。研究结果有助于准确把握降雨特征,可为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中降雨因子的合理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吴俊梅  林炳章  邵月红 《水文》2015,35(5):15-22
介绍了基于水文气象途径的地区线性矩法的概念,通过基于次序统计量的线性矩进行参数估计与基于水文气象一致区的地区分析法相结合,以太湖流域1d时段的年极值降雨资料为例,进行暴雨频率分析。应用水文气象一致区的判别准则,将太湖流域划分为8个水文气象一致区;综合考虑三种拟合优度检测方法,选择1~8区的最优分布线型分别为:GEV、GLO、GEV、GEV、GNO、GNO、GEV、GNO;根据地区分析法原理,估算各雨量站的暴雨频率设计值。分析表明:太湖流域各重现期下的年极值降雨空间分布形态基本一致,西南山区是太湖流域的暴雨高风险区,应该在地区防洪规划中引起重视。结果表明:地区线性矩法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实用价值,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作为防洪规划的顶层设计和基础工作,以满足工程防洪设计、地区防洪规划、山洪预警和城市防涝防洪规划等方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开展不同海绵设施在中国长三角气候模式下的水文效益研究, 对增强城市应对内涝能力从而提高城市对变化环境的适应性具有重要科学意义。选择国家首批海绵试点城市镇江海绵基地4种典型海绵设施作为研究案例, 采用径流系数、削减率、削峰率及洪峰流量等指标, 评估场次降雨与海绵设施出流相关性, 分析海绵设施在不同降水量级和降雨雨型下的水文性能, 以及运行时间对海绵设施水文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 ①透水铺装类海绵设施的降雨—径流关系呈单一式; 而绿植类则表现为分段式, 即在场次降水量超过一定临界暴雨量之后关系线发生转折, 其中平均径流系数增加了8.4~38.5倍, 平均削峰率和削减率分别减少了50.4%和44.6%。②暴雨条件下不同海绵设施的产流能力和洪峰流量最大, 对径流总量消减能力及洪峰流量削减能力最弱, 且从暴雨到大雨变化规律比大雨到中雨变化规律更显著。③海绵设施的水文性能受到降雨雨型、平均降雨强度和最大单位降雨强度等因子多重复合影响。除雨水花园外, 其他海绵设施的径流系数对上述影响因子变化最为敏感, 洪峰流量次之, 削减率第3, 削峰率的敏感性显著低于前面三者。④车行透水砖运行1 a后, 其产流能力与洪峰流量分别显著增加1.7~2.1倍和1.9~2.5倍; 径流控制能力显著减弱, 其中消减能力降低了16%。  相似文献   

19.
2021年8月8日渠县遭遇特大暴雨袭击,引发新增灾害38处,不同程度加剧已有灾害点109处。文中基于实地调查资料,对特大暴雨引发灾害的特征和孕灾地质条件与灾害分布关系开展研究,对比研究了累计降雨量与新增灾害数量和已有灾害加剧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此次渠县特大暴雨引发新增灾害点主要为土质滑坡,占比94.7%;区域斜坡结构对灾害发生的影响程度最高;土质滑坡集中发生在300~325 mm累计雨量区间,高达27处,变形迹象加剧程度严重的灾害点23处,分布在累计雨量为337~348 mm区间内;为该县地质灾害防治区划与汛期地质灾害防御提供科学依据,为类似地区特大暴雨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