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功能区的动态监测可为城市空间结构分析、公共资源的配置以及城市规划提供决策支持.利用POI数据进行城市功能区的识别,多侧重于城市功能区研究单元的划分,很少涉及POI权重的定量分析和城市功能区的时空变化分析.本文以上海市为例,基于TF-IDF算法提出了一种POI赋权进行城市功能区识别与分析的方法:首先基于网格单元,利用TF-TDF算法计算POI权重,然后通过POI权重与频率密度计算,进行城市功能区的识别,建立城市功能区转移矩阵,进行城市功能区的时空变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公共认知度对各类POI赋权具有不一致性,利用TF-TDF算法计算POI权重克服了传统主观赋值法的过于主观性,对于城市功能区的判别更加精准;基于网格单元的城市功能区识别更加准确,从时间序列角度出发,城市功能区的扩散与演化更加直观;上海市2008—2018年,城市化水平较快,无数据区由51.00%下降到19.52%,工业功能区数量下降,商服和公共功能区数量大幅增加,与上海市实际状况相一致.通过研究可为城市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概念,从水土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等4个方面选择23个指标构建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尝试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对湖南"3+5"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区域差异进行客观评价。结果表明:影响和制约湖南"3+5"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核心因子为水土资源与公共服务、社会消费、污染治理及人口密度;湖南"3+5"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区域差异明显,可分为3个等级。针对上述分析结果,提出提高湖南"3+5"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启动实施的时代背景下,为有效服务城市和乡村的协调发展,选取具有城乡二元混合特征的城郊融合类乡村作为研究对象,尝试对其振兴潜力进行评价研究。基于前人研究,结合西部省区发展实际及国家战略部署,从社会吸引力、经济生命力、生态承载力、空间承载力、地质环境稳定度、国家战略关联度等6个维度系统构建了西部省区城郊融合类乡村振兴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22个一级指标和107个二级指标,尝试建立了西部省区城郊融合类乡村振兴潜力综合评价模型;并以陕西省镇安县永乐街办中合村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4.
公共厕所作为最典型的公共设施,反映出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管理服务水平,是打造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厕所的可达性和覆盖范围,把公共厕所当做空间上的点无差别对待,忽略了不同功能区公共厕所空间分布所异质性的问题。如何建立全面精准的公共厕所空间评价体系,分析不同区域公共厕所的综合服务能力在当前研究中明显不足,不利于公共厕所的配置规划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多源数据的涌现为城市公共设施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为此本文提出一个城市功能区视角下基于POI大数据的公共厕所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方法。利用词频-逆文本频率(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TF-IDF)信息加权技术,结合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 POI)频率密度识别城市功能区,融合OpenStreetMap(OSM)路网密度数据和WorldPop人口数据设立人口出行活力指数,对城市功能区内的公共厕所服务进行评价;最后计算人口和空间覆盖率以及空间不平衡指数,判别街镇间的差别与街镇内公共厕所布局的合理性。该方法以多源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不同功能区内公共厕所配置的合理性,并探讨公共厕所空间配置的差异化因素。以国内城市化程度最高之一的上海市为例进行计算,研究发现:① 不同的城市功能区内厕所的配置数量不同,商服功能区的规划数量最多,商服功能区中公共厕所配置的合格度也最高,此外,“工业-商服”、“绿地-商服”等商服相关的联合功能区的合格度也处于较高水平,这是由于大量商业服务机构均对外提供公共厕所服务,提升了该地区的公共厕所的服务能力;② 公共功能区内的合格度最低,仅有10.27%,与该类型附属公共厕所设施的开放程度相关;③ 上海市各街镇公共厕所的合格度整体较好,平均空间覆盖率达到67.31%,平均人口覆盖率达到70.72%;街镇内公共厕所服务和出行活力分布之间的不平衡指数从0~0.76不等,其中不平衡指数小于0.4的共有147个,占比69.34%,表明这些街镇内公共厕所空间配置比较合理。公共厕所配置合理性从上海市区向西南、东南、崇明岛有明显的递减,而向西北地区则没有明显的衰减,呈现出连片的较好的服务能力。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充分考虑了公共厕所所属功能区和人口出行活力异质性的问题,空间分析上更加精准,可以为城市公共设施规划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5.
导航大数据是大量与导航相关且具有泛在导航、定位、授时特征的数据集合。城市环境的特性影响居民的出行活动,而居民出行活动中产生的导航大数据则蕴含了城市环境的时空信息。热点区域空间分布以及热点区域之间的关联性特征是城市环境时空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客观的环境现状和主观的人为活动造成。通过挖掘导航大数据可以揭示这些特征。本文提出了利用导航大数据的城市热点区域关联性挖掘方法。首先,通过对居民出行的起点和终点坐标进行空间聚类,挖掘城市中的热点区域,并依据点的分布特点对城市热点区域进行离散化;然后,利用基于谱聚类和蚁群算法的方法分析居民出行特征,揭示城市中热点区域之间存在的关联性。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充分利用导航大数据对城市动态的感知能力。以上海市2007年2月20日的出租车轨迹数据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导航大数据分析城市热点区域之间的关联性,可以得到具有紧密关联性的热点区域的空间分布特征;上海市居民出行活动频繁的热点区域被划分为15个内部紧密关联的子图,形成该分布特征的内在机制以及居民流通规律与上海市的土地资源利用及道路交通建设现状密切相关。分析方法和结果可为合理的城市功能区域规划,智慧城市建设等提供决策支持和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6.
基于街景图像的城市环境评价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环境评价研究传统上采用基于现场调研的方法,难以在大范围、精细化的尺度上进行评估。街景图像具有覆盖面广、能提供街道层级景观信息,且数据采集成本低的优势,为城市环境评价研究提供了大样本数据源和新的研究思路。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其在各领域的应用,使得在大范围空间尺度上,基于街景图像进行城市环境评价研究成为可能。本文首先对城市环境评价常用的3种数据源(街景图像、遥感影像和地理标记社交媒体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归纳街景图像在城市环境评价中的优势;然后,从方法学的角度把基于街景图像进行城市环境评价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分为4大类别(基于图像分析的方法、基于统计分析的方法、基于人工智能的方法和基于空间分析的方法);接着,从城市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美学环境,综述了街景图像在城市环境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最后,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7.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作为主体功能区划评判的主要依据之一,其反映了资源环境同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相互匹配与适应的关系,是主体功能区划研究和实践的重点.本文重点分析了现有资源环境承载力含义、相关指标以及指标测算方法等相关研究成果,并在省级主体功能区划中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和评价实践的基础上,针对现有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主要从资源...  相似文献   

8.
城市用地分类作为城市规划重要的基础和依据,对城市资源配置、建设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对用地分类都聚焦于“稀路网、大街区”的大尺度区域,随着城市发展,大尺度区域的规划模式造成了城市交通效率低下、土地低效率开发等问题,而小尺度的城市街区建设规划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为了充分挖掘现有交通大数据的潜在价值,更以高效地服务小尺度街区规划,本文将主题模型与支持向量机(SVM)相组合,提出一种面向小尺度街区的用地分类方法。本文以上海市黄浦区人民广场附近为研究区域,依据精细路网对研究区域划分,通过对一周(7天)出租车GPS数据处理,结合区域兴趣点(POI)数据,基于隐含狄利克雷分布(LDA)模型和SVM模型进行用地分类。在人工解译的分类图的基础上对本文方法进行精度评价,并基于百度地图地理数据进行结果验证。研究表明本文方法基于现有的交通大数据,实现了对小尺度街区用地分类,方法分类精度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约人力物力,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小尺度城市规划。  相似文献   

9.
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城市承载力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新目标,城市空间品质研究已经成为目前城市规划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但是目前空间品质的研究存在动态连续性和空间精确性不足的问题。本文基于手机信令数据获取的城市内部全天的动态人口信息,以街区为尺度定量评价北京市五环内不同功能类型街区的空间品质指数一天内的动态变化,并进行时空分布特征、变化模式以及与人口活跃度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五环内空间品质随人群活动的变化存在不均衡性,且在时间、空间、功能性质方面存在显著的分化。具体为:空间上城市内环与外环、城市南部与北部的品质差异显著;时间上大体呈现“陡降-低值稳定-陡升-高值稳定”的不稳定趋势;不同功能类型上有着特殊的变化模式,并且功能区之间的空间品质均值差距较大,夜晚街区的居住空间品质在城区内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异性。这些结果为微观尺度下城市的资源分配和合理规划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人口数据空间化对城市精细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人口数据空间化方法主要采用夜间灯光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鲜有涉及关注点(POI)数据研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构建土地利用分类数据、POI数据与人口统计数据之间的关系得到人口模型进而实现建成区人口数据空间化.并以武汉市建成区为例,进行方法验证.结果表明,不同尺度格网下反映出的...  相似文献   

11.
公民共同参与城市治理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准确地识别公众参与讨论的主题内容是城市治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对于公民参与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平台的评价,对发布的文本内容分析较少。深度学习作为一种以数据为导向的新技术,在自然语言处理相关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且效果良好。基于政务网站论坛的文本数据,采用大数据和神经网络的方法,设计苏州市公民参与的定量化模型,研究公民在政府网站上的行为,并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研究公民参与度的时空格局演化规律,结合苏州出台的相应政策数据验证方法可靠性。有助于认识一个城市的基层治理能力,评价一个城市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人文地理视角下的城市创意产业图像可视化分析对城市深层次空间综合和区域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Swarm群智能动态时空建模难以满足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可视化发展。本文研究目标是,从城市区域创意产业空间聚类影响因素指标出发,创新性地提出区域空间动态集聚轨迹算法(Density-Based Interest Spatial Clustering of Path,DBICP),并与计算机浏览器共建聚类可视化图像,为城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首先,根据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利用2014—2018年空间卡口流量数据和产业指标数据进行预处理,构建空间标准聚类算法DBSCAN。然后,对其进行聚类密度分级优化形成全新DBICP算法并得出初步轨迹图像。最后,通过源码转译实现了浏览器界面下空间动态集聚轨迹图像的输出。结果表明:以上海市为例,普陀区、浦东新区、徐汇地区的创意产业空间分布形成了3种不同的聚类模式,并相应提出了分摊、均布、虹吸的管控策略。此方法克服了传统图像的聚类分级和轨迹测量的缺失,可以有效地从指标数据中发现图像轨迹聚类信息,体现了地理信息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交叉融合。也为大数据动态图像的集聚方法提供了全新视角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十分重视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与城乡生活圈的构建.本文基于生活圈理念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评价进行研究,应用高德位置大数据、POI数据、土地三调等多源数据,突破传统测度生活圈范围方法的局限性,以高德地图在线道路网络为基础,调用Web服务路径规划,并借助GIS空间分析和模型运算,以工作流的形式搭建一套可移植、通用性强、批量自动化的模型分析工具,快速、准确地测度生活圈服务范围.以临汾市尧都区为例,以教育、医疗、文化、体育4大类公共服务设施为研究对象,以覆盖率指标、便利度指标、综合指标作为评价依据,开展社区生活圈的公共服务设施现状评价研究.研究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临汾市尧都区国土空间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  相似文献   

14.
生活便利度是评价宜居城市重要的影响因素,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度主要指居民日常利用公共和服务设施的便利程度,POI数据具有公共服务设施种类覆盖度高,数据范围覆盖面广等特点。基于POI等开放数据进行城市生活便利度指标评价体系建设和城市生活便利度指数计算,比较城市平均生活便利度指数和城市社区生活便利度指数的研究,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提供了实际参考依据,同时,为利用开放数据进行规划应用探寻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城市人口实时分布与动态变化特征是城市规划与综合治理的重要依据。受数据获取手段的局限性,准确地获取城市人口的实时分布状况一直是技术瓶颈,而移动通讯技术的迅速普及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技术途径。本文基于移动通讯信令的连续轨迹数据,实现了城市精细尺度人口分布时空估算的方法流程,并以上海市为研究区,对城市人口分布特征及时空移动过程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表明:① 在数据方面,基于移动通讯信令数据估算城市人口分布的方式样本覆盖广、时空精度高、时效性较强且支持时空尺度灵活多变的应用研究需求,能够定量地描述城市人口分布时空动态特征且能推算城市真实人口规模;② 在人口分布时空特征方面,上海市在全市尺度上,各时段人口空间分布较为稳定且差异较小,而在中心城区日间人口较夜间人口呈现更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③ 在人口移动时空特征方面,城市功能承载区与其它区域之间人口移动很少,早晚高峰期各城市功能承载区之间人口移动均体现为中心城区与其它新城之间的移动,且2个方向移动人数较为平衡;各城市功能承载区内均有超过半数的人口全天仅在其所在城区内部活动。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上海城市规划、应急管理、交通出行等提供更精准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该文在威海市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项目的基础上,根据陆域和海域不同的地质环境条件,分别进行了地质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陆域选取了3个一级评价因子和13个二级评价因子建立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取得各评价因子权重,再利用模糊数学综合指数法进行了综合评价。海域选取了海底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海底沙坡沙脊、浅层气、浅埋基岩和埋藏下切谷等5个评价因子,采用叠加法进行了综合评价。最终,将研究区地质环境承载力划分为强区、较强区、一般区、较弱区等4类。研究区陆域地质环境承载力相对较强,占总面积的67.67%;其次为一般区,占总面积的31.67%;较弱区零星分布,仅占总面积的0.66%。近海地质环境承载力总体较强,一般区主要分布在威海湾西部,较弱区分布在威海湾以北的广阔海域。  相似文献   

17.
主要论述了在数字城市建设中三维模型数据的生产流程,质量元素,质量控制的内容、方法及评价体系.在三维建模质量控制方面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为数字城市建设中大规模三维建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城市道路网中各路段的出行效率直接决定了公众实时出行过程中对道路的选择差异。本文提出一种动态道路网分层方法,通过引入城市道路实时交通状态信息,结合图论中的中介中心性评价方法,得到与时间相关的城市路网动态中介中心性层级结构。该方法考虑了不同时间段城市交通状态的差异,实现了城市路网层次的动态合理划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于数据空间范围限制引起的路网层级静态划分方法的局限性。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可作为城市路网动态分层的有效方法,为多用户并发环境下的实时出行路径搜索提供更合理的数据基础,同时也可应用于更多的城市路网研究中。  相似文献   

19.
地理数据的信息共享具有重要性、基础性与公益性等特征.本文针对现有地理数据共享效应的评价研究较为薄弱的现状,提出一种面向用户的地理数据共享评价策略.该方法设计了影响共享评价的指标因子,以共享范围、共享质量、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数据安全性,以及共享服务作为一级因子,并在一级因子下建立二级因子.鉴此,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专家...  相似文献   

20.
在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背景下,城市暴雨的局部特征愈发明显,而降雨监测和预报数据空间分辨率难以满足空间分布描述要求,造成城市洪涝模拟和预测结果存在不确定性。本文选择深圳市城区的3个流域,基于118场实测降雨数据,通过逐步增大网格尺寸以达到降低降雨空间分辨率的效果,同时以流域边界作为限制,保证流域内面平均雨量不变,然后将不同空间分辨率的降雨数据分别作为城市洪涝模型的输入条件,对流域出口断面的洪水过程进行模拟计算,每场降雨得到6种不同空间分辨率下的洪峰流量。结合降雨中心、流域几何中心等空间特征参数,分析降雨空间分辨率对流域洪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针对118场实测降雨,随着降雨数据空间分辨率逐渐降低,3个流域的出口断面的洪峰变化幅度逐渐增大;如果忽略了流域内部降雨数据的空间分布差异,洪峰变化幅度和方向与降雨中心和流域几何中心的空间关系具有相关性,降雨中心在流域几何中心上游方向的距离越大,洪峰降低的幅度越大。本文基于3个城市流域得到了相似的研究结论,研究方法可为城市流域洪涝模拟提供借鉴,研究结果可为河道洪水风险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