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素土桩挤密地基由桩间挤密土和回填素土夯实的桩体组成,它是一种人工“复合地基”。其作用是通过素土桩挤密法提高地基土的密实度,从而对湿陷性黄土达到消除浅部或深部的部分或全部湿陷性的作用,并改善地基承载能力,减少地基变形。本文通过现场单桩、群桩单元体轻便触探、小环刀深层取样、开剖取样等方法对场地地基土挤密前、后干重度和压实系数进行了对比分析,判定用素土桩挤密法处理陇东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强夯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一种有效方法。灵宝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湿陷性黄土地基,经强夯处理后,地基土孔隙比和压缩系数降低,干密度提高,湿陷性被消除,地基承载力大幅度提高并满足了建筑设计基础底面压力220kPa/m2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关中地区广泛分布着黄土地层,当地下水埋深较浅时,湿陷性黄土往往由于地下水的作用,常呈饱和状态的非湿陷性黄土,简称饱和黄土. 当该土层若作建筑物地基(持力层或下卧层)被利用时,就必须掌握其基本性质和工程特性. 根据关中地区部分饱和黄土资料,分析和论证了关中地区饱和黄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特性,目的为了正确合理地利用饱和黄土地基取得效益.  相似文献   

4.
以杭州秋涛路与钱塘江之间的一个住宅小区中的七层点式住宅为例 ,阐述了振冲碎石桩与饱合粉土地基形成复合地基后的共同工作状态及桩土应力比和面积置换率这二个参数的取值方法 ,从而说明了振冲碎石桩加固饱合粉土地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文章总结了振冲密实桩的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要点,指出振冲密实桩加固沙土软地基可以提高地基土强度,消除液化,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6.
水泥粉体深层喷射搅拌桩与干振碎石桩〔1〕、干振灰土桩等一样,也是处理松软地基土的一种有效方法。但与干振碎石桩等其他挤密型复合地基处理方法不同,水泥粉体深层喷射搅拌桩属于摩擦桩型。由于天然地基土对桩体的侧摩擦力和端阻力的共同作用,使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大幅度提高。然而人们普遍认为,水泥粉体深层喷射搅拌桩法复合地基处理不能解决场地土的液化问题。本文通过工程实例和瑞雷波检测结果,证实了该方法处理的复合地基,除了承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外,地基土的抗液化能力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加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振动沉管碎石挤密桩在处理饱和黄土地基方面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对西安市某工程振动沉管碎石桩复合地基的综合检测,提出几个值得研究的岩土工程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在杭州市钱江水厂一期工程中,采用振冲碎石桩加固处理砂性土地基,既提高了地基的抗液化能力,又提高了复合地基承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在该水厂建设的后续工程中得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干振碎石桩是处理松软地基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是挤密桩的一种。新乡市地方铁路处仓库场地经干振碎石桩地基处理后,桩间土密实度有明显的提高,液化指数大幅度降低,复合地基承载力相应提高,满足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0.
黄土路基降雨入渗现场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寻求适合黄土地区公路路基湿陷性评价的方法,找到符合公路工况的实际水分入渗规律,通过现场人工降雨试验,观测了湿陷性黄土路基在百年一遇降雨强度下的入渗以及饱和深度,并结合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了湿陷性黄土降雨入渗的规律.结果表明:在降雨条件下湿陷性黄土路基入渗的影响深度小于2.7 m,饱和深度为20 cm.该结果可为黄土地区路基处理设计中的黄土湿陷性评价、施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灌注桩基础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与民用建筑广泛采用的基础形式之一,但由于各种原因,发生质量问题的灌注桩基础屡见不鲜.本文简明地介绍了灌注桩基础工程质量事故概况、灌注桩质量检测和评价方法以及灌注桩质量事故处理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2.
In the current theory of bridge foundation design,all of the loads above the cap are loaded by the pile,and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soil among piles is not taken into account.In order to analyze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soil among piles in bridge pile foundation,a model of pile foundation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a bridge foundation which is under construction,and by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oftware ANSYS.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finite element analysis(FEA)and current bridge foundation design theory,a feasible composite pile foundation which can be applied in the design of bridge foundation,is recommended.Additionally,a number of modifications are made to the original design.It was confirmed that these modifications derived from numerical simulations can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foundation.  相似文献   

13.
基于深圳市大铲湾(宝安中心区段)海堤(西侧)工程与深圳市沿江高速公路桥桩工程,通过对抛石海堤排水固结处理软基、大袋砂海堤排水固结处理软基、抛石海堤爆破处理软基、抛石海堤挖淤处理软基等4种不同类型海堤的基本结构型式及其技术特点进行对比,确定了拟建海堤(西侧)的结构型式;并基于FLAC软件数值模拟拟建海堤(西侧)施工刚完成时对沿江高速公路桥墩的影响.结果表明:拟建海堤(西侧)采用重力式斜坡堤,并使用大袋砂海堤排水固结处理软基方案比较合理;拟建海堤(西侧)施工刚完成时,离海堤边线40.8 m处的桥桩水平向最大位移约为7.5mm,离海堤边线176.8m处的桥桩水平向位移更小,显然拟建海堤(西侧)施工时对已建桥桩的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14.
陈松  张树胜 《山东国土资源》2010,26(4):25-27,30
通过对中石油天津分公司塘沽油库4#储油罐工程沉降超限原因的分析,找出了引起桩基础沉降的主要原因,从而采用静压注浆的地基处理方法,有效地改善桩间土的水理性质,提高了桩间土摩擦阻力,地基的加固缓解和消除了既有构筑物的沉降问题。  相似文献   

15.
大同--运城高速公路某软基复合地基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山西大运高速公路某段软基处理为例,从挤密碎石桩的加固机理和破坏方式入手,通过对软基复合地基的原位测试结果分析,得出碎石桩不但提高了地基的承载力,增加了桩间土的强度,减少了地基沉降,而且消除或减轻了地基的液化,使复合地基承载力达到了设计要求,特别是为以后在高速公路修筑中的软基处理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6.
层状地基中桩的轴向静载沉降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双折线荷载传递函数,根据桩在竖向静载下的荷载分布与传递规律,运用功的互等定律,导出了一组确定层状地基中桩的轴向荷载沉降曲线的解析简化递推算式,可根据桩侧介质的分布情况和桩的形状对桩进行沉降分析模拟,能较精确确定桩的轴向静载沉降曲线,同时推导了桩顶刚度系数的迭代公式,以此为基础可确定桩的承载力。结合运用实例进行了论证,说明了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以加拿大多伦多市某工程为例,介绍了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采用局部桩筏基础(PPRF)的设计及施工问题;探讨了设计PPRF的决定性因素;在保持PPRF设计的完整性前提下,提出了单位沉降量的准则,并用于筏板和桩的设计;计算了PPRF的滑移及转动;最后,采用有效方法对该工程采用的局部桩筏基础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PPRF的设计主要取决于侧向土压力、分布不均的建筑荷载以及地基土的非均匀承载力,工程桩应主要布置在沉降较大的区域,即位于筏板基础承受高压力而土体承载力较低的西北部.探讨局部桩筏基础的设计与施工为该类型工程的基础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8.
组合式抗滑桩是加固大型滑坡的有效防护措施, 但上硬下软等复合地层中h型抗滑桩的加固机理仍有待深入研究。基于一套自主研发的上硬下软地层滑坡-h型抗滑桩物理模型试验装置, 综合应力应变监测、激光测距仪、高速相机与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研究了上硬下软地层滑坡中h型桩的位移、内力响应规律与滑体变形破坏特征, 揭示了上硬下软地层条件下h型桩与滑坡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 在坡顶荷载逐渐增加的条件下, h型桩加固的上硬下软地层滑坡的演化阶段可划分为蠕变阶段、匀速变形阶段、加速变形阶段和破坏阶段4个阶段。受连系梁影响, 前排桩与后排桩桩顶位移较小, 应变最大值出现在靠近滑面深度处; 后排桩弯矩呈"S"型分布, 前排桩弯矩呈三角形分布, 负弯矩最大值位于连系梁下方20 cm处。随着硬岩体积分数(φβ)增加, 桩顶位移逐渐减小, 前、后排桩最大弯矩值也逐渐减小, 但硬岩体积分数超过60%后最大弯矩值变化幅度较小。当φβ=20%和40%时, 后排桩土压力总体呈抛物线形式; 当φβ=60%和80%时, 土压力总体呈反"S"型, 且滑面附近出现第二个土压力峰值; 前排桩土压力分布形式均为抛物线型。试验结果可为组合式抗滑桩加固机理研究和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