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远在两世纪以前,地球自转的均匀性,已经开始被怀疑了。问题的答案,在最近十余年间纔逐渐得到明确。如所周知,时间的单位——平太阳秒—即以地球自转周期作为基础来确定的。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也就影响到各门与时间有关的科学,特别是天文学和物理学。一.地球自转速率的长期变化十八世纪中叶,由于天文观测精确度的提高,月球运动的观测值与理论值之间发现了不符合的现象。即观测所得的月黄经常较根据天体力学计算所得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变化对脉冲星的周期变率P的影响,得出以下结果:(1)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变化对每一脉冲星的脉冲周期和周期变率都存在影响,因此,在把地球上所测量的脉冲星脉冲到达时间归算到太阳系质心时,必须考虑地球自转角速度变化的影响。(2)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变化对脉冲星的周期影响不大,但对周期变率的影响必须引起注意,特别是对于P较小的脉冲星,这种影响甚至可大于本体的周期变化。(3)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变化对脉冲星周期变率影响的数值,取决于脉冲星的赤纬和观测台站的纬度;赤纬越大,纬度越高,其值越小。(4)在上、下中天观测,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变化对脉冲星的周期变率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罗时芳等对1820—1970年地球自转速率日长变化的分析得到十二个周期,其中59.555年周期的振幅比其它周期大半倍到数倍。这一周期现象在地球物理场及太阳系内的天体物理场中有些什么表现,它的成因与太阳活动的关系如何,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一、天象 1.地球古自转罗时芳等根据现代仪器日长记录分析出59.555年周期后,郑大伟等对同一组数据用最大熵谱法也得到类似结果。古代的情况李致森等整理了自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636年的历书时改正值△T。用唯象法找出了60年振动的几组证据,并用待定系数法对扣除△T长趋势后的残差值求得60年左右周期振幅。此振幅除比1700年周期振幅要小外,均比求得的其它周期振幅大。以此说明了60年左右周期的延继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1985.25~1986.75期间中国综合系统世界时与BIH世界时之差进行了傅里叶分析,并用六个不同周期的调和项进行拟合。进一步用最大熵方法验证也证实了这些周期项。结果表明中国综合系统对于BIH系统的系统差看来主要与地球自转速率的周年和半年变化有关。周期较短的其他项也可能与自转速率的真实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主要介绍了周日、半日地球自转变化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周日、半日地球自转变化的研究发展历程以及主要激发因素,近几十年来,由于GPS、VLBI、SLR等观测技术和分析精度的提高,已能用几小时甚至1~2 h的观测数据求解地球自转参数(极移和自转速率变化),并从中检测到明显的周日、半日自转变化。与海潮模型所预测的结果进行比较,在主要的周日、半日潮波频率上,两者的振幅和相位符合得较好,特别是对UT1,符合度为90%左右,极移为60%左右。目前,仍有30%的极移周日、半日激发因素没有确定。然后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极移和UT 1的周日、半日变化研究应用,以及不同的全球海潮改正模型作了较为全面的综述,现有的海潮改正模型存在10%~20%的误差,需要进一步的精化。最后对周日、半日地球自转变化的未来研究工作作了简单的展望。  相似文献   

6.
由地震引起地球内部质量重新分布将影响地球惯量矩的变化,从而引起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即日长的变化。一般说,大地震产生大的附加位移场。它对地球自转特性有较强的影响。本文采用Harvard目录中1977-1994年间的地震有关参数,和根据地震激发地球自转的变化理论及Dahlen和Lam-beck推出有关公式计算了地震引起地球轴向惯量矩的变化。结果表明:由单个地震引起的日长变化要比观测值小几个量级,它的累积效应表现出长期的变化即日长减小,就是地震活动加速地球自转。地震使地球自转能量随时间稳定地增加。并表明,虽地震活动影响日长,但它不是十年尺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它可能是地球自转非潮汐加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萧耐园  成灼 《天文学报》1998,39(2):131-140
在日月引潮力势作用下地球产生弹性形变.地幔粘滞性子致这个形变对于引潮力滞后,成为引起地球自转长期减慢的原因之一.地幔滞弹性也使有效洛夫数k增加,并使自转变化的周期项位相滞后,即产生反常位相项.本文首先用Hamilton方法计算了地球的形变.然后考虑到地幔的滞弹性,计算了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的地球自转长期减慢和滞弹性对周期(带谐)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林元章 《天文学进展》1996,14(3):192-203
对太阳活动和太阳风影响地球自转的研究现状作了评述。首先了地球自转变化的表示和测定方法,引起地球自转变化的各种扰动源以及自转长期变化中的潮汐效应和非潮汐效应。然后对地球自转变化中的太阳活动周期调制,太阳耀斑可能引起地球自转突然减速以及太阳风能否影响地球自转等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结果、分析作了谰论性阐述,最后作了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9.
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由于地球自转,昼夜交替出现,还在洞穴时代的人们便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鸡鸣渐旦,星见而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一直把地球自转看作是一种均匀的周期运动,并以此作为时间计量的标准。随着科学的发展,有人开始怀疑地球自转的均匀性。1754年德国古典  相似文献   

10.
用地球自转的历史观测资料反演大气环流的年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近代天和气象观测技术所测得的资料证实了,固体地球自转的速率变化与大气角动量之间,在几年以下的时间尺度上是非常符合的。 因此,本作首先探讨际用历史上的地球自转观测资料序列作为表征大气环流的一种数据的可能性,用多级数字滤波方法反演了过去近三个世纪的大气年际变化过程,并揭示了历史上大气活动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1.
钟敏  高布锡 《天文学报》1996,37(4):361-367
本文利用小波变换这一新的频谱分析方法研究了地球自转极移近120天准周期变化的时频特征,证实了在极移序列中存在显著的近120天准周期振荡,得到了极移准周期变化的周期与振幅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地球自转动力学为基础,在时域内分析了大气变化对自转极移季节内变化的激发.表明大气激发在本文所研究的频段内是极移短周期变化的主要激发源。并发现在极移近120天准周期振荡平静时期,发生ELNino事件,同时日长变化近120天准周期变化增强.  相似文献   

12.
地球自转变化与中国大陆地震活动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利用天文观测的日长变化时间序列和我国地震资料,统计分析了地球自转十年尺度变化、年限变化和季节性变化与中国大陆地震活动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变化在时间尺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全局性联系,地球自转变化引起的附加应力可能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起一定的触发作用,中国大陆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变化在空间尺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地区性联系,以东西向的天山地震带与日长变化的相关性最为显著,南北向的中轴地震带和东西向的燕山地震带次之,而北北东向的山西地震带跟日长变化则没有确定的对应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天文观测的地球自转资料可以为我国大陆地震预测提供一种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AR谱分析方法分析了1976—1980年地球自转速率的资料和大气环流的资料,以及用调和分析计算了各周期项的振幅及相位,并计算了大气环流的激发函数。其结果说明:两者存在相应的周期项;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对自转速率周年项的激励约为60%,对半年项及其他短周期项的贡献约为15%以上。本文对自转速率的不规则变化和太阳耀斑大爆发的关系作了定性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了判断双星自转同步性的一种新方法.把假定双星为同步自转时的拱线进动周期的理论计算值与该双星的观测值之比作为同步自转参量,以判断双星同步自转情况.利用此方法对YCyg和CWCep两对双星系统中子星同步自转情况做了判断.结果表明,其中CWCep为同步自转双星,YCyg为接近同步自转双星.最后将所得结果与其他作者用直接测量自转速度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15.
大气角动量(AAM) 变化和地球自转变化密切相关,它们可应用于全球环流模型的检验.根据日本气象厅全球环流模型的输出数据计算出AAM 函数,将AAM 函数的模拟值与它的观测值以及地球自转变化序列相比较,来检验该模型对大气角动量的模拟.限于篇幅,仅给出AAM 函数的季节性分量模拟的结果.对于半年项,轴向AAM 函数的气压项和风项的模拟值都偏高,赤道向AAM 函数的气压项和风项很小,因而未予考虑;对于周年项,轴向AAM函数气压项的模拟值偏低,而赤道向AAM 函数气压项的模拟值偏高,轴向AAM 函数的风项模拟得最好,而赤道向AAM 函数的风项模拟得较差.总之,高精度的天文观测的地球自转系列可以作为全球环流模型检验的一种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脉冲星自转参数是脉冲星最重要的参数之一,能反映脉冲星本身的物理性质.根据计时观测所得的自转参数除了包含脉冲星本身固有的部分,还受到几何因素的影响,例如地球自转参数、岁差章动模型、行星历表误差、脉冲星相对于太阳系质心(solar system barycenter,SSB)的速度和加速度.通过分析脉冲星计时观测模型,从而推导出这些因素与脉冲星自转参数的关系,进一步估计了这些因素对自转参数影响的量级大小.在现有的观测精度下,地球自转参数和岁差章动模型的误差对计时观测的影响可忽略,可以认为脉冲星自转参数不受其影响.行星历表误差对自转参数的影响远小于自转参数本身,同样可以忽略.脉冲星相对于太阳系质心的视向速度影响到脉冲星周期,该影响比脉冲星本身周期约小4个量级.值得注意的是,脉冲星横向速度和脉冲星相对于太阳系质心的视向加速度对周期变率的影响不可忽略,特别是对于周期变率较小的毫秒脉冲星来说,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可能是脉冲星视周期变率中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7.
本提出了判断双星自转同步性的一种新方法,把假定双星为同步自转时的拱线进行周期的理论计算值与该双星的观测值之比作为同步自转参量,以判断双星同步自转情况,利用此方法对YCyg和CWCep两对双星系统中子星同步自转情况做了判断。结果其中CWCep为同步自转双星,YCyg为接近同步自转双星,最后将所得结果与其他作用用直接测量自转速速度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18.
由PREM模型参数计算地球自转的周期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萧耐园  成灼 《天文学报》1997,38(4):370-378
弹性地球在日月引潮力势作用下的形变引起其转动惯量的改变,从而导致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本文利用PREM地球模型所给的物质密度和弹性等参数分布.计算日月引潮力势产生的地球形变附加势,进而计算转动惯量的变化.最后得到一系列包含周期同引潮势带谐项、振幅大于1微秒的自转速率周期变化系数.  相似文献   

19.
地球自转速率对海平面纬向变化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郑大伟  萧耐园 《天文学报》1996,37(1):97-104
本文用了太平洋地区内近300个验潮站的海平面观测资料,计算了不同纬度带平均海症状贩 年际变化与地球自转速率年际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利用简化的地球海洋模型,从理论上定性地讨论了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影响海洋纬向运动的可能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2021年1月5日报道,自去年以来,地球的自转速度比以往加快。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地球的自转速度在不断地减慢,为了使原子时与世界时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