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无论是与岩浆作用,还是与沉积作用或变质作用岩石相关形成的矿床均发生在地壳之中。事实上,成岩与成矿紧密的关系意味着要理解成矿作用就必须深入的认识整个地质时代地壳演化的特征。相应的研究有2个最基本的方向:其一是经验性的描述成矿构造环境和容矿岩石的研究;其二是构绘大陆演化与矿床在其演化中的时空位置的研究。前者已经获得相当多细致的研究;但后者研究上需要对大陆演化历史的全面理解,认识上就更为困难。特别是成矿作用传统认识上的局限性,难以将成矿作用置于活动的大陆聚散过程中去认识。笔者以全球活动构造的视角,从大陆生长速率、水圈和大气圈的演化、全球性热产物演变和海平面的变化的历史纪录角度,对活动的地球演化环境下的成矿作用进行总结探索,以激发对该领域更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2.
北美地质演化与钾盐成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齐文 《地质学报》2010,84(11):1576-1584
北美大陆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钾盐矿床,北美大陆的钾盐储量占全球已探明钾盐储量的一半数。本文在总结北美大陆地质构造单元划分、地质演化历史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晚古生代地台沉积序列及其与钾盐矿床形成的关系,指出钾盐主要形成于欠补偿的海相地台型盆地,个别形成于海陆交互相的克拉通边缘地堑/裂谷盆地中;钾盐层主要位于海相台地序列的最后一个旋廻(Kaskaskia序列),以及从台地向前陆盆地转化的过渡阶段(Absaroka序列),当海相台地转化为前陆盆地之后,就不再有钾盐矿床的形成。北美晚古生代钾盐大规模集中成矿作用,也与该时期北美大陆古赤道位置密切相关。钾盐矿床的形成是构造-盆地-古气候等多种因素耦合的结果,钾盐找矿是有章可循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华北克拉通南缘大量的岩浆岩和矿床研究表明,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期岩浆岩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豫西矿集区是华北克拉通南缘岩石圈剧烈演化的结果。岩石圈的这种剧烈演化是在两件重大地质事件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的:一方面,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在印支期拼合,并发生了广泛的陆-陆碰撞造山活动,此后,克拉通边缘转入了后造山演化阶段;另一方面,燕山晚期的J-K之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导致地幔大规模活动。中国东部大规模的地壳减薄和壳幔作用,使本来就处于造山后演化阶段的华北陆块南缘发生了广泛的岩浆活动。正因为这两大地质作用叠加效应,区域岩浆演化剧烈而复杂,大批重融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往往既显示造山带的特点,又具有大规模壳幔作用的特征。这两大地质作用为豫西矿集区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成矿地质背景,大量的研究表明,各种矿床与燕山期岩浆岩在形成时间上高度吻合,空间上密切相关,同位素指标极为相近,显示它们在成因上的密切关系。岩浆一方面作为深部赋矿流体的上升通道,另一方面提供持续的高温环境,保证了元素迁移和成矿作用的进行。因此,华北克拉通南缘后大陆碰撞背景下的壳幔演化、大规模岩浆活动是豫西矿集区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4.
超大陆旋回和成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构造与成矿是矿床是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诸多将板块构造与成矿作用相结合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对成矿作用地进一步认识。构造背景是成矿作用的基本控制因素,同时矿床的形成也受背景地质条件的制约。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成矿作用在地史中具有明显的旋回性,与超大陆的滞和裂解作用相一致。即成矿旋回与超大陆的裂陷、离散、会聚和拼合作用等构造旋回相耦合。大量资料说明,在地史中,至少存在7个超大陆旋回,最早的超大陆可能出现在2700Ma,骐 后分别在2700-2500Ma、2500-1800Ma、1800-1000Ma、1000-540Ma、540-230Ma、230-0Ma出现了超大陆旋回,相应的演化阶段也出现了相应的成矿旋回。这一事实表明:构造背景研究对于正确认识区域成矿作用和矿床勘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三叠纪大陆成矿体系是指在三叠纪(250~205 Ma)时期发生于大陆环境(包括大陆边缘)的成矿作用及其成矿地质要素构成的整体。分布在阿尔泰、北山、华北地块北缘和南缘、辽吉、鄂尔多斯、西南三江、羌塘、上扬子、湘鄂赣、云开-雷琼等矿集区的10多个主要矿床成矿系列(亚系列)可大致构筑起中国三叠纪的大陆成矿体系。相对于燕山期而言,印支期的成矿作用较弱,即使是印支运动强烈的西南三江-松潘甘孜地区已知三叠纪矿产资源尚少,找矿潜力仍然很大,而以往被认为形成于海西期的一些矿床(如阿尔泰的大喀拉苏、小喀拉苏等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或被认为形成于燕山期的一些矿床(如辽吉裂谷带的小佟家堡子金矿和高家堡子银矿),经近年来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证明实际上形成于印支期,或者经历了印支旋回的成矿过程。在三叠纪的整个演化历程中,华北与华南两大块体拼合在一起,华北陆块南缘和北缘的拼合带及各类古构造再度活化,成为内生矿产的主要成矿带;华北的鄂尔多斯等大陆盆地及华南的山间小盆地为煤炭、油气、膏盐等沉积矿产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西南特提斯构造域的演化经历了从海洋到陆地的构造大变局,尤其是印支运动为中国中生代以来大陆格局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四川盆地等盆山格局的形成及其矿产资源的富集奠定了基础。因此,三叠纪成矿系统不仅可以为构造改造提供综合依据,也可以为成矿预测提供理依据。  相似文献   

6.
超大陆旋回和成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构造与成矿是矿床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 ,诸多将板块构造与成矿作用相结合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对成矿作用地进一步认识。构造背景是成矿作用的基本控制因素 ,同时矿床的形成也受背景地质条件的制约。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表明 ,成矿作用在地史中具有明显的旋回性 ,与超大陆的聚合和裂解作用相一致 ,即成矿旋回与超大陆的裂陷、离散、会聚和拼合作用等构造旋回相耦合。大量资料说明 ,在地史中 ,至少存在 7个超大陆旋回 ,最早的超大陆可能出现在 2 70 0Ma ,其后分别在 2 70 0~ 2 5 0 0Ma、2 5 0 0~ 180 0Ma、180 0~ 10 0 0Ma、10 0 0~ 5 4 0Ma、5 4 0~ 2 30Ma、2 30~ 0Ma出现了超大陆旋回 ,在相应的演化阶段也出现了相应的成矿旋回。这一事实表明 :构造背景研究对于正确认识区域成矿作用和矿床勘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矿床的成矿系列(简称成矿系列)是矿床学领域的一个理论性概念,由五级序次组成。矿床成矿系列组属第一序次,是指在一定的地质历史时期、在一定的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组相互关联的矿床成矿系列。理想情况下,一个完整的矿床成矿系列组(G),可包括与岩浆作用有关的(I)、与沉积作用有关的(S)、与变质作用有关的(M)、与区域性构造事件-流体作用有关的(F)及与表生作用有关的(H)5类矿床成矿系列。从地球构造演化角度来看,矿床成矿系列组的形成与大陆成矿体系形成的阶段性与旋回性存在内在成因联系,是地壳构造演化的不同阶段的客观记录和必然产物,可与地壳尺度构造运动相对应。深入研究矿床成矿系列组,对于探索地球演化规律,深化理解不同尺度、不同时期成矿构造环境及其成矿过程,揭示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应用成矿系列组内矿床成矿系列"全位成矿、缺位找矿"的理念和"成矿序列"(有序性)的原则,不仅可以解释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还可以有效指导区域成矿预测。因涉及面广,矿床成矿系列组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陆斑岩铜矿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斑岩铜矿床的铜金属储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是全球最具经济意义的矿床类型.中国大陆具有独特的地质演化历史,显生宙以来一系列构造-岩浆活动,促成了富水岩浆的浅成、超浅成侵位,为斑岩铜矿床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文章立足于中国大陆的成矿地质背景,对中国大陆的斑岩铜矿床的时空分布再次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在三大古板块边界控制成矿域的基本体制下,进一步强调次级“微板块”构造与斑岩铜矿床的成因联系,提出了“3大成矿域、7大成矿区”的区划方案,并以特提斯成矿域“陆缘增生-陆内深熔作用”为重点,探讨了具有中国大陆特色的板内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9.
亚洲大陆型壳体的活化(地洼)构造与成矿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亚洲大陆岩石圈自古生代末起,相继在各个壳体发生活化,广泛形成地洼体制活动带,是亚洲大陆岩石围演化一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在全球构造问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当代地球科学中的前沿课题。从壳体大地构造这一新思路分别对地洼体制构造单元在亚洲大陆的发生时代、分布范围、类型、发育特点及其大地构造意义;亚洲大陆地洼构造成矿的地球化学条件、主要矿种组合、主要矿床类型及其与其它大地构造类型的差别;亚洲地洼型成矿作用与多因复成矿床及超大型矿床的关系等诸多方面,进行了专门论述。有助于正确认识亚洲大陆广泛分布的有色、稀有金属内生矿床,以及泥炭、褐煤、油气田的构造类型特点、分布规律及其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地幔柱构造是基于全地慢对流模式、主要依据热点火山活动提出的新的全球构造理论。它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产物是地幔柱头上部地壳抬升、岩浆活动形成大火成岩省、大型放射状岩墙群,并导致大陆裂解、板块运动和大规模成矿,是生物灭绝、磁极倒转的诱因。中国大陆的地质演化历史中保存了多期地幔柱活动印记,它们主要是华南新元古代Rodinia地幔柱、古生代古特提斯和峨眉山地幔柱和中一新生代中国东部地慢柱构造事件。上述地幔柱活动产生了地壳抬升、强烈岩浆活动、大陆伸展与裂解、岩石圈剧烈减薄和大规模成矿等重要地质事件。  相似文献   

11.
湖南郴州柿竹园超大型钨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复杂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理论对湖南郴州柿竹园超大型钨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复杂性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以成矿作用与时空结构是一切矿产资源的本质与核心的自然哲学理念为根本立足点 ,从一种新的视角 ,就矿床的动力学属性、矿床的物质成分与结构、矿床的地质学场和成矿系统的演化四大相互联系的范畴 ,对矿产资源进行再认识 ,提出了矿床的新定义 ,并较深刻地揭示了矿床的动力学属性、成矿物质高度多样化和复杂性及其超常规模集成、矿田成矿分带的内部结构、矿床地质学场的时空分形结构、成矿系统时间演化的长期性和成矿过程的多期多阶段性以及成矿作用的发生和矿床形成的分形生长机制等方面的复杂性与动力学本质。项目成果将矿床学的研究提高到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理论的层次 ,提供了如何应用这种理论和方法对矿床的成矿复杂性进行研究的实例 ,也是第一作者所提出的关于成矿系统复杂性的新成矿理论与方法论“成矿动力系统在混沌边缘分形生长”的具体化及其进一步深化。沿着这一研究方向的不断开拓将可使传统矿床学向精确科学跨越。  相似文献   

12.
典型矿集区成矿地质事件研究和填图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等尺度范围(或中等比例尺)区域成矿潜力和已知矿山的深部及外围资源评价等问题,试图用成矿地质事件方法开展相关研究。成矿地质事件评价方法,就是在恢复矿床形成过程并建立成矿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对矿源岩系的构造变形岩相形迹追索来恢复与成矿有重要意义的地质事件及其演化过程,研究在这一系列地质事件中成矿物质的分布规律和逐步富集成矿的标志及程度,并用以进一步探索、指导区域资源潜力评价和填图找矿的方法。应用这一思路对南岭中段锡多金属矿和胶东矿集区金矿进行了区域成矿地质事件研究和地质填(编)图方法的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中亚成矿域核心区地质演化和巨型成矿带划分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朱永峰 《矿床地质》2014,33(3):471-485
随着中亚成矿域地质矿产研究的不断升温和新资料的不断积累,学术界对其地质演化和成矿作用的认识出现诸多争议和矛盾。文章主要基于前苏联时期有关中亚地区的地质资料,并结合近年来地质矿产勘查新进展和高精度年代学数据,梳理了中亚成矿域核心区的主要地质特征及其演化规律,划分出中亚成矿域核心区的成矿省和巨型成矿带,论述了重要成矿带的形成和演化特征,并进行对比分析。在中亚成矿域核心区划分出4个成矿省:阿尔泰成矿省、巴尔喀什-准噶尔成矿省、楚伊犁-天山成矿省和西南天山成矿省,并重点论述了巴尔喀什-准噶尔成矿省和楚伊犁-天山成矿省的地质特征以及其中的巨型成矿带。巴尔喀什-准噶尔成矿省由4个巨型成矿带(含11个大型矿集区)组成:扎尔玛-萨吾尔成矿带、塔尔巴哈台-谢米斯台成矿带、阿科斗卡-巴尔鲁克成矿带和巴尔喀什-西准噶尔成矿带。楚伊犁-天山成矿省由4个巨型成矿带(含22个大型矿集区)构成:莫因特-阿拉套-赛里木成矿带、楚伊犁-博洛霍勒成矿带、伊赛克-阿吾拉勒成矿带和卡扎尔曼-那拉提成矿带。文中所提出的成矿省和巨型成矿带划分方案依然是初步的,在以后的工作中还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我们期待着发现更多大型矿床和矿集区,使中亚成矿域核心区更丰富、更完善。地质资料的不断积累和新数据的不断补充,必然带动科学认识的提高和深化。  相似文献   

14.
“成矿动力系统在混沌边缘分形生长”理论是笔者将复杂性理论及非线性科学与矿床地质学相结合 ,对中国扬子古陆周缘六个矿集区的基本范式进行长期系统研究所取得的总结性成果。研究指出 ,成矿系统总体上是开放、远离平衡、时空延展的动力学系统。它们具有复杂性和自组织临界性的内禀基本属性 ,并且在混沌边缘分形生长。该理论以“地质作用与时 空结构是一切地质现象的本质与核心”的自然哲学理念作为根本立足点 ,建立起一种具有普适性的理论框架。然后进一步将其具体化为三大组成部分 ,即 ( 1)矿床的动力学属性 ,( 2 )矿床地质学场 ,( 3 )成矿系统的演化。体现了成矿作用 (其核心为成矿作用动力学 )、空间结构 (矿床地质学场 )和时间结构 (成矿系统的演化 )三位一体的整体耦合与交织 ,从而又使该理论具有包容性。在此基础上进而归纳出“成矿动力系统在混沌边缘分形生长”的 5项判定准则以及表征这些准则的 10项相应的动力学行为特征。最后笔者提出“矿质局部活化导致成矿的发生”的命题 ,拟定了“成矿的发生”的重要科学问题 ,以“元胞非线性网络”(CNN)作为复杂性的范式 ,定量揭示成矿的发生 ,并对矿床在混沌边缘作精确定位 ,对“成矿动力系统在混沌边缘”理论作进一步的延伸、深化与发展。该理论在矿?  相似文献   

15.
文章依据西秦岭北部区域构造演化过程、蛇绿混杂岩带成矿作用及其主要矿床类型特征,认为西秦岭北部矿床的形成表现出多种成矿作用的复合、叠加和改造特征,不同类型矿床的形成均受到地质作用类型、物质来源和构造环境的严格控制。客观地总结了西秦岭北部蛇绿混杂岩带的成矿规律:不同矿种、不同类型和不同时期的矿床集中分布,空间相伴,大致可分为关子铁、硫矿集区,李子园金铜、银铅矿集区和太阳寺金、金银铅矿集区。早古生代在商丹洋壳俯冲作用下,主要形成海相火山-沉积铁、硫矿床;加里东期俯冲-碰撞造山作用下,主要形成热液充填-交代型银铅矿床、变质岩改造型矿床;印支期在构造-岩浆作用下,主要形成石英脉型金(铜)矿床、斑岩型钼(铜、铋)矿床、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海相火山-沉积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岩浆及其岩浆热液作用对成矿有较大影响,主要成矿作用与区域构造演化过程中的主要地质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对应。  相似文献   

16.
以板块理论为指导,提出本区地质演化阶段四分方案,总结了各阶段相关矿产时空分布特征;阐明成矿地质条件的复杂性、成矿作用的多样性、矿床类型丰富性、成矿元素特征性和矿床规模趋大性等特点;在成矿时代上指出三叠纪、侏罗—白垩纪和古近纪—新近纪为主要成矿期;在成矿构造环境上,以岛弧、弧后盆地、重熔花岗岩带、走滑剪切带及其拉分盆地为有利成矿场所,并根据成矿系列的定义厘定了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17.
特大型矿床与异常成矿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特大型矿床具有成矿偏在性并受控于异常成矿构造聚敛场。它们是常规成矿作用 (过程 )中发生“引潮共振”而爆发的异常成矿作用的产物 ,具有与中小型及大型矿床显著不同的成矿机制。异常成矿作用的发生与一定地质历史时期出现的全球性重大异常地质事件有关 ,如太古宙氧大气变态(过氧事件 )、元古宙还原大气变态 (缺氧事件 )和显生宙构造圈热侵蚀 (大规模构造岩浆事件 ) ,其结果导致在短时限内发生成矿物质的超巨量工业堆积。研究和探索异常成矿作用的“基因”是当代成矿学研究的一项重大前沿性课题  相似文献   

18.
关于成矿作用地球化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矿作用地球化学是矿床地球化学的基础理论分支,属于应用基础类学科,以地球化学原理和方法研究造成元素沉淀富集形成矿床的地球化学作用的原因和机理。本文讨论了热液矿床成矿作用的几个问题。指出花岗岩与矿床类型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即花岗岩是否具有成矿专属性仍然存在争论,需要继续探索。花岗岩类具有成矿潜力不等于这些花岗岩最终都能成矿。决定岩浆发生成矿作用的因素很多,其中岩浆分异作用过程和流体释放时间及其机制可能是决定成矿发生和矿床类型的关键,岩浆熔体中挥发组分及其行为可能是岩浆能否发生成矿作用的决定性要素,聚焦流体流动是成矿作用能否发生的关键环节,而自组织临界性和反馈作用决定了成矿效率和矿床的规模。  相似文献   

19.
金属矿床深部找矿中的地质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天竺  薛建玲 《中国地质》2007,34(5):855-869
笔者根据近几年来从事全国重要矿产资源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工作并结合深部找矿的实践,探讨了深部找矿的理论和方法。笔者认为地质研究,物探、化探技术应用,钻掘工程施工是深部找矿三项基本要素。地质研究是基础条件,物探、化探是技术支撑条件,钻掘探矿工程是实现条件,构成基本技术路线。全面论述了地质作用特征研究、矿田构造研究、成矿作用标志研究三项重点内容。成矿作用相关的地质作用特征研究是确定找矿思路的基础工作,包括沉积成矿地质作用、岩浆成矿地质作用、火山成矿地质作用、变质成矿地质作用,以及综合成矿地质作用研究等内容。矿田构造研究提出了沉积构造体系、火山构造体系、侵入构造体系、断裂构造体系、褶皱构造体系、复合构造体系、成矿后构造的划分方案及研究内容,及其在深部找矿中的应用。成矿作用标志研究包括成矿特征标志研究及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条件标志研究,提出了成矿热液地球化学障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及其在深部找矿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新疆矿产资源成矿特征与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介绍了新疆主要矿产资源的总体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构造、地质发展历史、成矿作用特征及地球化学场特征等,将新疆划分为六大构造成矿区及众多的次级成矿带、成矿亚带,并对新疆矿产的主要成矿规律进行了总结,讨论了新疆矿产的形成与板块构造发展演化历史的密切关系,指出了时、空上的分布规律及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