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回顾现代大地测量和我国大地测量工作历史的基础上,对90年代我国大地测量任务,其中包括国家二期一等水准复测;国家GPS网布设;重力场参数精化;GPS卫星追踪站建立;沿海地区陆海相对垂直位移研究和青藏地区壳形变监测等理论和实践工作,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GPS在大地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勇 《陕西地质》2007,35(1):92-95
GPS全球定位系统是美国研制并在1994年投入使用的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在测量领域,GPS系统已广泛用于大地测量、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以及地形测量等各个方面。本文以汉阴县城镇地籍调查项目为例,概略叙述GPS系统在大地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全球定位系统简介及GPS在地学中的应用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单地介绍了目前世界上的五种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PS、GLONASS、NAVSAT、INMARSAT、CASP,阐述了GPS在大地测量、构造地质学、地震学、地图学以及野外定点和导航等地学各学科上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GPS水准在高程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新亚  姜川 《地下水》2008,30(5):123-125
GPS定位技术以其精度高、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费用省、操作简单等优良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大地测量中,虽然GPS在测绘界平面定位领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在高程控制中仍无法取代常规几何测量方法,通过实验研究GPS水准高程的数值拟合方法,分析GPS水准在高程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具有性能好、精度高、应用广的特点.在测绘领域,GPS系统已广泛用于大地测量、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及地形测量等各个领域.通过GPS静态测量和GPSRTK测量技术在性能特点、作业方法、技术条件及应用效果的分析,指出GPS技术在房产基础测量中具有传统测量技术无可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角峪铁矿普查项目采用现代大地测量的方法,利用已知的3个D级GPS点,以E级GPS控制网作为测区首级控制网,选用6个E级点构成骨架网,按照 GPS 网的效率、可靠性、精度,进行优化设计。在四等水准点的基础上,高程测量采用GPS拟合高程的方法。结果表明,应用此方法构造的 E 级控制网,精度完全符合矿区普查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枣庄市城市控制测量项目采用现代大地测量的方法,利用D级GPS控制网作为测区首级控制网和精密水准点,选用20个点构成骨架网,按照GPS网的可靠性指标、精度指标、效率指标,进行优化设计;利用Trimble DIN112电子水准仪进行GPS四等水准联测,通过一定数量和分布均匀的GPS/水准点进行高程拟合。该项目了取得的成果精度,完全符合1:500大比例尺测图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综合利用GPS定位、水准测量、三角测量、电磁波测距、重力测量、雷达测地及大地水准面精化等技术,精确确定了珠峰顶的高程和平面位置,实现了迄今为止对珠峰高程最为精确的测量。介绍了珠峰高程控制网和GPS控制网的测量概况,阐述了利用常规大地测量和GPS技术确定珠峰高程的数据处理方法以及局部重力场精化等技术,为进一步研究珠峰地区板块运动提供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9.
枣庄市城市控制测量项目采用现代大地测量的方法,利用D级GPS控制网作为测区首级控制网和精密水准点,选用20个点构成骨架网,按照GPS网的可靠性指标、精度指标、效率指标,进行优化设计;利用Trimble DINI12电子水准仪进行GPS四等水准联测,通过一定数量和分布均匀的GPS/水准点进行高程拟合.该项目了取得的成果精度,完全符合1∶500大比例尺测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GPS差分定位     
GPS定位技术自80年代末期开始应用以来,因其具有定位精度高,有实时进行三维动态定位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在航空、航海及大地测量等许多领域。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就使用了大量的GPS接收设备用于空中及地面部队的导航及定位,从1991年底美国国防部开始实行降低GPS定位精度的SA政策,致使定位精度由原来的误差小于15m(均方差)降低到大于  相似文献   

11.
GPS的定位与实际工作中基于不同坐标系和比例尺的地质图、地形图的工作手图之间的关系,以及坐标转换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牵涉到地球坐标系与大地定位、大地测量学、地图投影以及GIS空间分析等学科或专业知识.作者通过对相关背景知识的学习,结合实际野外工作中利用GPS的体验,对一般情况下手持GPS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分析了GPS数据坐标与GIS产品中坐标系统在定义上的异同和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12.
GPS测量误差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GPS测量以其显著的定位特点,得到了空前的应用和发展。它取代了常规的大地测量和工程控制测量,现在已渗入到工程测量、地籍测量、交通管理、导航、地理信息系统、海洋、石油、气象和地球科学等许多研究领域。同时GPS还涉及数学、天文学、数字通讯、计算机科学、测绘学等多学科领域。GPS测量应用的广泛开展,使观测精度的影响因素和解决方法成为科学研究工作中的重点。由于GPS测量涉及多学科、多应用领域,给研究的方向、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介绍了影响GPS测量精度的因素和常用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3.
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2003年 7月在日本札晃举行了近 8天的学术讨论会。现将讨论会中关于我国近邻国家大地基准现代化,低轨卫星(LEO)解算地球重力场的新方法---《一步法》,及GPS数据处理方法的新进展等进行扼要介绍。《国际地面参考框架(ITRF)》一直作为全球的大地测量坐标框架,它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它的框架点是一律被假定作常速运动的,但实际情况与ITRF的这一假定是不一致的。在这次大会上我国的近邻国家如日本、蒙古、新西兰、韩国、马来西亚等报告了本国大地坐标系统、坐标框架的更新和现代化,以及地区大地水准面的精化工作。通常利用二步法从低轨卫星的轨道信息求定地球重力场及其时变,大会上报告的一步法是对这一经典方法的重大改进和突破。GPS数据处理方法的新进展中比较突出的有:顾及观测数据短暂性相关影响的GPS连续运行网坐标及其移动速度的解算方案;含有系统误差的GPS观测数据的解算等。  相似文献   

14.
概述现代大地测量参考系统的定义及不同参考系统之间的关系。主要讨论我国当代大地测量界常使用的3种用以表示几何位置的参考系统: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全球大地测量系统1984(W G S84)、国际地球参考系统(ITRS)和一种用以表示物理位置、高程的参考系统: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并讨论大地测量中框架和基准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物理大地测量第四次国际暑期研讨班1986年8月25日—9月26日在奥地利Admont举行,由H·Snkll教授与Craze工业大学理论大地测量研究所组织,有来自世界各地的70余人参加。研讨班主题是物理大地测量的数学技术和数值技术,处理现代大地测量的先进数学方法,说明卫星技术的现状和用于物理大地测量的地面方法。有关专家在研讨班的报告题目  相似文献   

16.
GPS技术在大地测量、维护大地坐标系和进行全球板块运动或区域地壳形变监测中已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但在城市地面沉降监测方面,仍存在基准选取、系统参数对高程形变影响等问题。比较了平差过程中的不同基准模型,分析了各自的适用性,讨论了系统参数对平差结果的影响,得出附加系统参数和附有约束条件的网平差计算模型,最后对西安地区布设的GPS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网进行计算,比较了不同的平差方案,得出系统参数和不同基准模型对地面沉降数据处理的影响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黄岩 《水文》2013,33(5):75-80
探讨了利用卫星导航系统进行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流程,以及GPS空间大地控制网技术与普通水准测量之间的差异与特点。两者各有优劣,且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自己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投入使用,利用卫星导航系统进行大地测量将会进入到包括水文行业在内的更多领域。  相似文献   

18.
陈俊勇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10):1053-1058
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科学大会于2005年8月22~26日在澳大利亚凯尔斯(Cairns)召开。会议名称为“动力行星2005”(Dynamic Planet 2005)。会议就有关完善全球和地区性地面坐标参考框架、卫星重力测量在确定地球重力场时空分辨率、开展航空激光和雷达成像及其干涉技术在地形变和灾害监测,以及对大气的研究、建立和完善全球大地测量观测系统(GGOS)、开展行星大地测量的研究等方面的内容做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内容比较丰富。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国外近期GPS接收机的新机型和特点作了简介;较详细地介绍了GPS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包括它在几何大地测量、地球动力学、物理大地测量、航空遥感、海洋大地测量等方面的应用,还论及了GPS应用的近期动向以及GPS市场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小江断裂带是我国大陆地震活动较强的地区之一,是研究地震地质灾害理想的野外试验场。近年来为探明小江断裂带构造形变特征与断层走滑速率等参数,人们采用不同方法对此进行研究,比如通过地震地质调查、活动断层填图及GPS大地测量、地球物理探测等技术研究小江断裂的构造形变,明确了断层构造形变特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常用野外地质调查等地质学方法推演和GPS数据反演等方法推算小江断裂的走滑速率。从两者结果对比看出,GPS反演出的断层走滑速率大多高于地质学反演出的走滑速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等方法只能确定小范围的地质活动速率,难以获得大范围的活动特征。通过GPS技术也只能基于离散点位进行分析,点位分布也较为稀疏。地球物理探测法可分析断裂不同深度、尤其是深部孕震区的构造应变积累活动,精度会受地震台站间距的影响。面对全方位、高精度、大范围的监测活动构造活动性的需要,采用InSAR时序技术测量主要活动断裂带地表缓慢微小形变,将是未来震间形变监测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