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的跟踪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是一架反射Schmidt望远镜.它固定地斜卧在地面上,主光轴在子午面内南端高起与地面成25°角.观测天区-10°δ+90°,天体经过子午圈前后观测1.5小时.有三种跟踪运动:改正板在地平式机架上绕高度轴和方位轴的转动以及焦面的转动.这些运动都没有盲区.本文导出了全部角位移、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的公式.对上述天区和观测时间作了计算,高度角的最大变化仅0.34°,重力变化引起的变形极小,改正板方位角和焦面的转动速度小于或等于周日运动速度,且转动相当均匀.发现并证明了当中心天体的赤纬δ=90°--A=+24.6°(A为光轴倾角,为观测点的地理纬度)时,焦面的转动恒等于零.这些研究表明LAMOST的装置在跟踪运动和重力变形方面有一系列重要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用北京天文台兴隆站1.26m红外望远镜对北天13h<α<24h,0°<δ<66°,部分具有硅酸盐特征的源进行了JHK测光观测研究,并对其中的一些特殊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十八个致密电离氢区的2.5cm连续谱观测在上海天文台佘山站25m望远镜上于1990年8月完成.望远镜指向精度为20〃,在该波段当仰角为77°时效率为68%,空间分辨率为4.′2.所用接收机中心频率为11.95GHz,带宽为500MHz,系统噪声温度平均为130K.经校准的噪声管用于定标,每次观测同时测量.观测采用等待式或位置调制,所有源在测量时仰角在28°以上,系统误差在10%以内.观测结果经大气吸收改正转换为流量密度.结合Parkes 64m望远镜在6cm的观测结果和气体星云中射电连续谱的一般规律,对结果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1.56米天望远镜已于1989年上海天台的佘山工作站投入使用,经校正,瓣极轴指向偏离北极为:0″.±4″.48(在方位上)和0″.±2″.21(在高度上)。望远镜的跟踪误差也被测定:在天顶附近30分钟内所作的128次观测得到的望远镜跟踪的均方根误差为±0″.36。结果表明,1.56米望远镜的恒动跟踪十分优良。  相似文献   

5.
利用佘山40cm折射望远镜拍摄的BD+70°68、BD+63°869和BD+2°348三颗星的底片进行了视差解算,根据归算所得结果,对如何提高恒星三解视差测定值的精度和有关观测、测量、归算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这些问题包括观测历元的安排、时角的限制、露光量的掌握、参考星的选择、归算模型的确定等。并且,本文还初步估计了上海天文台1.56m反射望远镜测定恒星三角视差可能达到的外部精度。  相似文献   

6.
三火星的观测目标 火星轨道位于地球之外,从地球上看火星相位角可达45°。冲前,火星的相位缺损,火面上的明暗线位于火星视面的西边;冲后,则在火星视面的东边。火星自西向东自转,倒像望远镜中的火星视面的西边(左)是火星周日运动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7.
LAMOST是一个大视场兼大口径的中星仪式望远镜,其光学系统是反射Schmidt系统。为克服Schmidt系统长镜筒(二倍焦距)的整体运动所引起的各种困难,采用了特殊的装置,即球面主镜固定不动,由非球面改正板的转动完成对被观测目标的瞄准和跟踪。使大视场和大口径的兼备成为可能。因而AMOST在观测过程中的成像情况与一般的望远镜不同,其焦面、改正板的位置和面形,都随观测天区和时间而变化,另外还有视场旋转和大气折射的影响。本文提出了用光轴稍微倾斜放置的球面代替最佳焦面的方法,并详细叙述了对LAMOST实际观测过程中,光学系统成像情况动态模拟分析的方法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这种特殊的光学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大气折射对大视场多目标光纤光谱观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气折射从两个方面影响大视场多目标光纤光谱的观测:一是大气较差折射,二是由大气折射引起的大气色散。本定量地分析了这些影响。给出其对一具有5°视场,位于北纬40.4°的望远镜在不同纬度时影响的大小。  相似文献   

9.
近地天体望远镜是巡天望远镜, 具有短焦距、大视场、低空间分辨率的光学特点. 望远镜只有一个主焦点, 焦距1.8 m, 底片比例9um/'', 像斑几何能量集中度EE80 ≤2''(像斑环绕能量的80%,即80% encircled energy, 记为EE80), 有效视场直径为4.28-°(14.3deg2), 目前配10k times 10k的STA1600LN CCD (charge-coupled device) camera, 观测视场为9deg2. 通过光学系统设计, 在原光学系统上增加副镜及场改正镜, 获得了焦距9m的卡氏焦点和内氏焦点,底片比例43.6 um /",在直径15''的可用视场内,像斑EE80≤0.5",为近地天体望远镜实现多终端观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给出了一种计算观测过程中较差大气折射引起的星象移动的方法,包括焦面最佳转动的确定.算法中除大气折射公式外,都是严格的.本文用这种方法详细计算了我国即将研制的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中较差大气折射引起的星象移动,文中详细计算了望远镜安放在纬度40.4°,观测天区-10°δ+90°,天体过子午圈前后1.5小时,视场直径5°情况下,星象移动的结果,并得到星象的最大位移为0.859″,LAMOST中光纤的直径是3.3″,光纤定位系统可不作校正.本文提出了实现焦面最佳转动的导星方法:在导星元件是CCD的情况下,可任选一颗星来引导焦面旋转,只要使星象在CCD靶面上作切向位移,其值等于按本文方法计算得到的值,若采用赤径、赤纬分角线方向(四个45°方向)的星来引导旋转,也可近似地得到焦面的最佳转动.本文提出的算法和导星方法,可应用于任何天区,任意的观测时间和任何形式的焦面可旋转的望远镜.  相似文献   

11.
HAPI-1是我国第一个用于空间高能天文观测的硬X射线望远镜系统,由面积145cm~2厚0.5cm的CsI(T1)主探测晶体及其下部厚5cm的NaI(T1)反符合晶体构成复合晶体探测器,采用脉冲形状甄别技术区分两种晶体的输出信号,多种物质构成的夹层式屏蔽筒和准直器使望远镜具有约4°视场角(HWHM),电子学、姿态控制和数据获取系统使望远镜具有对20—200keV能区高能光子到达时刻和能量进行空间定向观测的能力。本文介绍HAPI-1的构成和主要性能,以及1984年5月利用该望远镜在我国高空科学气球上对蟹状星云脉冲星的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12.
密云米波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工作在232MHz,由28面直径9米的东-西天线阵组成,天线阵全长1164米,u-v平面覆盖完整,适于进行北赤纬天区射电源普查及特殊源搜索。2×12小时观测得“热噪音限制”灵敏度0.05Jy,综合方向束3′.8×3′.8cscδ,视场8°×8°,可以在两年以内完成δ≥+30°天区的普查,并开展选区监测。 本文将介绍这项设备的设计特点和完成情况,并对基本结构作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3.
在智利北部荒凉的山顶上,欧洲天文学家们正忙于完成世界上最强力的光学天文台。名为甚大望远镜(VLT)的这个天文台,将是未来数十年内的天文学“老骥”,给科学家带来破纪录的聚光本领和比哈勃望远镜更锐的星象。 甚大望远镜由安放在海拔2632米的色洛·帕瑞那顶端的4架同样的8.2米望远镜组成。去年夏天,第四架,也是最后一架望远镜正式对天观测,今年这组“四重唱”已经投入常规科学观测。 由八个欧洲国家组成的欧洲南天天文台(ESO)建造的  相似文献   

14.
天象观测一九九四年三月天象一九九四年四月天象月初,太阳的视赤纬为-7°45'.3;月末,太阳的视赤纬为+3°58'.7。本月太阳由宝瓶座运行至双鱼座。6日3时38分惊蛰,太阳的黄经为345°。21日4时28分春分,太阳的黄经为360°。月亮过远地点、...  相似文献   

15.
根据北京天文台2.16m望远镜的有缝光谱观测,证认出位于10h57m48.5s+43°16′13″(1950.0)的一个ROSATX射线源是一个z=0.32的类星体。  相似文献   

16.
追星一族     
M42,猎户座大星云,肉眼依稀可见,形状如鸟儿展翅。在7×50双筒望远镜中观测,非常抢眼。用20×50的双筒望远镜观测,可以看见大星云内部的四边形聚星。在8cm望远镜中,非常美丽。M42在照片中略  相似文献   

17.
天马望远镜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全方位可转动的射电望远镜。连续谱观测对于天马望远镜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介绍天马望远镜连续谱观测系统的相关信息及其实现情况,包括:天马望远镜连续谱观测的过程、天马望远镜连续谱观测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系统的组成,以及连续谱观测系统的测试观测结果。在C波段6.5 GHz的观测结果表明:连续谱观测系统可实现单点观测和成图观测。修正后指向误差的平均值为2.2″,均方根误差为4.3″。目前该系统已用于天马望远镜的连续谱观测,取得了较好的结果,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紫台30公分红外望远镜(BIT)地面观测所使用的软件系统。该软件是在BIT地面修复过程中以地面观测为使用目的而开发的。软件用于望远镜指向等系统参数显示和星场照相机控制显示,并预置了软件接口,可进一步实现对望远镜指向的计算机控制。软件已在BIT地面实验观测中使用,运行可靠,操作方便。  相似文献   

19.
近代天文圆顶发展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正秋  周放 《天文学进展》2003,21(3):206-218
综述了国内外天文圆顶的各种设计方案,比较了各种方案的性能,并介绍了为改善圆顶性能,降低造价进行的相关研究,以及为下一代巨型地面望远镜圆顶进行的预研究.结合目前正在研制的大天区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简述了我国LAMOST望远镜圆顶的设计方案及其相关研究的概况。  相似文献   

20.
位于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的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是世界上最大的、可操控的反射施密特望远镜。为了便于控制望远镜,提高观测效率,设计了观测控制系统图形用户界面。首先分析了LAMOST望远镜的控制软件体系结构,采用基于场景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对界面进行了分析和设计。使用Qt、CORBA、多线程技术和MVC模式,实现了用户界面,并对界面进行了测试。最后,用户界面得到了用户的认可,成功应用于LAMOST观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