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详细地剖析了以美、日、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相关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包括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人口政策,并分析了这些政策对我国的启示,最后提出应该借鉴他国经验,从市场和政府两方面着手,不仅要积极发挥市场手段实施可持续发展,而且政府应当创造规则引导市场,同时提出应进一步完善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政策.  相似文献   

2.
国外大都市区人口发展的相关政策及其借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世界地理研究》2002,11(2):59-64
对于任何一个大都市来说,人口问题已经涉及到经济、政治和社会影响的方方面面,严重影响着其区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和借鉴相同时期国外大都市区的人口发展政策,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将十分有助于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本文简要分析并总结了国外发达国家工业化以来,大都市区在人口发展方面的主要经验,如:科学的数据统计平台;适时的规划疏导;强有力的政府宏观调控;积极的市场导向机制;专门的咨询管理机构,以及配套的各项社会发展政策,等等。同时,本文也指出,由于较为类似的城市化进程,广大发展中国家大都市区一些成功的人口管理经验也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3.
深圳市房地产系统仿真及政策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平  耿继进  王峰  陈勇 《热带地理》2004,24(4):371-375
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深圳市房地产系统仿真模型,在现状条件下,对1997~2010年的深圳市房地产系统进行了仿真和预测模拟,并进行了包括土地、人口、金融、通关等一系列可操作的政策实验.仿真结果表明,深圳市房地产市场总体发展是健康合理的,但在未来2~3年内存在住宅供应压力较大的隐患.根据政策实验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构建最优控制模型及实证调查的方法,分析洪湖湿地恢复过程的公众参与与政府政策的可取之处及亟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系统地探讨了洪湖湿地永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并为其他地区的湿地管理提出建议。通过理论构建和实证调查提出以公众参与为主、政府政策为辅的环境管理模式,阐述了以公众参与为主、政府政策为辅的环境政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主体功能区划在国土空间布局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意义,认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向中部地区转移是一次全局性的战略抉择.着重阐明了重点开发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即:通过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协调聚集,培育促进全国经济长期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的增长区域,提出了推进形成重点开发区域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及人口管理政策,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承载力分析是对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有效指标,朱宝树教授提出的P-E-R区域匹配模型通过相对经济承载力和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分析可具体考察各区域内人口与经济、资源承载力3者的关系,进而阐释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滇中城市经济圈各地相对经济承载力和相对资源承载力各有不同,因而所存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各异。影响滇中城市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主要是人口压力大、资源环境承载力脆弱、经济发展滞后、产业支撑力不够等。因此,针对这些影响滇中城市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制定一些合理的相关人口政策和经济政策对滇中城市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宋涛  刘卫东  高菠阳  刘志高  郑智 《地理学报》2020,75(6):1199-1209
政策移动性是国际政治地理学研究的经典理论。作为包容性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倡议重要空间载体的海外园区,是检验政策移动性理论框架的新兴空间载体。本文以泰中罗勇工业园为例,以合作伙伴为切入点,检验政策移动性理论在海外园区的适用性,并强调海外园区的政策移动性是渐进发展的过程,关键角色的合作伙伴关系对于政策移动性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系统分析了泰中罗勇工业园的制度背景、主体合作伙伴,甄别出国家、地方政府、主导企业等关键角色的合作伙伴关系及其在税收、土地、人才等要素政策移动性过程中的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一带一路”建设中海外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产业链和产业生态化的理论视角,以粤北山区国家重点生态发展区县(市)涂料化工产业为例,研究广东省产业转移政策下转移到生态发展区的污染性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结果发现,在污染性产业环境管制和生态发展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双重政策规制下,韶关市涂料化工企业普遍面临改造升级或淘汰关闭的命运。文章从政府、园区和企业3个层次构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路径,强调产业生态化进程中政府的主体地位,提出改革和完善生态政策规制体系,实施生态化激励机制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的精细化管理机制,规范和引导企业/园区行为并主动参与产业生态化实践,推动生态发展区产业生态化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特色小镇是当前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政策抓手和落地路径。它强调地方专业化经济和集聚经济的外部性,侧重通过政府支持引导来激发多方主体共同参与,以此构建生产、生活和生态融合的创新创业平台,推动人口城镇化和区域内生发展能力。然而,特色小镇的政策引导和扩散具有显著的“自上而下”性,使得地方实践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文章以浙江省134个省级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通过2017—2022年多次实地访谈、线上问卷和政策文本分析等方法,结合演化经济地理和集聚经济理论,对特色小镇的历史基础、产业属性和发展目标进行识别分析,归纳出具有类型差异的特色小镇,并提出相应政策干预建议。结果显示:浙江省特色小镇可大致分3类,第一类为政府主导的、面向新产业塑造的科技园区型小镇;第二类为企业主导的、面向传统产业升级的专业化市场型小镇;第三类为基于地方特有自然或社会文化资源的、面向旅游业发展的景区型小镇。最后,建议将演化经济地理思想纳入特色小镇发展实践中,重视历史、空间与地方作用,避免标准化、指标化的“一刀切”政策干预方式。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是政府对区域发展的方向、目标、速度、格局和路径进行调控的政策手段。本文探讨了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保障作用,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近中期的主要任务,提出了当前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应重点服务于: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构建一体化的现代交通网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五大方面;并基于长远和全局视角,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与宏观区域政策,包括: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机制与政策、区域要素市场一体化机制与政策、区域协同创新机制与政策、区域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与政策和区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这些政策旨在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首尔都市区的人口迁居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新  左登华  周春山  郭宁 《世界地理研究》2006,15(2):107-110,92
中国目前已进入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时期,人口迁居在我国大都市区显得越来越重要。韩国在1960年代开始大量的乡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地区,进入1970年代,出现了郊区化现象。首先分析了韩国人口迁居的一般特征,接着从就业机会、住房供给和区域政策三方面分析了影响韩国人口迁居的因素,最后针对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韩国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35 a来海南岛耕地变化与人口经济发展间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张正栋 《中国沙漠》2005,25(5):757-763
采用1970—2004年的统计资料,用统计方法,研究了近35a来海南岛耕地变化过程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之间动态变化关系,建立了耕地资源减少量与人口总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间的三个曲线相关模型。结果表明:①35a来海南岛耕地资源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是国家政策引导和调控下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②海南岛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耕地面积变化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呈类似库兹涅茨曲线倒“U”型关系,耕地减少量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趋势。③从优化耕地库兹涅茨曲线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现阶段协调人口增加、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政策建议:加快现代土地市场体系建设,提高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将土地利用的外部性内部化;进一步明晰产权,改革征地制度,强化耕地管制手段;建立有效的土地利用技术创新机制和技术体系;强化最严格保护耕地的意识。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政府行为对河南省城镇化干预力度的强弱,寻找政府干预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干预城镇化的变化趋势,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共选取11项指标,使用sPss软件对河南省1978-12006年的数据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从分析结果可以清楚地看到,河南城镇化进程中的政府干预度总体呈下降趋势,1978-2006年问在市场因素逐渐发育并加速发展的情况下,城镇化率与政府干预度成负相关.根据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城镇化进程中的政策变迁可划分为3个阶段:(1)1978-1986年城镇化政策由压制转为推动;(2)1987-1996年城镇化政策在探索中改革;(3)1997-2006年政府与市场共同推进城镇化.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群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从垂直、水平、制度、外部和权力因子分析了集群的生成、成长和再生现象。笔者认为,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集群必须与外部的供应商、市场和技术建立系统的联系,多种文化的融合、合理的权力结构、有效的调控手段是集群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在制定区域政策时,不能简单地将一地的产业集群政策移植到另外一个区域。此外,不是世界上的所有地区都具备形成产业集群的前提条件;产业集群政策也不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5.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东莞出现城市收缩现象,东莞城市政府出台了以户籍改革为核心的外来人口政策吸引人口定居、改善人口流失情况。然而,在政策实践中,不同特征人群对于外来人口政策的满意程度或有差异,但已有研究鲜有探讨这一问题。因此,文章从市民视角评价以户籍改革为核心的外来人口政策,重点对比未入户外来人口与已入户人口的政策满意度。基于2013年东莞外来人口工作生活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外来人口对于东莞城市政策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全体外来人口中,高学历、没有因户口遇到教育/住房差别待遇、满意治安环境、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群体,对外来人口政策的满意度更高。对比未入户与已入户两类人群发现:已入户人群比未入户人群对于政策满意度更高;未入户人群对于住房、教育以及治安环境的关注更为明显;已入户人群则更为关注情感维度与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16.
韩国的人口老龄化始于2000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增长开始减缓,甚至出现负增长的现象,人均寿命越来越长,人口结构中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退休后继续生活的时期不断被拉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老龄化给社会保障的设计和改革所带来的影响。经过多年探索,若干新的方案被提出并对相关政策领域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伴随着社会政策更加普及化,人口老龄化促使针对老年人人口的社会福利措施相应地扩展,包括老年人收入保障、医疗保障、居住保障、业余生活保障等方面都有重大发展。韩国社会养老制度在覆盖人群、服务内容与设施、筹资和给付等方面已经逐渐定型并形成自身特色。韩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亚洲具有典型代表性,其成功做法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旅游政策变迁及其空间 n.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卢敏  陆林  杨兴柱 《地理科学》2016,36(3):431-438
借助于经济学供给需求分析视角,构建旅游政策变迁及其空间响应的理论框架,根据新制度经济学路径依赖理论和利益集团理论,探寻旅游政策变迁的路径和动因,揭示旅游政策变迁和旅游空间结构发展演化的内在联系。并以安徽省为例,根据改革开放之后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将旅游政策变迁划分为形成期、密集期和协调融合期3个时期,其空间响应状态分别为点状格局、单一板块格局和多板块空间格局。分析得出,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背景下,旅游发展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旅游政策在不同时期通过其作用机制引导、激励利益主体投资建设旅游节点、交通设施等行为,推动旅游空间格局由点状格局向板块格局发展演化,旅游政策的空间响应强度取决于政府对信息的掌握程度和政策对利益主体的激励程度。  相似文献   

18.
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补偿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补偿必要性及可行性的分析,建议明确国家和省(市、区)两级政府受益者补偿的主体地位;给予地方财政资金使用更大的灵活性;构建"分级分类"补偿标准;发挥市场补充政策以及牧民优先政策,并通过政策法律、能力建设、监测与评估、社会参与和宣传来确保湿地生态补偿的落实。  相似文献   

19.
全面二孩政策对中国人口结构及区域人口空间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开泳  丁俊  王甫园 《地理科学进展》2016,35(11):1305-1316
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近几年中国生育政策的连续调整,不仅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而且也将对中国未来的人口结构和空间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人口学的队列元素法对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实施后,中国未来总人口及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并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全面放开二孩对中国区域人口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全面放开二孩可以有效延缓中国总人口的递减趋势、老龄化的趋势以及未来劳动人口不断走低的趋势;②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前后,中国的区域人口空间分布均呈现东部人口密度最高、中部次之、东北再次、西部最低的总体格局,全面放开二孩将会增加胡焕庸线东南侧的人口密度,中国人口分布东南集聚、西北相对稀疏的格局将会长期存在并进一步加剧;③根据各省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未来15年人口变化强度,可划分为人口快速变化区、人口中速变化区、人口缓慢变化区和人口平稳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乡建设占用耕地的时空格局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刘涛  史秋洁  王雨  杨宇 《地理研究》2018,37(8):1609-1623
描绘了1996-2006年间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增长及其占用耕地的时空特征,探讨了城乡建设占用耕地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人口流动为主的城镇化模式导致农业转移人口在城乡“两头占地”,这是中国城乡建设用地持续扩张的主要根源;各类开发区的设立和扩张都以占用耕地为主,对城乡建设占用耕地的贡献超过一半;而城市和镇的扩张速度更慢、土地来源更为多元。实证结果表明,投资和产出增长的差异性对城乡建设及其耕地占用的时空格局起到了关键作用;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但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带动作用有限;以开发区为载体的产业集聚发展模式有利于中西部地区的土地集约利用和耕地保护,而东部沿海地区的省级开发区则容易成为地方政府的圈地运动。土地集约利用和耕地保护政策应重点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城乡同时占地的问题,发挥城镇化的节地效应,并强化政策的区域差异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