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气象软科学》2007,(B05):102-111
本报告第二章中的个例研究充分证明了跨学科、部门间、国际间和机构间合作对于NSF大气科学部(ATM)资助的领域中的重要性。由于各种原因,合作对于大气科学越来越重要。研究视野的不断拓宽,使得多领域科学家合作成为必然;鉴于资源正变得日趋紧缺,  相似文献   

2.
许小峰 《气象》2022,(3):261-271
围绕2022年世界气象日主题,回顾了大气科学发展进程中不同阶段对气象水文信息的认识过程,及国际社会在气象观测和数据交换领域的合作经历与成效,特别是世界气象组织成立后所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并分析了世界气象组织在资料政策领域取得的最新改革成果.  相似文献   

3.
《气象科技合作动态》2007,(5):F0004-F0004
《气象科技合作动态》创刊于1973年,由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司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主办,双月刊。主要报道世界气象组织规划和研究计划、各国气象水文局最新科研成果及业务进展、国际会议和学术动态,以及中国相关研究业务单位与其他国家在大气科学领域的多边和双边合作及科技交流等信息。  相似文献   

4.
《气象科技合作动态》2007,(6):F0004-F0004
《气象科技合作动态》创刊于1973年,由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司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主办,双月刊。主要报道世界气象组织规划和研究计划、各国气象水文局最新科研成果及业务进展、国际会议和学术动态,以及中国相关研究业务单位与其他国家在大气科学领域的多边和双边合作及科技交流等信息。  相似文献   

5.
依据对国内大气科学及相关机构进行广泛调研获取的数据, 重点从人才队伍、科研项目及科技论文产出几方面对国内大气科学发展状况进行了综述。 研究表明,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气科学不断发展, 大气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融日益增强。 大气科学队伍总量大, 人员分布广, 但高层次人才明显不足。 基于调研数据还从计量学角度对大气科学的研究现状, 国内、国际热点以及国内需求进行了比较研究, 列举4个判据, 从4种不同角度分析我国大气科学优先领域。 初步分析表明: 不论重视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 人工影响天气和大气物理领域应是优先资助领域; 重视科学热点和科技前沿, 应优先资助气候系统与全球变化和天气动力学理论与天气预报领域; 重视发展需求与科技前沿结合, 应优先资助大气化学和综合探测系统与外场科学试验领域。  相似文献   

6.
《气象科技合作动态》2019,(1):F0004-F0004
《气象科技合作动态》创刊于1973年,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主办,双月刊,内部刊物。主要报道世界气象组织各项研究计划和规划,世界各国气象水文部门的组织结构、最新科研及业务发展情况,国际会议和学术动态,以及中国气象局及相关研究单位与其他国家在大气科学领域的多边和双边合作及科技交流等情况。欢迎从事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科研、业务、管理和教学人员投稿,来稿请注明动态投稿。本刊不收版面费并酌致稿酬。  相似文献   

7.
《气象科技合作动态》创刊于1973年,由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司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主办,双月刊,内部刊物。主要报道世界气象组织各项研究计划和规划、世界各国气象水文部门的组织结构、最新科研及业务发展情况,国际会议和学术动态,以及中国气象局及相关研究单位与其他国家在大气科学领域的多边和双边合作及科技交流等情况。  相似文献   

8.
《气象科技合作动态》2009,(3):F0004-F0004
《气象科技合作动态》创刊于1973年,由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司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主办,双月刊,内部刊物。主要报道世界气象组织各项研究计划和规划、世界各国气象水文部门的组织结构、最新科研及业务发展情况,国际会议和学术动态,以及中国气象局及相关研究单位与其他国家在大气科学领域的多边和双边合作及科技交流等情况。  相似文献   

9.
稿约     
《气象科技》2005,33(3)
《气象科技》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市气象局联合主办,是一份综合性科技期刊,刊载关于大气科学各领域发展水平的综合评述及反映大气科学及相关科学各领域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究论文。报道内容包括:综合评述、预报理论与方法、天气与气候分析、气候与全球变化、大气物理与大气化学、应用气象(城市与环境气象、人工影响天气、农业与生态气象等)、探测技术、计算机信息与网络技术、防灾减灾等。欢迎从事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科研、业务、教学人员投稿和订阅。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1.来稿务必论点明确,文字精练,数据可靠,图表清…  相似文献   

10.
正《高原气象》是大气科学领域的综合性期刊,主要刊登大气科学领域,特别是青藏高原气象学、山地气象学等学科领域研究的新成果、新观点、新进展,也涵盖天气气候方面的理论、观测和预报预测方法、全球气候变化、大气物理、大气化学和大气雷电等学科,为推动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发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提供学术平台。1.来稿要求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城市气象灾害及其影响越来越突出,呈现和传统气象灾害不一样的特征和演变规律。国内外都非常重视城市气象灾害的研究,强调气候变化的驱动和多学科综合研究是一种趋势。中国城市气象灾害有暴雨、低温冰冻、高温热浪等多种类型,对城市的社会、经济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很多学者十分关注城市气象灾害及其城市经济和社会影响研究。随着新型城市气象灾害潜在风险增加,城市气象灾害引致城市环境的脆弱性和人文社会学科引入城市气象灾害研究,将是城市气象灾害研究中的新兴领域,中国未来城市气象灾害研究也需要引起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2.
基于GPRS网络的远程气象数据采集系统设计和实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根据我国实时监测气象设备布设网点不断扩大和加密的现状,提出利用现有的GPRS网络覆盖范围广、实时在线、通信质量高和维持费用低等优势,设计一种基于GPRS网络的远程气象数据采集系统。介绍该系统的结构模式和功能,系统中远程测控终端的硬件结构组成,相关的电路芯片使用。阐述编制相应控制软件的方法,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6.0可视化编程语言集成包环境下开发管理中心软件的方法,以及基于GPRS网络的远程气象数据采集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3.
基于GPRS网络的远程气象数据采集系统设计和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实时监测气象设备布设网点不断扩大和加密的现状,提出利用现有的GPRS网络覆盖范围广、实时在线、通信质量高和维持费用低等优势,设计一种基于GPRS网络的远程气象数据采集系统。介绍该系统的结构模式和功能,系统中远程测控终端的硬件结构组成,相关的电路芯片使用。阐述编制相应控制软件的方法,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6.0可视化编程语言集成包环境下开发管理中心软件的方法,以及基于GPRS网络的远程气象数据采集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1995~2011年间中国学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简称CAJD)收录期刊上发表的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的论文,了解我国气象服务效益评估领域科研状况。通过对气象服务效益评估论文数量、期刊来源、作者分布、关键词及基金等分布情况进行文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CAJD数据库收录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的论文达110篇,作者合著率74.5%,合作度2.6,关键词中词频最高的是"经济效益",涉及各类基金项目资助40项。同时发现,尽管中国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研究发展迅速,但核心作者群有待加强,研究内容集中在评估实践方面,缺少在评估理论和技术上有所创新的论文。  相似文献   

15.
粒子群-神经网络集成学习算法气象预报建模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针对BP神经网络在实际气象预报应用中,网络结构难以确定以及网络极易陷入局部解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粒子群集成学习算法的气象预报模型,以BP算法为基本框架,在学习过程中引入粒子群算法,优化设计神经网络的网络结构和初始连接权,获得一组合适网络结构和初始连接权,再进行新一轮BP神经网络训练,获得一批独立的神经网络个体,以“误差绝对值和最小”为最优准则,采用线性规划方法计算各集成个体的权系数,生成神经网络的输出结论,以此建立短期气候预测模型。以广西的月降水量进行实例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学习能力强、泛化性能高,能够有效提高系统预测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针对海量气象观测数据间存在大量的物理噪声、与气温无关的冗余特征以及时间相关性,提出了一种将一维卷积神经网络(1DCNN)和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相结合的多信息融合气温预报方法。首先,运用差分法对气象观测数据进行预处理,得到平稳时间序列数据;其次,运用1DCNN提取与气温变化相关的特征变量作为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变量;最后,运用1DCNN和LSTM构建多信息融合气温预报模型1DCNN-LSTM,并以云南省昆明市历史气象观测数据为例,与传统的LSTM、1DCNN和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对未来24小时的逐时气温预报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DCNN-LSTM的均方根误差(RMSE)相较于LSTM、1DCNN和BP最大降低了5.221%、19.350% 和9.253%,平均绝对误差(MAE)最大降低了4.419%、17.520% 和8.089%。为气温的精准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北京气象信息网络安全和有效地满足气象信息共享、等级保护和未来发展的需求,在分析现有北京气象信息网络建设中存在安全风险的基础上,从人员思想意识、管理和技术等方面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解决信息安全问题思路。结果表明:可从信息安全系统建设方面以安全等级划分作为首要切入点,建立安全域,解决办公网、业务网和互联网三网关联问题。将安全检查评估和加固贯穿到信息系统整个周期,采用网络安全联防机制安全准入方案,解决VPN接入导致的网络边界模糊问题。可根据信息系统属性和损害客体及损害程度划分信息系统等级。此研究思路,对气象信息系统安全的进一步发展有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对2015年全国公众气象服务评价调查结果的分析显示,我国公众中男性对气候变化认识程度以及对气象灾害预警的认知水平和满意度都比女性高。城镇女性选择环保产品、环保出行及愿意对生活或工作方式做出改变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比例高于城镇男性,而农村男性选择调整或改变种植或养殖方式、改变种植或养殖品种及转换谋生方式的比例高于女性。男性选择购买相关气象或气候保险、参加培训或辅导的比例比女性高,而女性选择学习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相关的专业知识比例高于男性。女性对气象服务信息的需求比例比男性高。建议:1)积极推进气候变化及其灾害认知的社会性别研究,建立灾害认知性别数据库,将社会性别融入到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2)在气象服务中引入社会性别视角,加强针对女性的宣传和指导,开发适合女性的服务产品和信息传播渠道,提升她们应对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9.
基于802.1x/EAP的WLAN安全认证分析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丽霞 《气象科技》2010,38(3):347-352
目前气象部门内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无线局域网)的应用部署日益广泛,但对其安全接入却没有提出过较为合理的设计与规划,由WLAN引起的安全漏洞给整个信息网络系统带来很大隐患。基于802.1x/EAP(Extensible Authentication Protocol,可扩展验证协议)的安全认证分析,通过比较几种EAP认证方式,优选了安全性较高的EAP-TLS(Transport Layer Security,传输层安全),并详细阐述了EAP-TLS的认证原理与密钥导出机制,分析了其在集中化WLAN架构下的认证过程。结合气象部门业务需求对集中化WLAN的试验环境构建进行了介绍,并对各个组件的功能进行了描述,验证了EAP-TLS认证方式的可行性,结合现有系统现状对基于802.1x/EAP认证的WLAN在气象业务中的应用部署提出了两点需考虑的实际问题,即认证服务器和DHCP服务器的可靠性与可用性。  相似文献   

20.
Fog Research in China: An Overview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Fog can adversely affect human activity directly and indirectly,resulting in large losses both in terms of the local economy and lives.Much effort has been devoted to studies of fog across many areas of China,and in that context this paper aims to summariz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and review fog field experiments and their major results relating to fog mechanisms,physical properties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Progress in the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in fog research are also discussed.In particular,the effects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n fog are highlighted.To end,perspectives on future fog research are outlined.The goal of this review paper is to introduce fog research in China to the global academic community and thus promote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on fog research.This is important because most papers on fog in China are published in Chinese,which are unreadable for the vast majority of non-Chinese research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