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0 毫秒
1.
2013年1月在贡嘎山海螺沟3个不同采样点共收集了多个雪样,利用GC-MS分析了雪样中16种优控多环芳烃的含量,探讨了多环芳烃的短周期分布特征与来源,估算了采样点与排放源的直线距离。结果显示,海螺沟各采样点雪样中多环芳烃的总含量在163.7 ng/L~281.4 ng/L之间,其中菲的含量最高。雪样中2~4环多环芳烃占多环芳烃总量的百分比为92.0%~93.7%,表明污染来自较远距离传输,但主要排放源离海螺沟的直线距离不超过357 km。将雪层与气象资料的降雪期对应,结果表明从2012年11月到2013年1月这个短周期内,海螺沟雪样受多环芳烃污染的程度没有太大变化。对海螺沟雪样中的多环芳烃进行了来源分析,结果表明海螺沟雪样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来自煤燃烧,不排除少部分木材燃烧,这一源解析结果与海螺沟及其周边地区主要以煤炭作为燃料的能源特征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灰色系统理论在北京山区泥石流危险度评价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泥石流灾害是北京地区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其危险度的评价与预测对防灾减灾意义重大。文章根据灰色系统理论的多因素关联度分析法,进行泥石流沟危险度评价。泥石流的形成暴发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多因素关联度分析就是要找出这些因素与泥石流的密切关系程度,根据各因素对泥石流作用的大小,做出综合评判。文章应用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参数——物质冲出量、流域面积、相对高差、沟谷切割深度、沟床纵坡、植被覆盖度、土层厚度、形成区山体平均坡度、降水量、崩滑塌密度进行关联度分析,将泥石流的各影响因素与泥石流规模、发展态势的紧密程度做定量分析,以此衡量各因素与泥石流之间的关联程度,寻找主、次因素。各因素按不同数量等级划分为危险、较危险及一般3个条件值,并给予3个级别划分值。再根据各因素所占权重获得各量级得分,通过泥石流各因子权重、因素量级划分及评分标准,对北京市816条沟谷进行了危险度评价。确定危险沟谷104条,较危险沟谷542条,一般危险沟谷170条。在此基础上,结合泥石流沟危害目标的性质、灾害损失及保护价值,进行泥石流危害程度评价,确定危害严重沟谷41条,较严重沟谷331条,轻微沟谷444条。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较吻合。  相似文献   

3.
《上海国土资源》2007,(3):F0004-F0004
四川海螺沟冰川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著名的贡嘎山峰东坡,是一条长30.7km的冰川峡谷,面积约200km2。海螺沟冰川生成于1600年前,长14.2km,地质学家称其为现代冰川,末端落入森林带内6km,形成冰川与原始森林共生的绝景。海螺沟冰川中冰面河、冰下河、冰裂隙、冰阶梯、冰石蘑  相似文献   

4.
海螺沟磨西镇大牛沟泥石流威胁当地居民和磨西镇供水水源地,几乎每年都会发生规模不等的泥石流,严重威胁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与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对该泥石流的发育条件、运动特征、危害方式等的研究,提出“固源+防护”的防治建议,对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当地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温冰川冰内及冰下水系季节演化及其水文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刘巧  刘时银 《冰川冻土》2009,31(5):857-865
针对温冰川冰内及冰下水系(又称冰川排水系统)演化及其水力过程,回顾了我国20世纪90年代在典型温冰川海螺沟冰川开展钻孔试验及关于冰下河堵溃问题的水文学分析,主要从水文学角度,探讨了消融期温冰川冰内及冰下水系的演化过程及其在径流过程曲线上的反映.利用径流-气温交叉相关分析方法,计算了海螺沟冰川2003—2005年逐日Q-T时滞,其季节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指示了冰内及冰下水系季节演化过程及其水力状况,并针对典型时段,重点探讨了二者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1990-2007年贡嘎山海螺沟径流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使用1990-2007年近20 a的径流和相应的降水、温度等资料,对贡嘎山东坡海螺沟冰川河年径流与季节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径流与季节径流对气候因子的敏感性不同,各个季节径流对气候因子的敏感性也有差异.平均地温逐年升高是海螺沟年平均径流量增加的关键因素,相对影响力为77%,降水因子占23%.春季径流量的增加归因于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其影响程度为68%;温度同样是影响夏季径流的主要因子,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日较差相对影响程度分别为34%、 31%;降水量增多、平均地温升高是秋季径流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相对影响程度分别是35%、 65%;影响冬季径流的主要气候因子是冬季平均最低气温、平均地温,影响程度分别是36%,64%.温度是影响冰川径流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共性主导因素,气温升高及其导致的地温显著增加是海螺沟径流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游客满意度是衡量旅游地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已受到众多旅游研究者的关注。在其热点研究中,有关冰川旅游游客满意度及不同游客属性间满意度差异的研究鲜见。选取达古冰川与海螺沟冰川为研究区,通过对游客属性细分,运用模糊多准则决策法(F-MCDM)及引入需求弹性理论对冰川旅游游客满意度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敏感性分析,探讨了提升冰川旅游游客满意度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达古冰川游客实际满意度总体高于海螺沟冰川,两地均以管理与服务的满意度最高,消费状况与交通的满意度最低。就游客属性的相对满意度而言,两地均呈现男性满意度高于女性,高消费游客满意度高于低消费游客,高忠诚度游客满意度高于低忠诚度游客;两地相对满意度的差异表现在年龄、受教育程度、客源地和到访次数方面。相较于达古冰川,海螺沟冰川满意度敏感性更高,同等改进力度下游客满意度的提高更为明显高效,就两地满意度敏感性最高的景观特色而言,达古冰川1%的改善将提升游客满意度0.30%,而海螺沟冰川可提升0.45%;对于不同游客属性的满意度敏感性,两地均以不愿推荐、不愿重游和未达到期望的游客最高。最后依据满意度敏感性分析结果,为两地冰川旅游发展提出了关键属性改进、营销策略创新和旅游产品开发等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海螺沟风景区自辟为旅游区之后,由于其位于中山至极高山区域,环境地质条件复杂。因此,环境地质问题如地震活动性、边坡稳定性、坡面剥落、山崩、滑坡、泥石流、以及冰崩和雪崩等就成为急待研究的课题。本文系笔者参加“海螺沟风景区环境地质研究”项目之后,对海螺沟环境地质条件进行的论述。这为海螺沟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进而为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制定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品鉴·摄影     
郭姝静 《湖南地质》2011,(10):96-96
作品《白云飞渡任从容》,拍摄的是四川海螺沟的冰川。海螺沟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南部,是青藏高原东缘的极高山地。居于贡嘎雪峰脚下,以低海拔现代冰川著称于世。作品中的日照雪山、弥天飘云.加上拍摄者极富动态和写意的技巧,让视图者的视野从远眺变为仰望,南白雪皑皑的视觉冲击转向净空下的沉醉。  相似文献   

10.
贡嘎山海螺沟为冰川地质作用的冰川谷,其中、下游河谷为古冰川谷,上游发育着现代冰川,它是横断山主峰贡嘎山地区冰川群中最宏大的一条冰川.自第四纪以来,强烈的冰川地质作用塑造了海螺沟流域特殊的山地与河谷地貌,因其距大城市较近,成为人们研究和观赏冰川奇观不可多得的地点.使之越来越受到中外游客的青睐.  相似文献   

11.
贡嘎山海螺沟冰川消融区表面消融特征及其近期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巧  刘时银  张勇  张盈松 《冰川冻土》2011,33(2):227-236
冰川消融过程与水热条件、气象要素、冰面局地和周边地形以及冰川表面状况等密切相关.利用海螺沟冰舌段GPS测量的结果,对冰舌段的冰川近期变化包括规模变化和厚度减薄进行了新的评估.结果表明:自1989年以来冰舌段冰川厚度减薄约26%,远显著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冰川面积的减少比例4.05%.基于对海螺沟冰川消融区冰舌段详细消...  相似文献   

12.
李云山  许亚杰 《地下水》1995,17(1):34-36
本文根据齐齐哈尔市地下水氮水化合物的污染程度及途径、危害,提出了措施与对策,对今后保护潜层地下水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对煤矿城市塌陷与生态环境危害状况及危害程度的分析,阐述了对煤矿城市塌陷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研究了对煤矿城市塌陷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认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对煤矿城市塌陷与生态环境的治理方法和措施。力求使人们认识到煤矿城市塌陷不仅对生态环境危害严重,同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影响也是十分严重的。因此。对煤矿城市塌陷与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当务之急,应该引起重视,纳入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4.
全球变暖背景下海螺沟冰川近百年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海螺沟冰川是我国典型的温冰川之一,对100 a来各种观测资料的分析发现:海螺沟冰川自1823年以来末端海拔上升300 m,年均升高1.64 m,20世纪以来末端海拔上升速度加快;在20世纪呈现明显的退缩变化,76 a冰川后退1 821.8 m,年均后退24 m.运用冰川学方法恢复了海螺沟冰川45a来的物质平衡变化,45 a累积物质平衡值为-10 825.5 mm(水当量),年均平衡值为-240.6 mm(水当量).在全球变暖影响下,冰川雪线不断上升,冰川活动强烈,导致冰面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化,具体表现为:冰川厚度不断变薄、大冰瀑布上出现巨大塌陷洞穴、冰面丘融化变形、冰面径流不断变大、冰川弧拱区裂隙密布等,冰川内部的径流冲刷和冰川表面的剧烈消融是海螺沟冰川表面形态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机制.总之,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该冰川表现出以亏损为特征的退缩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刘巧  刘时银 《冰川冻土》2012,34(5):1206-1219
简要回顾和介绍了示踪试验方法在冰内及冰下水系演化研究中的应用, 并以ADM模型为例, 对示踪剂扩散模型进行了敏感性试验分析, 分析了不同参数组合条件对示踪剂浓度变化过程的影响. 在海螺沟冰川消融区下游冰舌段开展了示踪试验, 通过对一个固定入水口消融期整个过程的重复投放试验, 获取了每次独立示踪试验示踪剂的浓度变化过程, 并用ADM扩散模型反演了示踪剂传播速度、 水力扩散系数以及平均排水通道面积等相关指标, 揭示了海螺沟冰川此冰舌段冰下排水系统的季节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海螺沟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十分丰富,分布广泛,类型多样,以世界同纬度最低海拔现代冰川和温泉景观为代表,具有极高的科学考察价值。根据景点的空间分布特征规划了3个景区、66处景点和4条大众旅游线路、7条专项旅游路线。  相似文献   

17.
60年代初提出的环境地质概念已被社会广泛接受,并引起国际地学界的关注。海螺沟作为冰川旅游区已于1987年10月正式向国内外开放。因此,对于其环境的研究,就显得十分迫切.本文在研究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对流域内水体和土壤进行了本底调查,并作出初步评价,为海螺沟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旅游区的环境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海螺沟生态旅游景区地质环境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螺沟作为国家级风景区,其地表生态现象和生态过程与其地质环境演变有着密切关系,加之近年来西部大开发中人类活动在沟内陡然增长,人为致灾陆续发生。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该沟的地质环境状况进行了较翔实的评价,分析了孕育这些人-地互馈演变作用的独特地质背景,为下一步的合理开发提出了可行的防治对策。调查表明,沟内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包括雪(冰)崩、融冻、岩土体蠕滑、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和地震等。分析认为导致这些灾害问题的主要作用包括五个方面,即强烈的新构造抬升运动、复杂的地质构造体系、冰川作用显著、强降水丰沛以及人类活动不当等。最后针对海螺沟开发提出了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和整治的建议,对一号营地进行稳定性评价,二号营地进行崩塌与泥石流整治和热泉水开发,三号营地进行泥石流沟建设。  相似文献   

19.
以商洛市洛南县调查数据和区域地质环境为基础资料,分析并掌握了县域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和发育特征。按照单元网格内分布的地质灾害点的密度及危害程度,根据"区内相似,区间相异"的原则,进行了洛南县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将洛南县分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低危险区三类,指出了每个分区的位置、分布、地灾原因等特征。为县域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打下了理论基础,对于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的建立、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工业的正常运行都有极大的保障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试论黑龙江省的水土流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水土流失是黑龙江省最主要的地质灾害,是环境资源的头号杀手,它给我们带来无穷的祸患。文章依据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阐述了黑龙江省水土流失发育状况及分布规律:即山区、草原、沼泽地带水土流失程度低,而山前地带、台地、高平原则水土流失严重。根据水土流失的危害程度,将全省分为5个区;论述了由于水土流失危害造成的土质严重退化、水库河道淤积、环境恶化、遏制经济发展等一系列触目惊心的事实;分析了水土流失产生的人为与自然因素;指出水土流失进一步扩大的发展趋势;提出了5个方面的具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