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现设地球物理系(1958)、地球化学系(1995)、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系(1998)和测绘工程系(1996)4个系;一个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一应用地球物理解释理论开放研究实验室,一个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地球信息探测仪器重点实验室;五个实验中心;三个院管研究所。学院现有勘查技术与工程(含应用地球物理及应用地球化学两个方向)、地球物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和测绘工程4个本科专业;已建成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固体地球物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空间物理学、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核技术及其应用7个硕士点;拥有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固体地球物理学和地学信息工程3个博士点以及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一部分。上述学科中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是教育部(2002)重新确认的国家重点学科,该学科(1997)由应用地球物理学、应用地球化学、数学地质和遥感地质四个原二级学科组成,其中应用地球物理学科(1988)被原国家教委审定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固体地球物理学为吉林省重点学科。学院教职员工总数113人,其中教授28人(含双聘院士1人,“长江学者”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吉林省优秀省管专家1人,博士生导师16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47%。学院现已培养本科生100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000余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长江学者”2人。一批著名专家学者在国内外大学及研究院单位任职。学院年平均在校本科生人数约为760人,年平均在校硕士及博士研究生人数约为260人。依托教育部“211工程”和“985科技创新平台”,十五期间学院各项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近年来承担和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发改委、国家科技攻关、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料学基金以及多项省部级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经多年的交叉融合,目前学院整体形成了以下主要研究方向:(1)能源探测理论与方法(2)地球圈层结构探测理论(3)中深层固体矿产资源探测理论与方法技术(4)环境与工程探测评价技术(5)高新探测技术与地学信息综合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2.
《地质学报》2006,80(12)
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隶属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28人,其中包括许志琴院士和杨文采院士,研究员14人,副研究员9人,21人具有博士学位,其巾7人获得国外博士学位;实验和辅助人员9人;在读研究生1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人。实验室主任为杨经绥研究员,副主任为刘福来研究员和曾令森博士。实验室以板块碰撞动力学及地幔动力学为主要研究方向,以中央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和青藏高原为主要野外基地,以板块汇聚边界和板内深部物质组成、构造与结构以及浅层效应为主要研究内容,并服务于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政策,已与国外许多一流实验室和著名科学家群体建立了协作关系,聘任了国内外一批知名科学家为客座研究员。实验室研究方向和近期研究内容“大陆动力学”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是运用构造物理、微区物质成分与地球化学、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及数值模拟等高新技术,结合深入地下的科学钻探及深部探测的全方位、多学科的三维研究来探索:①大陆板块会聚、碰撞和增生过程:②大陆深部结构及地幔动力学。通过这些研究来探讨大陆的形成和演化的动力学机制,解决大陆地质中的某些重大难题,发展板块构造理论,服务于国家的经济与社会...  相似文献   

3.
学院概况环境与资源学院现有4个本科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5个硕士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利水电工程和地下水科学与工程4个博士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其中水文学及水资源、环境科学为吉林省重点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与建设工程学院共同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我院还拥有原国土资源部“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系列模型”开放研究实验室,正在筹建吉林省“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学院的水资源和环境学科是“311”和“985”支持的重点学科。学院拥有环境化学实验室、水处理实验室、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实验室、水岩相互作用实验室等34个实验室;建立了7个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师资队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51人,其中教授20人,博士生导师15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8%。我院有中科院院士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吉林省省管专家3人,吉林省杰出青年1人。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学院与国内外著名的科研机构和高校递行科研项目合作,如与韩国延世大学合作进行“水资源脆弱性”的研究;与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合作进行“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研究;与荷兰DELFT工业大学合作研究大型污染质地下运移模拟软件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环境工程与水文地质系前身为北京地质学院水文地质教研室 ,成立于 1 95 2年 ,下设水文学与水资源 (含原水文地质学科 )、环境工程两个湖北省重点学科。现有水文学及水资源、环境工程两个博士点 ,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硕士点有水文学及水资源、环境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工程 ;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有水利工程、地质工程和环境工程学科。在校本科生近 40 0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1 0 0余人、留学硕士生 3人。本系师资力量雄厚 ,现有教职工 3 0余人 ,其中院士 1名 ,教授 1 0名 (其中博士生导师 5名 ) ,副教授 6名…  相似文献   

5.
冶金部第一勘察基础工程总公司成立于1983年,是建设部最早审批确认资格的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一级企业,并具有国家主管单位颁发的甲级勘察、甲级测绘和对外承包工程资质,下设13个分公司,总部设在北京东燕郊。 公司现有职工1149人,各种专业技术人员364人,其中教授级高工2人,高级职称人员22人,中级职称人员163人。拥有各类施工设备和仪器648台(套),固定资产1920万元。施工地域以北京为中心,辐射上海、  相似文献   

6.
学院概况地球科学学院前身是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始建于1952年。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院士)、喻德渊教授、地层古生物学家俞建章教授(院士)、岩石学家董申保教授(院士)、沉积学家业治铮教授(院士)、构造地质学家吴磊伯教授和张寿常教授、探矿工程学家胡伟同教授都曾在学院从事过教学、科研和领导工作。1997年原长春地质学院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原地质系与能源系合并更名为地球科学学院。2000年6月合校更名为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学院由地质学系、资源工程系、能源科学系、国土资源系和实验中心组成。现有本科、硕士、博士生共计1110人。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36人。其中教授44人(博士生导师24人),副教授42人,博士后工作人员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国际矿产资源科学院院士5人。外籍兼职教授12人,校际兼职教授30人。学科专业地球科学学院目前有六个本科专业,十个硕士点学科和七个博士点学科以及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个变质动力学开放部级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7.
2013年4月1~2日,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举办的海峡两岸"东海及台湾海峡从源到汇研究"伙伴科学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举行。海峡两岸17个单位的近70名科学工作者与会,其中12位来自台湾。该研讨会由台湾中山大学海洋地质及化学研究所的刘祖乾教授与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杨守业教授联合召集。  相似文献   

8.
中国寰球化学工程公司的前身为化工设计公司,成立于1953年,是新中国组建的第一个全国性化工设计单位。现有固定职工850多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93%,大专以上学历占83%,双学位、硕士博士生近100人,长期在国外工作和培训过的专业技术及管理骨干120多人,是一个智力密集、技术密集、从事工程项目建设的实体企业。40多年来,先后完成子千余项国家重点大中型工程的咨询、设计和建设任务,为我国的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会议名称主办单位/承办单位联系人 /地址、电话时间地点 规模(人 )    主要内容全国第六届环境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本会环境地质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洪兵、徐海 /贵阳市观水路 73号 ( 5 5 0 0 0 2 ) ;0 85 1 5 8912 48;bhong @public .gz .cn10月 2 8~ 30日 贵 阳 801 人为活动引起的重金属、有机物、微量气体在各种介质及城市环境地球化学 ;2 近 1万年来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的地球化学纪录 ;3 微量元素与动植物、人体健康 ;4 环境分析测试技术全国包裹体及地质流…  相似文献   

10.
经地质矿产部、四川省政府申报.国家教委批准,成都地质学院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成都地质学院建于1956年,37年来为国家培养了2万多名理、工、文、管类高级专门人才。学院现有14个硕士点、7个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接收外国留学生和进修生。学院拥有国家级首批重点学科两个,省级重点学科两个,为全国71所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专业实验室的高等院校之一,设有理、工、文、管等30个本科、专科学科和专业,拥有设备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12月6~7日,矿物岩石材料专业委员会、矿物物理矿物结构2个专业委员会在桂林理工大学召开了2014年工作会议,会议由2个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有色金属及特色材料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承办。矿物岩石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廖立兵、矿物物理矿物结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何宏平等25名委员参加了会议。会上有6名委员作了学术报告:中南大学杨华明教授做了"铝硅酸盐矿物材料功能改性的相关理论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刘钦甫教授做了"高岭石插层剥片及形貌控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李国武教  相似文献   

12.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2009,(1):F0002-F0002
彭建兵教授男,湖北麻城人,生于1953年4月,工学博士。现任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地质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土资源部岩土工程开放研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相似文献   

13.
法国道路桥梁实验室是法国研究冻土的一个主要单位,是法国生活环境和质量(城市规划)部中的一个研究网,包括: (1)道路桥梁中心实验室,其各个研究组分别设在巴黎和嫩茨(Nantes)。嫩茨实验中心是新近建立起来的,主要研究重型试验设备; (2)16个地区性实验室,遍布于整个法国。这些实验室是作为运输基地的发展和现代化政策的一部分于1952—1960年期间建立起来的。各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分别为80—200人,总共为2400人;  相似文献   

14.
短讯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通过专家论证   2 0 0 5年 1月 2 7~ 2 8日 ,中国地质大学承建的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接受了国家科技部专家组对建设计划进行的可行性论证。专家组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国伟为组长 ,由 1 0位院士、教授组成。科技部基础司基地建设处张延东副处长主持了论证会 ,教育部科技司、湖北省科技厅及中国地质大学相关领导、教授、学者 1 0 0多人参加了论证会。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地质大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和“…  相似文献   

15.
正475水稻对砷吸收的机理及控制砷吸收的农艺途径研究进展杨文蕾1,2,沈亚婷1,3*(1.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北京100037;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00083;3.自然资源部生态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  相似文献   

16.
《中国勘察设计》2006,(8):42-43
宁波市机电工业研究设计院为市属科研设计院所,始建于1970年,日前在册员工共132人,其中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者82人。我院勘察设计事业部起步于1984年,现具有建筑行业建筑工程设计甲级资质与工程勘察行业专业类岩土工程甲级资质,有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12人(其中1名同时为香港建筑师学会会员),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13人,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5人,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1人,具有国家注册电气工程师资格的2人、国家注册设备工程师资格的4人,勘察设计技术队伍专业结构合理,绝大部分处于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阶段。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英文缩写HIAD),始建于1954年,HIAD是具有国家甲级建筑工程设计及相应的工程咨询和装饰设计资质、智能建筑设计专项资质及工程地质、工程勘察甲级和风景园林、热力、城市规划编制、工程测量乙级资质单位:现有职工388人,工程技术人员278人,其中国家建筑设计大师1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21人,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师33人,研究员级高级建筑(工程)师24人,高级建筑(工程)师112人,建筑(工程)师41人。设有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电气、建筑经济、工程地质、工程测量等专业。除设置六个综合设计所外,还有新技术研究所、工程监理公司、岩土工程公司、建筑装饰公司等18个下属企业。  相似文献   

18.
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最早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地下结构教学的单位之一。目前设有土木工程、地质工程及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其中土木工程专业在该系有地下建筑工程和岩土工程两个方向。全系共有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及水文地质与工程地等3个硕士点,其中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设有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所属学科均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该系现有各类学生570多人,其中本科生380多人,硕士生100多人,博士生80多人,外国留学生10多人,已是一个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培养岩土工程及相应专业高级技术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和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9.
2005年12月26日,收到教育部书面通知(教技函[2005]119号),我校申报的东北亚生物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得批准,于即日起正式开始立项建设。至此,我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包括筹建)的数量增至9个,在全国高校中位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之后,排名第4位。东北亚生物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学科带头人孙革教授的带领下,以被子植物起源与早期演化、地史时期的主要生物群及重要生物/地质演化事件、盆地演化与环境变迁、早期人类活动及人种的形成和分化与迁徙、古DNA研究为5个主要研究方向。近5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项科研课题90余…  相似文献   

20.
专家简介     
贺振华 教授 ,湖北省大悟县人 ,1938年 11月生 ,196 4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 (现并入吉林大学 )应用地球物理系 ,同年到成都地质学院 (现为成都理工大学 )物探系任教至今 ,曾任成都理工学院院长、党委书记。现为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科博士生导师 ;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四十多年来 ,贺振华教授在应用地球物理学领域孜孜不倦、辛勤耕耘与探索 ,在 1983年~ 1985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休斯顿大学做地震物理模拟和波动方程偏移研究 ,与 G.H.F Gardnar和 J.A.Mc Donald等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