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80年代以来,中国东部黄淮地区许多生产矿井的立井井筒相继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破裂,对煤矿的安全生产造成威胁.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归纳了该地区井筒破裂的特征,主要有:(1)井筒破裂段大多位于上覆表土层与基岩交界面附近上下数米之内;(2)井筒破裂时间基本集中在1987年之后的短短几年内,与矿井投产时间长短无对应关系;(3)破裂过程一般是内井壁先出现裂缝,后掉混凝土块,渐渐露出已弯曲的钢筋,最后出现环形带状破裂;(4)井内设备变形明显滞后于井壁破裂.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学者有关井筒成片破裂机理的研究情况,以及对破裂段采取的加固方法及效果.根据其中一个井筒破裂最为严重的煤矿进行的井下原地应力测量结果,考虑当地地质资料,进行了地应力场有限元模型分析.结合区内地震活动、新构造运动的若干表现以及地壳应力、形变观测对井筒破裂的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新构造运动引起的水平构造应力增高可能是黄淮地区井筒成片破裂的主要因素,区内特殊的底含结构及采动引起的四含水流失可能是井筒出现破裂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2.
厚冲积层立井井筒非采动破裂过程的三维耦合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工程地质学报》2004,12(Z1):529-532
立井井筒破裂时,在底含、基岩、井筒之间包含三个同时发生的变化过程(1)底含水由基岩向矿井中的渗流;(2)深厚表土底部含水层的失水固结沉降与井壁附加力的产生;(3)立井井筒在附加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本文采用拉格朗日元法对立井井筒的破裂过程进行了数值计算,且设置了界面单元来计算土与井筒之间的相互耦合作用,其计算结果揭示了立井井筒破裂过程中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变化规律,对于立井井筒破裂的机理分析及预防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岩土体变形破坏机制及井筒破裂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淮北临涣矿区为例,在详细调查分析了破裂井筒的矿井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及其它背景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矿区底含土体及煤系基岩风化带变形破坏的影响因素及形成过程,本文首次论论了岩土体变形破坏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井筒破裂的四种模式及其间的关系,并揭示了井筒破裂的,从而为防治井筒破裂和评价井筒稳定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胡巍  隋旺华 《岩土力学》2011,32(Z1):743-0748
运用三维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破裂井筒的各种治理措施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评价了钢圈加固和喷射混凝土套壁、壁后注浆、地面注浆、开设卸压槽等各治理措施的工程效果。结果表明,钢圈加固和喷射混凝土套壁强度相对较小,适合紧急的抢险处理和防止破裂混凝土坠落,难以维持井壁的长期稳定;破壁注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井壁与土层相对位移的增大,防治井筒破裂效果良好,且预防性壁后注浆效果更为突出;地面注浆防治效果明显,在注浆孔数量不变的条件下,孔位的合理选择对保证地面注浆防治效果至关重要;卸压槽可以有效吸收纵向变形以抑制破裂井壁的发展,其开设在破裂处上部时,效果最好。分析结果可用于指导破裂井筒治理的设计与施工  相似文献   

5.
临涣矿区煤系风化带及其水文工程地质意义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调查分析临涣矿区大量钻孔资料的基础上,对矿区煤系基岩风化带的发育,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并结合矿井突水及井筒破裂情况,初步讨论了风化带的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6.
地面注浆技术在治理井筒破裂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兖州矿区鲍店煤矿主、副井筒发生开裂,在保证煤矿不停产的情况下,采用地面注浆技术加固井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地面注浆封堵松散层段井筒涌水在我国尚无先例。本文从注浆参数选择和工艺系统等方面对其作初步探讨,论述该方法在封堵井筒涌水中的意义,可行性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东保卫煤矿现有生产能力和通风网路满足不了生产接续问题,依据矿井生产持续发展的需要,需补做一个西翼采区风井。井筒穿过的基岩地层部分岩石破碎,工程地质稳定性较差;井筒涌水量偏大,为了给井筒安全快速掘砌提供保障,决定开拓前对基岩段进行地面预注浆,以加固井筒围岩和封堵基岩地下水。  相似文献   

9.
在两淮、徐州、大屯等矿区先后发生了多起井筒破裂事故,严重影响了矿井的安全和正常生产。该文在分析已产生井筒破坏矿区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及井筒破坏特点的基础上,论述了井筒破坏的地质因素及力源,提出了选择较好的井筒位置、减少井筒处新生界水位降低值、防止井筒外跑漏水、局部加固底部含水层,开展井筒监测及井筒垂直压力预测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孙峰  薛世峰  逄铭玉  唐梅荣  张翔  李川 《岩土力学》2019,40(8):3255-3261
射孔作为井筒与储层之间的液流通道,是水力压裂过程中的重要可控性参数。为研究水平井射孔-近井筒破裂机制,采用岩层变形-流体渗流方程描述应力状态变化,应用连续损伤破裂单元表征三维破裂位置与形态演化,并开发有限元求解程序模拟分析了射孔对水平井初始破裂压力、破裂位置及近井筒裂缝复杂性的调控作用。通过与解析模型及射孔压裂物理模型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模型及有限元程序的有效性;水平井破裂压力数值分析结果与现场测试数据吻合较好。研究表明:射孔可调控水平井破裂压力与初始破裂位置,同时对近井筒区域裂缝扩展形态影响显著。通过优化射孔参数可以引导初始破裂向最优破裂面扩展、有效降低破裂压力,减小由于螺旋射孔空间排布引起的水平井近井筒裂缝迂曲与复杂程度,提高致密油气藏压裂改造效果。  相似文献   

11.
卜晔 《四川地质学报》2010,30(1):115-117
详细介绍了在立井平面联系测量中连接三角形法一井定向的测量和解算方法,特别提出了不同连接三角形解算适用不同的计算公式。并结合实践经验,阐述了一井定向连接三角形法和瞄直法的使用范围和测量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2.
韦猛  袁学武 《探矿工程》2008,35(11):31-33
竖井传统施工方法进度慢,施工难度大,成本高。当其有下部通道时,选择钻孔导井法施工,则可以大大缩短工期,降低成本,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以呷村矿山溜井工程实践为例,探讨了钻机导井法施工竖井的关键工艺。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张集煤矿第二副井及东回风井施工前进行压力注浆的工程设计及技术方案。为提高注浆孔的施工效率和避免场地的干扰,采用了随钻定向钻进技术施工Y形分支孔;鉴于施工区域地质情况的复杂性,在注浆施工过程中,采用多次注浆、控压注浆等方式,较好地解决了裂隙地层串浆和保护井下临近巷道的问题,确保了注浆工程按照要求圆满完成。并对工程设计及施工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总结和阐述。  相似文献   

14.
Summary Criteria for shaft design are described and methods of design developed. Among aspects covered in detail are: selection of shaft locations; shaft collar design and determination of collar dimensions; shaft lining design and estimation of side pressures; shaft insets and sump design. Factors considered, apart from geotechnical criteria include constraints imposed by surface structures, mineral handling and water flows.  相似文献   

15.
张志勇  王中兵  陈滔 《探矿工程》2012,39(10):76-81
深层曝气井地下竖井构筑物的施工风险与拟建场地工程地质勘察、成孔钻进、外管下放、管外回填固化等环节风险相关。利用层次分析-模糊评判方法把深层曝气井地下竖井构筑物施工风险表示为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确定各施工环节的风险权重,对施工环节的风险进行排序,确定各施工环节的风险程度。把层次分析的量化结果与模糊数学中的综合评判方法结合起来,对深层曝气井地下竖井构筑物施工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价、管理。  相似文献   

16.
针对井简俭查孔施工中的技术难点,采取了钻前修建钻错底座,使用合理的钻具组合,强化套管作业过程,按照不同地层.选用不同的泥浆配方的技术措施,从而使井筒检查孔的质量达到了设计及规范的要求。根据抽水试验成果.运用稳定流的裘布农公式进行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采用大井法进行井筒涌水量的预算。预算井筒涌水量为6454.96m^3/d.该成果与流量测井结果较为吻合,可以作为建井工程设计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立井变形监测与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 对 我国 部 分 统 配煤 矿 立 井 变形 情 况 ,介 绍 了 立井 破 坏 和 变形 两 种 类 型的 原 因 、预 计 方 法 、监 测 方法 及 治 理方 案,对于 立 井的 变形 监 测与 治理 工 作具 有一 定 的借 鉴意 义 。  相似文献   

18.
结合河北遵化铁矿Φ5.6 m、深286 m矿山竖井工程,介绍了钻井法施工矿山竖井采用漂浮法安放预制井壁的工艺原理,以及相邻两节井壁连接时的测量方法、工艺控制和井壁安放完成后井筒垂直度的测量技术等。  相似文献   

19.
李东升 《地下水》2003,25(1):42-43
衡水市水资源短缺,开发利用浅层微咸水是缓解水供需矛盾的一条重要途径,为了在咸淡混浇工程建设中少走弯路,本文在总结多年打浅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浅井的井结构及施工设计。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中深斜井通风存在的问题,在风筒接头,风筒节长,风筒直径,风筒的布置及修补等方面作了阐述了,并对改进前,后系统的送风效果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