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平潭县土地利用现状与合理开发利用方祖光(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是土地总体规划的中心环节。为了搞好土地总体规划工作,必须掌握现有的土地利用现状,对目前的土地利用状况做出分析评价,指出现有利用方式是否合理,分析其经济效益,然后根据...  相似文献   

2.
宁夏盐池县沙边子研究基地沙漠化土地的整治和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夏盐池县沙边子沙漠化土地整治研究基地位于毛乌素沙地西南部半干旱农牧交错区。1985年, 我所与当地政府协作进行沙漠化土地整治的试验研究工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 以牧为主, 农林牧结合多途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的发展方向, 进行综合整治规划, 采取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科学利用地下水资源, 对不同的土地类型因地制宜采取整治措施。经三年来的实施, 初步建立起高效人工生态系统, 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了改善, 发展了生产, 改善了环境, 增加了收益。  相似文献   

3.
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防治区划(纲要)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6  
王涛  薛娴  吴薇  孙庆伟 《中国沙漠》2005,25(6):816-822
根据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形成发展的历史和现代过程、分布特点、发展趋势及其综合防治途径和利用开发方向等,以"保护优先,重点防治,合理利用,协调发展"作为沙漠化防治的指导方针,在考虑自然条件、沙漠化发展阶段与程度和自然条件、资源利用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方向一致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将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划分为4大区22小区。为因地制宜地沙漠化土地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云南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云南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条件,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作了简述。在分析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要实现云南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提高认识,转变土地开发利用观念;因地制宜,调整用地结构;开源节流,实行土地整理;加强基础建设,改善土地开发条件;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土地集约经营水平;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土地管理和监督;控制人口增长,调节土地需求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豫西地区土地分异规律及合理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论述了土地是地球表面各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的历史产物,是一种复杂的带有人类活动烙印的自然综合体。由于组成土地的各种自然要素的综合特征以及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互有差异,所以,形成了一系列互不相同,各具特色的土地。文章分析了豫西地区各类土地的自然特征,从而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各项生产,提高土地的生产潜力,更加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6.
《 中国典型地区沿海滩涂资源开发 》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志康 《地理学报》2005,60(5):879-879
《中国典型地区沿海滩涂资源开发》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沿海滩涂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专著。它是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翔实的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资料和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沿海滩涂土地资源的不同类型、数量、分布、利用结构、利用水平、利用潜力、存在问题以及战略对策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同时,根据人口、资源、环境条件的发展变化预测与土地利用约束条件分析,提出了滩涂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的优化配置方案,展示了发展利用前景。为充分合理利用我国沿海滩涂土地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概括起来该书具有以下主要…  相似文献   

7.
钱云 《干旱区地理》1995,18(3):8-14
本文对伊犁河谷农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现实意义了分析,对农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开发结构。开发规模和开发布局作了探讨和研究。提出了长远的战略、合理的结构、适度的规模和切实的布局。  相似文献   

8.
李华 《福建地理》2002,17(1):23-27
闽清县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小县,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水土保持,对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水土流失现状与成因的分析,寻找防治水土流失的途径,实现综合治理,以促进水土保持和农、林、牧、副持续、全面、协调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闽清县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小县,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水土保持,对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水土流失现状与成因的分析,寻找防治水土流失的途径,实现综合治理,以促进水土保持和农、林、牧、副持续、全面、协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土地利用现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现时性的掌握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布局的特点以及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和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情况。研究意义:石拐区是资源枯竭型地区,正面临着经济转型。石拐区土地利用现状研究能够现时性的认识分析土地现状的一些情况,并且对石拐区经济转型提供一个参考。研究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价系数法对石拐区土地利用现状水平进行研究并评价。研究结果:土地建设利用率现状较高,其中采矿用地占31.5%,复垦工矿废弃地不仅能够增加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而且能够避免塌陷区再一次出现地质灾害;土地利用现状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石拐区需要优化三产业的结构。  相似文献   

11.
涪陵地区位于四川东南部,土地总面积2.98万平方公里,山地占62%,深丘占25%,浅丘和平坝占13%。合理利用山区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这里只介绍以下几点。 (一)因地种植 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涪陵地区地形复杂,光、热、水、土壤、植被等条件差别很大,交通运输、科学技术也比较落后,因此开发利用山区土地资源,必须严格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必须严格遵循因地制宜、因土种植的原  相似文献   

12.
针对浙江省人多地少的严峻现实,分析了陡坡地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陡坡地资源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的途径:提高资源利用率,发挥区域优势,实行立体开发、分层布局,重视生态建设,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3.
论农业土地资源的概念与研究的内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作者认为,农业土地资源的概念与土地类型、土地利用的内涵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个自然——经济地理概念,并提出农业土地资源研究的内容应该是:农业土地资源类型、农业土地资源评价、农业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农业土地资源制图、农业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效果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香港的土地资源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足城市发展需要,这是香港土地利用的决定因素。本文在概述香港土地资源的特点及其局限性之后,指出了土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不适当倾向,和‘97回归以后的条件下,解决其城乡土地利用问题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土地是地表环境中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等全部自然要素长期互相作用,同时也包括人类活动影响在内所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它反映了自然地带范围内各自然要素的组合特征。土地类型就是对这些土地按其形态和发育过程的一致性和差异性进行个体划分。同一土地类型具有大体一致的土地特性、土地生产性能,以及大体一致的农业(包括种植业、牧业、林业)利用适宜性和大体一致的保护改造措施。因此,研究土地类型,可为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同时为土地资源评价,为制定农业自然区划和农业区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海南岛土地资源的利用条件与开发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气候条件,地貌类型,地表基质,土地开发史,交通网络与水平设施布局,经济形势与政策对海南岛土地利用的影响,据此指出未来土地合理开发利用的方向是:1继续发挥热作优质;2土地开发重点宜西移,南移;3调整土地利用结构;4更多地服从市场导向;5贯彻“持续”原则。  相似文献   

17.
山地地貌以及相应的山地气候条件的垂直分异是影响本区土地资源结构的主要因素,据此,本文研究了山区土地资源的结构,指出各种土地资源类型的自然特征,分析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并提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8.
史华 《自然资源》1995,8(1):63-70
土地利用规划是人类对土地综合体系统所采取的措施,经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开发利用潜力分析,水土资源平衡分析表明:塔里木河干流流域土地利用现状不合理,土地开发利用潜力较大,水土资源不平衡,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受水资源的制约,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塔里木河流域未来土地需求量将随着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石油资源的开发而不断增加,本文在综合平衡未来土地供给与总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出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19.
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矿区塌陷地也是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对其利用要在空间上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土地分区利用原理使我们对矿区塌陷地的利用由盲目的农业复垦而转到自觉的进行区位选择上来。文章根据平顶山矿区塌陷地的自然特点和塌陷状况,将塌陷区划分成4个不同的区域,从而进行分区利用,使矿区塌陷地的利用符合其区位特征,从而实现塌陷地区位效益。  相似文献   

20.
克里雅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与水资源合理利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陈荷生 《中国沙漠》1990,10(3):1-12
水是极端干旱区重要的环境资源。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克里雅河历史时期的沙漠化过程表现为水文网系缩短,天然绿洲沦为沙漠;现代环境变化主要由人类经济活动引起,一方面于田绿洲面积扩大,生产发展。另一方面人类不得当的干涉,造成了环境的不利变化,特别是对下游天然绿洲。以流域为单元的国土整治,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是确保生态环境稳定的基础。大河沿天然绿洲在探索干旱区环境变化和植物演替中,有特殊意义的自然景观地域,拟建为自然保护区,每年确保1.0-1.5亿m3水量是必需的和可行的。于田绿洲发展与保护区建立是相辅相成的,共寓于统一的流域生态系统之中,搞好土地生态规划,建立合理的农林牧生态结构和布局,搞好流域土地生态系统功能管理,以期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