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刘梅 《广东气象》1996,(3):26-27,25
1活动概况和主要特征1.1生成个数少1995年在西北太平洋(含南海)共产生热带气旋24个,23个达到编号标准;仅一个热带低压,比常年平均数显著偏少,是近45年来最少的年份之一(195年生成编号热带气旋20个)。台风占全年编号数的比例比正常偏少22%。表11995年热带气性发生激与历年平均比较1.2生成时间集中第一个热带气旋出现在《月底,最末一个结束于12月31日。l、2、3、5月份无热带气旋生成;8、9、10月为热带气旋多发期,分别为6个、5个和6个,达到历年同期高峰值,占全平年数的74%。其中10月份比历年平均值多2个;6、7、11月份比历年…  相似文献   

2.
应明  余晖 《气象》2011,37(4):454-461
2009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共生成23个风暴以上等级的热带气旋(TC),比常年偏少,但登陆我国的频数(10个)多于常年,台风以上等级TC的活动强于常年.TC源地较常年偏西,并且季节性纬向迁移特征明显,而经向位移并无显著异常,在南海海域生成的TC比例(26.1%)远高于气候均值;路径以西行和西北行为主.登陆华南TC较多...  相似文献   

3.
利用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1951—2016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的COBE SST再分析资料,〖JP〗按照热带气旋生成区域将热带气旋分为南海热带气旋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两类,采用合成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探讨了热带气旋活动盛期,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对东部型和中部型厄尔尼诺(El Niño)事件的响应。结果表明,热带气旋活动盛期,南海热带气旋在两类El Niño事件下生成频数差异不大;东部型El Niño存续期南海热带气旋登陆中国比率较中部型El Niño时偏低,登陆时强度较中部型偏弱。中部型El Niño存续期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比东部型El Niño时的频数偏高,而登陆中国热带气旋较东部型偏少,登陆时热带气旋强度较东部型偏弱;但两类El Niño事件期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在中国的登陆率差异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与中部型El Niño事件相比,在东部型El Niño事件期间,西北太平洋海面温度偏低,对流层中部水汽条件较差,对流层低层涡度异常偏低,同时在热带气旋较为集中生成的海域存在沃克(Walker)环流的异常下沉气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东偏南,共同导致登陆中国热带气旋频数偏少。  相似文献   

4.
200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特点:(1)初台异常偏早;(2)生成热带气旋异常偏少,但登陆热带气旋异常偏多,登陆热带气旋与生成热带气旋比例高;(3)从热带气旋的生成源地来看,2008年的热带气旋生成位置明显偏西.2008年热带气旋生成年频数异常偏少的主要原因:2008年仍处在生成热带气旋偏少的气候背景下,对流层低层...  相似文献   

5.
林志强 《广东气象》1997,(3):29-30,4
1996年西太平洋共生成热带气旋30个,属正常年份。全年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共7个(见表1),属偏少年份。其中,在广东省登陆的有2个,较多年平均热带气旋登陆广东的个数明显偏少。11996年影响广东省热带气旋的特点分析初台特迟一9月9日在吴川市沿海登陆的9615号台风,是建国以来登陆广东省最迟的初台。比以前最迟的初台登陆时间(1975年8月14日7506号台风在斗门县登陆)还晚二十多天。在南海活动的热带气旋个数多一本年度在南海海面形成或进入南海海面活动的热带低压共有5个,它们的序号分别是第1、第13、第18涕24和第刀。此外,还有进入南…  相似文献   

6.
200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瑾  柯宗建  江吉喜 《气象》2009,35(12):44-50
对2008年西北太平洋及我国南海热带气旋的活动特征进行总结,并从多方面分析其成因.结果指出:200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主要特征为生成总数少,源地集中,位置偏西;登陆数多、时间早;登陆地点偏南、时间集中等.其原因主要在于:在热带气旋的多发期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大、强度偏强、西伸脊点异常偏西,且脊线偏南,造成西北太平洋热带地区盛行偏东风,不利于热带扰动的生成和发展;同时,也使得在其南侧生成的热带气旋易在偏东气流的引导下登陆我国南方.另外,季风槽、垂直风切变、海表温度和热带辐合带上的对流活动等因子的异常分布都不利于热带气旋在西北太平洋东部海域生成,直接导致这一年热带气旋生成总数明显偏少,源地显著偏西.  相似文献   

7.
焦佩金 《气象》1992,18(6):19-25
本文分析了1991年西北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的发生情况、强度变化和路径特点。认为近海北上路径少和无登陆北上路径,登陆热带气旋少和登陆的时空分布相对集中,近海强度和速度多变以及近海异常路径偏多,是本年度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8.
1999年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是热带气旋登陆和影响广东省较频繁的一年,先后共有6个热带气旋登陆,尤其是珠江三角洲一带接连受到热带气旋的吹袭,对这一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1999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活动有以下特点。1 热带气旋总个数偏少 1999年由国家气象中心进行编号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共有17个(表1),比50年(1949~1998年)平均(28个)明显偏少。这是连续第5个热带气旋偏少年份(1995~1998年分别为23、25、26、13和17个)。2 初台登陆早 由于受拉尼娜现象等影响,19…  相似文献   

9.
1 概 况 1999年热带气旋(TC)活动的主要特征: (1)生成个数及编号数都比常年平均少,是1995年以来连续偏少的第5年,总数偏少主要是西北太平洋TC活动相对较少所致; (2)强度偏弱,台风(TY)数少,强热带风暴(STS)和热带风暴(TS)明显偏多,热带低压(TD)也较多; (3)在南海生成及活动的比例较常年高; (4)登陆我国及广东的比例也比历年平均数多,与南海TC活跃有关; (5)由图1可见,1999年TC个数的月际分布与历年平均数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仅2、4月略偏多。2 …  相似文献   

10.
根据西北太平洋编号台风资料、Hadley中心的SST资料和NCAR/NCEP的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点进行分析,就台风季热带气旋的活动特征和成因进行研究。(1) 海表温度的异常引起的沃克环流异常造成了2006年热带气旋频数相对于多年平均偏少。(2) 越赤道气流强并且有较好对流匹配的区域易生成热带气旋。较强的对流运动,良好的越赤道气流、环流条件和切变条件的匹配是2006年8月较其它月份生成较多热带气旋的原因。(3) 异常东南风环流有利于引导生成的热带气旋以西北路径西行进入我国沿海并登陆。异常西风环流不利于热带气旋向西运动登陆我国。(4) 垂直风切变异常太大,不利于气旋生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赵昭炘 《湖北气象》2005,24(1):19-21
21世纪以来,前几年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区发生和发展的热带气旋均为20个左右。而2004年竞达30个,是近几年来该地区热带气旋出现最多的一年,且大多集中在西北太平洋地区,在南海产生和发展的热带气旋较少、强度也较弱,在华南登陆的热带气旋相对较少,从而造成了我国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夏秋两季的严重干旱。该文从热带气旋的发源地、移动路径、活动特征等方面对2004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的热带气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登陆广东热带气旋特征及其与副热带高压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4年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只有2个,个数明显偏少,粤西无热带气旋登陆;登陆广东的初台偏迟,终台结束早,登陆时间集中于7月;热带气旋移速快,强度弱(为热带风暴),对广东影响利大于弊。对1951~2004年7~9月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各月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次数差异较大,最多时一个月有5个,最少时没有。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个数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强度有密切关系,可以将有利于和不利于热带气旋登陆广东的副热带高压各分为3种环流形势。  相似文献   

13.
利用西北太平洋编号台风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向外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资料等,选取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异常偏少的2010年和1998年,诊断分析ENSO事件及其东亚夏季风环流异常与热带气旋频数异常的关系,给出东亚夏季风系统部分成员影响热带气旋频数的天气学图像:由春入夏,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暖,赤道哈得来环流偏强,沃克环流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强大,位置偏西;季风槽位置偏南,东西向不发展;南海、西太平洋越赤道气流偏弱;异常热源和水汽汇偏南,南海和菲律宾以东地区对流活动受到抑制,热带对流活跃区位于赤道以南;热带气旋生成个数明显偏少,位置偏西。  相似文献   

14.
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区域性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近58年(1950~2007年)热带气旋资料,研究了南海(5°N~25°N,110°E~120°E)和西北太平洋(5°N~25°N,120°E~180°)两个区域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明显多于南海,且两区域的热带气旋活动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在年际变化上,两者之间相关系数仅为-0.09,即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在变化上相对独立。在季节变化上,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主要决定了整个西北太平洋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而南海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在活跃期5~11月内季节差异不够明显,8~9月为相对盛期;特别地,从热带气旋频数相对于整个西北太平洋所占比率来看,5~6月南海区域由前期的寂静期骤然上升至31.7%~33.8%,使得5~6月成为全年比率中最突出的2个月份。对上述热带气旋活动区域性差异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初步显示在年际变化上ENSO对南海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影响是显著的;在季节变化上,5~6月南海出现了较之西北太平洋更加有利于热带气旋生成的动力条件(季风槽)和热力条件(高海温),这可能是南海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相对于整个西北太平洋所占比率在5~6月成为全年最突出的两个月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1884~2006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通过对1884~2006年西北太平洋(含南海,下同)热带气旋资料的整理、统计,形成热带气旋路径图像,在此基础上,揭示出100余年来热带气旋的活动存在以下规律特征:平均每年有28.5个热带气旋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年频数可能隐藏着超过样本数的100余年的低频周期变化;热带气旋活动可能呈现“低靡期-平静期-活跃期-鼎盛期-活跃期-平静期-低靡期……”的活动规律;20世纪末以来,全球大气虽处于增暖阶段,但台风发生数和超强台风发生数并没有随之增加;100余年来,共有1021个热带气旋登陆我国,年均8.3个,7~9月为热带气旋登陆的集中期,3月份没有台风登陆我国。  相似文献   

16.
201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及成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冷 《气象》2011,37(8):929-935
文章用热带气旋资料和NCAR/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0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活动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有五方面的特点:(1)编号最少,登陆比例最高;(2)生成时间集中,生成位置偏西;(3)强台风和短生命期热带气旋比例偏高;(4)初台偏晚,终台偏晚;(5)登陆前少后多,登陆地点相对集中。另外,还对热带气旋活动特征的成因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东印度洋持续偏暖是导致编号热带气旋异常偏少的重要原因;厄尔尼诺事件的滞后影响也是重要外强迫因素之一。(2)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热带气旋活动异常的直接原因,表现在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季风槽位置异常偏西,垂直风切变偏大等几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10年西北太平洋与南海热带气旋活动异常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TC)资料、NCEP/NCAR 再分析资料和美国 NOAA 向外长波辐射(OLR)等资料,分析了2010年西北太平洋(WNP)及南海(SCS)热带气旋活动异常的可能成因,讨论了同期大气环流配置和海温外强迫对TC生成和登陆的动力和热力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年生成TC频数明显偏少,生成源地显著偏西,而登陆TC频数与常年持平。导致7~10月TC频数明显偏少的大尺度环境场特征为: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异常偏强、西伸脊点偏西,季风槽位置异常偏西,弱垂直风切变带位置也较常年偏西且范围偏小,南亚高压异常偏强,贝加尔湖附近对流层低高层均为反气旋距平环流,这些关键环流因子的特征和配置都不利于 TC 在WNP的东部生成。影响TC活动的外强迫场特征为:2010年热带太平洋经历了El Ni?o事件于春末夏初消亡、La Ni?a事件于7月形成的转换;7~10月,WNP海表温度维持正距平,140°E以东为负距平且对流活动受到抑制;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偏暖,对应上空850 hPa为东风距平,有利于季风槽偏西和TC在WNP的西北侧海域生成。WNP海表温度和暖池次表层海温的特征是2010年TC生成频数偏少、生成源地异常偏西的重要外强迫信号。有利于7~10月热带气旋西行和登陆的500 hPa风场特征为:北太平洋为反气旋环流距平,其南侧为东风异常,该东风异常南缘可到25°N,并向西扩展至中国大陆地区;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地区15°N以南的低纬也为东风异常;在这样的风场分布型下,TC容易受偏东气流引导西行并登陆我国沿海地区。这是2010年生成TC偏少但登陆TC并不少的重要环流条件。  相似文献   

18.
第三季度影响本省的主要天气系统是热带气旋。今年的特点是影响本省的台风个数少,但破坏力强,造成灾害惨重。1前期台风“江边”过,东北日暴雨成灾。今年以来西北太平洋面和南海海面生成的热带气旋个数偏少,到9月底为止仅有ZI个编号(常年28个),登陆或严重影响广东的热带气旋仅有3个(常年5个)。今年影响广东的台风比较异常,初台比常年迟到47天;至8月份无台风登陆我省;7~8月仅有5个编号热带气旋擦边过:9606号热带风暴7月22日在海南万宁登陆,9607号台风7月27日在福建晋江登陆,9608号台风8月1日在用建福清登陆,9610号热带风合8…  相似文献   

19.
1994年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共生成热带气旋37个(包括:台风、强热带风暴和热带风暴),其中19个发展成台风。有12个热带气旋在我国登陆,比常年(9.3个)偏多。9417号台风在浙江登陆,对浙江影响很大。另外,125°E以西近海北上的热带气旋有3个较常年略偏多,明显多于去年,对浙江沿海影响较大。热带气旋路径以中低纬西,西北行,中纬北上转向型为主。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位置比常年偏北。  相似文献   

20.
亚洲夏季风爆发始于孟加拉湾,然后向中国南海和印度次大陆扩展,其过程约持续1个月。各地区夏季风爆发时间呈明显的年际变化。利用热带气旋资料和气象再分析资料,统计了1951-2010年孟加拉湾和中国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孟加拉湾气旋风暴活动和夏季风爆发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过程中,共有36 a出现孟加拉湾气旋风暴,并且夏季风爆发偏早年出现风暴的几率最高,为80%。在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偏早、正常和偏晚3种类型中,孟加拉湾风暴活动频率高峰期多出现在夏季风爆发前后几天内。并且在孟加拉湾风暴活动频率高峰出现前期,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最先出现活动频率高峰。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前有40%-50%的年份西北太平洋出现热带气旋活动,其中,夏季风爆发偏早年,爆发前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跃的时间偏早(4月第2候),且多活动在中国南海和菲律宾附近;爆发正常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跃的时间为4月第4候,多活动在略偏东的海域;爆发偏晚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跃的时间为5月初,活动区域最偏东。中国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中,60 a中共有29 a西北太平出现热带气旋,其中爆发偏早和正常年出现热带气旋的频率较高,并且热带气旋多出现在爆发当日和爆发后一段时间。整体来看,亚洲夏季风爆发前,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频率最先开始增强,然后孟加拉湾风暴开始活跃并伴随着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夏季风爆发偏早和正常年,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再次增强,中国南海夏季风爆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