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onsidering the effects of both entrainment and intensification of the exchanges of momentum and heat between plume and ambient air,we have derived the trajectory equation of buoyant plume under neutral conditions,and the final rise prediction formula theoretically without any hypotheses on the rise termination.Compared with the field experiments,the final rise formula simulates the observed final rise heights well.  相似文献   

2.
论青藏高原隆起作用于大气的临界高度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刘晓东  汤懋苍 《高原气象》1996,15(2):131-140
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从大气动力学、热力学及气候学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在青茂高原隆起过程中存在一个临界高度hc(-1.5-2km)。当高原隆起突破这一临界高度时才开始对大气产生强烈的作用,从而造成大气环流、大气热力结构、亚洲区域以及全球气候等一系列巨大转变。  相似文献   

3.
朱抱真 《气象学报》1957,28(4):315-318
本文根据两层斜压模式得到大尺度地形对1000—500mb 平均温度场的常定扰动.结果得到大地形对温度槽脊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作用,而地形所造成的高度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倾斜现象.  相似文献   

4.
风速垂直切变对于对流的发展和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巢纪平  陈历舒 《气象学报》1964,34(1):94-102
本文分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分析了具有速度垂直切变的盛行风,对于对流发展强度的影响。指出,风速垂直切变对于对流的发展是否有利,决定于对流流场的结构。对于一种特定的流场,通过扰动增长率的计算,定量地讨论了风速垂直切变和不稳定层结对扰动发展的相对重要性。 在第二部分中,进一步求得了考虑风速垂直切变影响后的非线性对流运动方程组在边界热源作用的解,对解的数值计算表明,由于风速垂直切变的作用,对流流场的结构与静止大气中的情况不同,不再是轴对称的,而主要由两个顺时针流动的涡环组成,这种流场结构,与一般移动的雷阵雨云中的流场结构很相似。  相似文献   

5.
大地形与扰动的不稳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伍荣生 《气象学报》1964,34(1):11-19
本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讨论地形对于正压扰动稳定性的影响,指出造成不稳定的必要条件是:(d~2u/dy~2)-β-fA(dh/dy)=0,其中u是基流,h是地形高度。此外,尚讨论了振幅随时间的增长率,不稳定扰动移速等问题。第二部分,讨论了地形对于斜压扰动的稳定性的影响,指出在斜压大气中,地形的作用较正压大气显得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6.
杜曙明  李宗恺 《气象学报》1994,52(4):470-476
考虑环境湍流对烟气抬升具有增强烟气夹卷和促进烟气与环境空气间动、热量交换的双重作用,导出了中性层结条件下热烟气浮升的轨迹方程,并且无需对抬升的截止作任何假设,导得了理论的终极抬升公式。经与国内外烟气抬升实测资料对比,发现这些结果与实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地形对降水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10  
陈潜  赵鸣 《气象科学》2006,26(5):484-493
用MM5v3模式研究地形高度对江淮流域降水的影响,通过在模式中提高和降低大别山和黄山的地形高度来模拟降水的变化,个例是1998年6月28日和1991年6月12日的暴雨过程,进行了24 h模拟,并分析了垂直速度、涡散度、湿位涡、水汽通量等的变化,结果表明,上述各因子都在地形高度变化后有了明显变化,并因此影响了降水变化。各因子都有影响,综合各因子的影响是预测地形降水的途径之一。总的说,地形引起的降水变化主要在地形变化的附近,特别是在山的迎风面,降水有明显增加。决定降水落区和强度的主要仍是大中尺度环流,但地形起了改变落区和强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叶笃正 《气象学报》1954,25(2):123-140
关於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有两派意见.一派著重於热力的影响,另一派则着重於动力的影响.对海洋而言,在冬季大陆可以看作冷源,在夏季则好似一热源.由於海洋上与大陆上受热不同的结果,冬季在西伯利亚可长期维持着一强大高压.关於冬夏季风的产生,一般也都认为是由於海陆受热不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初始扰动对冰雹云发展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孙学金  宫福久 《气象科学》1998,18(2):113-120
在水平均一的初始场中触发对流的发生可采用热力扰动和强迫抬升两种方法,但扰动的方式、强度和范围的不同对模拟的对流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一次冰雹云发展前期的实测探空资料,对热力扰动的强度、范围进行了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在同样的层结条件下,随着扰动强度、厚度的增加,所模拟的冰雹云的强度也增加,且以湿热泡扰动触发的冰雹云最强,其次是湿泡,而热泡扰动最弱。但无论以何种方式启动,只要模拟的冰雹云的云顶高度相当,云体的宏微观特征差异就不大。  相似文献   

10.
巢纪平  胡广兴 《气象学报》1963,33(4):449-458
本文进一步研究了对流云中,降水貭点对气流的拖带作用。把降水貭点和空气作为混合介貭看待,根据泥砂輸运理論,重新推导了問題的基本方程組.在这一基础上,分析了問題的常定和非常定解。得到两点主要的結果:1)按云中实际可能出現的含水量数量,通过拖带作用后,可以产生与观測結果同量級的下沉气流强度;2)云中降水泡(降水集中区),在降落过程中,水量将向泡的前沿区集中,由于水量的这种聚集,降水到达地面时有可能出現陣性,即降水强度一开始就很大。  相似文献   

11.
A diagnostic analysis is performed of the 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s during the ENSO cycle and the results are based to study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ENSO and the Asian monsoons. It shows that the Asian monsoons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ENSO cycle on the quasi-biennial scale. Materialized through the onset and southward progression of the winter monsoon, the influence appears in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to excite severe convection and to further affect the ENSO cycle. The phenomenon 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quasi-biennial mode but the annual variation of the Asian winter monsoon in reality.  相似文献   

12.
孙凤华  杨素英 《气象科学》2004,24(3):367-372
应用丰富的常规气象观测数据、非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和医疗数据建立了沈阳地区适用的气象与健康服务业务系统,包括气象条件对疾病的影响和气象条件对人的生活影响;采用多种统计理论建立了各种指数指标的预测模型;针对沈阳地区的气候特点和人的适应性,重新界定了各种指数指标的分级。  相似文献   

13.
论大气模式的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廖洞贤 《气象学报》1999,57(5):513-524
文中提出了设计大气模式的原则:包含有可能达到目的的有关制约大气过程的物理因子和物理机制;模式整体性质合理;计算稳定,精确;有合适的网格和分辨率;适当的计算域和模式各部分之间协调。并分别对它们进行了讨论。最后,特别强调了设计目的和模式的一致,还对各不同预报模式中所考虑的因子、物理过程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城市发展对广州温度场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广州气象站近30年气温资料和受城市发展影响相对较小的佛山沙堤机场20年气温资料,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温度变化趋势及广州城市发展对温度场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温度上升趋势明显,佛山沙堤机场20年上升0.7℃,广州30年上升约1.1℃。广州市热岛效应具有明显的年、季节及日变化规律,与国内其它城市热岛变化规律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苏从先 《气象学报》1963,33(4):435-448
本文第一部分运用相似理論和因次分析对层結大气近地面层中湍流交換的問題作了分析,获得了与作者过去根据湍流能量平衡方程所得到的結果一致.第二部分根据新近国外发表的直接測量资料确定了普遍函数中的經驗系数D的大小;还确立了强迫对流向自由对流状态的过渡,与Priestley所指出的不同,它具有极平緩的性貭,計算結果与观測事实符合.在稳定情况下則沒有类似过渡发生.第三部分根据因次分析构成了特征尺度L_(R_i),并建立了以L_(R_i)为特征尺度的湍流交換的模式.討論結果表明,采用这一模式比前一模式合理一些,而且实用上更为方便。  相似文献   

16.
螺旋度及螺旋度方程的讨论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7  
陆慧娟  高守亭 《气象学报》2003,61(6):684-691
文中从无摩擦的运动方程出发 ,利用量纲分析的方法 ,导出简化了的螺旋度方程和不同方向上的螺旋度方程 ,并对影响它们变化的各因子进行了讨论。分析结果表明 ,除了Lilly在 1986年研究中强调的浮力效应外 ,压力梯度与涡度共同作用项和力管项对螺旋度的变化也有重要影响 ,甚至比浮力效应更大 ,且力管作用、水平压力梯度与水平涡度共同作用主要影响水平螺旋度 ,浮力效应、垂直压力梯度与垂直涡度共同作用主要影响垂直螺旋度 ;螺旋度的输送和大气的辐散、辐合对螺旋度变化的影响较弱 ;地转偏向力 (无论是在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 )的作用要在系统水平尺度较大时才能体现出来。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螺旋度既相互区别在暴雨、强对流天气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作用 ,又相互联系。一方面 ,水平螺旋度更具预示性 ,对预报强风暴有指示意义 ,而垂直螺旋度更倾向为能反映系统的维持状况和系统发展、天气现象的剧烈程度的一个参数。另一方面 ,大的正水平螺旋度有助于垂直螺旋度的增长 ,而与垂直螺旋度对应的运动可能对水平螺旋度产生影响。将中尺度模式和螺旋度计算结合起来可能可以提高风暴路径和雨区的预报准确度。  相似文献   

17.
伍荣生 《气象学报》1964,34(2):192-197
本文研究了坡度为常数的大地形对于正压扰动移行的影响,并且讨论了周晓平、顾震潮两人所得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隆升作用于大气临界高度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张耀存  钱永甫 《气象学报》1999,57(2):157-167
利用P-σ混合坐标系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研究了青藏高原隆升作用于大气临界高度问题,通过对数值试验结果的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在高原隆升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临界高度,这个高度在夏季约为1500~2000m。当高原总体平均高度超过临界高度后,高原周围地区的气流主要以绕流为主,爬坡气流的速度较小,稳定的高原季风开始形成,高原地区范围内为强大的上升运动区,高原南侧和中国东部地区出现一条明显的雨带,随着高原隆升高度的增高,雨带内的降水量逐渐增加,同时高原西侧附近地区形成一个稳定的感热通量大值带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区域内不同下垫面的有效辐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一平 《气象科学》1997,17(2):168-175
本文以低高原城市昆明市为厂家对象,利用城市区域内上气候观测资料,定量地分析了城市区域内不同下垫面的有效辐射特征、变化规律,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果,中可为探讨城市区域辐射状况,城市气候形成机制及城市气候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并可为其它地区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南海年际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的初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分析了南海海洋大气系统短期气候变化中存在年际振荡的若干观测事实,提出了局地尺度南海海洋与低层大气相互作用的一种可能机制。针对南海表层水温距平和低层风场异常的相关,设计了一个类似与McCreary和Ander-son(1984)模型的简化海气耦合模式。大气部分为随下垫面海温变化而变化的异常风应力阶梯函数与季节性风场的联合;海洋部分为非线性β-平面的约化重力模式。考虑南海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中存在的海温与低层大气风场变化之间反馈过程,耦合模式在气候积分中表现出一类约3a的周期性年际振荡。说明这个区域SST、低层大气风场年际振荡是南海海盆尺度的海气相互作用的反映,改进了关于南海SST年际振荡是海洋对大气应力甚低频强迫响应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