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岩土力学》2006,27(7):1175-1175
中国水电开发建设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在水能蕴藏量占全国80%以上而地震频发的西部地区,多座300m级高拱坝正在或即将兴建,抗震安全问题十分突出。本书作为拱坝抗震设计的专著,从拱坝的设计基础理论、设计原则、数值分析方法、动力模型试验方法和抗震安全评价等方面进行较全面的介绍。本书特别结合作者近年在300m级高拱坝抗震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采用两阶段设计方法来实现抗震设防的三个水准目标,其中,第一阶段设计的主要内容是采取抗震概念设计来实现第二、第三水准目标。在某种意义上,建筑的抗震设计仍然是一门"艺术",依赖于设计人员的抗震设计理念。对于结构在强震下的安全性,多道防线是很重要的。本文就工程中常用的几种结构形式对抗震设计中的多道防线这一概念作一些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3.
抗震设防区域的工程建设,必须按国家、地方和行业的岩土工程和抗震设计规范、标准进行工程勘察和抗震设计,以保障地震时结构的安全,减少地震损失,达到防止和减轻地震灾害的目标。作者就勘察设计的核心内容及在抗震防灾中的作用加以简述,供广大勘察设计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曹俊 《工程地质学报》2015,23(5):844-849
汶川地震造成大量的边坡支挡结构的破坏,边坡抗震设计必须进行新的考虑。提出基于性能设计的原则为边坡抗震设计方法,即边坡支挡结构抗震设计应该按照3级设防的要求规定如下:遭遇多遇地震时候,边坡处于稳定状态,要求稳定系数达到1.2; 遭遇设计地震时候,边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要求稳定系数达到1.15; 遭遇罕遇地震时,边坡处于欠稳定状态,要求稳定系数达到1.05。采用上述抗震设计方法,结合具体算例,采用强度折减动力分析法进行了算例边坡抗震设计,结果表明基于性能设计的方法,既满足抗震设计总的原则,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边坡支挡结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地震灾害中95%的人员伤亡是由建筑物倒塌造成的,因此,提高和改进建筑物抗震性能对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地震对建筑的破坏机理,根据国家有关建筑抗震设计技术规范对建筑场地和地基选择、施工质量检验等提出的相关要求,结合物探技术简介,阐述了物探方法在建筑抗震设计及施工质检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强度折减动力分析法在滑坡抗滑桩抗震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动力有限差分软件FLAC,结合强度折减动力分析法,提出抗滑桩抗震设计新方法,将滑坡安全稳定系数作为岩土体参数折减系数对岩土体参数进行折减,采用FLAC动力分析,考虑了桩与岩土体地震荷载下动力相互作用,将地震作用过程中桩内力峰值除以混凝土强度增大系数与地震作用完毕之后桩的内力值进行比较,二者中大值作为桩的抗震设计内力值,同时还要求桩顶边坡动力安全系数大于设计容许值,确保滑坡不会发生越顶破坏。通过一个滑坡算例,对抗滑桩支护抗震设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动力强度折减分析法进行抗滑桩抗震设计,能考虑桩土动力相互作用,并得到实际桩前推力分布形式,为抗滑桩支护边坡的抗震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从冀宁管道工程的特点文化管道、联络管道、数字管道、抗震管道、绿色管道等出发,总结介绍了冀宁管道工程设计在设计管理、设计理念、现场服务、设计手段、新材料应用、系统分析、工艺和土建设计等方面的创新,为今后管道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院士访谈     
在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抗震防灾分会刘志刚副会长热情引荐下,采访了周锡元院士。周锡元院士是我国抗震防灾领域的资深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为使我国在抗震防灾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水平跨入国际先进行列作出了重要贡献。采访中,周锡元院士着重阐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抗震防灾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目前达到的水平和抗震防灾学科的发展前景。很值得从事抗震防灾专业工作的学者、科技人员学习、借鉴。[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沈怀至  金峰  张楚汉 《岩土力学》2008,29(12):3323-3328
抗震风险评价是基于功能的抗震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对大坝可能出现的抗震风险进行分析论证,在技术和经济上进行风险评估,为大坝业主提供决策依据,也可对抗震风险提出优化措施或对策。在重力坝抗震风险分析中,采用已给出的抗震破损程度划分标准,利用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坝体地震易损性计算,建立了抗震风险分析模型,进行了抗震措施分析。通过金安桥混凝土重力坝抗震风险实例研究,计算得出抗震优化前后的风险概率,说明了抗震风险模型可用于混凝土重力坝的抗震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10.
贺青 《勘察科技》2006,(4):7-11
本文根据〈建筑搞震设计规范〉GBJ11—89及〈底部框墙砖房抗震设计及施工暂行规定〉DBJ56—6—97的设计规定,对地震区的底部框架结构的设计及应用进行分析。提出基于现行规范之上的一些推广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